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論曾子以孝為核心的倫理思想論文

General 更新 2025年01月08日

  曾子認為:“孝有三:大孝尊親,其次不辱,其下能養。” 今天小編要與大家分享:淺析論曾子以孝為核心的倫理思想成功論文。具體內容如下,歡迎閱讀!
 

  論文關鍵詞:曾子 倫理思想 孝

  論文摘要:曾子是孔門弟子中最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他的思想上承孔子,下啟思孟學派,曾子的思想以倫理為核心,除了他的“孝”的思想外,在道德修養的內在自覺、君子人格與豪傑氣象,以及從貴義到仁義等方面對後來的儒家學者也都有著重要影響。

      論文正文:

淺析論曾子以孝為核心的倫理思想
 

  曾子是孔子最優秀的弟子之一,是得到了歷代學者認可的對儒學的傳承做出積極貢獻的學者之一。曾子的思想也以倫理為核心的,直接淵源於孔子,並對後世產生了重大影響。不僅思孟學派直接源於曾子,而且後世以“一貫之道”理解孔子思想,也是曾子首開其端。然而,由於各種原因,學術界對曾子思想的研究與他在思想史上的地位是極不相稱的。本文有鑑於此,力圖以《曾子》十篇為基本文字,從承志諭道的孝敬論、內省重行的修養論和巨集毅守禮的人格論等三個方面論述曾子的倫理思想,揭示曾子倫理思想的主要特徵和歷史地位。

  在歷史上,曾子以孝稱著於世。孝是中國傳統倫理思想的重要範疇。孔子以恢復周禮為矢志,其倫理思想是建立在家庭道德基礎之上,孝就成為其倫理思想的重要範疇。考《論語》論孝有17處,以孝梯為仁之本,表明孔子對孝的極大重視。作為孔門弟子,曾子的孝的思想直接源於孔子。

  曾子論孝堅持了孔子的觀點。孔子以“敬”為孝的核心內容,認為它是人養父母和養其他物的根本區別。曾子也說:“吾聞諸夫子:孟莊子之孝也,其他可能也;其不改父之臣,與父之政,是難能也。”《論語·子張》因此,曾子所論之孝,其涵義與孔子思想基本一致,而特別突出了和闡發了“敬”的涵義。

  他說:“所謂孝也,民之本教日孝,其行之日養。養可能也,敬為難;敬可能也,安為難,安可能也,久為難;久可能也,卒為難。父母既投,慎行其身,不遺父母惡名,可謂能終也。”在此,他提出了孝德的這樣幾個基本要求:養、敬、安、久、卒。孔子講“色難”、“不敬何以別乎”。曾子繼承了這種觀點,並在敬的基礎之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認為孝應該做到養而能敬、敬而能安、安而能久、久而能卒。

  曾子認為:“孝有三:大孝尊親,其次不辱,其下能養。”《曾子大孝》孝的主要內容就是尊親、不辱、能養。尊親者揚父母之名;不辱者,不陷父母於不義;能養者,克己奉親,而“敬”則是其精神實質,無論尊親、不辱還是能養,都必須貫穿一個敬字。“君子之孝也,忠愛以敬;反是,亂也。盡力而有禮,莊敬而安之;微諫不倦,聽從而不怠,歡欣忠信,咎故不生,可謂孝矣。”《曾子立孝》由此,曾子從四個方面闡述了孝敬的基本內容,對孝的精神實質做出了較全面的發揮。

  第一,敬養。

  勿庸置疑,孝敬父母最起碼的要求是要養其親,但是,正如孔子所說,至於犬馬皆能有養,唯有敬才是對父母之孝。故曾子也認為,孝養父母不是簡單的養,而是要養之以敬,要做到使父母感到安逸、舒心,長久如一,直到父母死後也應如此。敬養的實質是誠於心,時刻將父母放在心中,故孔子有“遊必有方”之說。所以曾子認為父母在時應該不計較官職的高低“家貧親老,不擇官而仕”。《韓詩外傳》曾記載曾子的話說:“吾嘗仕為吏,祿不過鍾釜,尚猶欣欣而喜者,非以為多也,樂其逮親也。既沒之後,吾嘗南遊於楚,得尊官焉,堂高九初,攘題三圍,車毅百乘,猶北向而泣涕者,非為賤也,悲不逮吾親也。”《莊子·寓言》也記載曾子說“吾及親仕,三釜而心樂;後仕,三千鍾而不泊,吾心悲。”樂與不樂,就在於能否奉養、敬愛父母。若能,雖祿不過鍾釜,猶欣欣而喜;若不能,在雖堂高九初、祿富三千鍾,也無法有真正的快樂,因為父母既沒,他們再也不能享受這種成果,自己縱有高官厚祿,也無法再對父母盡孝。

