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不完全競爭市場論文
在不完全競爭的貿易研究過多地沉浸在抽象的理論推演中時,對它的實證研究就顯得更為必要。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不完全競爭市場論文,供大家參考。
不完全競爭市場論文範文一:農村金融不完全競爭市場理論與國外經驗借鑑
論文關鍵詞:農村金融 不完全競爭 金融機構 借款人組織化
論文摘要:農村金融不完全競爭市場理論表明,發展中國家完全依靠市場機制可能無法培育出一個社會所需要的金融市場,諸如政府適當介入金融市場以及借款人的組織化等非市場要素有助於解決發展中國家農村金融存在的不完全競爭問題。改革和加強農村金融機構以及借款人的組織化是兩種有效的途徑。本文針對美國在建設金融機構和孟加拉國在借款人組織化方面的成功經驗加以借鑑,並結合中國實際情況進行對比分析以及提出相關建議。
一、 農村金融的不完全競爭市場理論
農村金融理論發展過程 中 ,經歷了 由農 業信貸補 貼論 到農村金融市場論 ,再 到不完 全競爭 市場論的演進 。不完全競 爭市場論 主要 內容是 :發展 中國家的金融市場不是一個完全競爭的市場 ,尤其是貸款一方對借款人的情況根本無法充分掌握,如果完全依靠市場機制就可能無法培育 出一個社會所需要的金融市場 。為了補救 市場 的失效部分 ,有必要採用諸如政府適 當介入金融市場 以及借款人 的組織化等非市場要素 。對不完全競爭市場和資訊不對稱 問題的研究成果 ,構成 了農村金融不完全競爭市場理論 的基礎,為政府介入農村 金融市場提供 了理論基礎 。
對於不完全競爭市場理論 分析可知 ,非市場要素介入發展 中國家的農村金融市場時 ,主要有兩點要做:首先要做的是排除阻礙農村金融市場有效執行 的障礙,即改革和加強農村金融機構 ,而不是發放信貸補貼 。其次 ,該理論還強調借款人 的組織化對解決農村金融問題 的重要 性 ,認 為通過小組成員間的相互監督可 以解決道德風險問題,從而消除資訊不對 稱和高交易成 本問題 ,為新 型小額信貸業務的發展 提供 了理論依 據。農村金融 機構的建設 和借款人組 織化這 兩方 面 ,美 國和孟加 拉兩國分別有 著各 自的成功之處 ,下 文將分 別針對 兩 國的成功經驗並結合 中國實際情況 的差別進行探討 。
二 、美國經驗借鑑與中國現狀分析
一 政策行的引導作用與非政策行的政策性業務剝離
美 國政策性農村金融機構 ,是 由美 國聯邦政府主導建立的 ,專門針對本 國農業 發展 和農村發展提供融資的政策性機構 。其主要功能是為農業生產和與農業生產有關的活動提供信貸資金和服務並且通過信貸活 動 舊的在 於調 節農業 生 產規模 和發 展方向,協助實施農村金融政策。可見 ,美國的政策性農村金融機構運作模 式是通過信貸 來引導農業發展方向,引導作用才是其本意 。
相 比較中國 的農 村政 策性 銀行 農業 發展銀 行業 主要業務 為糧棉油 收購封 閉運 行資金管理 一項業務 比較單一 ,這樣就不能通過資金 的投放側重點的不 同而起 到引導農業發展方 向和規模 的作用 。擴大業務 範圍 ,真正發揮 出政策性 引導作用 ,應是農業發展銀行 的重點發展方 向。對於農業銀 行 ,應按其商業銀行 的性質 ,剝離農業銀行政策性業務 ,將農業銀行承擔的扶 貧貸款 、農業綜合開發貸款糧棉油 附營業務 貸款等政策性貸款剝 離出來 ,避免商業性業務和政策 性業 務 的混營 ,以消除農 業銀 行 的道德 風險。中國 目前農業發展銀行與農業銀行兩者的業務混淆 ,分工不明導致 了內部執行的無效 率。讓農業發展銀行發揮 引導作用 ,讓農業銀行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商業銀行 ,這樣才能各司其職,確保各 自有效執行並更好 的為農村金融服務 。
