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生命教育淺談論文
生命教育就是讓學生感悟到生命的有限性、唯一性,從而思考個體生命的存在價值,並在人生實踐中實現其生命價值。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推薦的,希望大家喜歡!
篇一
《農村中學生生命教育的現狀與對策》
摘要:生命教育就是讓學生感悟到生命的有限性、唯一性,從而思考個體生命的存在價值,並在人生實踐中實現其生命價值。文章在分析當今農村中學生生命教育的基礎上,進行了加強生命教育的對策思考,以示探討。
關鍵詞:中學生;生命教育;現狀;對策
中學生是十分寶貴的人才資源。要幫助中學生樹立起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很重要的一環就是要加強和創新生命教育。生命教育就是要教會學生接受與認識生命的意義,尊重與珍惜生命的價值,熱愛與發展每個人獨特的生命,並將自己的生命融入社會之中,使學生樹立起積極、健康、正確的生命觀。珍惜生命、敬畏生命,才可能培養起堅定的理想信念,才可能以博大的胸懷和堅韌的毅力去實現個體的生命價值,為社會創造幸福。
一、中學生生命教育的基本內容
生命教育的目的就在於通過教育使學生感悟到生命的有限性、唯一性、不可逆轉性,從而思考個體生命的存在價值,並在人生實踐中實現其生命價值。具體來說,中學生的生命教育應包括以下幾方面內容:
一珍重生命的教育
生命屬於人只有一次;相對於天地之悠悠,一個人的生命是短暫的,失去了就無法挽回;生命又是脆弱的,非常容易讓鮮活的生命頃刻間劃上句號。現實中的人總會碰到各種磨難、痛苦、失意和挫折,或面對來自家庭、學校、社會等各方面的壓力。這種時候,一個人如果能夠正確對待,把種種不如意看作生命必須經歷的一部分,那麼,負面的東西就可能轉變成積極的因素;但許多中學生缺少的就是耐挫力,所以,他們經常抱怨“累”、“沒意思”,存在消極、懈怠心理。生命教育就是要讓中學生找到無數的生存理由,而把非理性選擇的依據一個個排除,要讓中學生體認到生命的珍貴,教育他們要懷有自愛之心,尊重生命,敬畏生命。
二生命價值的教育
每個中學生對自己的前途都有著高度的期許,但在校園裡,他們面對的是與自己一樣優秀甚至更出色的同輩。在這樣的群體中,他們很可能只是普通的一員,由此,從巔峰到低谷的心理落差使他們不禁懷疑自己存在的價值。另外,受一些錯誤思想和不良社會風氣的薰染、影響,部分中學生以為生命的價值只有賺了大錢才算得以實現。這是把生命的意義異化為物慾、權欲的滿足和虛榮的表現。生命教育就是要矯正這些認識;應當引導中學生認識到,上學只不過是進入社會之前的人生準備;中學生既要懷抱遠大理想,也要腳踏實地,應該學會尊重他人,善待他人。
三生命安全的教育
生命的價值首先是基於生命的存在;在此基礎上才能發展和提升生命的價值。作為學生成長的守護者,學校不僅要關心學生知識的獲得、精神的成長,還要防止任何可能傷害生命的行為發生,教會學生保護好自己的生命。可實際上,中學生傷害生命和生命被傷害的事件屢有發生。因此,培養中學生的生命安全意識,使他們能夠更好地保護自己和他人的生命;教育他們愛惜自己的生命不等於自私;引導他們樹立正確的生命安全觀已是大學教育的當務之急。
二、目前中學生生命教育的現狀分析
首先,從生命的角度透視,教育應該首先關懷人的生命,關注生命的價值和人性的完善。著名的義大利教育家蒙臺梭利曾說過:“教育的目的在於幫助生命的正常發展;教育就是助長生命發展的一切作為。”遺憾的是,高校至今仍缺乏對學生生命關懷的教育氛圍,缺乏明晰的教會學生正確面對生命的教育。傳統的應試教育仍然是以知識技能傳授為主要取向,過多培養學生的競爭意識和競爭能力,而學生的人格、人性、道德、意志、審美能力、心理承受能力等都沒能被放置於一個合理的地位。當他們的情感、心靈和個性被忽略時,他們對生命的漠視也就產生了。結果,一些中學生表現出冷漠、孤僻的情感特徵,生命情感發育不足,在精神上無所寄託,對生命的意義和價值產生懷疑,陷入了深刻的精神迷惘和意義危機,無法領悟生命的價值和生活的意義,處於深刻的和自然疏離、和社會疏離、和人自身疏離的困境焦慮中。因此,中學生自殺輕生、傷害他人的事件時有發生。
其次,受我國傳統文化“未知生,焉知死”的影響和束縛,人們往往只注重對“生”的研究,而很少願意甚至是忽視對“死”的談論。一談及死亡的話題便認為是不吉利的,退避三舍。在對中學生的教育中,教科書裡沒有死亡的概念,這方面的科普知識是少之又少,死亡教育的內容幾乎是空白的,而對死亡教育的理論探討更為薄弱。對於死亡,學生普遍缺乏客觀理性的認識,對死亡話題的迴避態度也使中學生對死充滿了神祕感和恐懼感。恐懼死亡是因為不瞭解死亡。
