對攝影風格和意境的理解
雖很多人都認為初學攝影先練好基本功,但攝影風格更多的可能無關技術層面的東西,是個人審美風格,人文素養,還有其他一些很感性層面的文化藝術積累。下面是網小編蒐集整理的一些攝影風格和意境理解的內容,希望對你在攝影探索道路上有幫助。
現在國內攝影界或者是全民攝影的緣故,大家一窩蜂上器材,加上媒體廠家涉及商業利益因素的導向,把攝影領域引到了一個只談技術和器材的時代。我不知道這是好事還是浮躁。翻開那部《世界攝影史》,貌似世界主流精英攝影群體這近二百年來更多的關注是攝影的人文與藝術層面的東西,器材只是實現的一個工具,它只是工具。當然,全民攝影就意味著陽春白雪與下里巴人同臺演出的時代已經到來,這是好事,我倒不覺得有什麼值得吐槽的。不僅僅是攝影界,縱觀當今世界主流文藝界,在歐美社會也是網路普及帶來了大眾快餐文化的流行,為了緩解生活壓力,增加生活樂趣,百花齊放的時代也是一種文化勝景。
但有一個奇怪的現象,早點鳳凰衛視專門有一個文化訪談節目談到這個問題,歐美的文藝圈子是精英文化與大眾文化同時存在的,同樣具有話語權,大家各求所需,相互借鑑又平行的存在著。 而在亞洲,最近這十年,精英文化群體貌似在退出主流的文藝圈話語權,在舞臺上跳躍都是“娛樂至死”的大眾快餐文化,這大概也可以解釋為什麼我們越發浮躁的心態。所以,很多朋友一直在喊著攝影圈浮躁的問題我倒不覺得這是攝影圈的問題,歸根是我們所處的時代的心態出了問題,攝影圈的現象只不過是一個縮影而已。 我們固然無力迴天,但也可以站出來說點話,給有心的朋友一點啟發,認識幾個志同道合的朋友也就夠了。
關於攝影技巧
我上次做了一個調查,關乎攝影技巧的,更多的人願意去學習攝影技巧。坦白的說,我不太喜歡攝影技巧的這個詞,因為不管是為了娛樂生活還是嚴謹學習,技巧這個詞對學習來說總不是什麼好事。
懂得基本原理之後,就不需要刻意的記錄技巧,因為可以舉一反三,靈活應用。比如,有人問拍攝星空的技巧是什麼? 我會告訴他,你要好好研究下拍出星空為什麼要高ISO,還有慢一點的快門之類的,多問幾個為什麼,想清楚了就知道了原理,收穫要比技巧大的多,下次換一個場景,換了光線,你已經不需要再去記什麼技巧,而自己會靈活應用掌控曝光去拍出想要的感覺的片子。
所以,抓住每一次深入學習攝影的際遇,舉一反三,攝影技術的提高才會順風順水了。如果這樣說,還不夠直觀,那我再舉一個現實點的例子:假如你看到了一個拍攝很好的場景,你記住了引數,下次照著模仿,可是這個時候,時間光線不同,有偏差,你旁邊有山,擋住了部分光線,你所處的位置也不同,空氣通透度也是不同,那麼你怎麼辦?你記住的引數就一點用途都沒有了。
如果你熟悉各種曝光控制,還是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靈活拍出感覺的片子。 禪學有個看法:“知道不等於理解,理解不等於參透,參透不等於可以踐行。”四層境界,需要我們愛好攝影的人共勉。
風格的養成
之前說,初學攝影談風格太早,我贊同。但不代表就沒有風格,我一直堅持自己的看法,認為國內攝影界過分看重技術層面的東西,忽略太多人文素養還有美學修養層面的導向學習。
數碼時代,同樣的相機,同樣的鏡頭,出來的片子幾乎色彩,畫質都是一樣。那麼風格從什麼地方而來? 還是從構圖,從拍攝元素,從個人拍攝喜好的點滴上來,但這些東西卻與攝影無關,都是攝影者本身人文美學積累方面的表現。也有人追求所謂的德味,玩點濃郁藍調的色彩,我也會玩,這都是個人喜好,無可非議。但有一點是必須清楚的,就算你用的是頂級徠卡的色彩,那出來的風格還是相機與鏡頭的風格,不是人的風格。和你一樣有經濟能力的人都有這樣的風格,這一切還是無關攝影。