二農村合作金融系資金問題解 決——合併農村信用社與郵政儲蓄
美 國農村合作 金融體 系是 由美 國政府 主導 設立農貸專業銀 行及其基層機構從 而組 成信 貸系統 。最初的農村金融合作 組織都是在政府領導並 出資支援建立起來 的 ,隨著國家資金 的逐步退 出,現在 的農村 合作金 融 已成為 由農場 主所 擁有 的合 作金融 機構 。可見其最初解決資金 的辦法是先 由政府 出資 ,最終 到股權私有多元化。這樣 ,一方面保證 了資金來源的持續性 ,另一 方面 ,也形成 了有效 的激勵 機制 。
對應 的我國農村合作金融 機構問題是:我國農村信用社自身 由於產權不明晰 、法人治理結構不完善 、歷史包袱重 、資產質量差 、服務手段落後等因素制約 ,對農村 的金融服務缺乏動力 ,發揮不出應有作用 。而農村金融的另外一支力量郵政儲 蓄 ,在農村雖有很在存款上 的競爭力 ,但它沒有貸款功能 ,吸收農村資金並 沒有用 於農業方面 ,而是走 了別的上存 渠道 ,只存不貸 ,更 加劇了農村資金 的外流 。兩者一個資本來源不足 ,一個缺 乏有效 的發放渠道 ,把兩者進行有機的結合 ,形成互補效應 ,一 方面 ,可 以將 郵政儲蓄從農 村吸收的資金 留在農村 ,切斷農村資金通過 郵政儲 蓄外流的渠道 ;另一方 面 ,又緩解 了信用社資金來源不足的問題 。信用社資本充足率的提高 ,將提高其抗風險能力和競爭 能力 ,克服其 以往 由於資產原 因而難以有效服務農村金融 的問題 。
三農業保 險的準公共品屬性
早期美 國農業保險是 由私營保 險公 司提供 的 ,但 由於農業保險 的風險巨大 ,其 經營的農作物保險均 以失敗而告終 。為 了幫助農 民對付 農業生產面臨的風險,美 國政 府積極參與 了農作物保險計劃 。現行的美 國農業保 險完 全 由商業 保險公 司經 營和代理 ,當然商業保險公 司經營時 ,會 受到政 府提供 的經營管理費和保險費補貼等有力支援。可見對 於農業保險的準公共 品屬性來講 ,政府的參與與主導 是必不可少的 。
由於我 國農業“粗放型”的經營方式和長期以來對農村金融發展 的抑制,導致農村缺 乏應有 的風 險保 障體制 ,保險公司不 敢涉足農業市場 。但是農業保險不可能完全按照純商業化模式運作 ,農業保 險服務具有準公共 品屬性 。我 國應把政府主導下的 、政府與商業保 險公 司“混合經營”的模式作為我國農業保險的主導形式 ,建立政府主導下的政策性農 業保 險制度 ,在政府引導下引進保 險公 司對農業 市場 的參與 。
三、貸款組 織化的孟加拉國經驗借鑑與中國現狀分析
由於農村多數貸款是小額貸款 ,存在著資訊不對稱 和交易成本高 的問題 。不完全競爭市場理論認為借款人的組織化對解決此項 問題有重要作用 ,孟加拉在這方 面成功經驗值得我們借鑑 。孟加拉 國鄉村 銀行 因經 營小額扶貧貸 款而成功獲得 2006年 度諾貝爾和平獎 。自孟加拉 國鄉村銀行 於 1974年創立以來 ,小額信貸受到了當地窮人的熱烈歡迎 ,近60%的借款人 和他們的家庭 己經脫離 了貧窮線 。孟加拉國鄉村銀行模式 是一種非政府組織從事小額信貸 的模式。孟加拉 國鄉村銀行 以小組為基礎的農 戶組織要求 同一社群 內社會 經濟地位 相近的貧 困人 口在 自願 的基礎上組成貸款小組 ,相互 幫助選擇項 目,相互監督項 目實施 ,相互承擔還貸責任 。銀行根據 借款人的需求發放無抵押的 、短期的小額信 貸 ,但要 求農 戶每 星期分期還款 。孟加拉 國鄉村銀行 在放貸的同時要求客戶開設儲蓄賬戶,存款金額達到一定程度的時候必須購買孟加拉 國鄉村銀行的股份,從 而成為銀行 的股東 。這個模式確保 了小額貸款 的高還款率被迅速推廣到亞洲、非洲和拉丁美洲 的許多發展 中國家 ,成為一種非常有效的扶 貧方式 。對於我 國的實際情況而言 ,與孟加拉存在以下不 同之處 。