  第二,敬志。

  在曾子思想中,養父母之養不僅僅是養其口體,更要養其心志。他說:“孝之養老也,樂其心,不違其志;樂其耳日,安其寢處,以其飲食忠養之,孝子之身終。”樂其心者,即要讓父母心情偷悅,尊敬父母的意願,不違揹他們的意志。樂其耳目者,就是要照顧好父母的飲食起居,使他們的身心愉快。曾子在這裡特別強調了一個“忠”字,是要以誠敬之心對待父母的意思。故曾子又說:“君子之所謂孝者,先意承志,諭父母以道。”《曾子大孝》孝的精神是敬,而敬則要求“先意承志”,即尊敬並且繼承父母的意志。當然,他沒有忘記承志的前提,那就是必須符合“道”。“父母愛之,喜而不忘;父母惡之,懼而無怨;父母有過,諫而不逆”《曾子大孝》,“孝子無私樂,父母所憂優之,父母所樂樂之。孝子唯巧變,故父母安之。”《曾子事父母》一言以蔽之,樂父母之所樂,憂父母之所憂,自己的喜怒哀樂唯父母的意志為轉移。孝敬父母不是簡單地為父母提供生活的必需品,也不等於是盡力供養父母,而是要守禮、要敬、要忠。禮的作用是使其力做到恰到好處,敬的意義是使對父母的孝敬發自本心。如果能夠做到這一點,那麼,就能夠讓父母甘食安居、心情愉悅,這就是敬志。

  第三,敬體。

  曾子認為身體髮膚是父母給予的,是父母身體的延續,所以這裡的“敬體”不僅是對父母身體的擔憂和敬重,還包括了對自己身體的敬重,如果損殘了自己的身體那等同於是對父母身體的損傷和不孝。《孝經》開宗明義就說:“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曾子也強調:“身者,親之遺體也。行親之遺體,敢不敬乎?”《曾子大孝》我們的生命是父母生命的延續,我們的身體也是父母身體的延續,珍惜自己的生命,愛惜自己的身體,就是對父母起碼的孝敬。

  曾子這一思想深受孔子的影響:“曾子聞諸夫子曰:‘天之所生,地之所養,人為大矣。父母全而生之,子全而歸之,可謂孝矣;不虧其體,可謂全矣。故君子頃步之不敢忘也。’……故君子一舉足不敢忘父母,一出言不敢忘父母。一舉足不敢忘父母,故道而不徑,舟而不遊,不敢以先父母之遺體行殆也。一出言不敢忘父母,是故惡言不出於口,忿言不及於己,然後不辱其身,不憂其親,則可謂孝矣。”《曾子大孝》要孝敬好父母首先要珍惜自己的身體,不做冒險的事情,不要讓父母為自己擔憂,舉手投足間都時刻記得要保護自己身體的完整,“故孝子之事親也,居易以埃命,不興險行以徽幸;孝子游之,暴人違之;出門而使,不以或為父母憂也;險塗隘巷,不求先焉,以愛其身,以不敢忘其親也。”《曾子本孝》曾子直到老的時侯都在小心注意白己的身體不受毀傷,快要死的時候見自己的身體儲存完好才放心。

  由於西周以來宗法制度的確立,孝成為中國傳統社會最基本和最主要的道德規範,孝在社會道德生活中具有基礎性的重要作用。《禮記·祭義》說“夫孝者,天下之大經也。”《孝經》更是將孝視為天之經、地之義、民之行。曾子的倫理思想也有同樣的觀點,他說:“夫孝者,天下之大經也。夫孝置之而塞於天地,衡之而衡於四海,施諸後世而無朝夕,推而放諸東海而準,推而放諸西海而準,推而放諸南海而準,推而放諸北海而準。”《曾子大孝》在曾子看來孝普遍地存在於宇宙之中,是世界上最普遍、最永恆的道德,也是其他一切道德的基礎。他把孝看作是高於一切的東西,突出了孝在人倫關係中的重要作用,把孝作為統領一切人倫道德的根本、個人道德行為的價值準則及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基本綱領。這就是不僅認為孝具有真理價值上的絕對性,而且還具有行為規範上的極大的普遍性和永恆性。這種觀點鮮明地反映了中國古代社會建立在血緣家庭的基礎之上、傳統倫理道德建立在家庭道德基礎之上的基本特點。

