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學教育本科畢業論文

General 更新 2024年11月29日

  教育是社會發展的產物,並隨時代的進步而不斷髮展、創新、完善,地理教育是學校踐行素質教育的重要一環。下文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於的範文,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篇1

  創新視角下的地理教育

  摘 要: 本文主要從創新這個角度來探討地理教育,具體包括通過培養創新意識提高創新能力和創新思維,滲透創新於地理教學中,注重聯絡生活實際地進行地理教育創新。

  關鍵詞: 創新 地理教育 生活化

  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也是一個政黨永葆生機的源泉。在科學技術飛速發展的今天,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越來越成為一個國家國際競爭力和國際地位的最重要的決定因素。教育的創新是提高國家的綜合實力的重要保障。

  地理教育是學生培養愛國情操重要途徑之一,認識地理環境、培養地理技能和形成可持續發展觀念的教育基礎。通過地理這門學科的學習瞭解有關地球與地圖、世界地理、中國地理和鄉土地理的基本知識,瞭解環境與發展問題,獲得基本的地理技能和地理學習能力,學生能具有初步的地理科學素養和人文素養。地理與我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我們應該學會運用所學的地理理論指導實踐活動,培養環保意識。創新地理教育,能使地理知識更加生動有趣,提高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能使地理教學課堂更加活躍有生機,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

  一、培養創新意識,提高創新能力和創新思維

  創新意識是指人們根據社會和個體生活發展的需要,引起創造前所未有的事物或觀念的動機,並在創造活動中表現出的意向、願望和設想。它是人類意識活動中的一種積極的、富有成果性的表現形式,是人們進行創造活動的出發點和內在動力,是創新能力和創新思維的基礎和前提。教師應通過各種途徑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創新能力是能力素質的最高層次。創新能力是指人在順利完成以原有知識、經驗為基礎的建立新事物的活動過程中表現出來的潛在的心理品質。創新的前提是“雙基”,對地理科學而言,“雙基”是指基礎地理知識和基本的地理技能。通過對地理基礎知識和地理技能的熟練掌握,提高創新能力,鍛鍊創新思維。

  創新意識、創新能力、創新思維三者互相交融、互相影響,構成了創新人才所必備的素質。在激發創新意識的同時,增強創新能力;在培養創新能力的同時,鍛鍊創新思維;在培養創新思維的同時,啟用創新意識。

  二、在地理教學過程中加強創新的滲透

  1.教師“創新”性地匯入課堂。

  課堂匯入是課堂教學環節中的重要一環,是課堂教學的前奏,如同一齣戲的“序幕”。在地理教學過程中注意創新性的匯入,有助於激發學生積極良好的學習情緒,促使學生帶著一種自覺主動的心理走近教學內容,去學習、去探索、去創新,從而實現學習目標,達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教師可以通過鄉土素材匯入課堂。家鄉是學生最熟悉的地方,一提到家鄉的地理知識,學生就會產生一種親切感,迫切想知道這些奇特自然現象產生的原因。這種用鄉土地理知識匯入課堂的創新性匯入,入情入理,很容易引起學生的好奇心和學習興趣。

  教師也可以通過音樂匯入課堂,不同的地域產生的音樂不同,不同的地域的音樂特色不同,地域獨特的地貌、水文、氣候、宗教、經濟特色,在當地音樂中得到充分的展示。

  2.營造“創新”的課堂氣氛。

  在地理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建立一個以學生為中心、教師只起引導作用的師生和諧、民主、平等、自由的創新氣氛,形成一種無拘無束的思維空間。教師通過小組討論的方式,使每個學生都能生動活潑地學習,引導學生進行發散思維,總結本小組的討論結果,最後讓學生自己總結地域自然規律,將所學知識系統化和網路化,把握知識重點,突破難點,從而更好地把握主幹知識。在深刻理解並掌握所學地理基礎知識的前提下,鼓勵學生自主學習、探索、創新,從而培養創新意識,提高創新能力和創新思維能力。

  教師可以通過現代化的多媒體教學裝置,創設新穎的課堂教學氛圍,引導學生通過網路瞭解地理知識,使學生獲取更多、更新穎的地理知識。讓學生通過網路收集該節課的課件,在課堂上播放學生收集的課件,自己總結自己課件的內容,再通過課堂討論,掌握所學的地理基礎知識。同時培養學生使用網路的能力及自學能力。鼓勵學生從多種角度思考問題,培養創新思維,提高自學能力和創新能力。

  三、聯絡生活實際進行地理教育創新

  地理課程標準指出:“地理課程提供給學生與其生活和周圍世界密切相關的地理知識,側重基礎性的地理知識和技能增強學生生存能力。”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是這次地理課程改革中最強調的理念之一。

