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環境景觀設計對低碳生態城市建設的貢獻
General 更新 2024年11月28日
【摘 要】 低碳生活理念、低碳生活方式是當前的時髦話題,也是當前各學術領域的研究重點,它關係到國家的能源戰略和能源安全,景觀規劃設計領域對這一研究也剛剛開始。本文結合生態設計理念,對環境景觀的主要要素提出了低碳設計的策略,以期對我國特別是北方的景觀設計活動有所借鑑。
【關鍵詞】 景觀設計 低碳 生態
低碳生態城市這個發展模式是由仇保興博士在“2009城市發展和規劃國際會議”提出的。所謂低碳生態城就是建立在人類對人與自然關係更深刻認識基礎上,以降低溫室氣體排放為主要目的,建立高效、和諧、健康、可持續發展的人類聚居環境。低碳生態城市建設,環境景觀設計先行。如果組成我們城市的物質實體都不能體現低碳、生態的理念,試問低碳生態城市將焉附。環境景觀設計對建設低碳生態城市的貢獻是巨大的,這就要求我們在景觀設計過程中要有低碳生態設計的理念,要有節約能源、降低能耗的理念。追求時尚、豪華,講究排場是我們當前景觀設計過程中存在的一個很大的誤區,不但費時、費工、浪費建設資金,生態效果低,而且意境差、可持續性短,與我們所提倡的低碳生態設計理念嚴重相悖。景觀的低碳生態設計要求我們的景觀是低碳景觀,單位景觀的能耗低,具有較高的生態附加值,具有較強的可持續發展潛力。
1 低碳生態城市建設研究現狀
1.1 國內現狀。作為低碳生態城市建設重要組成部分的城市環境景觀建設的研究並不多,而且主要集中在綠色建築的理論研究上,而巨集觀的景觀概念相對寬泛,除建築外還包括道路系統景觀、水系水體景觀、城市環境照明系統景觀、植物景觀等。作為城市景觀要素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低碳生態城市建設中,把各個景觀元素結合起來進行綜合性研究,使之成為一個系統,進而成為一個研究領域,為建設低碳生態城市做出貢獻,非常有必要。特別是低碳景觀的概念還沒有被提出。
1.2 國外現狀。國外的低碳生態城市建設進行的比較早,取得了豐碩成果。19世紀60年代美國的景觀設計師麥克哈格提出景觀規劃的生態理念,以《Design with
nature》的出版為標誌。經過幾十年的實踐,景觀生態規劃理念已深入人心。走過工業化時代的西方國家,碳排放控制在很低的水平,特別是在西歐和北歐。
2 城市環境景觀低碳設計策略
從城市景觀的構成元素及其選材入手,選擇節約能源、低能耗材質為主,儘量選擇自然材質,避免大量人工合成材質的選用;以利用為主,改造為輔的設計原則,儘量體現簡約的設計理念;通過問卷調查,瞭解人們對低碳景觀的認知程度和接受能力,不光讓設計者,也讓景觀的享用者瞭解低碳景觀;綠色植物是組成低碳景觀的重要元素,查閱資料,整理出綠色植物在城市生態方面的作用,作為佐證材料。
2.1 景觀建築的低碳生態設計策略。
2.1.1 整體性策略。設計師在設計中將自然條件、社會環境、經濟條件等眾多因素考慮其中,將設計的過程看成是一個龐大的系統,帶著一種尊重、補償的思想與這個系統交流對話,讓建築有機的融入自然,像是從地上長出來一樣。在適宜的採用高技術時,應該更為注重的是採用高技術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充分利用可再生能源。
2.1.2 可再生能源體系策略。低碳建築降低碳排放量的主要途徑是減少化石能源的使用,要想降低碳排放,發展低碳建築,走可持續發展道路,節約能源是一方面,立足於國情,提高能源的利用率,大力開發可再生能源更是當務之急。僅僅是開發還不夠,還要形成產業體系,這樣才能使得可再生能源的開發和利用更加高效和合理化。
2.1.3 低碳建材策略。以全壽命週期的觀點,計算建築材料資源消耗、能源消耗和CO2排放時必須考慮建築材料的可再生性。材料的可再生性指材料受到損壞但經加工處理後可作為原料迴圈再利用的效能。如果能將木材廣泛地應用到新農村建設中,那麼所節約的能耗,所減少的碳排放量是很可觀的。