一經 營小額扶貧貸款業務 的專門機構
中國沒有像 孟加 拉 國鄉村銀 行那 樣 的金融 機構 專門經 營小額扶貧貸款業務 ,而現有 的金融機構不 願經營這種業務 。因為農 村小 額扶貧貸款風 險大規 模小 、質量差 、成本高 、收益低 ,銀行成本與收益不匹配。孟加拉經 營小額貸款 的機構都是在政府扶持下發展起來 的,在經營 中都給予一定 的補貼 。中國缺乏這樣 的機構 ,導致貸款人的缺位。要想實現借款人組織化,先得建立類似 的機構 ,同時 ,起初政府對其應該給予必要的支援 ,再經 營中逐步實現股權結構的多元化發展。最終 ,讓借款人參與進來成為其股東 ,形 成 一 系列 的約 束 激 勵 機 制 。
二貸款物件
孟加拉 國鄉村銀行要求農民以小組為基礎 ,形成同一社 區 內社 會經濟地位相 近的貧 困人 口在 自願的基礎上組成 的貸款小組 ,從而形成 “利益 均沾 、風險共擔”的機制 。中國沒有 以農 村社 區為單位把貧 困農 民組織起來形成貸款小組 。這樣就無法解決 因借貸雙方的資訊不對稱 而引起 的監督資訊 費用太 高的問題 。我們 可借 鑑孟加拉 國的經驗 ,對 於我 國以鄉村為單位的行政劃分進行有效組織 ,構成類似的貸款小組。由於同一 鄉村 內部彼此更加 瞭解 ,並能很好 的互相監 督 ,這樣就減少 了資訊 的不對稱及道德風險問題 。
三選擇專案
孟 加拉國的農 民貸款,組相互 幫助選擇項 目相互監督項 目實施 ,相互承擔還貸責任 。貸款d-,組的成員如果想獲得貸款,必須先選好項 目;如果 沒有 專案,則 申請 不到貸款 。中國的小額扶 貧貸 款一般都 不要求農 民先有項 目。在這種情 況下,貧困農 民在得 到貸款後很可能會用 於非生產方面 ,如看病 、為小孩交學費或家庭其 他支出等 ,這樣還貸就沒有保障 ,難 以保障專款專用 。可見 ,貸款 的 目的並不 只是簡單選擇物件發放款項 就行,而應該在貸款之前 ,就考慮貸款質量的問題 。讓貸款成為獲取利潤 的資本 ,而不是救濟款只能解一 時之急。
四 貸 款抵押
中國的額 扶貧貸款 一般 都要 求農 民有抵 押品 ,但 貧困農 民連維持 生計都 比較 困難 ,沒有財產給銀行抵押 ,他們 自然難 以獲得小額扶貧貸款 。孟 加拉國鄉村銀行根據借款人 的需求發放無抵押 的 、短期的小額信貸 ,但要求農 戶每星期 分期還款 。在放貸 的同時要求客戶開設儲 蓄賬戶 ,存款金額達 到一定程度 的時候必須購買孟加拉 國鄉村銀行 的股份 ,從 而成為銀行的股東 。確保 貸款人 與借款人利益一致 ,促進還款積極性 。所 以 ,應該把重點放到還款上而不是貸款上,確保貸款的 良性迴圈是關鍵 ,單一的抵押只能壓縮貸款 ,幫助不 了切實需要貸款的農 民。
綜上所述 ,一方面,我國應把重點放在農 村金融機 構的建設 上來 ,通過金融機構這個 中介來支援農村 的發展 。國家直接參 與並不利 於從 根本上解決農村金融 問題 ,只是一時的扶助。只有機構 自身能夠保持 良好執行之後 ,才能和農村發展形成互動作用,良性迴圈 。另一方面 ,應嘗試貸款組織化 ,支援協助建立相關機構 ,並把重點放到引導貸款應用於好的專案,變為能夠盈利 的資本,這樣才有助於貸款 的健康運轉與歸還 ,也 確保 了貸款組織化 的持續性經營。