  1.留心日常生活,收集教學素材。

  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會觀察到各種地理現象,包括自然和人文地理現象,運用這些現象組織進行教學。“引導學生做生活的有心人,長一雙‘地理眼’,多觀察生活,把看到的地理現象與地理學習有效地結合起來”。生活化的教學素材,貼近學生的生活,更能夠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更容易使學生理解和掌握知識,從而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沉積作用形成的黃河三角洲、東營港口、黃河故道、黃河三角洲溼地保護區、勝利油田的石油工業都是身邊寶貴的、鮮活的教材。如飲食:南甜北鹹,東酸西辣;服飾:西藏居民習慣穿藏胞;民居:北方房屋牆體厚、屋內有火炕,南方人習慣睡木床或竹床。還有,日本人愛吃魚,中東的一些國家把旅館建在了屋頂上,東非高原出了許多優秀的中長跑運動員,等等,這些都有著地理方面的原因。

  在我們日常生活中,還有許多諺語、成語、詩歌等與地理有著密切的關係。如諺語:天上積雨雲,地上雨淋淋――雲與降水的關係;一場秋雨一場寒――秋季降水與冷鋒之間的相互關係;一陣春風一陣暖――春季降水與暖鋒之間的關係;春雨貴如油――我國春季降水少的特點。如成語:滴水穿石――流水的侵蝕作用;飛沙走石――沙漠地區的風力搬運作用;滄海桑田――地殼不斷處於運動和變化之中。

  2.開展地理實踐活動,使教學生活化。

  學校教育必須注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教師應當把地理課本理論與實際生活相結合,組織學生走進大自然,引導學生參與社會實踐,開展參觀、調查、考察、旅行等活動,使學生親身體驗地理知識在實踐中的用處,從而在“學習”中“應用”,在“應用”中“學習”。幫助學生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增強對未來生活的適應能力,更大程度地滿足生存需要。

  如在講到《地圖》一節時,教師可以買幾張當地市區的交通圖,然後把全班同學分成幾組,把幾組學生分別帶到不同的地方,讓他們徒步走回學校並在地圖上標出所走的路線,這樣在這個過程中他們會對地圖三要素有比較全面的認識。再如讓學生調查身邊的環境汙染現象,體會到環境汙染對人類生活的危害,增強環境保護意識,倡導學生保護環境從自身做起、從身邊的小事做起。

  除親身體驗、實地實踐外,地理教學還有很多實踐形式,如演講比賽、知識競賽、辯論賽、辦手抄報、自制地理教具模型等,應多種形式並用。

  參考文獻:

  [1]鍾青兵.地理教育要面向學生生活[J].福建基礎教育研究,2010,2.

  [2]沙秉祥.地理教育中實施創新教育嘗試[J].中小學電教,2009,8.

  [3]譚成權.高中地理教育教學創新觀之我見[J].新課程下,2011,3.

  [4]毛臘梅,白淨.淺談地理教育的創新[J].西安教育學院學報,2004,1.

  [5]趙全林.淺談地理教育中學生創新思維的培養[J].新課程學習基礎教育,2009,9.

  篇2

  高中地理實施環境教育的意義

  摘要:本文從人教版高中地理新教材環境教育的內容構成和內容關係兩方面分析,明確高中環境教育的內容結構和教育意義,為高中地理課程順利實施環境教育提供參考性建議。

  關鍵詞:高中地理;環境教育;人教版;新教材  本文通過對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教材中涉及的環境教育進行研究,分析環境教育的內容、結構和特點,探討在地理課程中開展環境教育的意義,為充分發揮高中地理新教材的環境教育功能提供科學依據。

  一、高中地理教材中環境教育內容的組成分析

  高中地理新教材中的環境教育內容由自然環境、人文環境、區域環境三部分組成,呈現出以可持續發展為核心、以自然地理環境為基礎、以人地關係為線索、以區域地理為結合點的特點,著力以提升現代國民的環境意識素養為教育目標,結構內容合理清晰、環境教育目標明確。

  三本高中地理必修教材中涉及環境教育內容的比例均達30%以上。其中,高中地理必修Ⅰ中自然環境中物質運動和能力交換部分包括大氣環境、水環境、陸地環境、人類與地理環境的協調發展所佔比重較大。高中地理必修Ⅱ中人口與城市、生產活動與地域聯絡的比重較大,主要包括人口增長、城市化、農業、工業等內容,緊扣人地關係的協調發展的環境教育目標展開論述。高中地理必修Ⅲ中區域可持續發展所佔比重最大,主要介紹區域內人類的活動、區域的開發整治,關注圍繞區域可持續發展的主題,尋找在區域發展中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三者的平衡。自然、人文、區域環境三者結合成為高中地理必修環境教育內容的整體。

  二、對高中生實施環境教育的意義

  1.有利於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

  高中學生由於思維水平、適應水平的提高,已經能比較客觀地、深刻地認識世界。他們不滿足於教師對他們知識的傳授,而希望通過學習,獲得對自己生活有用、對終身發展有用的知識,通過環境教育,培養學生關注人口、資源、環境和區域發展等問題的地理習慣,有利於學生正確認識人地關係,形成可持續發展的觀念,珍愛地球,善待環境。新課程理念認為對高中生應更加重視德育,特別是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而且對學生進行道德教育,其核心是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

