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機論文電子版

General 更新 2024年11月29日
  2007年美國次貸危機引發的全球性金融危機對世界經濟造成的影響一直持續,至今在實體經濟和虛擬經濟的發展過程中依然隱藏著許多未知的不穩定性和不確定性。下文是小編為大家蒐集整理的關於的內容,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篇1

  淺談國際金融危機影響及啟示

  一、國際金融危機對新疆對外貿易的影響

  一新疆貿易方式情況

  新疆貿易方式主要包括四類:一般貿易、加工貿易、邊境貿易及其他貿易,邊境貿易一直是新疆對外貿易的主力軍。2008—2012年一般貿易額佔進出口貿易的比重逐年增加,2008年為17.2%,2009年增加到21%,2010年增長放緩,到2012年佔比增加到33.58%;加工貿易逐年下降,2008年佔比2.07%,2009年為1.9%,2012年降至1.03%;邊境貿易佔比呈下降趨勢,由2008年的79.4%降至2012年的51.67%。新疆的貿易方式逐漸優化。但以邊境貿易方式為主的貿易格局未發生根本轉變見表1。

  二進出口商品結構情況

  一般而言,商品結構包括出口商品結構與進口商品結構。從新疆出口商品結構來看,2008—2012年基本保持一致,服裝、機電產品、鞋類、紡織紗線、農產品、箱包、番茄醬出口比重較大。從進口商品結構來看,原油、鐵礦砂、成品油、棉花、高新技術產品比重較大,2009年與2012年的進口結構基本保持不變。從總體而言,新疆貿易伙伴主要集中在中亞等發展中國家,進出口商品結構主要是以低端初級產品和加工製成品以及勞動密集型產品為主。

  三貿易主體情況

  國際金融危機爆發以來,新疆對外貿易各主體在進出口總額的比重也發生了較明顯的變化,2008年國有經濟佔比22.37%,之後3年比重有所增加,分別為28.5%、27.45%和30.1%。三資企業對外貿易的比重在金融危機後期有所增加,由2008年的1.4%增加為2009年的1.98%和2010年的2.07%,2011年下降至1.46%。與此同時,集體經濟與私營經濟佔比呈下降趨勢,2008年私營經濟的貿易佔比為73.23%,2009年、2010年和2011年分別下降為67.2%、68.89%、67.46%,集體經濟由2008年的2.98%下降為2009年的2.3%、2010年的1.58%和2011年的0.96%見表2。

  四貿易伙伴情況

  新疆對外貿易伙伴主要是中亞五國,長期以來中亞五國貿易額佔新疆貿易總額的八成以上,國際金融危機以來,新疆對外貿易物件的格局也發生了變化。2008年新疆與中亞五國的貿易額是187.34億美元,2009年下降為111.96億美元,2012年有所恢復,達175.83億美元。2008年中亞五國佔新疆對外貿易總額的84.32%,2009年與2010年下降為80.97%和80.23%,2012年下降為69.86%。從中亞五國內部來看,哈薩克佔比一直呈上升趨勢,2008年佔比40.83%,2009年為49.89%,2010年為54.06%,2011年為43%,2012年為63.5%。而吉爾吉斯斯坦的佔比呈下降趨勢。其他三國的佔比不同程度有所上升,但由於貿易額較低,佔比較小,對新疆與中亞五國貿易格局影響不大。

  二、啟示

  一實現跨越式發展要符合客觀規律

  跨越式發展是指落後國家或地區立足自身優勢,為了縮小與先進國家或地區的差距,通過對自身發展要素和發達國家或地區已有的先進科學技術成果和經驗模式的充分利用,通過實施不均衡發展戰略,在生產力跨越發展的基礎上,通過產業結構的優化和城鄉經濟的協調發展,先在重點行業、重點領域和重點地區率先取得突破,並帶動和促進其他產業、其他領域和其他地區快速趕上,最終實現落後國家或區域經濟發展水平的整體躍升。跨越式發展既是追求高速度,更注重高效益,同時也更加依賴於科技進步和教育振興。從一定意義上來講,跨越式發展是擁有後發優勢的國家或地區,利用後發優勢實現經濟趕超的過程。但是經濟發展要符合客觀規律,必須依據本地經濟實際,考慮環境容量、市場容量、人員素質、以及市場的供求現狀,不能盲目追求速度。

  二擴大內需,轉變依靠出口拉動經濟增長的思維

  長期以來,新疆秉持出口導向型戰略,促進經濟的快速發展,出口成為拉動經濟增長的重要力量。但是出口拉動型經濟增長模式也帶來了諸多不利影響,如物價上漲速度過快;收入分配在開放性部門與非開放性部門間出現較多不公平,貿易增長的利益更多被開放性部門獲取;新疆與周邊國家的貿易摩擦日益增多,出口市場過於集中在低收入國家中的低收入人群;貿易方式與出口商品結構不合理等。出口市場風險加大,直接導致經濟增長的風險加大,出口需求的穩定性脆弱,不利於新疆出口貿易與經濟的可持續增長。必須改變出口拉動經濟增長的思維,通過理順收入分配機制,擴大內需,帶動經濟健康穩定發展,讓廣大人民享受到經濟增長帶來的福祉。

