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經濟呼喚道德誠信的有關論文

General 更新 2024年11月29日

  市場經濟內涵著人類重要的文化倫理現象。市場經濟有其獨特的文化基礎、文化精神和文化追求。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推薦的,希望大家喜歡!

  篇一

  《市場經濟文化的呼喚:培養具有現代道德和心理素質的主體人格》

  [關鍵詞]市場;經濟;文化;道德素質;心理素質;主體人格

  [摘要]市場經濟內涵著人類重要的文化倫理現象,有其獨特的文化基礎、文化精神和文化追求。在市場經濟文化背景下,人們應具備很多良好的道德和心理素質,但最根本、最核心的是人的主體人格。經濟文化既對現行的道德與心理教育提出挑戰,也需要道德與心理教育作出積極的應答。

  市場經濟內涵著人類重要的文化倫理現象。市場經濟有其獨特的文化基礎、文化精神和文化追求。人們的價值觀念取向、生活方式、行為方式的選擇“決不只是經濟表面的裝飾物,而是內在於經濟的人文力量”。[1]這就是市場經濟文化,是在市場經濟的產生與發展中形成的人的穩定的價值觀念、社會規範、倫理道德、生活方式、思維方式、情感方式以及行為規則等等的有機體系。市場經濟文化的蓬勃興起對人的發展提出了現時代的要求,其核心是培養具有現代道德素質和心理素質的主體人格。

  一、市場經濟文化對道德教育和心理教育的挑戰

  毋庸置疑,市場經濟文化對道德教育和心理教育提出了挑戰。這種挑戰將是全方位的,包括道德教育和心理教育的價值、目標、內容、方法、途徑等的制定和確立都會因人們價值觀念、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的改變而發生一系列變化。

  市場經濟文化追求著主體人格的確立。隨著市場經濟文化價值取向、行為方式等的改變,必然對人的素質的發展提出新的要求。毫無疑問,我們仍必須堅持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教育的德育主旋律,仍必須堅持健康心理的維護、心理潛能的開發。同時,也需要拓寬現代德育內容和心育內容,以培養能適應市場經濟文化的道德主體。為此,可考慮以下幾項極富現代特色的教育內容:1.經濟倫理教育;2.生態道德教育;3.科學道德教育;4.情感教育。應努力把這幾項教育內容融入教育的主旋律中,從而使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教育的思想更具有新意,更富有時代氣息。

  市場經濟文化崇尚民主、開放。因而,道德教育和心理教育也應該是民主的、開放的。可以往的德育和心育在方法上把青少年學生視為單純的容器和被動的接受者,普遍採用灌輸。在教育過程中,往往忽視學生的道德生活和需要,忽視引導和提供學生“自我決定”的機會,往往把“禁止”、“防堵”作為立足點,忽視學生主體

  地位和主體性的發展,而且總是試圖“淨化”學生的生存空間,因而割斷了教育與生活的聯絡,使學生無法培養辨別是非、自主決斷的能力。而主體人格的培養將徹底否定和拒斥一味灌輸,將教育和生活緊密聯絡,讓青少年在生活和“真的”教育中生長、建構。

  我們應該不斷反思和批判以往教育的理論與實踐,實現向現代教育的轉向,積極培養具有現代道德素質和心理素質的主體人格,從而使教育與時代發展的主旋律保持一致。

  二、道德教育和心理教育對市場經濟文化的應答

  市場經濟文化對道德教育和心理教育的挑戰已日趨明朗,道德教育和心理教育應作出積極的應答已是刻不容緩的。面對挑戰,道德教育和心理教育不僅要培養出適應市場經濟文化的主體,同時還要超越市場經濟文化,引導市場經濟文化,從而實現市場經濟文化的正確、快速、高效的發展。