  2.有利於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環境教育不僅能讓學生了解我們所處的環境,瞭解人地關係,同時通過環境教育,培養學生的判斷、分析、綜合思維能力,並通過參與社會實踐,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協作能力、交往能力、實踐能力;而且因為環境教育具有的思想性、綜合性、實踐性強的特點,可以讓學生在獲取環境知識的同時,使學生的德智體美勞等各方面素質都不斷地提高,而且在環境教育中學生各方面的能力得到增強,從而使學生的綜合素質得以提高。

  3.有利於學生順應時代發展。

  教育的目的,一方面取決於社會的需求,另一方面取決於人自身的發展需求。今天,在所面臨的共同生存與發展困難面前,全球共同體的觀念使學校教育也出現許多相似性,儘管不同國家的教學科目會有差異,但都需要把學生培養成社會的參與者,而可持續發展、和諧發展戰略則將人、社會、自然的統一和諧發展看作是未來社會發展的基礎,並將其看作是解決諸如人口爆炸、資源匾乏、生態環境惡化等世界性難題的重要出路。因此在高中對高中生實施環境教育正好適應了社會發展的需要,讓高中生在認識自然、瞭解環境的同時,明確自己身上的責任,從而產生為社會的持續、協調發展而貢獻自己力量的思想感情。

  4.有利於學生的進一步深造。

  高中教育處在基礎教育的分道口升學與就業,承擔著培養不同社會成員的任務或者為受教育者的發展提供最切實的服務,既要為高中生高中後的分科教育提供可能,更要為他們的生存、實踐、發展和創造能力的形成打下堅實的基礎。現代高中教育正積極地進行素質教育,但現在選拔人才通過高考仍舊是一條主要的途徑,因此談論教育,高考仍是不能迴避的話題。而且很多的學生也是通過高考而獲得進一步深造的機會,實現人生的價值。

  三、高中地理實施環境教育的途徑

  1.在課堂中實施環境教育。

  課堂教學是進行環境教育的主要途徑。目前,學校課程型別是以學科中心課程為主,所以充分發掘地理教材中環境教育素材是一個很好的途徑。分析高中教學內容可以發現,其環境教育素材在各章節都有體現,從宇宙環境到地球大氣環境、海洋陸地環境再到人類活動影響下形成的各種人工環境,都無一不體現地理教育讓學生了解人類所處的環境的特點,所以讓學生了解環境,增長學生的環境知識,利用教材內容就是一條很好的途徑。

  2.在課外活動中實施環境教育。

  “感受”遠比“瞭解”更重要。學生通過實地的觀察,發現身邊存在的環境問題,能切身感受到環境現狀的壓力,比如說隨手亂丟垃圾,交通運輸、大聲喧譁帶來的噪聲汙染,汽車、工廠排放尾氣造成的空氣汙染,使用洗滌劑、洗衣粉、農業噴灑農藥造成水汙染,施用化肥造成土地破壞,砍伐森林造成水土流失,泥石流災害等等。讓學生髮現問題,並提出解決的方法,從生活小事做起參與到保護環境的行動中。根據地理教材知識內容,設計一些地理課外活動,如:測定大氣能見度、家鄉工業佈局調查、水資源汙染調查等,讓學生親身感受人類不當環境行為對自然的危害,使學生形成正確的環境意識和提升環保素養,轉化高中地理教學活力。

  四、總結

  近些年來,我國的環境教育有了重大進展,學校的環境教育已使中學生具備了一定的環境科學知識,瞭解了環境保護的一些基本內容和基本觀點。但這與新課程對環境教育提出的目標仍相去甚遠。我國環境教育正繼續向縱深發展,但就其現狀來看,依然存在著一系列亟待解決的問題:1環境知識點分散,體系不完整;2教學指導思想仍以應試教育為主,素質教育只是紙上談兵;3農村中學辦學條件差,環境教育明顯處於劣勢;4教學內容多以室內課堂為主,課外實踐普遍欠缺;5教師本身的環境素養也限制了環境教育的發展。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實驗[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黃宇.中國環境教育的發展與方向[J].環境教育,2003,2.

  [3]孟秀紅.地理教學環境教育初探[J].中學地理教學參考,2002,3.

  [4]林保忠.地理學科在中學環境教育中的優勢分析[J].福建教育學院學報,2004,4.

  [5]劉清玉.如何在高中地理教學中進行環境教育[J].中學地理教學參考,2004,6.

地理學教育畢業論文
地理教育專業研究生畢業論文
相關知識
地理學教育本科畢業論文
電大小學教育本科畢業論文
小學音樂教育本科畢業論文
淺談藝術教育本科畢業論文
成人教育本科畢業論文範文
生物教育本科畢業論文
小學教育專科畢業論文
美術教育本科畢業論文
淺談計算機教育本科畢業論文
小學教育本科畢業生自我鑑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