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中如何實現校本課程的實際價值

General 更新 2024年11月29日
     我國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一個重要特點是強調“三級課程管理”,不對中小學課程和教材進行統一管理和硬性規定。各地、各校完全可以根據國家頒佈的各科《課程標準》的精神,結合自己的實際情況,制訂符合本地和本校實際的課程實施方案與教學計劃,從而給地方、學校留有相當大的選擇餘地和發展空間。這種“三級課程管理”體制既有利於國家的巨集觀管理和指導,也有利於地方和學校實施課程的自主性和多樣性,真正體現了新課程實施的統一性與靈活性。
        校本課程是一種獨立的課程型別就意味著:它不是國家課程或地方課程的延伸,不是具體學科的加減組合,更不是服務於考試與學科競賽的附屬品,而有著自己獨特的價值。如果說國家課程關注共同的基礎與統一的要求,那麼校本課程則關注學生的差異與興趣;如果說國家課程由國家規定,體現了國家意志,那麼校本課程則由學校決定,體現了學校的個性;如果說國家課程和地方課程的開發主體是專家,那麼校本課程的開發主體就是教師。
        校本課程的教學給了教師摸索教學模式、創新教學方法的廣闊空間。找到適當的、符合自身教學實際的教學方式,是增強校本課程教學實效性的有效途徑。當前,課的形式與教學方式多種多樣,不斷出新,如綜合課、活動課、實踐課,合作、自主、探究等等。但教學方式的多樣與新鮮不是教學的目的,教學方式運用的恰當、適度和有效才是教學追求的根本。校本課程的內容豐富多彩,適合自身的教學內容,有助於提高自身的教學實效,這樣的教學方式才是最好教學方式
        校本課程開發要求教師對自己的教學實踐進行反思,也就是說,要求教師從事行動研究,將自己的教學活動和課堂情境作為研究的物件,對教學行為和教學過程進行批判的、有意識的分析與總結,使教師從“經驗型”向“專家型”發展。教師的研究是為了深入認識自身行為的性質並提高實踐活動的質量。因為在行動研究過程中,教師通過對自己教學行為的反思、總結經驗教訓、研究教學過程,形成適合於自己的教學方式和教學風格,最終提高自身的教學水平和研究能力。校本課程開發要求教師對教育理論和實踐持有一種健康的懷疑,在教育實踐過程中關注理論的構建和實踐的反思。久而久之,教師就能養成在實踐中發現問題,並努力藉助相關的理論解決問題的習慣。
        教師是校本課程開發的主體,把課程開發的權力還給教師,讓教師來從事課程的開發與實踐活動。這就要求教師不能僅僅是課程的執行者,同時還應該是課程的開發者和研究者。長期以來,教師的主要任務是講授別人編寫的教科書,教師的能動性主要體現於教學方法的改進上,專業能力發展受到很大的限制。 
學校課程開發使教師有機會全面瞭解課程編制的過程,把握課程的縱向與橫向結構,更加深刻理解國家教育方針和學校辦學宗旨,教師不僅會“教”書,還要會“編”書。實踐說明:教師群體中蘊藏著巨大的積極性和創造。
        校本課程開發,在形式上看是“以校為本”,而隱藏其背後的真正的哲學理念是“以人為本”,以人的充分自由的健康發展為最高目標。以人為本的理念既強調全體學生都得到全面發展,又強調學生的個體差異,讓每一個學生都成為與眾不同的主體。校本課程開發不僅承認學生的差異,而且滿足每個學生的不同的發展需要,以促進學生的最大限度的發展。也就是說,學生的充分發展是校本課程開發的著眼點和目標,因而課程開發不是以學科為中心,也不是以成人學科專家、教師為中心,而是注重學生原有的生活經驗和學習經驗。
     校本課程開發所蘊含的一種理念是“以學生髮展為本”,因而必須以充分了解學生為前提,而且由於教師自己參與了課程開發掌握了課程開發的一般原理與技巧,因此必然會對所教學科的知識性質、知識結構、呈現方式等有一個新的認識和理解,並能從整個課程結構的角度,對所教學科有一個全面的、整體的認識,提高自己駕馭課程的能力,從而對所教學科作出符合學生實際的安排。從教學角度而言,校本課程更多地關注學生,強調學生學習的自主性,重視學生多元智慧的發展,鼓勵學生進行批判性思維,同時追求體驗性學習。這樣教師不再僅僅是知識的傳遞者,而變成了學生學習的指導者和促進者。相應地要求教師掌握新的教學理論,運用新的教學組織形式,嘗試新的教學方式和課堂管理藝術等等,這樣教師的教學能力也就能自然地得到提高。
        校本課程不僅是學生學習內容及其程序的總和,更是對學生學習經驗和個性品質的改造;不僅是學生學習的“跑道”,更是學生“奔跑”的過程。課程應是開放的、動態的、民主的、科學的,而不應是封閉的、靜態的、獨裁的、經驗的。所以,以學校為基礎開發的校本課程,學校的所有成員以及學生家長和社群人士都可以參與進來,充分發揮社群的作用,將校本課程開出學校,開至社群,開到現實生活中去。開發的目的是儘可能發揮每個學生的個性和特長,開發的理念是尊重學生個體的獨特性和差異性,是學生本位而不是知識本位,它應重視學生自身獨立的生命價值,而不應過多地強調人的工具性價值。
        教師應該成為學生利用課程資源的引導者、開發者。要圍繞學生的學習,引導學生在必要的時候走出教科書,走出課堂和學校,充分利用校外各種資源,在自然和社會的大環境裡學習和探索。教師必須具備根據具體的教學目的和內容開發與選擇課程資源的能力、充分挖掘各種資源的潛力和深層次價值的能力。教師在一定程度上決定著課程資源的鑑別、開發、積累和利用,是課程資源的重要載體。
        總之,校本課程開發的立足點在於追求學生的個性發展,為了實現這個追求必然要促進教師的專業成長。換言之,學生的個性發展是目標,教師的專業發展是條件,學校的特色形成是結果。

銳意進取追求高效課堂
用學生的長處促進學生的成長
相關知識
教學中如何實現校本課程的實際價值
在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插圖表現能力
體育教學中如何教書育人
兒童舞蹈教學中如何培養心理素質
試論小學數學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質疑能力
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能力
小學數學教學中如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音樂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聽力
數學課堂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
體育教學中如何選擇教學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