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產業價值視角探求化解過剩產統計分析
摘要:產能過剩是由供求關係引發的經濟現象,是中國新經濟階段面臨的主要問題。產能過剩形成原因十分複雜。中國因市場機制發育不完善、市場競爭不夠充分、各地區間因資源稟賦和經濟發展梯度差異、產業轉入和轉出加速等多種因素影響,產能過剩表現為多種不同型別。市場經濟條件下產能過剩具有利弊兩個方面的作用。化解國內產能過剩應當從產業投入產出價值視角建立起產業價值新的評判價值體系,以產業帶來的綜合貢獻與社會所付出成本進行比較,為發展價值高階產業,提升改造價值中端產業,轉移淘汰價值低端產業提供支援。要改革傳統以產值、收入、利稅等產出指標作為評價產業企業的依據,建立以投入產出為主要內容的產業發展價值綜合考評體系。
關鍵詞:產能;產能過剩;產業價值;評價體系
中圖分類號:F426 文獻編碼:A DOI:10.3969/j.issn1003-8256.2015.01.010
近幾年,隨著投資、出口和消費增速回落,多數工業品出現供大於求或嚴重供大於求,產能過剩成為經濟執行的突出矛盾和工業轉型升級的重要動因。什麼是產能過剩,如何看待產能過剩,怎樣化解產能過剩?目前尚存在不同認識,是一個未完全破解的重大課題。
1 產能過剩
“產能”即生產能力。指企業利用現有的資源所能達到的最佳產出量。最佳產出量一般低於理論上依據推算所能達到的最高產出量。
由於企業的實際產出量受市場需求波動、企業生產組織有效銜接等內外部多種變動因素影響,企業一定時期內實際產出量與最佳產出量之間通常存在差異。我們把一定時期內實際產出量與最佳產出量之比稱作產能利用率。當一定時期實際產出量持續小於最佳產出量並達到一定程度時即產能利用率低於一定水平,一般稱為產能過剩。
由於受諸多條件限制,收集和測算企業生產能力或產能利用率是較為困難的。國際上對產能利用率的監測評價指標體系主要有以下兩種型別:
1.1 產能指數法
以美國為代表。通過對不同行業的代表性企業進行定期月度或季度抽樣分析,以報告期產出與上年末基期產出對比,形成企業產能指數基礎資料,進一步計算得出分行業產能利用率。產能利用率一般以81%為正常值,高於85%時定義為產能不足;低於79%時定義為產能過剩。
1.2 產量指數法
以日本為代表。以主要工業產品產量月度統計指標為依據,以報告期產量除以基期產量某年度產量數,一般以10年最後一個年度為下一個計算週期的基數,算出每個產品的實物產量指數,再按照產品不同權重賦值加權平均後計算出全部工業品生產指數。比較各月度、季度間資料可以觀測工業生產指數波動變化情況。同時以生產指數除以產能指數還可以進一步得到企業開工率也就是產能利用率指數。
2 現階段我國企業產能過剩的基本型別
從本質上看,產能過剩都是供過於求或供求不平衡導致的企業正常生產能力不能完全發揮。但形成產能過剩的原因卻十分複雜。除了因巨集觀經濟週期性劇烈波動、全球範圍內經濟危機造成普遍性供大於求和產能過剩外,還存在許多特殊情況和型別。中國國內情況因市場機制發育不完善、市場競爭不夠充分、各地區間因資源稟賦和經濟發展梯度差異、產業轉入和轉出加速等多種因素影響,產能過剩的原因更為複雜。大體上,可以根據成因分為以下幾種基本型別:
2.1 應急儲備型
出於對國防安全、經濟安全、應對突發公共事件等需要,政府對某些行業生產能力進行有計劃戰略儲備,在急需時可以迅速動員起來投入生產。典型的如軍工產品、石油及戰備物資、應急救災產品、公共衛生防疫產品、特種藥品等。相關企業平時保留一定規模封存產能或保持低水平生產,需要時再迅速啟動形成最大生產能力。相應的,國家對企業產能儲備給予一定補償。
2.2 週期波動型
某些行業因原料生產季節性限制或需求側週期性有規律波動,產能發揮一般在一年中出現有規律的季節性變化。造成產能利用率週期性上下波動。典型的如一些農林水產品加工、水力發電、火力發電等。而造船等行業因國際幹散貨航運市場週期性波動的固有特徵,導致在一定時期一般在5至10年左右造船市場會經歷市場谷底、市場回覆、市場高峰和市場衰退幾個階段,企業產能利用率會週期性大幅波動。