  由於曾子將孝看作是諸德之本,因此,踐行孝德,就不僅僅是做一個孝敬父母的好子女,更是要做一個遵守社會道德的好人。如何做一個有德的好人?曾子闡述了自己的道德修養理論。他的道德修養理論中有很多觀點和方法,都被後來的儒家學者繼承和發展,特別值得一提的就是“內省”、“慎獨”、和“忠信”。

  曾子秉承了孔子儒學的基本精神,始終把道德完善看做是一個學者的終極追求,因此,他對自己要求嚴格,時時檢討、反省自己的言行。這就形成了他道德修養的第一個重要思想,即注重內省的修養方法。《論語·學而》記載的:“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所謂三省只是一種例舉,並非說是僅僅對這三件事進行反省。但是,在此,至少說明曾子認為這三件事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就特別例舉。忠是對人盡職盡責,信是對人誠實不欺,習是對知識的執著追求,對一個人而言,這是三種重要的德行。故曾子經常對自己這三個方面的行為進行反省。“日旦就業,夕而自省,思以沒其身,亦可謂守業矣。”《曾子立事》他將這種反省的方法作為自己每天的必修課程,旦夕惕警,終生持之以恆。

  曾子常常思考自己的不足之處,對自己的言行要求很高,《荀子·法行》篇中記載了曾子“反求諸己”的道德修養原則,“無內人之疏而外人之親,無身不善而怨人,無刑已至而呼天。內人之疏而外人之親,不亦遠乎!身不善而怨人,不亦反乎!刑已至而呼天,不亦晚乎!”總得概括起來是“三不”原則。一是不要疏遠自己的親人而親近外人。如果一個人連親人都不珍重只顧著親近、餡媚於他人,那就是親疏、裡外不分了。二是不要因為自身沒有做好而埋怨別人,不要一旦有事情發生首先就想者埋怨和怪罪他人,那樣不但不能解決問題相反的只會使事情更糟還會影響與他人交往的感情。三是平常就要嚴格要求自己,不要因為自己的過錯而招致刑罰時再哭天喊地後悔。

  曾子要求一個人應該勇於自己承擔責任,認為人要不斷的發現和改正自己的不足,要與人為善,不要輕易懷疑別人,不要說他人的過錯,要成他人之美,寬容待人。“君子不先人以惡,不疑人以不信;不說人之過,成人之美;存往者,在來者,朝有過,夕改,則與之;夕有過,朝改,則與之。”《曾子本孝》

  曾子道德修養第二個重要內容是“慎獨”。他指出,一個人在社會生活中因為身處人群之中,時刻受到他人的監督,好像有很多雙眼睛注視著自己,好多雙手指著自己,能夠嚴格要求自己:“十目所視,十手所指,其嚴乎!”但是,在一個人獨處的時候,脫離了他人的監督,思想上就容易鬆懈,放寬對自己的要求。另外,人們在大是大非面前或者面對重大的事情往往不難把握住自己,根據道德的要求做出正確的選擇,但是在一些細小的事情上,卻通常不能將自己信奉的道德貫徹到底。因此,他強調在道德修養上要謹微慎獨。他謹微慎獨的自律方式可以總結如下三個方面。

  第一,先思後行。

  曾子認為平時做事應該小心謹慎,不要武斷、魯莽行事,在做任何決斷之前要先對做此事的過程及後果考慮周全,做好充分的思想準備工作,思想與行為一致才能儘可能的達到自己的目的。“君子慮勝氣,思而後動,論而後行,行必思言之,言之必思復之,思復之必思無悔言,亦可謂慎矣。”《曾子本孝》在曾子看來,謹慎就是無論做什麼事情都不要衝動,不能意氣用事,而要進行周密的思考和對可行性的嚴密論證,凡做事無不能對人言,不僅胸懷坦蕩,而且不授人以柄。

  第二,博學無患。

  曾子每天都要檢查自己當天所學的內容加以複習,以求更好的掌握。只有博學多知才會在處理問題時能選擇更好的方式,如果沒有足夠的知識作為儲備,會因為無知而做錯誤或不妥的決策。謹微慎獨不等於謹小慎微,後者通常表現為膽小怕事、目光如鼠,而前者則是在對道德原則有深刻的把握的基礎之上的一種嚴格自律。所以,謹微慎獨必須以對道德原則的把握為前提,這就需要努力學習包括學習道德知識。“君子博學而屏守之,微言而篤行之,行必先人,言必後人,君子終身守此愷愷。”《曾子本孝》人只有在認知到足夠的事物基礎上才能儘量避免自己犯一些不必要的錯誤,有了足夠的是非辨別能力才能做到“不以善小而不為,不以惡小而為之”,才能更好的使自己更好的把握好白己。

