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記憶的心理學論文2

General 更新 2024年12月31日

  有關記憶的心理學論文篇二

  《運用記憶心理學知識進行科學學習》

  摘要:記憶心理學的知識和方法告訴我們,記憶不準確或容易遺忘是正常現象,我們不必因此氣餒發愁,應當用積極的心態對待失敗,並結合自身實際排除干擾記憶的因素,用科學的記憶方法指導我們的學習,並且付諸孜孜不倦的努力,這樣可以科學學習,提高效率。

  關鍵詞:記憶心理學 遺忘 讀書

  筆者在學習中,經常有這樣的困惑:每當遇到書名以“學”字或“史”字為結尾的學術書籍時,自己費大力氣、花大把時間,甚至一字一句斟酌、邊讀邊思考,可當一、兩個月將其讀完、合上書本後,卻說不清楚內容究竟講了些什麼,即便略知其大體內容,但對於具體問題,總不能清清楚楚、完完整整地說出一二三來。以至於,每當合上此類書,莫名的失落感就會悄然而生:這樣邊看邊忘,到最後什麼都沒留下的讀書方法肯定是不行的。類似的情況還常常發生在新課改後的中學生身上,他們常常抱怨學習的內容太多,學過的東西總是被遺忘。記憶心理學的內容是豐富的,而本文僅僅試從記憶心理學的某幾個角度針對上述困境做一分析,尋找癥結,期望對日後的讀書以科學的指導,提高效率。

  一、大腦容易遺忘或者記憶不準確是正常現象,不必為此而氣餒。

  ⒈遺忘是大腦正常的生理現象。

  你會發現,除了睡覺,每天都會有無數的資訊進入我們的大腦,包括看到的人或事,聽到的聲音,嗅到的氣味,觸控到的東西,試著想象一下,如果我們不加選擇的把所有主動或被動接受的資訊,包括細節,都儲存在自己的大腦裡,那將是一件何等辛苦的工作呀。雖然從理論上講,人腦可以儲存“相當於美國國會圖書館藏書總量的50倍大約5億本書的知識”,1但這對單個人來說,僅僅是一種有待開發的潛能。因為大腦要長期儲存記憶,需要能量,把沒有必要的東西留存在腦袋裡,只會虛耗能量。事實上,即使我們不去記憶,大腦也在消耗能量。因此,從節約能源的角度來看,大腦會盡量減少虛耗的能量,不必要的資訊便不記憶。

  那麼,什麼資訊對大腦來說是“不必要”的呢?日本東京大學腦科學研究博士池谷裕二認為,“腦袋被設計成只選擇對生命有必要的資訊來記憶。”這些資訊分為兩種:“與情感有關的事情和本人有意識地想記下來的事情。”2也就是說,除此之外的資訊對大腦來說是“不必要”的。

  遺忘除了能平衡大腦能量外,在日常生活中也具有積極的作用。它可以淡化或者消逝有關痛苦的記憶,調節人的情緒,也可以使人忘掉一些不良的習慣,以更健康的形象適應環境。

  所以說,有記憶就有遺忘,遺忘是一種正常合理的心理現象。不能因為總是在忘卻就放棄記憶,這和不能因為吃飽了飯還會餓就不用吃飯的道理一樣,況且我們的記憶也不會是原封不動的,它也在成長。

  ⒉大腦不僅容易遺忘,而且經常是記憶含糊的。

  我們的大腦不是電子計算機,計算機只需要輸入一次,就可以把資料完全記下來,而且任何時候提取這些資料都是準確無誤的。而大腦卻被設計成“記憶含糊和容易消失的”,我們不可能要求我們的大腦記憶任何東西都會一次性成功且非常精確。回想一下我們平時記憶英語單詞所遭遇的情況:絕大多數的單詞是需要我們記憶多次才能真正掌握,而且很多已經記過一次甚至多次的單詞即使我們瞥一眼就知道是什麼意思,但閉上眼睛往往不能準確得拼寫出來。這正說明了我們不論怎樣努力,記憶經常會失敗和不準確的。像開頭筆者提出的合上書本只知道大致內容卻不能完整說出細節的情況原來是非常正常的,何況本人只讀了一遍而已。

  實際上,正是我們一次又一次記憶失敗,才會使我們記東西越準確、越牢固。相反,如果一次就成功,從長遠來看並非是好事。從這個意義上說,學習是一個孜孜不倦的、循序漸進的長期過程。當然克服記憶失敗的方法,也就是所謂的“捷徑”是有的,但這僅僅是提高了效率而已,從整個過程來看,我們必須腳踏實地、從基礎做起、長期努力才能成功。只有在遵循了這種學習的規律的前提下,我們才可以講究策略,提高效率。

  ⒊不必氣餒,用積極的態度考慮對策。

  既然遺忘是正常的,且記憶是“通過失敗和重複而形成強化的”4,那麼,正常的人大可不必為此而過於苦惱甚至灰心喪氣。相反,這種不良的心態會引起情緒緊張,會抑制記憶的效果,干擾回憶。5因此,我們應當用積極的心態進行記憶失敗後的反省,努力找到通向成功的方法。