  一內容的更新:確立適應主體人格建構和市場經濟文化發展的新內容

  市場經濟文化的發展,對人尤其是青少年學生的道德素質和心理素質提出了新的要求,即使對原有的品質也賦予了新的內涵。如果我們不增添新的教育內容,就無法適應文化發展的需要,就會被歷史所淘汰。根據現代市場經濟文化發展的要求,我們認為下列道德教育和心理教育的內容必須得到重視。

  1.經濟倫理教育。經濟倫理是經濟活動中所特有的道德觀念、道德規範和道德評價體系,協調著經濟活動中的各種關係,以保證經濟活動有利於人類社會的有序進行。市場經濟的順利執行需要一定的經濟倫理。因此,我們的教育就要重視經濟倫理教育,培養人的勤儉、公正、平等、守信、惜時、效率等道德品質和心理品質,形成青少年正確的經濟意識、經濟心理和經濟行為,促使個體經濟社會化。

  勤儉,既是一種道德品質也是一種心理品質。這裡主要指勤儉建國,指生過程中要勤儉,指在生產中,應節約資源和能源,提高資源利用率,積極開發新能源,探索廢物利用的途徑,以降低生產成本和資源消耗,特別是要降低不可再生資源的消耗,最終實現經濟理性的、科學的增長和可持續發展。這也能保證經濟主體在競爭中取得優勢,促進市場經濟的發展。同時,勤儉也倡導著一種理性的消費觀念,不是節衣縮食而是過一種舒適的生活,既滿足物質需求,又滿足精神需求,提高生活質量,享受現代生活幸福。

  市場交換需要公正、平等。只有在公正、平等的氛圍中,人們才能彼此信任,彼此尊重,相互合作,共同發展;才能嚴厲打擊假冒偽劣坑蒙拐騙,讓它們沒有生存的空間。只有這樣,經濟真正的繁榮、發展就會在人們的期盼與努力中得以實現,市場經濟文化就可以得到優化,取得進一步的發展。

  惜時已不再是個人的私事。[2]惜時比以往任何時期更顯重要,我們有必要重新認識“時間”。隨著科技、經濟、文化的發展,我們不能停留在“一寸光陰一寸金”的傳統角度來看待時間,而應更新為“此一刻比前一刻值錢”托夫勒語。因為現代市場經濟的競爭不再主要依賴於空間的競爭,高科技的發展使競爭表現為佔有時間的競爭。在某種意義上說,誰擁有更多的時間,誰就能贏得競爭的勝利。美國的一項調查表明[3],人們的價值觀念在改變,“他們不再重視金錢上的利益——對他們來說重要的是自由的時間”。人們歡迎彈性工作制,願意較快速地完成工作,希望較多擁有自己能夠自由支配的時間。

  講究效率是市場經濟所要求的,高效乃成為市場經濟的特徵之一。現代科技、社會的發展,大大加快了人們的生活節奏,也增強了人們的現代意識,在一個無法忽視競爭的時代,高效是取勝的一個重要條件。花同樣的時間獲得更多的收益或取得同樣的收益只需較少的時間,這無形中就節約了人力、物力、財力,使得財富能快速地增長。同時也可以使人們獲得更多的休閒時間,提高生活質量。

  “確立正確的金錢觀是經濟教育的核心內容。”[4]在經濟教育中,應把金錢觀教育和人生觀教育結合起來。當前社會中更應把金錢觀教育作為實施人生觀教育的重要抓手,積極確立正確的人生觀指導下的金錢觀。日常生活中,金錢扮演著重要的角色,體現了人們的實際利益,人們不再談錢色變。對於青少年而言,不恥於談利,乃是他們價值觀念變革中的一個重大進步。但也有些人走向了另一個極端,把掙錢的多少作為衡量一個人價值的尺度。我們不能迷信金錢,因為金錢不可能代替一切,金錢決不是衡量精神領域價值的尺度。

  2.生態道德教育。生態道德是調節人與自然之間關係的行為準則的總和,它是以人認識自然、尊重自然為前提的。生態道德教育則致力於培養人們的生態道德意識、情感和行為,以便正確地對待人與自然的關係。