  第三,不越於度。

  謹微慎獨並非什麼事情都不做,或者純粹按照自己的意志去做,而是對道德原則的堅守,換句話說,就是無論是在公開場合還是一個人獨處,無論是面對重大的事情還是細微的小事,都要做到堅持道德原則,不越於度。曾子時刻注意自己不做有違自己身份的事情,他甚至在臨死前發現白己睡的是大夫才能用的席子,仍堅決要求換掉。曾子的自律非常嚴格,幾近苛刻的地步,他認為君子要時刻注意把守君子之度,高度要求自己做到“恭而不難,安而不舒,遜而不餡,寬而不縱,惠而不儉,直而不徑,亦可謂知矣”。《曾子本孝》

  曾子要求君子修養上的“慎獨”並不是清高的與世隔絕的生活在自己理想的精神世界,只是在與他人交往的過程中要保持好獨立的人格和高尚的情操。“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泥,與之皆黑;是故人之相與也,譬如舟車然,相濟達也,己先則援之,彼先則推之;是故,人非人不濟,馬非馬不走,土非土不高,水非水不流。”《曾子制言上》所以,“與君子游,乎如入蘭芷之室,久而不聞,則與之化矣;與小人遊,貸乎如人鮑魚之次,久而不聞,則與之化矣。是故君子慎其所去就”《曾子疾病》因此說,曾子講的慎獨不是要獨善其身,謹微不是臨事不決,而是無論大事小事、不管同遊還是獨居,都要嚴守道德的原則與要求,做一個道德高尚的人。

  曾子道德修養的第三個重要內容就是注重忠信。和孔子一樣,曾子也非常重視道德實踐,主張言行一致,言信於行,行重於言。他認為語言可以通過行為得以檢驗和體現,君子要做到言行一致,不說不切實際的話語,不做與自己身份相違背的事情。“言不遠身,言之主也;行不遠身,行之本也;言有主,行有本,謂之有聞矣。”《曾子疾病》他說:“不能行而言之,誣也;非其事而居之,矯也;道言而飾其辭,虛也。”《曾子立事》要做到內外一致、表裡如一有這樣幾層要求,一是要講真話,不能坑蒙拐騙、必須實事求是;二是要說到做到,不說自己做不到的空話、大話、假話。

  所以,曾子認為,檢驗言行一致的方法就是看自己的言論是否與自己的行為相符合,言信於行,行是檢驗言語是否真誠的關鍵。他說:“人信其言,從之以行,人信其行,從之以復;復宜其類,類宜其年,亦可謂外內合矣。”《曾子本孝》語言的可信度是通過行為來檢驗的,而行為的可信不是僅僅看某個偶然的舉動,而是要看其一貫的行為,因此,能夠在行為中始終踐履自己的言語實則是思想,這才稱得上是言行一致、表裡如一。《韓非子·外儲說左上》記載曾子殺氨的故事就說明來曾子不僅是這樣說的,而且是這樣做的。

  言信於行就是要堅持“言之必可行”,所以,評價一個人的道德修養水平和道德素質的高低關鍵不在於他說了什麼,而是在於他做了什麼,是怎麼做的。正是在這種意義上,曾子認識到,行比言更加重要,更能夠真實地反映一個人內在的道德品質。因此,曾子不但要求說話要實事求是,做事腳踏實地,還要求說話要有主次,做事要有目標和分寸“言必有主,行必有法”,更主張少說多做,先行後言:“且夫君子執仁立志,先行後言。”《曾子制言上》行動是思想的實踐,不需要過多的言語加以強調,人們可以通過一個人的行為活動而瞭解他的內心想法,所以說話要少,做起來要紮實;行動要比別人早,說話要比別人晚。他認為君子如果能做到言而有信,後人則會讚賞他,效仿他。人要成就一番事業也必須從這些小事做起。“行無求數有名,事無求數有成;身言之,後人揚之;身行之,後人秉之;君子終身守此憚憚。”《曾子本孝》

  從根本上說,語言和行為都是內在道德品質的外在表達,但是,如果一個人的語言和行為有矛盾,那麼,語言反映的就不是他的真實的品質,反而說明這個人的虛偽。道德既是社會生活的行為規範,又是人的內在素質,還是人的現實的活動,因此,道德在本質上是實踐性的,只有落實在行動上,才是道德修養的最終完成。故曾子在道德修養上強調言行一致、言信於行、行重於言,符合道德修養的本質要求。

  曾子倫理思想的第三個重要內容是關於理想人格的理論。孔子是以“君子”為理想人格。在曾子的言論中,“君子”一詞使用的頻率很高:僅《曾子十篇》這5699字的篇幅中,“君子”一詞即出現71次;《論語》引曾子之言中的“君子”一詞出現了5次。曾子對君子的道德要求極高,他認為這是個人修養的極限,也是他終生追求的理想人格。