2.1.4 地域性被動式策略。我國各地的地理、氣候條件差異很大,在不同的地域人們因地制宜,因材施用,創造了適合當地居住的形式。
發展中國特色低碳建築戰略,我們要根據地域的特點,結合當地氣候特徵,吸取傳統建築中的有利建築元素,與現代創新語彙相結合,使建築具有較強的氣候適應和氣候調節能力,更加展現了我們民族建築藝術的魅力。
2.2 城市交通系統的低碳設計策略。作為城市動脈的城市交通的低碳水平,在很大程度上也就成為衡量我國國民經濟低碳化程序的重要方面。
2.2.1 政策引導,深入規劃。隨著低碳概念的引入,由於對傳統的煤炭和石油的使用對環境的破壞,人們對綠色能源開始關注,包括太陽能、電能、生物質能、風能、核能等。隨著研發的深入,社會的關注和需求量的增加,加之相關鼓勵政策等,可替代燃料的需求量將逐步開啟,從而取代傳統的汽柴油作為未來汽車的動力來源。
2.2.2 徹底的“以人為本”理念。保障步行及自行車交通的路權,改變目前以車為主,忽略行人的城市交通規劃理念,保證人行道、自行車道的專用道路系統足夠寬度、良好照明、安全、連續無障礙,並且合理與其他交通方式實現方便換乘,共同構築綠色的低碳城市交通。
2.2.3 交通功能明確。道路交通規劃體現客、貨運功能的細化;城市主幹道增加小城鎮、開發區、旅遊景觀、軌道交通主幹道;嚴格劃分公交尤其是快速專用道、自行車道的專用道、計程車專用道等;根據優化後的城市交通規劃,重新分配停車區域,尤其是中心城區,合理有效解決停車問題,實現城市交通的動靜平衡。
2.2.4 充分發揮公交優勢。大城市應形成以大運量快速交通為骨幹,常規公共汽電車為主體,出租汽車等其他公共交通方式為補充的城市公共交通體系,建成區任意兩點間公共交通可達時間不超過50min。布有地鐵、輕軌交通線的城市主、次幹路上不再重複設快速公交專用道,但這些道路上應設常規公交通行的專用道。注重各種交通工具綜合換乘樞紐的規劃,縮短換乘時距,方便快捷實現換乘。
2.2.5 改善車輛行駛環境,在良好的道路條件(路面平整度、路面寬度、平縱線形等)和良好的交通狀況(快慢車分道行駛、無非機動車、橫向干擾較小等)時,車輛執行狀態穩定,其耗油量相對較小,因此有必要持續改善城市交通狀況,保證通的同時,具有有效的行駛速度,向和諧、高效的模式發展。
2.2.6 瀝青路面材料、工藝的改進。瀝青在加工、施工等過程中存在汙染環境等情況,日益受到人們的關注。隨著廢輪胎橡膠粉、路面再生、溫拌瀝青等材料和技術的應用和推廣,這一棘手問題有望得到有效解決。此外,路面再生技術為瀝青路面廢料的合理利用找到了出路,對於低碳貢獻和節約投資,均是很有意義的。
2.3 植物造景的低碳設計策略。植物是構成城市環境景觀的重要元素,規範合理的植物種植對一個城市生態作用的發揮至關重要。大量綠色植物的應用不但能節約人工合成的建材,進而降低能耗,而且對於建設生態園林城市也是必備的。植物景觀的低碳設計策略應包含以下幾個方面。
2.3.1 植物型別。喬木的碳匯作用強,灌木就要低很多。喬木的壽命長,所以長期來說固碳量很大。灌木生長速度快,但碳被固定在其中的週期相對較短。我們需要的是固碳速度快、週期長的植物種類,這樣固碳效應才會高。
2.3.2 植物種植形式。不同形式和不同設計風格的植物景觀,如自然式和規則式植物景觀碳匯效率差別很大。自然式的植物景觀明顯高於人工式。像模紋花壇這種植物景觀形式是需要強烈的維護管理和人工干預的,而花帶,必須經常更換,因此,從碳效應來考慮是不合理的。
2.3.3 植物種植結構。植物種植結構不同(疏密、水平結構、垂直結構),如密林草地和疏林草地其固碳效應不同。目前比較受歡迎的植物景觀結構模式是密林草地和疏林草地,其樹叢多為復層結構,從高大喬木到中層喬木再到小喬木、灌木和地被植物。這種復層結構植物景觀模式的葉面積係數大,因此光合效率高,同時因為有高大喬木,所以碳固定的時間週期也比較長。密林植物景觀結構,其碳匯功能很強。(本文系2010年黑龍江省藝術科學規劃專案;立項編號:10C026)
參考文獻
