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教育論文投稿

General 更新 2025年01月05日

  教育是知識創新、傳播和應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育創新精神和創新人才的搖籃。下文是小編為大家蒐集整理的關於的內容,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篇1

  淺析大學生音樂素質對思政課教育的作用

  在古代,西方哲學家都非常音樂素質修養的培養,比如,中國―孔子,古希臘―畢達哥拉斯,音樂和政治有著某種必然聯絡,政治宣傳離不開音樂教育的作用,使其常見的宣傳形式,而政治也是音樂教育不可或缺的核心內容。同時,和其它階段相比,大學階段更加註重普及音樂理論知識,學生的理解能力、記憶能力都非常強。為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將愛國主義情感等巧妙地融入音樂教學中,培養學生多方面的技能,更好地學習音樂學科、政治學科,完善自身已有的知識結構體系,提高自身綜合素質。

  一、大學生音樂素質對思想課教育的作用

  從某種角度來說,大學生音樂素質對思想課教育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體現在不同方面。一是:音樂對政治起到感化作用。就音樂而言,能夠作用於學生的情感,感化他們的精神生活,能夠幫助他們樹立遠大的理想,熱愛的祖國,為構建“和諧、民主”的國家提供有利的保障。為此,在教學過程中,要多角度、多層次發揮音樂宣傳的導向作用,大力弘揚社會正能量,宣傳那些“積極、向上”的主流意識形態,有效抵制那些下流、庸俗的音樂,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取向,注重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傳承、發展,吸收世界優秀的文化遺產,促進自身的全面發展。

  二是:可以起到導向作用。在音樂學習過程中,學生需要無數次站在講臺上演繹不同型別的文藝作品,比如,《黃河大合唱》、《義勇軍進行曲》,能夠不斷激發學生的鬥志,彷彿置身歷史現場,喚起他們的自豪感,熱愛自己的祖國,而音樂教育又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豐富社會大眾的業餘文化生活等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可見,提高大學生音樂綜合素質是非常必要的,能夠起到較好的導向作用。

  二、提高大學生音樂素質措施

  一思想政治課教師要注重音樂的應用實踐

  在上課之前,教師要圍繞教學目標,根據學生的興趣愛好、個性特徵等,合理安排教學內容,設定相關的音樂劇視訊,教師必須熟悉播放的音樂作品,全面而客觀地瞭解其創作背景、作品主題等,明確歷史內容、政治意義。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選取具有代表性的政治理論內容,選取相應的音樂作品,把握好作品播放時間的長短,避免政治理論的傳授受到影響。以“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為例,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優化利用多媒體教學工具,創設良好的教學情境,結合教材重要內容,插入相關的音樂作品,比如,在講解改革開放歷程的時候,教師可以讓學生聆聽相關的音樂作品―《春天的故事》。進而,引出改革開放的功臣―鄧小平,結合章節內容,展開教學,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而在課間休息的時候,教師可以播放一些稍微較長的音樂劇、電影片段,比如,《白毛女》、《洪湖水浪打浪》,積極引導學生正確認識社會主義制度、剝削制度,更加信任中國共產黨。藉助不同歷史階段的音樂劇,引導學生更好地改革實踐等,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貢獻自己的力量。而在本節課結束之後,教師還可以根據該章節教學重點、難點,讓學生自行學習一些相關的歌曲,比如,《國際歌》,激發他們對政治、音樂的學習興趣,樹立遠大的理想,正視人生路上的挫折,熱愛生活、祖國,培養自身綜合素養。

  二嚴格音樂教師的准入機制

  就音樂人才的培養來說,是一項全面而系統的工程,難度較大,建設週期較長,需要經過長期不懈的努力。在此過程中,高校必須根據自身發展實際情況,巧妙地、嚴格地引入准入制度,促使所聘用的音樂教師都具備較高的綜合素質,優化課堂教學方法,提高課堂教學水平。就大學生而言,大都喜歡音樂藝術,但高校音樂教師嚴重不足,必須適當增加音樂教師人數,擴大音樂教師隊伍。在此基礎上,要多角度、多層次鼓勵音樂教師參與到不同型別的鞏固選修課授課活動中,為學生提供更多參與實踐的機會,更好地受到音樂的薰陶。