  社會和經濟發展都應遵循可持續發展的要求。可持續發展包括生態、經濟、社會3個方面。但在實際的市場經濟活動中,由於人們盲目地追求經濟利益全然不顧生態環境的承受能力,最終導致了環境汙染、生態失衡。人們不得不自食苦果。“5億公頃123,500英畝可耕地因遭受侵蝕和鹽鹼化,已不能再耕種;世界上三分之二的森林為了生產而被砍伐:有150種鳥類和獸類因為人的破壞而絕種了;近千種的野獸現在已經很稀少或處於被滅絕的危險之中。侵蝕、土質惡化、森林毀壞、暴雨成災、動植物生命受害等情況現在仍繼續而且有的地方還在加劇。”[5]PP.132-133資源和能源的匱乏、環境的破壞將使市場經濟失去可持續發展的基礎,而且社會還不得不為環境汙染支付鉅額的費用。顯而易見,人類若要實現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就必須保護生態環境、維護生態的可持續發展。所以,倡導生態道德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而對人們,尤其是青少年學生進行生態道德教育已是迫在眉睫。

  培養生態道德首先是重新定位人與自然的關係,把正確認識與處理人與自然的關係作為人類道德的基本要求。拋棄以人為中心、唯我獨尊的觀點,摒棄人與自然之間任何障礙,實現人與自然相互協調發展。培養人們“關心”的道德品質和心理品質,讓“關心環境”成為人類的一種新的世界觀。同時,我們應該依靠人類自身的生態道德意識和情感,努力發掘人類正確認識、合理利用自然資源的潛力,通過節約資源,利用科技開發新的資源,才可能對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的資源能力報以樂觀的態度。我們還應把價值觀念和權利觀念引申到自然環境中去。應該認識到人類以外的其他一切生物也都有他們的價值和權利,同樣應得到平等的對待。我們還應認識到自然界的有序性,並培養尊重自然界有序性的情感,同時對這種有序性承擔重要的責任。

  我們不僅要嚴禁濫砍濫伐,隨意開礦,而且要在正常使用自然資源的時候還應注意及時修復,在動態中保持生態平衡。這是市場經濟文化發展的要求,也將成為市場經濟文化努力的方向,積極培養人們對待生態環境的正確的價值觀念、思維方式、行為方式和情感方式。

  3.科技道德教育。就本意而言,科技道德是科技工作者在科學研究活動和技術運用過程中應遵循的行為規範和應具有的品德。科技道德教育則是為了培養人們在日常的生活、工作、學習中也能具有科技道德素質,最終將其融入人的個性之中,並以此協調自己與他人、與社會、與自然的關係。

  科技確實能為人類謀福利。科技的巨大進步消除了一些人類傳統的及由自然造成的不幸,如貧困、瘟疫等,但對它的使用不當也給人類帶來了新的不幸,如生態失衡、環境汙染、核威脅等等,而且這種副作用在社會、經濟的發展程序中表現得日益明顯。解決這些問題“必須在科學發展與社會的道德精神價值之間找到平衡”。[6]P.85經濟的發展不能脫離科技,也就必然不能脫離科技道德。應幫助人們樹立正確的價值取向,正確對待科學與人、與社會、與自然的關係,以運用科學為人類造福。

  在進行科技道德教育時可側重於科學精神,科技價值觀的培養。科學精神和科技價值觀的培養不僅僅是道德教育的任務,也依賴於心理教育的共同參與。科學精神是人類重要的精神財富,包括懷疑、求實、進取、創新、嚴謹、公正、協作、勤思、獻身、耐挫、勇於競爭等精神,是科學工作者對人類的貢獻,是我們在進行科技道德教育時應注意培養和發展的。其間,創新精神更要突出強調。