  三要注重貿易與經濟增長速度,更要注重增長質量

  貿易增長與經濟增長的最終目的是增強國家、地區經濟實力,提高人們的生活水平,出口增長速度過快,所帶來的經濟增長只是養育了大量國外低收入國家的低收入人群,經濟增長的福祉並沒有留在國內,或者只有少數行業的少數人群獲益,出口增長與經濟增長就失去意義。所以經濟增長的意義在於提高質量,貿易增長的意義在於通過國外消費的增加來帶動國內經濟增長以提高國民福祉。

  四抓住產業轉移機遇,大力發展加工貿易

  國際金融危機導致對外貿易競爭壓力越來越大,貨幣競爭、貿易保護以及來自部分國家政治、軍事的圍堵,使得中國經濟發展的外部環境日益惡化。隨著產業升級的壓力與日俱增,以技術、資本密集型產品替代勞動密集型產品出口,對中國經濟與貿易發展提出了嚴峻的考驗。在此情形下,國家鼓勵沿海發達地區勞動密集型產業轉移到新疆等西部省區,內地產業升級與產業的西部轉移勢必會影響新疆貿易戰略的轉變。產業升級勢必會捨棄一些當前利益而付出利益成本,必將會影響國家對新疆經濟與貿易發展的支援力度,另外,沿海地區產業升級勢必會導致區域間的激烈競爭,為新疆的跨越式發展與外貿競爭力的提高帶來負面影響。儘管中央對新疆經濟發展予以大力支援,新疆為了更好更快發展本地經濟,積極利用內地資金,承接內地產業轉移,但是,內地產業轉移以及內地企業的投資增加在一定程度上會擠佔新疆本地企業的投資,造成新疆本地企業升級與產品出口受到抑制。長期以來,新疆的出口以粗加工製成品為主,大量工業製成品出口主要來自內地。新疆對外貿易競爭力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還取決於提高地產品出口比重,否則新疆只能停留在貿易通道及物流的層面上。因此,新疆應牢牢把握內地產業轉移機遇,大力發展加工貿易,提高地產品國際競爭力。

  篇2

  試析後金融危機時代中印經貿合作發展

  一、中印經貿合作現實意義

  作為世界上兩個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中國和印度不僅是亞洲地區的重要經濟體,而且在全球經濟發展中也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兩國之間的經貿關係對亞太地區的經貿合作,乃至整個世界經濟的發展都會產生重要的影響。據中國海關統計,2008年中印雙邊貿易總額為518億美元,是2000年的17.8倍。據印度《金融快報》報道,2009年7月27日,印度商工部部長表示,由於對來自美國產品需求疲軟,而對中國產品需求旺盛,中國已經超過美國成為印度第一大貿易伙伴。

  在國際金融危機蔓延的背景下,中國和印度兩國的貿易雖受到不同程度的衝擊,但仍保持了較為旺盛的活力。中國和印度是在此輪全球金融危機陰霾之下發展最快的兩個國家,而這兩個經濟體的發展模式卻迥然不同。印度力圖仿效中國的成功,希望在製造業領域為其日益龐大的勞動力提供就業機會。而中國則試圖仿效印度在IT、醫藥產業等知識含量比較高的領域取得成功。中印經貿關係的迅速發展已經成為中印關係的新亮點,也有助於提升亞太地區應對金融風暴襲擊的信心。

  二、金融危機對中印經貿合作的影響

  當前,世界經濟面臨金融危機和經濟發展週期的雙重打壓,在此情況下,中印兩國雖然經濟仍在增長,但增速明顯下降,外部金融動盪加劇,經濟發展環境明顯惡化。中印經貿合作的主要行為體是企業,但是,在金融危機的衝擊下,民眾消費信心下降,企業資金週轉出現困難,導致大量企業倒閉,許多企業收縮生產規模。一些已經上馬的工程被迫停工,一些原先簽署的協議可能作廢,中印經貿合作受到衝擊。例如中國是全球鐵礦石第一大需求國,印度是繼澳大利亞、巴西之後中國的第三大鐵礦石來源國,其鐵礦石出口的80%銷往中國,並佔據其對華貿易的70%以上。經濟危機使中國鋼鐵生產大幅下滑,儘管全球鐵礦石價格已大跌,但中國企業的鐵礦石需求整體萎靡,對印度鐵礦石的需求也呈下降趨勢,從而進一步增加印度對華貿易逆差,印度則求助於對中國出口的其他商品採取反傾銷政策,衝擊兩國經貿關係。經濟危機主要帶來的不良影響是:

  一 印度貿易保護主義抬頭

  中印貿易雖然發展迅速,但印度對中國的商品准入和企業投資長期持懷疑態度,並頻繁採取投資審查和反傾銷等措施。相關資料顯示,印度對華實施反傾銷的數量僅次於美國。

  金融危機發生後,全球範圍內貿易保護主義呈上升趨勢。印度雖然自詡自身增長模式是內需驅動型,一度自認所受金融危機影響相對較小,甚至認為金融危機為其提供了趕超中國的機會,因為依靠出口驅動增長的中國受到衝擊較大。但現實情況是,印度並未能在危機中獨善其身。印度經濟也遭遇盧比貶值、股市縮水、企業倒閉、資本流動性緊張等問題。