  對於教師來說,必須全方位分析學生已有水平,制定科學化的教學計劃,合理編寫教學大綱,優化設計教案,安排好教學內容。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結合政治課程特點,多選取一些相關的歌曲,比如,歌頌中國共產黨、社會主義祖國,即《五星紅旗》、《南泥灣》,在音樂教育作用下,加強大學生思想政治建設,使其充分意識到學習該課程的重要性,並將相關的理論知識巧妙地融合到音樂學習中,促使學生把不同學科知識串聯起來。此外,還要多角度、多層次優化人事制度,要堅持“德才兼備、工作實績”等原則,從不同角度入手考察教師,比如,學術研究、獎勵榮譽,注重自身綜合技能的提高,高校也要定期對教師進行系統化的培訓,完善他們的知識結構體系,提高他們的專業技能,確保教學活動順利開展。此外,高校還要充分發揮音樂在育人方面的作用,構建和諧校園,營造良好的“學風、教風、校風”氛圍,在清晨、傍晚,藉助校園廣播播放一些極具時代特色,符合大學生各方面發展客觀要求的音樂、歌曲,陶冶他們的性情,培養他們的審美素養等,提高他們的綜合素質。

  三注重大學生音樂精品社團建設、培育

  對於大學生來說,在校生活的時間並不是無限的,但他們對音樂的理解、感悟卻是無限的,音樂是他們成長過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高校要根據自身運營情況,根據大學生的興趣愛好、個性特徵等,發展多樣化的音樂精品社團,比如,舞蹈團、管樂團、合唱團。音樂社團中的學生可以相互促進,共同成長,向專業的音樂教師求教,多和音樂愛好者溝通、交流,解決自己心中的疑問,提高自身綜合技能。還可以定期舉行不同型別的比賽,比如,音樂藝術節比賽,促使大學生校園文化更加豐富多彩,為培養學生的綜合素養做好鋪墊。

  三、結語

  總而言之,在知識經濟時代下,高校必須正確認識政治、音樂二者之間的關係,要充分意識到其重要性,藉助音樂教育,更好地展現其實用性,激發學生對生活、祖國的熱愛,成為遵紀守法的好公民,為維護社會秩序提供有利保障,要不斷挖掘學生的藝術才能,並藉助多樣化的途徑,比如,微博、微信,培養他們的審美認知能力。在學會欣賞音樂的同時,能夠準確理解政治課、文化課等,更好地學習文化知識。在提高學生音樂綜合素質過程中,需要對一些引起高度的重視,正確審視大學生潛在的音樂技能,堅持“因材施教、層層遞進”原則,合理安排教學內容,優化設計音樂教學,強化學生終身學習音樂的意識,準確把握政治方向,樹立正確的“三觀”。

  篇2

  淺析中國高等教育中創新人才培養

  前言

  創新一詞從哲學意義上來說創新就是人的實踐行為,是人類對於社會和生活發現的再創造。人類發展的歷史上,就是通過不斷地對社會的物質世界進行再創造,製造出新的社會矛盾關係,進而形成新的社會意識形態。人類的生存和發展離不開創新。中國的各高等院校教育就給廣大青年提供了一個創新教育和意識的培育空間。因為教育本身就是通過用最基本的概念和理論中去引導學生以相對成熟的思維和意識去認知整個社會,理解和掌握這個社會的基本的現象和實踐,形成個體完整的理性思維模式,進而對一些實踐進行改進和創造的過程。

  一、中國高等教育在培育創新人才方面的現狀分析

  培養創新人才是世界各國教育的主要目標,其中大學階段的高等教育最是創新人才培養系統中的一個重要環節。在黨的十七屆五中全會上提出了要堅持把科技進步和創新行為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支撐。中國政府意識到創新驅動所需要的,就是人的創新創業才能。政府進而調整了高等教育政策工作重心,從通過高等教育擴張積累人力資源成本,轉移到對大學生開展創新創業教育。但是中國高校教育過程中仍和美國高校的人才培養存在差異:

  1.教育目標不同

  中國高等教育是學校按專業需求培養人才的教育。但是就中國社會發展水平來講,尤其是在高等教育大規模擴招後想要用統一的計劃和標準去要求全體學生,確實很難也不可能使千差萬別的學生都得到全面發展。美國教育方針則不是這樣。美國的教育始終強調的就是注重個體個性的發展。中國的教育中過度強調了教學這種行為的結果,對於教學過程中學生思維方式和情感等非智力因素的培養卻很少關注。

  所以現在的中國學生的情感發展遠遠落後於其認知能力的發展。美國的教育更強調學生情感的培養,注重學生智力與非智力因素的開發和個性的培養。教育是一種文化的傳播繼承過程。中國式的高等教育沒有使參與者體會和享受到整個教育生活中該有的豐富的內容。中國教育應該以學生全面發展為目標,注重他們人格和學識的培養同時,要相信和肯定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長處,每個學生都是會成功的。高校和老師就是應該在教學中發現每個學生各自的閃光點,並加以因材施教、因人施教,對他們加以引導和肯定,增加他們自信、勇於去實踐創新。