  在21世紀的國際競爭中,我們的國家若想取得主動,就得不斷更新技術、開發新產品、改進管理方法、開拓新的市場。而且,創新也是未來知識經濟發展的源泉。美國心理學家和教育學家泰勒提出,創造活動不但對科技進步,而且對國家乃至全世界都有著重要的影響,哪個國家能最大限度地發現、發展、鼓勵人民潛在的創造性,那個國家在世界上就處於十分重要的地位,就可立於不敗之地。“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創新是現時代的主體人所必須具備的素質。它既是一種道德品質也是一種心理品質。要振興我們的國家,發展我們的市場經濟,完善我們的市場經濟文化,就必須加強青少年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的培養,培養青少年學生的創新意識、創新情感和創新意志。這將成為市場經濟文化發展的重要保證。而這一任務的完成將主要依賴於創新教育。

  創新意識的培養。創新意識是創新素質培養的前提,只有善於發現問題、求新求異、積極探究的心理取向才能不斷地激發人們去變革、去創造。許多調查表明,正常的人都具有創造潛能,學生亦不例外。一般來說,在適當的教育下,創造潛能可以在每一個學生身上顯現並得到發展。關鍵是,我們的教育不能扼殺學生的創造潛能,不能讓學生“走進學校是個問號,走出學校是個句號”。

  創新情感的培養。創新情感伴隨著創新意識的覺醒而產生,表現為對創新的渴望與憧憬,有著強烈的創新激情,敢想敢說敢做,創造帶有強烈的主動性和有意性,以及對創新的痴迷和不厭倦,等等。培養創新情感可促使青少年學生能積極主動地進行創造。

  創新意志的培養。創新意志是指克服創新過程中的困難所作的努力。表現為具有遠大的理想、不畏艱險的勇氣、鍥而不捨的努力、永不言敗的鬥志和不達目的誓不罷休的決心,具有“初生牛犢不怕虎”的創造精神。只有具有了創新意志,才能在創新過程中持之以恆,才能攀登科學的高峰。

  我們只有把創新教育作為現時代的一項重要的教育內容,才會對培養青少年的創新意識、創新情感、創新意志給予高度重視,才會深刻地意識到,沒有培養出具有創新精神的人,應該是教育的一種失誤。我們只有弘揚創新精神,發展創新教育,才能適應並發展市場經濟文化。

  4.情感教育。在高科技的社會裡,科學精神得到張揚,科學技術受到高度重視,科學技術滲透到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在此情況下,更要重視人文精神的培養,其中包括人的情感的培養。

  情感,“是一個不容忽略的教育層面”。[7]P.10“人的情感絕不是自然成熟的,它是在教育促進下發展、成熟的。”[7]P.21我們的情感教育主要是指“教育者有目的地培養受教育者良好的情感品質,防止和克服消極情感,使學生身心獲得全面而健康的發展”。[8]P.167最重要的是要加強青少年學生情感能力的培養。一般而言,情感教育是心理教育的主要內容,但也離不開道德教育的作用。

  隨著市場經濟的迅速發展,市場經濟文化的消極影響在青少年身上也日益顯現,物質的富裕不可思議地導致人們出現“價值真空”。青少年表現出任性、衝動、缺乏自制力,而且他們只要求別人愛自己,卻想不到也不會愛別人。他們缺乏感動之心,缺乏體諒之心。

  競爭是市場經濟文化的一個重要價值取向。青少年感到了社會的壓力、父母的壓力和學習的壓力。在青少年內心蓄積著一股緊張、焦躁、孤獨、無奈、自卑、意欲反抗的情緒,如果不能得到適時疏導和緩解,就可能在某一時刻突然爆發,從而導致逃學、出走、自殺等行為的發生。就青少年自身而言,正處於“疾風怒濤期”,情感的兩極性非常明顯。而且青少年學生的情感尚未定型,呈現動盪不安的態勢。他們在取得好成績時會自鳴得意,一旦學習失敗又陷入苦惱、悲觀的深淵;他們忽喜忽憂,似乎讓人無法捉摸。而我們當前的學校教育雖在努力彌補一些失誤,而從總體上來說,仍不夠重視學生的內心世界,學生的情感世界。這就說明情感教育產生和存在的必要,同時也給我們進行情感教育提供了條件。