2.3 行業壟斷型
在少數行業壟斷領域,因限制其它投資主體進入、國家價格管控、市場渠道壟斷等而存在壟斷利潤,壟斷行業內不同利益主體為爭取自身更高的業內地位,往往千方百計擴張自己的產能,導致全行業產能利用水平下降。但往往這種現象比較隱蔽,不容易被大眾所認知。而在一些市場未完全放開或市場準入門檻較高的領域,如鋼鐵、煉油、汽車、有色等,因民營資本要分享原來由國有資本獨佔的領域,依靠更低成本、突破現行規則而大量進入,國有資本一時又難以退出,從而造成產能過剩。這種情況往往使政府處於“兩難”境地:既難以承受國有經濟快速退出的風險,又希望進一步放開市場讓民營資本佔有更大的份額。
2.4 環境約束型
雖然從市場需求分析不存在產能過剩,但因為受企業所在區域土地、能耗、資源、排放等外部性制約,這些產業的產出貢獻已難以補償其環境代價,產業比較優勢下降,政府會限制其產能完全發揮或採取措施引導產能轉移,在此過程中會導致相關企業產能利用率下降。如重汙染地區的高耗能產業,中心城市內的低附加值產業等等。
2.5 技術替代型
因技術進步加快特別是顛覆性技術的出現,對傳統生產方式帶來革命性衝擊,導致傳統生產方式失去競爭優勢。典型的如液晶電視替代等離子電視,智慧手機替代傳統手機、高效低毒藥品替代傳統農藥等。技術替代型導致產能過剩是隨時隨地都在發生作用的普遍現象。
3 產能過剩的主要影響
3.1 積極意義
應當承認,市場經濟從一定意義上說就是過剩經濟。一定程度的產能過剩是市場競爭的必要條件。通過充分市場競爭可以有效地配置資源,使各種要素加快由產能過剩行業向產能不足領域轉移。因此,在市場充分競爭條件下,一般不會出現長時期產能過剩的問題。市場本身就是一個有效的調節器。例如改革開放以後最早市場放開的領域,如食品、紡織、家電、造紙等,均經過了相當長的產能過剩和產能整合階段。通過企業間優勝劣汰和兼併重組,就能達到新的平衡,而且可顯著提高行業集中度。從這個角度分析,產能過剩既是市場經濟的應有之義,又對產業升級有其積極的促進意義。
3.2 消極作用
在市場機制未完全發揮作用、各地區間發展差異較大、企業間存在不公平競爭的情況下,產能過剩就會帶來較嚴重的不良後果。一是因產能過剩引起工業品價格下跌、全行業企業效益下滑,進一步帶來企業資產質量惡化、技術進步及可持續發展步伐減緩、銀行系統性風險上升等。二是由於低端產業退出通道不暢使過剩產能大量佔用土地、能源、勞動力、資金、環境容量等稀缺資源,降低資源使用效率,擠壓其它新興產業發展空間。三是地方政府為防止企業倒閉被迫採取地方保護、減稅讓利、資金注入等非市場化手段,導致市場機制扭曲、價格調節機制缺失、企業間不平等競爭加劇。
4 產能過剩的三個不同視角
4.1 國家層面
從國家層面看,只要簡單分析國內某個行業生產能力、產量、市場需求、淨出口進口數量就較容易得出全國不同行業的產能利用率及產能過剩程度。困難的是用行政或其它經濟手段自上而下化解過剩產能不僅會影響地方利益和引發社會矛盾,而且對不同的市場競爭主體選擇性使用調控工具產業准入、差別電價、差別稅收等時,其公平性、合法性值得懷疑。
4.2 地方層面
從地方政府層面看,在全球市場一體化的情況下,以本地域內企業有限產能與國內外潛在市場巨大需求相比較,存在明顯不對稱特徵,難以得出本地企業產能過剩的共同結論。地方層面更加看重的是本地產業是否具有市場競爭力和產業存在價值稅收、就業、環境影響、拉動力等。
4.3 企業層面
雖然產能利用情況對企業決策有一定影響,但企業真正關心的是自己能否在產能過剩的大背景下生存下去,即企業生產能力、競爭力與實際使用者需求之間關係是否匹配。全行業產能是否過剩並不是影響某個企業經營決策的直接因素。
5 建議用產業發展價值作為化解過剩產能和引導產業升級的依據
產能利用率高低、產能是否過剩從本質上說是一個市場供求關係問題,也應當主要通過市場調節手段加以解決。而地方政府更應當關心的是產業的投入產出價值,即產業帶來的綜合貢獻與社會所付出成本的比較。從而在政策層面扶持發展價值高階產業,提升改造價值中端產業,轉移淘汰價值低端產業。通過產業價值提升實現經濟轉型升級的最終目的。這就要求改革傳統以產值、收入、利稅等產出指標作為評價產業企業的依據,建立以投入產出為主要內容的產業發展價值綜合考評體系。作為制訂產業政策、產業發展規劃、產業調整、產業轉移的基礎。