日本有個攝影大師叫:山本昌男,他的照片幾乎你可以從一堆攝影大師作品中脫穎而出,那種風格無論換了什麼鏡頭,什麼相機都是不變的,你看到的是一個人的思想 ,一個人的情緒,是人,有血有肉的人在攝影,而不是什麼徠卡或者頂級的器材在攝影。
再或者國內拍攝佛學題材的張望老師的佛寺題材片,那也是風格,不管換了膠片還是數碼,那種風格是度固定的,用光,構圖,感覺,始終如一人飲茶,味道如一。
所以,我認為,談風格可以離開攝影,還是那句名言,風格關乎你喜歡的電影,音樂,讀的書,愛過的人,有過的故事,對這個世界的理解與認知,對人生與生命的看法等等,這些都是構成你風格的因素。
特別是在你風格還沒有養成的時候,你周圍的很多人肯定會投來嘲諷的眼光或者言語,這個時候你要堅持住,不要被他們干擾了自己的路。你要知道,人性有個固有的規律就是,在你沒有所成時他們嘲笑你,在你有所成時他們羨慕嫉妒你,這些無關國內還是國外,人性共通的弱點。
當他們嘲笑你的風格時,說明你已經開始有了風格,這是好事,就差堅持下去到開花結果。我剛開始寫點見解與看法時,也會被一些影友嘲笑文縐縐的,但我想,那我有什麼辦法?我從小學能寫作文就是這樣的風格,難道為了取悅大眾去改變自己?大可不必,有時堅持你自己本身就是風格。
意境的理解
如果是攝影基本技術是第一步,風格是第二步,那麼意境可以算得上第三步了。意境這個東西太抽象,藝術與審美都太抽象,也是沒有唯一標準的。人類也是解決了基本的溫飽問題和生存問題之後才有了藝術,古往今來,無論中西方,藝術一直貌似是小眾群體的東西。固然現在文藝青年到處都是,可是借用木心先生一句話來說:先是有文藝,後來有了文藝腔,後來文藝沒有了,只剩下腔,再後來腔也沒有了文藝是早就沒有了。但我想不管是追求形式還是表面的光鮮,我麼還是多點寬容的心態。或許今天只是形式,明天總會出幾個未來的藝術大師,誰又不是從跌跌撞撞開始的呢?
但真的具象的談意境,大概總有點:道可道,非常道的意思。意境我堅持認為是小眾群體的東西,比如,你拿一張唐伯虎的:“落霞孤鶩圖”給一不怎麼識字的大媽看,她可能會覺得好,但讓她意境那有點為難她了。當然,我們並非看不起人民群眾的智慧,人民群眾一直都是有著充分的創造力與智慧的,但文化教育這個東西不是智慧能相抵的,從小受過文學薰陶和教育的人和平日連書都不怎麼讀的人在對文化敏感度上是肯定是不同的。我個人並不覺得學歷高的人就一定有文化,有文化的人未必學歷高,這些都不是劃等號的,也不分高低貴賤,最多大家只是領域不同。更何況對意境這個東西的理解,更是因人而異。 我常常給朋友說,你覺得有意境,是因為內心有意境,這些是你自己內心的反饋。別人只是製造了一個想象的空間,剩下的東西來自你的心。
所以,意境一直都存在,天地萬物之間,山水樹木之間,一直都存在。 發現意境和感受意境都不是攝影人的事情,也不是攝影作品的事情。攝影只是紀錄意境而已,最多隻是以攝影者的主觀視角記錄意境,剩下的都是來自看照片人的心。也大可不必把已經看得很高大上一樣高不可攀,這些都是個人理解不同的世界罷了。
以上是網小編給大家帶來攝影風格和意境理解的全部內容,覺得有用處就趕快收藏吧。
如何提升紀實攝影的實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