參考文獻:
[1]朱文,王芳.《農村金融理論的政策主張評述及對我國的指導作用》.《鄉鎮經濟》,2005,10。
[2]肖雪.《農村金融發展模式研究綜述》.《合作經濟與科技》,2007,O1。
[3]姚耀軍.《農村金融理論的演變及其在我國的實踐》.《金融教學與研究》,2005。05。
[4]康菲菲,王芳.《孟加拉國鄉村銀行對我國農村金融體系改革的啟示》[J].《西南金融》,2007,02。
不完全競爭市場論文範文二:不完全競爭模型的超邊際分析
新興古典經濟學獨創了超邊際分析方法,並用此方法復活了亞當斯密關於分工的重要思想。新興古典經濟學認為,隨著交易費用的下降,交易效率得到提高,於是勞動分工水平提高,勞動生產率提高,經濟由原始的自給自足狀態逐漸過渡到相互依賴的專業化生產狀態,從而使大家都能夠從專業化的生產中獲得好處。新興古典經濟學甚至認為:“一個國家在由低分工水平向高分工水平演進的過程中,即使它的貿易條件惡化,它也能從貿易中得到更多好處。”《新興古典經濟學和超邊際分析》,楊小凱、張永生著,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第45頁
本節模仿新興古典經濟學的分析方法,建立一個非完全競爭模型新興古典經濟學是建立在完全競爭假設基礎上的,並使用超邊際分析的方法,同時引入一些新概念,從而揭示失業、貧窮和經濟危機的根源,並提出建議。
一 什麼是超邊際分析
關於超邊際分析可以看楊小凱教授的專著。為了敘述方便,我在此簡單介紹一下。
現代主流經濟學教科書上的以邊際效用和邊際生產力為基礎的分析方法就是邊際分析。楊小凱認為,邊際分析無法解決分工的問題,於是引入超邊際分析。簡單地說,超邊際分析就是將產品的種類、廠商的數量和交易費用等納入分析框架的分析方法。
新興古典經濟學的重要結論是:隨著交易費用的降低,生產會由自給自足演變為複雜的分工網路,從而使其生產率得到提高。
新興古典經濟學獨創的超邊際分析方法復活了分工思想,這是他對經濟學的重要貢獻。但是,他在理論方法的具體應用上仍有很多不足之處,舉例如下:
1.新興古典經濟學研究的產品是單一要素勞動產品,沒有考慮眾多生產要素的相互作用,沒有進行要素分析。
2.新興古典經濟學的理論與絕大多數經濟理論一樣,在研究個人效用最大化決策時,沒有考慮貨幣餘額的效用——他們總是認為消費者把所有的收入全部花完、一分不剩。而事實上,越是富人,持有貨幣餘額越多、從持有貨幣餘額中獲得的效用也越多。
3.新興古典經濟學堅持認為存在一般均衡,但現實中根本無法達到一般均衡,於是他的理論成了花拳秀腿——中看不中用。
4.新興古典經濟學屬於短缺經濟理論,他以“多產出”為目標,根本沒有考慮生產出來的商品能否銷售得出去。這種缺陷是他堅持一般均衡的必然結果。
二用於超邊際分析的不完全競爭模型
下面的模型以不完全競爭為核心,仍然使用超邊際分析,得到一些與新興古典經濟學完全相反的結論。
假設有一窮國地區,有一富國地區。
窮國地區有生產者a、b,a生產糧食、出售糧食、購買衣服,b生產衣服、出售衣服、購買糧食,已經形成了分工合作的生產關係。
富國地區有生產者A、B,A生產糧食、出售糧食、購買衣服,B生產衣服、出售衣服、購買糧食,相互之間分工合作。
以前,由於交易費用很高,窮國地區和富國地區之間沒有貿易來往,富國地區的日子過得好不用說,窮國地區雖然較窮,但也建立起了初步的分工合作關係,日子也能夠過得下去。
現在,由於某種外生的原因,窮國地區與富國地區之間的交易費用大幅下降,於是,兩國地區間可以進行自由貿易,結果會如何呢?