建立新的產業發展與評價體系,要把政府目標就業、稅收、環境和企業目標成長、價值、盈利、可持續、社會責任等相互結合,尋找最大公約數。把政府可供資源土地、勞動力、環境容量作為經濟發展的基本約束條件,在本區域經濟發展的可利用的有限資源空間內實現工業投入產出價值最大化。新的評價體系應當因各地經濟發展基礎不同而有所區別,可以考慮設立以下12個方面指標:
1.稅收貢獻:單位產出稅收水平。參照上年全行業營業收入利稅率指標進行對比。
2.就業貢獻:單位資產就業能力。參照上年分行業單位資產的就業人數進行測算。
3.人均收入水平:反映企業對提高收入水平的貢獻能力。以上年度行業平均工資收入水平測算。
4.拉動貢獻:反映本行業對其它關聯行業拉動作用大小。可以參照有關行業測評資料,並根據經驗進行分析判斷。
5.競爭優勢:反映我省該行業產品在國內外的競爭優勢。可以採用專家打分辦法。
6.單位土地面積投資強度:反映土地集約利用水平。一般以每畝土地固定資產投資額測算。
7.技術含量技術附加值:反映由該產品本身屬性決定的技術附加值和生產過程中的技術附加值。可以採用專家測評法。
8.民生價值:反映該產品對民生、社會、經濟安全等重要程度。其中:能源資源類、居民生活必需品類、支農類產品、應急救災類產品可以賦予較高價值。
9.要素條件:反映該產品生產需要的資源、能源、交通、人力資源供應等難易程度。
10.市場空間:反映國內外市場需求前景大小。
以下為逆指標:
11.能耗強度:單位增加值能耗水平。其中對能源轉換類產品和高耗能產品有所區別。
12.環境影響:反映該產品對環境的影響程度。
具體測算辦法:
1.賦值法:適應於省、市層級行業同類企業較多、企業樣本數較大的情況。
正指標: 最高10分、較高8分、中6分、較低4分、最低2分。
逆指標: 最高2分、較高4分、中6分、較低 8分、最低 10分。
指標選取:根據某地不同情況,可以在以上12項指標中選取部分指標測算,可以採用12項指標測算,也可以適當增加其它指標項進行測算。每項指標分可以採用平均賦值,也可以採用加權法設定每項指標不同的權重係數。如對能耗、環境容量小的地區可以加大能耗及環境影響指標的權重;對就業壓力大的地區可以增加就業貢獻項分值的權重。
2.企業產能排序法:適應於市、縣市、區層級同類企業較少、企業樣本數較小的情況。
可以先選取評價指標體系,再把所有企業產能按以上指標從高到低進行排序,以中間值為標準,對中間值以上和以下的企業按次序賦予不同分值,最後得出各企業不同產能價值排序結果。
臨沂市自2014年起,採用企業產能排序法,引入產業政策、環保、能耗、安全、質量等定性指標和畝均稅收、工資水平、研發能力等定量指標體系,對規模以上工業企業開展了全面產能排查,將企業產能最終劃分為重點支援、一般允許、約束控制、淘汰關停四大類別,並採取差別化政策,加快發展優質產能,改造提升一般產能,轉化轉移低端產能,關停淘汰落後產能,值得全省其它地區借鑑。
山東省經信委於2013年成立課題組,以12項指標體系中的10項指標為評價標準因單位面積投資強度和平均收入水平兩項指標難以按產品進行測算,嘗試對全省41個子行業、263種有代表性的重點工業產品進行產品價值量化測評。最後將按分項數值和綜合數值進行排序分析。其結果對各地也有一定指導和參考價值。 [本文由wWw. dYLw.NE t提供,畢業論文 網專業代寫職稱論文和畢業 論文以及發表論文服務,歡迎光臨DYlw.ne T]
參考文獻:
[1] 郭樹言, 歐新黔. 推進中國產業結構戰略性調整與優化升級探索[M]. 北京: 經濟管理出版社, 2008.
[2] 中共山東省委宣傳部. 新山東—科學發展面面觀[M]. 濟南: 山東人民出版社, 2012.
[3] 金碚. 工業的使命和價值[J]. 新華文摘, 2015, 1.
概率論與數理統計結合數學實驗的教學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