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論大學生虛擬社群網路道德培育
一、虛擬社群的特性
隱匿性。虛擬社群中的成員可以通過身份認證相互區分,但沒有指紋、DNA 這些與生命有關的嚴格認證。成員一般都採用虛擬的匿名身份,並且一個人可以有幾個成員名字,或者有多個 IP 地址。這樣的特徵隱瞞了成員在現實社會的真實身份,使得人與人之間的交流互動變得簡單。虛擬性是虛擬社群的本質特性,不具備虛擬性的社群就不能稱之為虛擬社群。
跨地域性。虛擬社群依託電子計算機技術、遠端通訊技術,實現了世界各地的人們之間的密切聯絡,滿足了跨地域生活共同體的形成。虛擬社群擺脫了人際互動範圍上的地域限制,人與人之間的距離通過網路媒介的互動而拉近,這是虛擬社群區別於現實社群的重要特點之一。
人際關係的鬆散性。虛擬社群以網路媒介為基礎,“隔離”地將陌生的人與人連線在一起,形成虛擬社群中陌生的人際關係,因此虛擬社群成員的地理分佈可能遍及世界每個角落,這就形成了人際關係的鬆散性、動態性和不穩定性。
開放性。在虛擬社群裡身份認證和獲得並沒有現實社會中那麼嚴格和複雜,大多是為了管理監控和統計日訪問數量的需要,因此虛擬社群更具開放性。它依託電子資訊科技,使得其成員不再受地域、年齡、職業、性別、種族、膚色的限制,凡是對某一社群有興趣或有需要的人都可以通過簡單的註冊獲得該社群成員的身份。不僅如此,虛擬社群的資訊資源也是相當廣泛,一個具備相關技術的虛擬社群,可以使全球各國人民涉足其中,並在該社群實現社群文化共享、資訊共享、資源共享,他們集體開放資源,集體享受資源,是社群資源的創造更新者和享受者。
二、虛擬社群背景下大學生網路道德培育內容
虛擬社群與網路社會大環境的不同之處在於虛擬社群的隱匿性和自由性,因此,虛擬社群的規範治理與和諧發展更依賴網路道德培育。
一網路道德認知培育
網路道德認知培育是培育大學生對網路行為的是非善惡進行評價的思想、觀念和理論體系,它應該包括網路道德觀念培育、網路社會行為分析能力培育、網路道德評價能力培育。人的道德行為不是人的本能性的適應活動,它必須以一定道德認識為基礎。面對虛擬社群資訊良莠不齊、輿論是非難辨、行為真假難分、觀念存在多元價值的特點,虛擬社群的網路道德認知培育不僅僅是灌輸簡單的網路道德規範,而是面對錯綜複雜、變化多端的虛擬社群,通過傳授網路行為準則和道德規範,培養和提高大學生的道德判斷和行為分析能力達到網路道德培育的目的。網路道德認知培育不僅僅包括大學生思想教育和政治理論教育,更重要的是網路道德教育。隨著網路道德培育在虛擬社群的實踐發展,法制教育和心理教育也紛紛列入網路道德認知培育的範圍。
二網路道德意識培育
網路道德意識是一個多維度、多層次的心理活動系統,是網路道德情感、網路道德意志、網路道德信念的統一體。因此網路道德培育應該以愛國主義教育為重點,以理想信念教育為核心開展大學生的網路道德意識培育。虛擬社群中的網路道德情感培育主要是引導大學生對自己和別人的網路輿論或行為產生良好的道德情感和內心體驗,具體體現在民族認同感、國家責任感、社會義務感、集體歸屬感以及對他人的道義感和對全世界的人道感。它旨在培養大學生在紛繁複雜的虛擬社群情感世界裡樹立系統完整的思想觀念和價值取向,使大學生在虛擬社群的生活中不忘自身道德信仰,保持積極樂觀的態度,不忘對社會的道德感、責任感和使命感。另外,網路道德意識培育還要注重培養道德主體對虛擬社群網路道德的判斷、決策以及外化行為的能力,培育和引導網路道德主體不受虛擬社群誘惑因素、多元輿論的影響,能夠自主調節情感和行為,特別是具備自主意識、自律意識、自覺意識等等。虛擬社群背景下的網路道德意識培育應該以網路道德價值原則的傳授為起點,訓練大學生網路道德判斷的能力,注重培養大學生在虛擬社群中的尊重意識、責任意識、自律意識等基本道德規範。
三網路道德行為培育
網路道德行為培育應建立在網路道德認知培育、網路道德意識培育基礎之上,同時通過網路道德行為培育使已經形成的網路道德認知、網路道德意識得以鞏固和深化。網路道德培育的最終目的在於使學生正確的網路道德觀念轉化為規範合理的網路道德行為,而網路道德行為培育則是根據社會主義道德標準和核心價值觀教導大學生遵守網際網路管理法律法規、遵守網路道德和社會公德、尊重智慧財產權和專利權等等。網路道德行為培育與大學生的網路道德實踐密不可分,因此在培育過程中還要從實踐中獲取真知,將政治理論知識和道德規範轉化為網路道德行為培育的指導方針,引導大學生在無人監督的網路虛擬社群約束自己的行為,養成良好的網路道德行為習慣。
畢業金融風暴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