  2.教育方法不同

  中國的高校強調理論知識的學習,而美國高校強調的是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中國高校教育重視老師傳授。現在高校課堂上,越來越多的學時被壓縮,一些內容豐富的課程很難在課堂上注重學生個體的表現,只能以老師講授為主,雖然教者有心想鼓勵學生提出問題,或對老師和課本提出疑問,但是課程的緊張進度往往將這一環節壓縮。美國的教育,強調的是學生的研究式的自主學習過程,也就是要求學生的自主參與過程。

  美國教師在教學中,尤其在學習新課時,教師不像中國教師先講授,而是將學生分組做實驗或做課前學習報告,學生記錄實驗過程,查閱相關資料,並作出分析。最後與其他同學分享彼此的研究結果,由老師來總結提出知識理論。人類的文化知識和傳統不僅僅需要繼承,但更需要不斷的發展與創新改造。確實目前許多中國高校對學生的培養,只是注重強調知識一味地灌輸,而缺乏教育中創新能力的培養的意識和行為。其結果是許多高校學生只能複述書本上的概念和觀點,對於書本上的觀點和權威從沒想法去懷疑和反駁,並且導致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極差。許多學生在大學階段不能根據課程內容總結課程的知識點脈絡,找到課程學習重心,發現課程知識的生活來源,根據時代變化去提出相應新問題,更不要去用課本上的知識解決生活中的新問題、解釋生活中的新現象。但事實上,中國的學生是有自己獨立學習的潛力和能力,只是現有的教育教學要求和教學方法方式沒有提供老師和學生這樣的機會,限制了學生創新創造的意識。

  3.教育內容不同

  中美兩國人才培養在課堂設定和教學內容的不同體現在下面一些方面:課程科目化分科和課程綜合化的差異,課程設定編制的差異,教學內容編排的差異,教學內容設定詳略的差異,教學內容定性與不定性的差異,教學內容設定的固定與靈活的差異。具體的表現在,美國大學開設的課程涉及面廣、課程種類繁多,學生可選擇的課程門數多,類別豐富,學生在學業課程選擇上有很大的自由和權力,學生可以按照自己的人生和學業規劃、自己的興趣與愛好選擇安排自己的課程和學習時間。而不是整個專業學生都是基本一樣的課程、一樣的上課時間的固定培養模式的機器生產產物。相比之下,中國大學很多院系課程設定陳舊單一,一些課程的教材已歷經二、三十年,教學內容遠遠落後於時代的發展。甚至一些生活中已經被淘汰的應用和程式仍然是課堂上的主要講授內容,更別說學科設定的多樣性和靈活性。

  很多學生在課程選擇時難以找到真正感興趣的課程,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不斷缺失。相反美國高校教育對於大學課程的學科選擇自由和靈活度很高。雖然課程最終學習的數量並沒有很多,但實現了課程設定的和學生的學習所要求獨立學習、勇於創新的培養目標。中國雖然高校開始實行並開設一些通選課、增加二學位的設定,改變以前單一專業課程科目的學習。但所有的課程選擇還只是基於學生所在專業的基礎上進行,而不是增加真正的考慮到大學生全面素養所需的一些有廣度和深度的自然科學教育和人文教育課程,實行全面開放的選課制度。

  現有的教學制度更有要求老師嚴格按照課程設定的教學計劃和內容講解,限制了課堂教學活動的因材施教的靈活性。教學本身是一個人對人的社會行為,教學活動本身也蘊含著豐富的創新,制度上限制了教學活動的靈活性,使得教學活動更加教條單一,限制了老師的個人創新,也影響了學生的培養和意識。中國現有的高校學科體系設定,限制了學生的學科方向多樣化的自由,同時也限制了學生思維想象的空間。學生不能通過有限的課程學習,真正體會到學習的趣味,尤其是發現和創新的樂趣。只有教育突破了傳統的單一學科範疇和意識,真正意義上把人文教育與學科教育結合才在一起,才能更有利於創新人才的培養。

  4.教育評價不同

  中國和美國的教育評價主體體現在單向性和多向性的差異。在中國,教育行政部門和教師是教育評價的主體和最終權威。美國學生自己、教師、他人、社會都能成為教育評價的主體。中國和美國的教育評價的標準也有一元性和多元性的差異。中國學生的學習成績是中國教育評價結果的唯一且絕對的指標。有許多中國優秀的人才因為分數的問題被淘汰出局的故事,他們中間少部分會最終以其他的方式和途徑進行學習創新,為社會貢獻自己的力量,實現自我的人生價值。美國教育中,分數只是整個評價體系中的一部分,更多是看學生能否運用學到的知識去解決現實問題。

  5.高校自身對創新創業教育的認識和體現不同

  美國的創新教育理論是通過對人整體的文化、情感和意識的教育潛移默化,並提供具體的資金和企業,讓學生有機會和條件,進行創新研究和創造活動。而中國某些高校目前的創新創業教育意識的體現僅侷限於增加幾門創新創業課程和參加企業家講座,模擬參加一些創業比賽。但創業大賽要真正體現學生的創新意識和行為,而不只是一個專業綜合實踐過程,一種專業技能的綜合比賽。

