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如何上好科學課
General 更新 2025年01月11日
“科學教育承擔著培養公民科學素質的重任。早期科學教育對每個人科學素質的形成具有十分重要的影響。科學對人們認識世界起著關鍵的作用。兒童自小就會形成對周圍世界的看法,而這些看法經常是不符合科學原理的,因此,及早對他們進行科學教育,有利於幫助他們建立一些基本的科學概念,發展科學思維和語言能力,培養科學態度。小學科學課程承擔著培養小學生科學素質的責任,並應為他們繼續學習和終身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那麼如何才能上好科學課呢?
傳統的課堂環境過於強調學習的功能,忽視了溫馨的樂學環境、寬鬆的人際環境對學生的影響。創設日常生活的課堂教學環境,能使學生在無拘無束、輕鬆愉快的生活場景中交流思想、表達感情、認知科學。例如學習《食物》這一單元,內容與學生的生活是緊密相關的,而往往天天接觸的東西容易被忽視,他們並不關注和參與家庭事務,因此很少有學生會主動地研究食物的營養問題。根據對學生原有經驗的分析,在課前可以讓學生對自己一週所吃的食物做調查記錄,並自己設計一份最佳食譜,讓學生四人一組,組成十二個“家庭”。課上,先讓十二個“家庭”開個家庭會,討論今天的午餐準備吃些什麼,以達成共同協議並討論出這樣的午餐對人體有什麼用。這樣做,可讓學生充分交流各自食譜的優點,充分了解各種食品的營養成份,並能各自大膽說出對“家庭”中其他成員的食譜的想法,讓他們暢所欲言、有所選擇,這也是瞭解學生知識水平和綜合能力的一個機會。在討論過程中,老師適時地把矛盾的焦點引導到“這些食品對我們有什麼用”這個問題上來,然後,讓學生根據自己“家庭”成員商定的認為最佳的食譜,用橡皮泥做出自己的午餐,再向其他“家庭”介紹自己食譜的作用。在介紹過程中,我們會發現孩子們的表情都很慎重,一本正經,好像自己是個真正的營養大師,當其他學生反駁時,他們都會拿出各自準備的資料;當人家心服口服時,臉上的笑容會是那樣的燦爛、那樣的興奮。
課程改革啟用的新教材,編排科學合理,緊貼學生的生活。因此使用這些教材進行教學時,應該將課堂教學融入真實的生活中,用生活的理念構建科學教學的大課堂。
一、拓寬內容。儘管新教材貼近兒童的生活,但由於兒童活動區域的侷限、生活積累的貧乏,我們在教學時需要將教材內容與學生生活進行連結、拓展。首先,要讓教材貼近生活。
例如在教學《保護我們的消化器官》一課時,可以由學生熟悉的兒歌“人有兩個寶:……”匯入,引起學生的共鳴,讓學生了解人的外部器官,然後再利用多媒體課件,讓學生知道內部消化器官的名稱及位置,之後讓學生親自品嚐老師準備的點心,然後再讓學生拿出聽診器互相聽一聽,讓學生親身體驗其中的奧祕,最後讓學生自己大膽猜測,觀察食物消化流程圖,瞭解食物在體內發生的變化。這本是枯燥乏味的課,通過這樣設計可以讓學生在主動參與中變得輕鬆愉悅。觀察、驗證,讓學生親自參與和親身體驗;總結拓展,讓學生主動去解說。讓科學教材生活化,有利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的參與慾望,有利於探究活動的展開,也有利於探究能力的培養和科學素養的養成。其次,要讓學生參與生活。在教材內容貼近學生生活的同時,我們必須放開學生的手腳,鼓勵學生到生活的海洋中去體驗。以前,科學這個詞在我們看來是高深莫測的,離普通人的生活太遙遠。
當真正接觸科學課程,我們會理解什麼是科學。科學教育的目的是培養與提高兒童的科學素養,而兒童科學素養的提高與否,最終是通過他們行為方式的改變和科學生活習慣的養成表現出來的。人人可以做科學,生活中處處有科學。如學習《陽光下的影子》一課,這課是以研究影子產生的條件為重點內容的課文,它改變了室內實驗研究的方式,而是讓學生到室外以太陽為光源進行實驗研究。由室內轉向室外研究,對孩子來說是一種身體的解放,貼近孩子的生活;但完全遵照課本安排去研究,孩子們的興趣顯然不大,擺弄一會兒就失控了,滿操場地跑開,這時只解放了孩子們的身體,沒有完全溶入他們的生活。可以讓他們利用自身的跑去研究影子的祕密,我給他們佈置了四個活動任務:①快速找到自己的影子;②很快把影子藏起來;③變化你的影子,你有什麼發現;④想盡辦法去踩到別人的影子。最後,跑累了,大家圍坐在草坪上,進入研討。這種無形中的比較會使孩子們毫不費力地發現影子產生的條件,有時可能還會得到意想不到的收穫:我的影子有時比人大,有時比人小;影子在我的前面,是因為太陽在我的後面;要是太陽在東面,那影子就在西面;影子是黑色的……通過這樣的設計我們會深深地感受到開放式教學其實質不僅在於教學組織形式的開放,更重要的是要鼓勵他們到生活中去發現、去體驗。