  為了刺激本國經濟增長、扶持本國企業生存,印度採取了一系列貿易保護措施,尤其針對中國發起了多起反傾銷行動。特別是在2009年 1月23日,印度宣佈禁止從中國進口玩具,後雖對部分產品放寬條件,但其貿易保護主義傾向不言自明。

  二 發展模式之爭加劇

  目前,國際社會上的發展模式主要有以美國為代表的自由市場資本主義、歐盟為代表的福利資本主義、日本為代表的發展型國家資本主義及新興國家的中國模式和印度模式。由於20世紀90年代後,歐日經濟問題較多,其發展模式已偏向美國的自由市場資本主義。“美國模式”即“華盛頓共識”,其宗旨是強調市場自由原則,主張政府角色最小化,完全的自由化、市場化。“中國模式”特指在維持社會穩定的前提下主動創新、大膽實踐,從而實現經濟的持續增長、社會的協調發展、國家的和平發展的一整套思路、經驗和理論。中國模式強調務實,反對意識形態為綱;強調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堅持自力更生和對外開放相結合;強調統籌政府和市場兩個大局。“印度模式”與中國不同,其基本思路是在民主體制下推進經濟的自由化,逐步放鬆傳統的政府管制,鼓勵私營企業、高新技術產業和服務業的發展,並實現經濟的快速發展。

  三、金融危機下中印經貿合作的對策

  一挖掘經濟互補性,深化經貿合作

  與“安全困境”相比,經濟領域的共贏機會更多。中印發展模式雖然不同,但互補性強。中國勞動力效率高,印度資本效率高,兩者結合將產生“經濟增效”作用。未來雙方可著重加強以下領域的合作。一是商品結構的互補。從商品構成看,印度向中國出口的商品仍以原材料或低附加值產品為主,中國出口的商品更加多樣化,且附加值較高,如重型機械。由於雙方經濟的整體發展模式及具體產業發展層次存在差異,這種商品貿易的互補性可以持續下去。二是相同產業內的互補。兩國在相似部門如化學藥品、機械裝置及紡織業等領域開展產業內貿易也完全有可能。兩國可結合自己的發展特色,不斷提高各自在相似產品價值鏈的不同層面上的比較優勢,不斷擴大同一產業內的互補性。例如,中印在紡織品出口領域的競爭使中國企業從印度進口紡織原料,而自己生產和出口服裝。這樣,兩國通過紡織業內部貿易得以將競爭轉化為合作的新機遇。三是IT服務領域的互補。印度軟體發達,中國硬體發達,兩國在IT領域建立合資企業有相當廣闊的前景。

  二推動企業走出去,加強相互投資合作

  印度對中國始終抱有戒心,在諸多“敏感”領域對中資企業投資設限。金融危機發生後,印度為疏緩嚴重的資本流動性緊張問題,放寬部分領域的外資進入限制,並鼓勵企業海外融資。2008年10月,印度證券管理委員會宣佈解除對外資最高40%的投資限額規定,以“挽留”正迅速流出的國外資金。 2009年2月,印度政府表示將放寬外國資本對印度的直接投資,凡是印度資本佔 50%以上的合資企業所建新的企業一律被看做印度企業。按照原來的法規,凡有外資加入的印度企業建立的新企業仍被看做合資企業。按照新規定,所有印度資本佔多數的新建企業將不受到政府關於外資對不同行業投資比例的限制。印度政府的上述舉措無疑為中國企業進軍印度提供了機遇,經濟上相互依存度的提升勢必可作為雙邊關係的穩定器。另外,兩國大企業在全球市場上的競爭實力較以前大為提升,並加快“走出去”步伐。印度私企實力雄厚,在經濟生活中扮演極其重要的角色,僅塔塔和安巴尼兩家家族企業的銷售額就佔印度GDP約5%。與此同時,中國企業也可憑藉雄厚財力,通過注資、併購和直接投資等方式,加快進軍國際市場。國際金融危機下,許多西方大公司資產縮水,甚至面臨破產,國際大宗商品價格較之前大幅下挫,為中印企業進軍國際市場提供了難得的機遇。

  參考文獻

  [1]文富德. 印度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的對策及其經濟前景分析[J]. 四川大學學報, 20094.

  [2]齊瑋. 印度對外貿易現狀與中印經貿關係分析[J]. 北方經貿, 20097.

  [3]方睿哲. 中印企業的合作機遇[J]. 中歐商學院, 200911.

  [4]詹姆斯o拉蒙特. 印度央行行長呼籲亞洲國家加強合作[N].英國金融時報,2008-10-27.

 

金融危機參考論文範文
企業融資畢業論文參考文獻有哪些
相關知識
金融危機論文電子版
金融審計論文電子版範文
有關金融危機論文
關於金融危機論文開題報告
金融危機論文開題報告
金融危機論文參考
金融危機論文精選範文
金融危機論文範文
金融危機論文
金融危機論文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