三、加強中學生生命教育的對策思考
生命教育在我國內地剛剛起步,其途徑與方法尚處在嘗試之中。筆者認為,加強中學生生命教育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努力。
一開發“思政課”教學潛能,激發中學生的生命價值
高校的“思政課”教學是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主渠道、主陣地,也是進行生命教育的主要課程載體。其實,“思政課”教學的目標就是指導個體提高生命質量,煥發生命光彩,提升生命價值。從中學生自殺的個案可以看出,有的中學生之所以選擇輕生來結束自己年輕鮮活的生命,就是對生命失去了信心,找不到生命的意義與價值。從中學生違法犯罪的個案也可以看出,有的中學生之所以違法犯罪,如馬加爵凶殘地傷害四位同窗好友,除自身人格方面的障礙外,也是看不到他人生命存在的意義與價值。“思政課”課程中蘊涵了豐富的生命教育的題材,教師應善於挖掘、整理、提煉。在“哲學”課中進行生命教育,應貫穿這樣一條主線,即個體的生命要有意義、有價值,必須在尊重客觀規律的基礎上充分發揮個人的主觀能動性和創造性。“中學生思想道德修養”課中進行生命教育,應有這樣一個理念,即個體的生命要有意義、有價值,必須順應時代,有時代精神。在“倫理學”課中進行生命教育,應把握一個基本導向,即人是有追求的,僅僅遵守法律的公民是一個合格的公民,但不是一個好公民;中學生要做一個好公民,就必須要有道德精神,這樣才會使人生體現出卓越與崇高。在“毛澤東思想概論”教學中,應有這樣一個基本標準,即“金無足赤,人無完人”,偉人也可能犯錯誤,對歷史人物要有客觀的評價;生命的意義與價值並不在於不犯錯誤。在“鄧小平理論與“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教學中,應貫穿這樣一條紅線,即要使生命有意義與價值,必須做到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當今世界經濟與政治”教學中進行生命教育,應把握一個基本原則,即不管別國多麼富強,不管世界風雲如何變幻,民族自信心、自豪感不能丟;一個對國家、對社會、對人類絲毫不關心、不關注的人是不可能有真正的人生意義與價值的。
二加強審美教育,以美育促進中學生的生命價值體驗
審美教育能夠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發展個性,促進其全面發展。而中學生的整體素質提高了,就能更好地實現生命的自我價值和社會價值,亦即提高生命的質量。審美教育的本質是情感教育,因為審美活動的本質體現為情感活動。以下從德育的角度談談如何通過美育來促進中學生的生命價值體驗。
1.用美的思想陶冶人,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審美觀
要成為審美的人,就必須樹立正確的審美觀。有了正確的審美觀,中學生不僅能對社會上占主導地位的價值取向產生認同感,還能提高判斷形形色色、良莠不齊的生命價值觀的能力。如何用美的思想陶冶人,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審美觀?這就要堅持“以科學的理論武裝人,以正確的輿論引導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優秀的作品鼓舞人”,充分發揮“思政課”教學在高校德育中的主渠道和主陣地作用。德育教師應善於挖掘大學教材中豐富的自然美、社會美、科學美、藝術美等美育資源,努力做到:將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及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精髓準確無誤地傳授給學生,使之瞭解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及其發展,領會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以獲取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強大思想武器。在德育課堂教學中,應開展對社會“熱點”問題,深化改革中的“難點”問題和學生思想疑惑的“重點”問題的討論,從而使學生能明辨真善美與假惡醜。