二、創新方法。科學課程要改變以前靠老師講解演示、學生傾聽為主的教學方法,讓學生成為探究者,親歷科學的歷程,使學生獲得成長。在科學教學中,我們還要重視學生對科學過程的認知,這對於學生能將科學的學習方法遷移到各科學習中以及遷移到生活中有很大的幫助。在課堂上可以採用生活化的教學方法,把有利於科學學習的活動方式都“拿來”。例如:教學《研究紙》一課,紙是生活和學習的必需品,對於研究各種紙的特點,學生們都會用自己的方法去探究,但學生們真正感興趣的是“紙是怎樣造出來的”。所以研究完紙的性質時可以提議讓學生來造一張紙,學生聽了會興奮起來,但也會猶豫:“造紙術是四大發明之一,我能行嗎?”此時教者要用期待的眼神啟用學生思維,激發求知慾,激勵學生的勇氣,然後組織學生制定計劃,進行實地操作,讓學生經歷探究過程。這雖是一個小小的拓展活動,卻能激勵學生自覺像前人那樣善於發現問題、善於解決問題,積極動腦,勇於動手,開拓創新。在科學教學中,讓學生從生活經驗出發去動手實踐,可以給學生撐起一片想象的空間。
簡析通過加強遠端教育提高農村教育質量
讓學生在身邊探究科學
傳統的課堂環境過於強調學習的功能,忽視了溫馨的樂學環境、寬鬆的人際環境對學生的影響。創設日常生活的課堂教學環境,能使學生在無拘無束、輕鬆愉快的生活場景中交流思想、表達感情、認知科學。例如學習《食物》這一單元,內容與學生的生活是緊密相關的,而往往天天接觸的東西容易被忽視,他們並不關注和參與家庭事務,因此很少有學生會主動地研究食物的營養問題。根據對學生原有經驗的分析,在課前可以讓學生對自己一週所吃的食物做調查記錄,並自己設計一份最佳食譜,讓學生四人一組,組成十二個“家庭”。課上,先讓十二個“家庭”開個家庭會,討論今天的午餐準備吃些什麼,以達成共同協議並討論出這樣的午餐對人體有什麼用。這樣做,可讓學生充分交流各自食譜的優點,充分了解各種食品的營養成份,並能各自大膽說出對“家庭”中其他成員的食譜的想法,讓他們暢所欲言、有所選擇,這也是瞭解學生知識水平和綜合能力的一個機會。在討論過程中,老師適時地把矛盾的焦點引導到“這些食品對我們有什麼用”這個問題上來,然後,讓學生根據自己“家庭”成員商定的認為最佳的食譜,用橡皮泥做出自己的午餐,再向其他“家庭”介紹自己食譜的作用。在介紹過程中,我們會發現孩子們的表情都很慎重,一本正經,好像自己是個真正的營養大師,當其他學生反駁時,他們都會拿出各自準備的資料;當人家心服口服時,臉上的笑容會是那樣的燦爛、那樣的興奮。
一、拓寬內容。儘管新教材貼近兒童的生活,但由於兒童活動區域的侷限、生活積累的貧乏,我們在教學時需要將教材內容與學生生活進行連結、拓展。首先,要讓教材貼近生活。
例如在教學《保護我們的消化器官》一課時,可以由學生熟悉的兒歌“人有兩個寶:……”匯入,引起學生的共鳴,讓學生了解人的外部器官,然後再利用多媒體課件,讓學生知道內部消化器官的名稱及位置,之後讓學生親自品嚐老師準備的點心,然後再讓學生拿出聽診器互相聽一聽,讓學生親身體驗其中的奧祕,最後讓學生自己大膽猜測,觀察食物消化流程圖,瞭解食物在體內發生的變化。這本是枯燥乏味的課,通過這樣設計可以讓學生在主動參與中變得輕鬆愉悅。觀察、驗證,讓學生親自參與和親身體驗;總結拓展,讓學生主動去解說。讓科學教材生活化,有利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的參與慾望,有利於探究活動的展開,也有利於探究能力的培養和科學素養的養成。其次,要讓學生參與生活。在教材內容貼近學生生活的同時,我們必須放開學生的手腳,鼓勵學生到生活的海洋中去體驗。以前,科學這個詞在我們看來是高深莫測的,離普通人的生活太遙遠。
二、創新方法。科學課程要改變以前靠老師講解演示、學生傾聽為主的教學方法,讓學生成為探究者,親歷科學的歷程,使學生獲得成長。在科學教學中,我們還要重視學生對科學過程的認知,這對於學生能將科學的學習方法遷移到各科學習中以及遷移到生活中有很大的幫助。在課堂上可以採用生活化的教學方法,把有利於科學學習的活動方式都“拿來”。例如:教學《研究紙》一課,紙是生活和學習的必需品,對於研究各種紙的特點,學生們都會用自己的方法去探究,但學生們真正感興趣的是“紙是怎樣造出來的”。所以研究完紙的性質時可以提議讓學生來造一張紙,學生聽了會興奮起來,但也會猶豫:“造紙術是四大發明之一,我能行嗎?”此時教者要用期待的眼神啟用學生思維,激發求知慾,激勵學生的勇氣,然後組織學生制定計劃,進行實地操作,讓學生經歷探究過程。這雖是一個小小的拓展活動,卻能激勵學生自覺像前人那樣善於發現問題、善於解決問題,積極動腦,勇於動手,開拓創新。在科學教學中,讓學生從生活經驗出發去動手實踐,可以給學生撐起一片想象的空間。
讓學生在身邊探究科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