  眾所周知,儒家的理想人格就是聖人和君子。聖人是盡善盡美的完善的理想人格,君子則是現實生活中有德之人的範型。孔子就從未以聖人許人,而積極鼓勵人們做一個有德的君子。曾子也繼承了孔子的這一思想,把君子做為理想的道德人格。但是,他的君子人格形象和孔子提倡的君子有許多差別,是對後者的繼承和發展。孔子宜揚的是謙謙君子,而從在曾子言論中可以看出曾子是十分主張君子應時刻秉持正義,弘揚大義,要有堅毅的責任心能擔當起大任。這是曾子對孔子思想的發展。曾子日:“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論語·泰伯》他提倡不以貧富論英雄,要有強烈的道義感,要堅持正義於天下。“故君子不貴興道之士,而貴有恥之士也;若由富貴興道者與?貧賤,吾恐其或失也;若由貧賤興道者與?富貴,吾恐其贏驕也。夫有恥之士,富而不以道則恥之,貧而不以道則恥之。”《曾子制言上》君子堅守和追求的不是富貴與貧賤,而是道義。若道因富貴而興,則君子恥於貧賤;若因堅守貧賤而興道,則君子恥於富貴。君子所安者不是富貴後者貧賤,而是道,若不符合道,則無論富貴還是貧賤,都為君子所不恥。曾子的這種義取天下的精神是無條件的,無論在任何困難的境況中都應該堅持的“義”。

  曾子的思想直接源於孔子,是對孔子思想的繼承和發展。因此,他提倡的君子人格,仍然有鮮明的孔子思想的痕跡。在孔子的思想中,君子是恭敬謙讓、誠信守禮的人格形象,在曾子思想中,君子也有這種特點。
 

  第一,與人為善。

  君子雖然有鮮明的善惡是非觀念,但是,他並不以此為傲,更不以此驕人,而有一種寬容的胸襟和善良的情懷。他說:“君子己善,亦樂人之善也;己能,亦樂人之能也;己雖不能,亦不以援人。”孔子講己欲立而立人,曾子在此是對這一思想的進一步發揮,以歡欣的態度對待他人之勝於己,而絕不心懷妒忌。他又說:“君子好人之為善,而弗趣也,惡人之為不善,而弗疾也;疾其過而不補也,飾其美而不伐也,伐則不益,補則不改矣。”《曾子立事》“君子不先人以惡,不疑人以不信;不說人之過,成人之美;存往者,在來者,朝有過,夕改,則與之;夕有過,朝改,則與之。”《曾子立事》曾子要求君子與人為善,不先人之惡,不說人之過,只要改正了,就是好的。

  第二,恭謙守禮。

  與人為善不是一味的做老好人,而是在堅守禮的前提之下的一種博大寬容的胸懷。所以說,“君子義則有常,善則有鄰;見其一,冀其二;見其小,冀其大;苟有德焉,亦不求盈於人也。”他認為,君子對他人不能求全責備,責己以周,責人以約,只有這樣才能夠對人勸善,如果對他人太苛刻,要求太高,則無法促進他成就善德。但是,這種態度必須堅持禮的原則:“君子恭而不難,安而不舒,遜而不謅,寬而不縱,惠而不儉,直而不徑,亦可謂知矣。”《曾子本孝》君子恭遜而不餡僵,寬容而不縱容。恭遜是為了鼓勵其進德,寬容是為了感化其改錯,而對一切不符合禮的原則的行為,君子絕不輕貸。“誇而無恥,強而無憚,好勇而忍人者,君子不與也。”這一點,在《說苑·說叢》中記載的曾子的一段話說得很清楚:“押甚則相簡也,莊甚則不親。是故君子之押足以交歡,莊足以成禮而已。”

淺析古希臘羅馬時期科技倫理思想研究論文
利用地理課堂對學生進行生態倫理道德教育論文
相關知識
淺析論曾子以孝為核心的倫理思想論文
淺析古希臘羅馬時期科技倫理思想研究論文
淺論曾國藩的倫理思想
以孝為主題的演講稿_值得收藏
淺析奧古斯丁的哲學思想論文
以中國夢我的夢為主題的大一思修論文
淺析高校圖書館圖書流通管理辦法論文
淺析儒家倫理思想對和諧社會建設的當代價值論文
淺析嚴復的家庭倫理思想及其現代意義論文
以孝為主題的優秀演講稿2

Have any Question?

Let us answer 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