1 戴亦欣.中國低碳城市發展的必要性和治理模式分析.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09.3
2 李克欣.低碳城市建設的技術路徑及戰略意義.城鄉建設,2009.11
3 鄭文摘.低碳將成“十二五”中國城市化重要導向.新重慶,2009.12
探究分形學在建築上的應用
公路施工機械日常保養的成本管理
【關鍵詞】 景觀設計 低碳 生態
低碳生態城市這個發展模式是由仇保興博士在“2009城市發展和規劃國際會議”提出的。所謂低碳生態城就是建立在人類對人與自然關係更深刻認識基礎上,以降低溫室氣體排放為主要目的,建立高效、和諧、健康、可持續發展的人類聚居環境。低碳生態城市建設,環境景觀設計先行。如果組成我們城市的物質實體都不能體現低碳、生態的理念,試問低碳生態城市將焉附。環境景觀設計對建設低碳生態城市的貢獻是巨大的,這就要求我們在景觀設計過程中要有低碳生態設計的理念,要有節約能源、降低能耗的理念。追求時尚、豪華,講究排場是我們當前景觀設計過程中存在的一個很大的誤區,不但費時、費工、浪費建設資金,生態效果低,而且意境差、可持續性短,與我們所提倡的低碳生態設計理念嚴重相悖。景觀的低碳生態設計要求我們的景觀是低碳景觀,單位景觀的能耗低,具有較高的生態附加值,具有較強的可持續發展潛力。
1.1 國內現狀。作為低碳生態城市建設重要組成部分的城市環境景觀建設的研究並不多,而且主要集中在綠色建築的理論研究上,而巨集觀的景觀概念相對寬泛,除建築外還包括道路系統景觀、水系水體景觀、城市環境照明系統景觀、植物景觀等。作為城市景觀要素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低碳生態城市建設中,把各個景觀元素結合起來進行綜合性研究,使之成為一個系統,進而成為一個研究領域,為建設低碳生態城市做出貢獻,非常有必要。特別是低碳景觀的概念還沒有被提出。
2 城市環境景觀低碳設計策略
從城市景觀的構成元素及其選材入手,選擇節約能源、低能耗材質為主,儘量選擇自然材質,避免大量人工合成材質的選用;以利用為主,改造為輔的設計原則,儘量體現簡約的設計理念;通過問卷調查,瞭解人們對低碳景觀的認知程度和接受能力,不光讓設計者,也讓景觀的享用者瞭解低碳景觀;綠色植物是組成低碳景觀的重要元素,查閱資料,整理出綠色植物在城市生態方面的作用,作為佐證材料。
2.1 景觀建築的低碳生態設計策略。
2.1.1 整體性策略。設計師在設計中將自然條件、社會環境、經濟條件等眾多因素考慮其中,將設計的過程看成是一個龐大的系統,帶著一種尊重、補償的思想與這個系統交流對話,讓建築有機的融入自然,像是從地上長出來一樣。在適宜的採用高技術時,應該更為注重的是採用高技術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充分利用可再生能源。
2.1.2 可再生能源體系策略。低碳建築降低碳排放量的主要途徑是減少化石能源的使用,要想降低碳排放,發展低碳建築,走可持續發展道路,節約能源是一方面,立足於國情,提高能源的利用率,大力開發可再生能源更是當務之急。僅僅是開發還不夠,還要形成產業體系,這樣才能使得可再生能源的開發和利用更加高效和合理化。
2.1.3 低碳建材策略。以全壽命週期的觀點,計算建築材料資源消耗、能源消耗和CO2排放時必須考慮建築材料的可再生性。材料的可再生性指材料受到損壞但經加工處理後可作為原料迴圈再利用的效能。如果能將木材廣泛地應用到新農村建設中,那麼所節約的能耗,所減少的碳排放量是很可觀的。
2.1.4 地域性被動式策略。我國各地的地理、氣候條件差異很大,在不同的地域人們因地制宜,因材施用,創造了適合當地居住的形式。
發展中國特色低碳建築戰略,我們要根據地域的特點,結合當地氣候特徵,吸取傳統建築中的有利建築元素,與現代創新語彙相結合,使建築具有較強的氣候適應和氣候調節能力,更加展現了我們民族建築藝術的魅力。
