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現象小論文

General 更新 2024年11月22日

  社會現象是指所有與同物種共同體有關的活動----產生、存在和發展密切聯絡的現象。下文是小編為大家蒐集整理的關於的內容,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篇1

  淺析中國社會地域歧視現象

  【摘 要】地域歧視是社會發展過程中出現的一種比較普遍的社會文化現象。“歧視”就是“區別對待”,地域歧視就是基於地域差異而形成的一種“區別對待”。它是由地域文化差異、經濟發展不平衡、人類心理活動等因素引發的一種刻板、片面的觀念和錯誤傾向。

  【關鍵詞】地域;歧視;文化差異;中國社會

  1.現象簡介

  地域歧視是歧視的一種。由於人類的活動範圍大多在同一個地域,對其他地域的人民通常不熟悉,所以會產生偏見甚至妖魔化,如中國人對北京人、上海人、河南人等的刻板印象;日本東京人和關西人之間的偏見,以及臺灣人對東南亞各國人民的醜化。當外地人來到這一對他不熟悉的地域時,當地人便會依社會上的偏見來解釋其性格,因此而可能產生偏見和妖魔化。若某一地域有較多人移動到另一地域時,偏見和妖魔化的問題便會開始明顯,並變成一個社會問題。很多新疆人流浪全國鋌而走險,導致國民對新疆人,特別是新疆少數民族體貌的人士有恐懼心理。

  地域妖魔化在網路上多表現為地域貼,地域笑話等。當偏見和妖魔化以制度性的政府行為和企業行為,或者汙辱性言詞等個人行為出現,損害了他人的利益或者名譽的時候,可以認為這些行為屬於歧視行為,稱為地域歧視。地域歧視不同於地域妖魔化,地域歧視對被歧視人的利益和名譽造成實質性損害,因此不再是個人印象或者開玩笑那麼簡單,地域歧視一般需要訴諸法律程式解決。

  自然造成地域性歧視其背後也是有著它的根源性的,那麼是什麼造成中國人這樣一種地域性歧視現象的呢?其實,如果你只要仔細的分析思考,你會發現,這種地域性歧視不單是因地域而分,它存在於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只是範圍或者表現形式不一而已。

  我們先把地域性擴大,把省份上升到國家,那麼你就會發現,從國家的角度出發,像什麼河南人、上海人、東北人的地域性區別是被抹煞的了。取而代之的是罵美國人,罵日本人,罵韓國人。我們再把眼光的地域性進一步放大,從國家上升到東西方,於是你又可以發現,這個時候中國人、日本人、韓國人之間的區別又是被抹煞了的,角度開始換到東西方文化優劣的比較上來,自然東方文化又是要被我們盛讚自誇一通,而西方文化自然也是要被貶低下的。這是地域性歧視擴大方面的一個現象。

  反過來,我們再把地域性縮小,從省份的地域性降到縣城,我們也同樣會發現同一個省份,人與人之間的比較也會因為縣城這個原因呈現出地域性歧視的特點。到鎮到村也是如此,就是到了家,同一個村子裡人家與人家之間也是會一樣的,我們家比他們家如何如何,他們家又怎麼樣怎麼樣。總之也還是免除不了有色眼鏡的存在的。

  地域性歧視不單存在於省份,只要有地域的區別,那麼這種歧視是存在於各個角落的。那麼沒有地域性區別,是不是就沒有這種歧視的存在呢?也不是。比方說,我們時常見著很多大學生嘴裡動不動就是:“我們清華怎麼樣怎麼樣。”“我們北大怎麼樣怎麼樣。”“他們那個學校怎麼樣怎麼樣。”又或者某些公司的員工也會這麼說:“我們公司如何如何。”競爭對手的“公司又如何如何”。

  也就是說,於中國人來說,只要有分類屬性的存在,就必然有一種與分類屬性相配的範圍類的歧視存在。從這個結論角度出發,我們也就不難理解各類這樣的現象了。諸如過去文學界的“海派”和“京派”之爭,今日的“80年代後”作家和“80年代前”作家之爭,又如歷史上的各種黨派學派之戰,無非都是中國人骨子裡的這種特性。

  2.社會危害

  地域歧視的社會危害顯而易見。以河南為例,地域歧視不但在一定程度上剝奪了一部分河南人的生存權,形成了社會不公,而且還容易使一些素質較低的河南人破罐破摔,從而對社會構成新的危害。流言飛語,重於利劍。如果一個十五億人口的大國,有一億人口被不公平對待,這些人被激怒之後所產生的“爆發力”是可想而知的。因此,對於地域歧視,我們必須未雨綢繆,高度重視。

  地域歧視與現代社會倡導的公平、平等、正義的理念是相悖的,它不利於人權的保護。任何一個社會,不要說發展,就穩定來講也是起碼的基礎。一個公平的社會起碼有三個層次的公平:一是起點的公平,二是過程的公平,三是結果的公平。如果一個人處於被歧視的境地,會給個人造成消極的心理影響,甚至會使個人採取一些極端的報復社會的行為。我們現在要構建和諧社會,而地域歧視會孕育一些潛在社會矛盾,很容易給和諧社會帶來一些消極影響。