  創業大賽要能體現產品設計上的創新,產品生產管理、銷售理念和方式的創新,還要體現一個團隊合作方式的創新等等,這樣真正的創業才有會成功的機會。不可否認,創新的動力主要來自於個人對物質的追求和對企業家的精神的嚮往。但是創新過程的實現還需要個人探索未知熱情、一絲不苟的學習態度、堅忍不拔的毅力和高度的社會責任感等等。這絕對不是一門課程或比賽能夠實現的事情。任何一個成功創業人員的講演和講座都不能全面而詳細告知體會創業過程背後的艱辛和樂趣,瞭解創新創業應具備的個人素質。

  這些卻能在具體課程學習過程中體會和創新創業的類似的經歷和過程:需要弄清整個知識的脈絡或是市場的內外部環境,找到目前的問題,堅持不懈地去解決問題,提出自己新的見解和成果。中國高校對於創新教育的實現應該還是著眼於各學科的學習過程中的創新意識培養。短暫的幾個小時或十幾個課時的課程不能實現對個人創新的全面認識,更有甚者會讓學生覺得創新是一個很容易的事情,輕視創新本身的艱險。高等學校創新教育結果是鼓勵更多的學生勇於嘗試解決未知問題的意識和行為,而不是為了追逐物質利潤的一窩蜂的行為。

  6.高校學生創新實踐活動校園環境的資金來源和激勵評價機制差異

  經費是辦學的最基本的物質條件,要建成一個一流學校或是要提供學生相對優化的創業環境,就要求學校具有比較豐富的財政資源和自主使用權。美國創新型高校的資金主要來自於政府撥款、私人資助和大學的自主創收。甚至美國一些創新型的高校得資金來源主要是學校自主創收,通過研發科研創新,創立企業或與一些企業合作經營。

  有了雄厚的資金後盾,學校就可以為學生培養和學生創新活動提供自由的、廣闊的空間。而且美國高校對於創新活動有相應的高效的激勵機制和融入學科建設的完善的培養方案。這種激勵不光對於學校中學生和老師創新行為的激勵,也要對老師在教學中實施激勵學生創新影響的激勵。中國高校允許學生休學創業制度的開展體現了學校對於學生創新的支援,但這不是創新激勵的重點。中國創新教育的激勵重心應該放在那些能學有所用,學有所創的行為和行動上。

  創新過程是一個量變到質變的過程,是一個腳踏實地日積月累的過程。但是目前中國絕大多數高校還是處於政府撥款為主的財政支撐下辦學,單說創新激勵機制的程度和效果就遠遠不夠。大學教育其實在整個人的生長過程和習慣的養成過程中,對於人格塑造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中國高校也需要為學生的創新實踐建立一套完善合理的培養機制,完善公正透明的激勵機制和評價體系,從而有利於塑造學生的創新人格,激發學生自我創新能力培養的主動性,使得創新活動成為自覺自願的一種行為,實現完成創新人才的培養。

  二、中國高校創新人才培養的建議

  中國高等學校現階段的培養目標就是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較強的全面發展人才。立足社會,培養社會主義接班人和現代化建設的需要者,這是中國高等學校創新教育的根本。中國的教育發展要依據社會需要,個人發展服從社會需要。中國的創新人才培養髮揚優良的傳統,發揮創新教育的正面影響,學習借鑑美國創新教育的有益經驗,強調學生主體作用和主觀能動性的教學觀念,注重和實現學生全面素質的評價。培養富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青年人才,使我國昂首跨入創新型國家的行列。雖然目前高等學校在創新型人才培養工作中還有很多薄弱環節。

  對於大學生創新精神和能力的培養,無論在認知,還是機制上都有要亟待解決的問題。這就需要高等學校調動各方面的資源和力量,一方面高校從自身辦學理念及方式和方法的變革入手,加強與社會的聯絡爭取更多的創新教育資源和途徑;一方面還有爭取和依靠政府提供更多的政策支援、資金支援和福利的保障,同時也要政府提供寬鬆的環境和自主權。創新人才培養不僅需要國家從政策和戰略上把握方向,需要學校根據教學目標規劃好培養方案,也需要參與的每個人都具有創新思維和意識的綜合效益體。

 

福建教育論文發表
甘肅教育論文發表
相關知識
福建教育論文投稿
福建教育論文發表
會計職業道德教育論文投稿
農村教育論文投稿
高中英語教學論文投稿
美術教學論文投稿範文
美術教學論文投稿
農村教育論文初稿
小學教育大專畢業論文投稿
論大學生幸福觀培育中的心理健康教育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