2.2 城市交通系統的低碳設計策略。作為城市動脈的城市交通的低碳水平,在很大程度上也就成為衡量我國國民經濟低碳化程序的重要方面。
2.2.1 政策引導,深入規劃。隨著低碳概念的引入,由於對傳統的煤炭和石油的使用對環境的破壞,人們對綠色能源開始關注,包括太陽能、電能、生物質能、風能、核能等。隨著研發的深入,社會的關注和需求量的增加,加之相關鼓勵政策等,可替代燃料的需求量將逐步開啟,從而取代傳統的汽柴油作為未來汽車的動力來源。
2.2.2 徹底的“以人為本”理念。保障步行及自行車交通的路權,改變目前以車為主,忽略行人的城市交通規劃理念,保證人行道、自行車道的專用道路系統足夠寬度、良好照明、安全、連續無障礙,並且合理與其他交通方式實現方便換乘,共同構築綠色的低碳城市交通。
2.2.3 交通功能明確。道路交通規劃體現客、貨運功能的細化;城市主幹道增加小城鎮、開發區、旅遊景觀、軌道交通主幹道;嚴格劃分公交尤其是快速專用道、自行車道的專用道、計程車專用道等;根據優化後的城市交通規劃,重新分配停車區域,尤其是中心城區,合理有效解決停車問題,實現城市交通的動靜平衡。
2.2.4 充分發揮公交優勢。大城市應形成以大運量快速交通為骨幹,常規公共汽電車為主體,出租汽車等其他公共交通方式為補充的城市公共交通體系,建成區任意兩點間公共交通可達時間不超過50min。布有地鐵、輕軌交通線的城市主、次幹路上不再重複設快速公交專用道,但這些道路上應設常規公交通行的專用道。注重各種交通工具綜合換乘樞紐的規劃,縮短換乘時距,方便快捷實現換乘。
2.2.5 改善車輛行駛環境,在良好的道路條件(路面平整度、路面寬度、平縱線形等)和良好的交通狀況(快慢車分道行駛、無非機動車、橫向干擾較小等)時,車輛執行狀態穩定,其耗油量相對較小,因此有必要持續改善城市交通狀況,保證通的同時,具有有效的行駛速度,向和諧、高效的模式發展。
2.2.6 瀝青路面材料、工藝的改進。瀝青在加工、施工等過程中存在汙染環境等情況,日益受到人們的關注。隨著廢輪胎橡膠粉、路面再生、溫拌瀝青等材料和技術的應用和推廣,這一棘手問題有望得到有效解決。此外,路面再生技術為瀝青路面廢料的合理利用找到了出路,對於低碳貢獻和節約投資,均是很有意義的。
2.3 植物造景的低碳設計策略。植物是構成城市環境景觀的重要元素,規範合理的植物種植對一個城市生態作用的發揮至關重要。大量綠色植物的應用不但能節約人工合成的建材,進而降低能耗,而且對於建設生態園林城市也是必備的。植物景觀的低碳設計策略應包含以下幾個方面。
2.3.1 植物型別。喬木的碳匯作用強,灌木就要低很多。喬木的壽命長,所以長期來說固碳量很大。灌木生長速度快,但碳被固定在其中的週期相對較短。我們需要的是固碳速度快、週期長的植物種類,這樣固碳效應才會高。
2.3.2 植物種植形式。不同形式和不同設計風格的植物景觀,如自然式和規則式植物景觀碳匯效率差別很大。自然式的植物景觀明顯高於人工式。像模紋花壇這種植物景觀形式是需要強烈的維護管理和人工干預的,而花帶,必須經常更換,因此,從碳效應來考慮是不合理的。
2.3.3 植物種植結構。植物種植結構不同(疏密、水平結構、垂直結構),如密林草地和疏林草地其固碳效應不同。目前比較受歡迎的植物景觀結構模式是密林草地和疏林草地,其樹叢多為復層結構,從高大喬木到中層喬木再到小喬木、灌木和地被植物。這種復層結構植物景觀模式的葉面積係數大,因此光合效率高,同時因為有高大喬木,所以碳固定的時間週期也比較長。密林植物景觀結構,其碳匯功能很強。(本文系2010年黑龍江省藝術科學規劃專案;立項編號:10C026)
參考文獻
1 戴亦欣.中國低碳城市發展的必要性和治理模式分析.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09.3
2 李克欣.低碳城市建設的技術路徑及戰略意義.城鄉建設,2009.11
3 鄭文摘.低碳將成“十二五”中國城市化重要導向.新重慶,2009.12
公路施工機械日常保養的成本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