  第一,地域歧視不利於建設公平、正義的和諧社會。公平、正義是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特徵,是社會主義的核心價值。地域歧視違背了公平、正義的基本準則,對被歧視者是不公平的,是缺乏正義的。公交車上的對方言的蔑視,一些商店打出不賣某地貨的牌子,招工單位聲稱不要某地人,去年深圳某派出所扯出“堅決打擊河南籍敲詐勒索團伙”的大橫幅等地域歧視現象,都是同公平、正義相違背的。

  第二,地域歧視不利於建設誠信友愛的和諧社會。誠信要求社會成員自覺遵守社會規則、規章制度和公共秩序,友愛強調的則是要在全社會倡導全體人民平等、友愛、融洽地相處。地域歧視則使人們彼此失去信任,由隔膜到隔絕,甚至相互敵視,嚴重者更可能會發展到引發紛爭,造成衝突。

  第三,地域歧視不利於形成各盡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諧相處的社會局面。地域歧視會使社會處於一種難以整合的狀態,矛盾激化後,極易導致社會出現撕裂狀態,也就是社會學家所講的“斷裂社會”。“斷裂社會”絕不可能是和諧社會。

  3.原因初探

  中國的傳統文化裡,個體和群體之間的存在方式是很矛盾的。我們都知道,儒家思想一直提倡的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樣一種由小而大的方式過程。如果從哲學角度來說,這很符合量變到質變的規律。但是,這過程裡卻隱含著一種很矛盾的東西。

  這種矛盾體現在道德的個體性和思想的群體性上,儒家思想很著重個體的道德修養,就是說你要成為一個符合儒家思想標準的完人,你就必須從自身做起,也就是說這個時候你的存在最為體現的是道德上的個體性,而不是隨波逐流,那麼什麼才不算隨波逐流呢?自然,社會上的一切現象,你得思考辨別它們的存在是不是符合儒家標準。作為個體性修養來說,儒家思想要求你學會思考學會辨別。但是從大的層面,群體性即國家天下的角度來說,儒家思想又是抹殺了個體的思考的,只有儒家思想才是一統天下的思想,任何其他的思想都是異端邪說,這時又必須是抹殺了個體思考的。   這樣的一種矛盾性造就了中國人的另外一種特性,傳統文化思想個體的修身過程決定了中國人個體性的自我特徵,而傳統文化一統的思想對思考的抹殺又造就了中國人自卑的特徵。自我和自卑這兩個矛盾的特性就在中國人身上融合在了一起。

  於是,因為自我的特性,對一切外在的,以高高在上的姿態對待,也就不足為怪了。幾千年的文化優越感和閉關守國其實都是這一自我特性的表現,歷史上,無論中國的文化對外來的文化融合或者拒絕,不都是建立在我們文化是世界上最先進的文化這一心態的基礎上嗎?自卑的特性自然也就使中國幾千來只有那麼三兩個的思想家哲學家,因為群體性思考的喪失的環境下又怎麼能有新的思想出現呢?

  自然,由此而及的地域性歧視也就很自然了,地域性的歧視其實就是自我的特性,一切只有自己的優秀,那麼別人的自然就差了。同時,因為思想的自卑性,所以這些地域性歧視的人群在地域性歧視的時候都絕對不會是以個體的方式個體的思想存在的。所以,王朔在罵80年後的時候,自然是要拉上50、60、70年代的作家的,這是骨子裡思想自卑的自然反應,同樣80年後迴應也是要以80年後這個群體作為思想的支撐的。所以,罵河南人或者上海或者山東人的人,同樣也是要拉上一個自己省份的人的。所以學派之間的論戰拉上同樣級別的學派也就正常了,自然當男人說女人怎麼樣的時候會加上句:“我們男人”,女人反駁也是會帶上“我們女人”這樣的話語的。至於那些動不動就“我代表多少什麼人”都無非是思想自卑的一個反襯。

  也就是說,這種地域性歧視的真正根源並不在地域性,而在於這個自我的範圍,以地域性自我為範圍屬性那麼就有地域性歧視,以年代自我為範圍屬性就有年代屬性,以學術觀點自我為範圍屬性那麼就有學術性歧視。

  歸根結底,這是中國人自我和自卑的體現而已,而這自我和自卑都是獨立思考的喪失。這真是中國人最大的悲哀。

  參考文獻:

  [1][法]古斯塔夫.勒龐:《烏合之眾:大眾心理研究》馮克利譯,中央翻譯出版社,2004年版,第24頁.

  [2]劉易斯.科賽等.《社會學導論》楊心恆等譯,南開大學出版社,1990年版,第305頁.

  [3]沙蓮香:《社會心理學》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7年版,第249頁.

  [4]周曉虹:《現代社會心理學》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190頁.

  >>>下頁帶來更多的

社會現象調查論文
社會現象論文範文
相關知識
社會現象小論文
關於社會現象小論文
社會現象的論文
關於社會現象的論文
社會現象議論文
社會現象議論文
高中關於社會政治小論文
社會實踐小論文範文
毛概社會實踐小論文
毛概社會實踐小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