  在情感教育中要關注情感能力的培養。情感能力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對客觀道德情境的情感體驗能力。2共感能力,或稱共感性。“從他人的觀點感知某種現象或體驗他人的感情的這種能力。3體驗自己情感的能力,即自我體驗的能力。4調節、調製情感的能力,這種能力依賴於理想和意志力。[9]PP.74-75應積極培養青少年的情感能力,從而為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質及健康、完美的主體人格奠定堅實的基礎。  

二師生關係的發展:確立“對話式”的師生關係,促進學生主體人格的建構。

  赫爾巴特確立了教師在教育過程中的絕對權威,認為教師與學生是管理與服從的關係;杜威把兒童置於教育過程的中心,要求教師圍繞兒童轉。對這兩種截然相反的師生觀,歷史上爭論已久,批評聲不絕於耳。在學校,以“教師為中心”的師生關係還佔主要地位,教師把學生看作是教育和控制的物件,學生不能積極地投入到師生關係的主動創造活動中。因此,“我們應該從根本上重新評價師生關係這個傳統教育大廈的基石,特別當師生關係變成了一種統治者和被統治者的關係的時候。這種統治和被統治的關係,由於一方在年齡、知識和無上權威等方面的有利條件和另一方面的低下與順從的地位而變得根深蒂固了……”[5]P.107學生在這種師生關係中形成了消極的體驗,產生了一種無助感。但無論是“教師為中心”還是“學生為中心”的師生關係,都是二元對立的師生關係,都是不利於青少年學生民主、平等思想的發展,不利於學生主體人格的建構。為了適應市場經濟文化對主體人格的呼喚,我們應積極確立一種“對話式”的師生關係。“對話不僅僅是指二者之間的狹隘的語言的談話,而且是指雙方的‘敞開’和‘接納’,是對‘雙方’的傾聽,是指雙方共同在場、互相吸引、互相包容、共同參與的關係,這種對話更多地是指相互接納和共同分享,指雙方的互動性和精神的互相承領。”“對話表現為‘敞開’、‘接納’、‘承認’和‘包容’。”[10]P.131“對話過程就是思想、真理、意義、情感潛移化的過程,使一個人的精神發生變革的過程。”[10]P.135

  每一個青少年學生都是一個非常具體的人,他有自己的獨特個性,有自己的認識、體驗、理解和選擇;每個人都是不一樣的。在人格上,青少年學生與教師是平等的。因此,教師和成人應尊重學生的人格,把學生當作主體、當作人而非物來對待。而且,對青少年學生來說,任何被動的學習和灌輸都是無意義的、低效的。只有主動的認識、學習過程才是有意義的過程。

  教師既不是學生知識和道德的源泉,也不是傳遞知識的簡單工具;他無權支配學生,不能把自己的道德觀念和價值標準強加於學生;他只是學生學習的幫助者、指導者。“教師的職責現在已經越來越少地傳遞知識,而越來越多地激勵思考;除了他的正式職能以外,他將越來越成為一位顧問,一位交換意見的參加者,一位幫助發現矛盾論點而不是拿出現成真理的人。他必須集中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去從事那些有效果的和有創造性的活動:互相影響、討論、激勵、瞭解、鼓舞。”[5]P.107一個有創造性的教師應教會學生怎樣對付大量的資訊,怎樣進行道德判斷和道德選擇,有效地充當學生的嚮導和顧問。

  人們已經認識到師生關係對青少年學生髮展的重要性,“但沒有把師生關係看作是教育活動本身的表現方式,沒有認識到師生關係作為教育活動本身而富有的教育價值”[10]P.127。在師生交往中,教師和學生應是作為獨特的、完整的精神整體的人而相互作用。“在抽掉了人格精神的這種片面的師生交往中,師生關係往往是不正常的。”[10]P.127在“對話式”的師生關係中,“作為精神整體的人的自覺的理解和溝通”才能存在,教師和學生雙方才能在精神的理解和溝通中進行精神交流,獲得精神發展。