2.用美的環境薰陶人,營造優美的校園文化氛圍
審美享受不是非生產性的開支,而是一種看不見人類進步的階梯,學校應充分利用一切有利因素與教育資源,營造一種具有時代氣息、高品位的校園文化氛圍,使學生心臨其境、耳濡目染,自然而然“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為中學生提供優化的自然環境與人文環境,讓他們生活得愉快、舒心,一方面是讓學生感受到生命的美好,提高他們生活的質量;另一方面體現了學校“以人為本”的理念,更重要的是能使中學生以更飽滿的熱情、更充沛的精力去創造生命的價值。
3.用美的事物激勵人,引導學生參與生命美育
近年來,有學者提出了“生命美育”這一新概念。即強調在美育中凸顯人的生存方式、生活形態和生命質量的內涵,由此培養青少年認識生命之美的覺悟、追求生命之美的理念和創造生命之美的能力。人的審美活動與生命活動是有著內在的聯絡的。首先,審美活動是人的整個生命活動的一個組成部分。因為作為審美主體的人,具有能夠感知物件、傳遞感情,進行想象和理解活動的生理、心理機制。其次,審美活動也是人的生命的需要。一個對生命失去信心的人,不會主動去追求美,更不會主動去創造美。正因為這樣的內在聯絡,所以由審美體驗所帶來的審美愉悅、審美享受是對生命的愉悅、對生命的享受。審美教育從一開始就應該是生命美育,只不過是我們以往忽略了生命教育才沒有達到這樣的認識高度。對於中學生,我們用美的思想陶冶他們,用美的環境薰陶他們,用美的事物激勵他們,目的是使他們用審美的態度對待生活,懂得生命的真正價值與意義,從而不斷地創造、擴充套件、弘揚人的生命價值。這種教育與其說是美育,不如說是生命美育。
三開展豐富多彩的社會實踐活動,引導中學生體驗生存感受,培養生命情感
生命教育的一個突出特點是:在現實生活中主要不是通過語言或理論,而大都是通過行為舉動表現出來,給人以心靈的震撼和人格的陶冶,因而生命教育要組織豐富多彩的社會實踐活動,讓中學生在活動中體驗生存感受,培養生命情感。
生存感受是指個體對自身存在及其價值的自我體驗和感性認識。擁有豐富而又深刻的生存感受的人能真正體會直面生活的悲歡離合,領悟生活的真諦與意義,體驗自己生命的存在意義。而對於一個缺乏感受性的麻木者來說,再美好的生活也是味同嚼蠟。生命情感是指個體對生命意義的自覺、欣悅、沉浸,以及對他者生命乃至整個生命世界的同情、關懷與鍾愛。積極的生命情感能引發人振奮、樂觀、積極向上、豁達寬容、奉獻、富於愛心等美好品質;與之相反,消極的生命情感則會使人變得沉悶、喪失意志、孤僻、極端、自私冷漠。可見,真正的生命教育是觸及心靈的教育;是感染靈魂的教育,而不是傳授知識、技能的教育;生命教育必須通過體驗來實施。因此,學校要利用各種途徑來培育學生的生存感受能力和生命情感。
1.通過組織野外活動,如探險、露營等,增進學生個體對苦難的體驗,從而更加珍惜自己的生命,珍惜他人的生命乃至全人類的生命。
2.邀請“劫後餘生”的人談談他們的感悟,因為經歷過死亡體驗的人,才會有更強的對生命的眷念和執著。
3.組織中學生利用寒暑假參與針對弱勢群體生命態度的社會調查,如殘疾人、孤寡老人、特困家庭等,從而更加懂得憐惜今天的生活。
4.帶領學生參觀監獄,讓他們親眼看看這些犯人失去自由後的痛苦,或把在監的犯罪分子請進學校,給學生進行“懺悔教育”。
5.要求學生參加親友的追悼會,組織學生參觀殯儀館、太平間等。
6.組織學生走向社會進行一些關愛生命、珍惜生命的宣傳活動。
7.組織學生郊遊,置身於大自然,感受萬物生命的氣息,明白活著是多麼美好。
8.組織學生觀看槍決死刑犯的紀錄片,通過死亡人的表情、動作、聲音,來觀察他們對生命的留戀,體驗生命的可貴。
9.請有過自殺、輕生念頭但成為成功人士的人來學校作報告,講述自己的心路歷程。
10.學校出資舉辦學子創業實踐,讓學生在創業的實踐中磨鍊意志,體驗積極創造生命價值的艱辛。
如今的中學生大多不願“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他們渴望體驗活生生的現實生活。學校有責任、有義務組織中學生投身到社會實踐中去,讓他們在實踐中體驗、感受、成長。生命教育如果僅僅把自己限制在精緻的課堂裡,那麼這種生命教育本身就是沒有生命力的;課堂之外的波瀾壯闊的人類實踐,隨時隨地向我們提供著生命教育的豐富資源。
點選下頁還有更多>>>
中學音樂教育探究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