由於富國地區的技術水平高,生產效率高,於是富國地區的產品價格便宜質量好,於是a就會購買B生產衣服而放棄購買b生產的衣服,使b無法出售自己的產品;同理,b也會去購買A生產的糧食而放棄購買a生產的糧食,使a無法出售自己的產品;同理,A、B也不會購買窮國地區的產品。
這樣一來,由於窮國地區的生產者無法出售自己的產品,無法取得任何收入,只出不進,發生“貨幣耗盡”。窮國地區發生“貨幣耗盡”後,可以選擇“以貨易貨”,但由於“以貨易貨”的交易費用很高可能無法交易成功。於是,在窮國地區中已經形成的分工合作關係宣告崩潰,a、b兩個生產者只能退回到自給自足的狀態——a無法出售自己生產的糧食,就沒錢買衣服,就要在生產糧食的同時自己生產衣服,b無法出售自己生產的衣服,就沒錢買糧食,就要在生產衣服的同時自己生產糧食。
以下我們可以簡單證明,窮國地區出現的這種自給自足的狀態是穩定的。因為,假設由於某種原因a取得了一筆收入,於是他可以去購買自己無法生產的衣服,他肯定會選擇購買“價廉物美”的富國地區產品,而不願購買本國地區生產的較差產品。因此,在窮國地區永遠也不能建立起效率較高的分工合作關係——富國地區對窮國地區的發展產生了長期的、穩定的抑制作用,甚至可以稱為破壞作用。
依新興古典經濟學的超邊際分析理論來看,這種分工結構的倒退便是生產力的倒退,是效率的降低。於是,我們使用新興古典經濟學的分析工具,在不同的假設條件下得出了與新興古典經濟學的結論完全相反的結論。
三“頂尖效應”
從以上模型中,我們清楚地看到了自由貿易給窮國地區帶來的災難。這種災難會發生在兩國的生產力水平差距很大的時候。此時,富國地區的人已經很富有,而對窮國地區的產品根本不屑一顧。比如,窮國地區是窩窩頭換草鞋的貿易,而富國地區是麥當勞換寶馬的貿易。富國地區對窮國地區的窩窩頭和草鞋根本就不需要,而麥當勞和寶馬對窮國地區的消費者卻有無法阻擋的誘惑。兩國交易的結果是:首先窮國地區“貨幣耗盡”,然後分工合作系統崩潰,最後連窩窩頭和草鞋都無法維持;而富國地區得到的好處是從窮國地區得到了窮國地區用來維持交易的貨幣,使自己的貨幣餘額增大,從而使自己的總效用增大,用俗話說就是賺了錢。
富國地區對窮國地區的作用好比是讓窮國地區抽大煙,爽一把就去死。
在這裡,由於系統內個別效率較高的組織的出現,對其他效率較低的組織的存在和發展構成了破壞或抑制的作用,我們把這種作用叫做“頂尖效應”,參看本章。引入“頂尖效應”概念後,敘述起來會很方便。
由於個人之間、地區之間、國家之間的發展極不平衡,因此,“頂尖效應”是普遍存在的。“頂尖效應”是富國地區永遠富裕、窮國地區永遠貧窮的原因。由於“頂尖效應”的存在,自由貿易將迅速摧毀發展中國家尚處幼稚階段的生產力——已經形成的分工合作關係,將使發展中國家蒙受沉重的打擊,永遠無法取得發展。
“頂尖效應”的危害大致可以列舉如下:
1.“頂尖效應”可以摧毀窮國地區的分工合作結構,使窮國地區退回到自給自足狀態。“頂尖效應”使窮國地區越窮、富國地區越富,窮地區越窮、富地區越富,窮人越窮、富人越富,社會趨向嚴重的兩極分化。
2.“頂尖效應”造成生產過剩,導致大量失業。在上面的模型中,窮國地區生產者a不能出售糧食,造成糧食過剩,同時生產糧食的人失業。窮國地區生產者b的境況亦然。
3.“頂尖效應”導致窮國地區資本外流,貨幣耗盡,發生金融危機。
4.“頂尖效應”的破壞作用是長期的、持續的、穩定的,在一個系統內是很難扭轉的。
四對策
為了避免“頂尖效應”的危害,可以採取以下措施:
1.實行貿易保護政策。採取增加關稅、減少配額等一系列措施使富國與窮國之間的交易費用上升,從而使兩國之間的貿易無法進行。
2.自覺抵制外國產品。在上面的模型中,很顯然,窮國地區的生產者a、b在搏奕中採取了不合作策略,沒有認識到自己的行為對自己造成的危害。如果a、b能夠自覺抵制富國地區產品,則他們的分工合作關係仍將維持下去,災難不會發生。
3.在國內,對個別發展較快的地區、企業採取“摘心打頂”的措施,適當限制其發展。如果“摘心打頂”有困難,可以實行“按人發錢”。
4.不承諾本國貨幣與美元等強勢貨幣自由兌換。
設若皇帝有72個妃子,如果這些妃子的色藝不相上下、受皇帝寵幸的程度沒有太大差別,則她們都有機會生兒育女,安享榮華富貴。但是,如果其中有一妃受了某高人指點,學會了令皇帝沉溺其中的“祕笈”,則其餘71妃必然會被打入冷宮,受盡失業之熬煎,而此“絕技”也會被眾妃咒為“妖術”。看來,宮廷裡也會出現“頂尖效應”。
作者並不是主張在宮廷裡禁絕“祕笈”,而是呼籲大家不要忽視其餘71妃的處境,出於人道主義的理由,應當給她們一條出路。
總之,只要正確地、清醒地認識到“頂尖效應”的危害,就可以想方設法減少甚至避免它的危害。
有關酒店市場營銷的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