  只有這樣“對話式”的師生關係,才能培養學生民主、平等的意識,才能有利於學生主體人格的建構,才能有利於學生主體性的發揮,也才能促進市場經濟文化的發展。

  三激發學生自我教育的願望。

  教育過程,實際上是教育者的教育活動和受教育者的自我教育活動相統一的過程。蘇霍姆林斯基說:“我深信,促進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11]P.100與此同時,我們應認識到,學生自我教育的要求和能力不是隨年齡的增長而自發發展的,它是教育的結果,應有計劃地進行指導和培養。指導自我教育,是指導“受教育者在自我意識的基礎上產生進取心,為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而向自己提出任務,進行自覺的思想轉化和行為控制”,[12]P.290這將有利於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性,更有效地促進學生的自主建構。重視學生的自我教育是重視學生自主性的重要表現。教育過程中學生自主性包括這樣一些涵義:1學生具有與教師平等的獨立人格。2學生和教師一樣都是積極的能動體,都是自己的意識和行為的承擔者。

  3學生和教師共同參與教育活動,都是教育活動主體;外界教育影響必須通過學生的意識發生作用。[9]P.79教育過程中,教育者重視學生自主性、指導學生自我教育,應注意激發學生自我教育的願望,培養學生進行自我教育的能力,幫助學生形成自我教育的習慣。其中,激發學生自我教育的願望尤為重要。

  自我教育的要求是學生自我教育的前提與開端,只有學生具備了自我教育要求,才為以後的一系列自我教育活動奠定基礎。激發學生自我教育要求,也就是使教育目標轉化為學生自覺努力的目標,使學生產生自我教育的願望。這實際上是青少年學生把外界教育要求內化的過程。教育者就要幫助學生明確學校、家庭、社會對自己提出的教育要求,瞭解其正確性,並相信只要通過自己的努力可以達到這些要求。同時幫助學生了解自我調節在現代社會的重要意義,激發學生產生自我教育的願望和動機。從而充分發揮學生的積極性、自主性、能動性和創造性,併為青少年學生始終不懈地朝著教育目標前進提供可能。

  四指導學生學會道德判斷、道德選擇。

  杜威在其早期的綱領性著作《我的教育信條》1897中提出“教育即生活”,並不留情面地對傳統教育與現實生活相脫離的狀況進行嚴厲批評。但不幸的是,20世紀的教育仍然與生活相割裂,遠離了生活。這裡存在著兩種傾向:一是脫離學生生活實際的空洞說教與灌輸;二是隻注重瑣屑行為的訓練和消極防範。這兩種傾向都漠視了發展中的主體所應有的人格尊嚴,在方法上都採用了強制灌輸。但,灌輸既不是一種教授道德的方法,也不是一種道德的教學方法。因為“具有知識並不就是教養,只有把精神的內在本質變成自己的東西,才是教養”[13]更不幸的是,教師總是警惕學生不遵守學校的規則和常規的形式,總是把重點放在矯正錯誤上,總是隻注重防止失敗,總是把學生當作一個“容器”,總是企圖把那些自認為“永遠正確”的思想觀念灌輸給學生,總是覺得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學生好。其實,這是極不明智的。任何事物,包括規定、規範都是不斷髮展的。在變化迅速、價值多元的現代社會,“正確”已是一個可變的成分,而且只有通過比較,通過學生“自主決定”最終確定其“正確的身份”。在一個開放的、資訊來源多端的社會,又如何讓學生閉目塞聽?與其讓學生接受外界文化的“自然影響”,不如教師引導學生分析、判別、自主選擇。我們的教育要擺脫困境,要想得到發展,就應努力從人的主體性建構的視野中尋求正確的解決辦法。在現時代的多元文化中,面對價值觀矛盾、衝突的情況,就應指導青少年學生學會道德判斷和道德選擇的能力,這是德育和心育共同的任務。

