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程理念下教學方式的改變策略

General 更新 2024年12月27日
      在新課程中,教師要與學生積極互動、共同發展,教師的教學方式,創設豐富的教學情境,信任學生的學習能力,營造一個輕鬆、寬容的課堂氣氛。知識的學習不必遵循固定不變的程式,應該根據學生的需要因勢利導。學生的學習是一個主動建構的過程,不必將知識作為“絕對的客觀真理”強加給學生。在教學中,要多用發現法來進行教學,教會學生學會學習,創造性的解決問題,同時激發學生的求知慾,培養學生的創新學習的精神。
        一、注重以人為本,充分發揮學生主體作用
        要樹立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觀,創設良好環境,激發學生主動參與。課堂上,教師用和藹的態度和親切的語言來啟發、引導學生,啟發他們的思維,用自己積極的情感感染他們。激發學生主動探索的慾望。敢於放手,讓學生充分參與。我在教“正方形的性質”時,剛一開始上課我就放手讓學生分小組討論和歸納,等到回答的時候,馬上有學生迅速站起來說:“四條邊相等”,另一位學生又說:“四個角都是直角”。又有一位說:“對角線互相平分,對角相等,對角線互相垂直”。我認真聽著,最後說:“這幾位同學說得很好,老師希望每個同學都能積極思考,踴躍發言,把自己知道的說出來,大家互相促進,讓自己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在教學中要認真組織和處理教材,善於抓住知識的內在聯絡,揭示知識相同點、相似點,並進行概括歸類,以好的教法促進好的學習習慣形成。同時還進行自我學習方法的指導,幫助學生掌握自學的方法和技巧,提高自己的學習能力,老師還要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給予適當幫助。
        二、精心設定問題情景,激發學生思維
        新課程標準下的教育理念,不在於問學生“你懂了嗎?”而是問學生“你學會了嗎?”因此,如何提高課堂學習效率是每一個老師所面臨的課題。要提高課堂學習效率,教學生學會學習,喜歡學習,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顯得格外重要。而創設適當的問題情境,吸引學生投入積極的思考,我認為是一條比較好的途徑。
在教學中怎樣創設適當的問題情境呢?
        第一、對現實生活中的現象進行類比創設問題情境。學生認知最好的部分就是生活中經常接觸和經常用的知識,這些知識已經進入了他們的潛意識。如果教學中能和學生的這些知識做類比,不僅深受歡迎,而且也便於學生理解和掌握。現代教學手段很容易讓現實生活中的現象再現或模擬於課堂之中。第二、對老問題進行延伸創設問題情境。解決問題的能力與一個人的知識水平、認知水平、認知結構有關,作為老師如果能瞭解學生知識水平、認知結構,並加以適當的引導,不僅能夠完成教學任務,而且能夠深化這種認知結構,使學生掌握如何學習,並且大膽發現問題,提出問題。
        三、優化教學設計,提高學習能力
        教學是教師引起、維持或促進學生學習的所在行為。教師的這種行為必須具備三個條件:一是能引起學生的學習興意向。二是能指明學生所要達到的目標和所學的內容。三是採用易於學生理解的方式。若不具備這樣的條件,教學是無效的。新課程理念下的中學教師必須具備上述三個條件。我們要使文字課程轉變為學習的課程,必須發揮教學設計這一中介作用,有效教學設計應該是在“知識與技能”“數學思考”“解決問題”“情感與態度”等目標領域中實現新課程的教育價值。在設計過程中,其重點應放在學生活動表面上,尊重學生的不同感受極其思考的方向,引導學生主動地、富有個性地學習。在“函式的認識”中,教師首先舉出生活中函式關係的例子,引導學生感受生活當中的變數及變數之間的關係。對於變數,每個學生的感受是不同的。因此學生舉出很多種生活中的變數的例子。在感知的基礎上,教師設計了四個層次的問題,引發學生如何把生活中的函式關係轉化為數學問題。在“描點”這一步,學生把實驗中的資料落到了直角座標系中,使生活中的問題轉化為數學問題。在“判斷”這一步,用直尺去量,找出各點之間的規律,從而斷定各點在一條直線上。這一步讓學生體驗到整個的函式關係分佈的情況。在“求解”這一步,學生選擇出兩點,利用兩點求出一次函式的表示式,使學生體會到可以從具體的幾個點得出一般規律。在“驗證”這一步,使學生體會到前三步是一個猜想的過程,通過驗證,說明猜想的正確性。在這四個過程中,引導學生觀察生活中的現象,再如何把生活中的現象轉化為數學問題。讓學生感受數學、體驗數學,涉及的每一步都是學生能夠達到的,讓學生在動手動腦中獲得不同的體驗。

活用教材服務教學
淺談新教材下的課堂教學
相關知識
新課程理念下教學方式的改變策略
新課程理念下高中數學複習課上法淺談
實踐新課程理念發揮愉快教學
用教學的個性化實現新課程理念
小學數學新課程理念學習心得總結
創新意識下教學方法的一點嘗試
技工院校旅遊英語課程特點及教學方法初探論文
淺談高校語文課堂教學模式的改革論文
初中物理實驗教學方面的論文
經學讀本與教學方法的演變閱讀理解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