  道德判斷是對某一事物或現象進行善惡、是非、公正合理與否的斷定。它以一定的道德認識為基礎,是進行道德評價、道德選擇、發生道德行為的重要依據。柯爾伯格用九個道德兩難問題,如“海因茨偷藥”,啟發學生在道德討論中積極思考、主動交談或辯論、作出道德判斷。同時在討論中不斷提高學生的道德判斷能力。

  “道德選擇能力,包括對不同的思想體系,道德體系作出價值選擇的能力,對同一思想體系,道德體系中不同的規範作出選擇的能力;按照某一規範完成一種社會活動、道德活動時,從同時存在的幾種不同行為方式中獨立地、靈活地選擇一種最佳行為方式的能力;實際執行某種思想、道德規範的能力。”[9]P.75青少年學生的道德選擇自主性程度往往是學生道德行為自覺性水平的重要依據。市場經濟文化的發展促使學生“希望學校的道德教育能給他們以一定的選擇餘地,能對他們自主地確立或改變道德取向真正有所幫助。他們開始逐漸將選擇道德取向視為自己的一種毋庸置疑的權利,並逐漸對學校與教師剝奪他們的這一權利的行為‘深惡痛絕’”,[14]他們“愈來愈不能容忍他人對自己的選擇過多地指手劃腳”,也“愈來愈不會將自己的選擇所致後果隨意咎於他人”[14]。青少年學生渴望擁有選擇的權利,教師就應指導學生掌握道德選擇能力,學會道德選擇。以便青少年學生在多元的價值衝突中能從容不迫地選擇“正確”的價值觀念。

  柯爾伯格經過長期的研究指出,兒童廣義是“道德哲學家”,因為兒童同教師和成人一樣,有他們自己的關於價值觀問題的思維方式,兒童能夠自發地形成他們的道德觀念。不僅如此,兒童有他們自己的生活,自己的情感方式和行為方式。總而言之,兒童的發展自有他們的規律。很顯然,承認學生的主體地位,確立學生的主體人格,發揮學生的主體性,才是人性的教育和教育的人性的本然要求。主體人,應成為現代教育的根本追求。無論怎樣,人的發展才是最終的目的。

  [參考文獻]

  [1]樊浩.倫理智慧與市場經濟的文化力[J].江海學刊,19951:90-95.

  [2]班華.試論經濟教育中的若干問題[J].中國教育學刊,19944:12-15.

  [3]參考訊息,2000-02-216.

  [4]班華.試論經濟教育中的金錢觀教育[J].德育資訊,19944:9-10.

  [5]學會生存[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96.

  [6]從現在到2000年教育內容發展的全球展望[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96.

  [7]朱小蔓.情感教育論綱[M].南京:南京出版社,1993.

  [8]班華.心育論[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4.

  [9]班華.中小學德育探析[A].山東省教委普教處.德育師資培訓教材[C].青島:青島海洋大學出版社,1990.

  [10]金生.理解與教育—走向哲學解釋學的教育哲學導論[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97.

  [11][蘇]蘇霍姆林斯基.少年的教育和自我教育[M].北京:北京出版社,1984.

  [12]南京師範大學教育系.教育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

  [13]王嘯.道德教育中灌輸的實質及其根源[J].教育評論,19982:28-29.

  [14]吳康寧.教會選擇—面向21世紀的我國學校道德教育的必由之路—基於社會學的反思[J].華東師大學報教科版,19993:10-18.

市場機制與巨集觀調控探究的論文
市場經濟對大學生思想道德的影響論文
相關知識
市場經濟呼喚道德誠信的有關論文
淺析市場經濟下誠信缺失的有關論文
關於體育服務市場的有關論文
論和諧社會視野下倫理道德建設的意義論文
淺析國際市場營銷的有關論文
中國資本市場的有關論文
資本市場的有關論文
房地產市場營銷的有關論文
試析新經濟時代統計資訊的創新論文
道德為題的相關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