  二、運用記憶心理學的方法。

  ⒈將抽象的、枯燥的內容“意義化”

  心理學家根據不同的標準把記憶進行不同的分類。在這裡,筆者採用日本東京大學腦科學研究博士池谷裕二根據記憶的性質,把記憶分為經驗記憶——根自己過去的經驗有聯絡的記憶,知識記憶——沒有任何契機便較難回想起來、類似知識性的記憶,方法記憶——記下事物做法的記憶的說法。7經驗記憶本身容易被人自在地回想起來,並且這種記憶是愉快且難以忘記的。而知識記憶若沒有“充分的契機”是很難被回想出來的。8方法記憶是“無意識的記憶”且“難以遺忘和根深蒂固的” 9。顯然,像筆者所看的學術書籍以及中學生課本上的知識應屬於難以回想起來的知識記憶的範圍。這些內容也應被歸為前面提到的被大腦自然地認為是對生命沒有意義的資訊。一般來說,除了興趣愛好,人們閱讀此類書不是要應付考試就是別的相當功利性的原因,而這類書的內容往往和直接的生活經驗相距甚遠,因而讀起來總是晦澀難懂,若沒有相當大的耐心和毅力就很難坐得住。但是,為了將來成為專家,或者為了寫一篇具有較強理論基礎的論文,這些書中的內容必須要被我們所記憶的時候,該怎麼辦呢?池谷裕二提出將知識記憶跟自己的經驗聯絡起來的“細緻化”的三種方法:諧音、跟別人講解自己希望記下來的東西、充分利用五官。10德國著名的記憶力訓練專家蓋瑟哈特認為“人們完全可以把抽象的、枯燥的事物‘翻譯’成有色彩的影象語言。為此我們只需要一點想象”。11這些方法其實都可以用另一位日本的腦科學家千葉康則的“意義化”三個字來概括。利用這種方法記憶歷史年代等一些不需要太多理解的內容時比單純用死記硬背的方式記得快記得牢。這類知識性的內容的記憶技巧,我們也可以參考一些單獨捕捉記憶的記憶術的書。

  ⒉對記憶的東西一定要理解。

  對於一些本身就有意義的語言,若將其當做無意義的語言來記憶則是不可取的。為了提高記憶力,對所學的知識首先要做到理解,不理解的東西是無法記住的,也是沒有意義的。實驗證明,如果不能做到分辨差別大的東西,就沒有可能分辨到差別小的東西。12所以,我們讀書時,應儘量先對整本書作一全面的理解,細微的部分待以後逐步補充。比如讀《西方哲學史》,可以先不對每一個哲學家的觀點作一一記憶,而是先將整個歷史分成幾個的時代,每個時代再分成幾個學派來記憶,接下來再學習各各哲學家的觀點。這樣做,不僅記得牢,而且對歷史發生的順序也不容易搞錯。

  理解對記憶是非常重要的。池谷裕二博士特別介紹了“學習轉移”。13如果能夠理解某一範疇的東西,便可將這種理解方法運用到其他範疇中去,這就是“學習轉移”,而學習轉移是有累乘效果的,不斷學習,到了一定程度,會有一種豁然開朗的感覺,原先不理解的東西一下子就頓悟了。其實,這種對方法的理解就是前面提到的第三種記憶方式“方法記憶”。池谷認為,知識記憶只適用於背誦,但藉著方法記憶,便可應用其邏輯背後所有根底性的東西。14因此,這種記憶只需要記住很少的一部分就可以獲得幾倍的東西,而且記得牢固。正如導師所建議的那樣,每一門學科真正經典的東西就那麼幾本,你只需要把那幾本讀懂了、理解了就可以了。這難道不是這種方法記憶在做學問中的應用嗎!當我們掌握了某一門學科的方法之後,就會觸類旁通了。按照這種讀法,書也許會越讀越快,閱讀越有趣。

  ⒊學會科學複習

  許多心理學家都認為,複習是保持記憶的一種重要手段。而池谷博士甚至認為:複習就是學習的鐵則。15通過複習,人的神經細胞受到多次刺激會更活性化,這樣會使記憶力增強。艾賓浩斯的“遺忘曲線”表明,複習最好要“趁熱打鐵”,儘可能一個月之內複習,否則就是徒勞的。因為第一次記憶的東西可能並非在你的頭腦裡完全消失,但想不起來跟沒記住的效果是一樣的。而且,複習最好是對同一內容的複習,因為“複習的效果,必須對同一物件才能產生腦作用”。16所以我們選擇某一學科的基礎書一定要慎重,選好了就要以此為準多看幾遍。同類型的書攤太多了反而會影響記憶。

  那複習多少次才好呢?池谷給我們開出了最有效的複習日程:兩個月內複習四次:學習後翌日作第一次複習,一星期後進行第二次,隔兩星期後作第三次複習,再隔一個月後進行第四次。他認為只需要這樣複習就夠了,不需要再額外複習,剩下的時間最好是學習其他知識。17當然,還有一些可以減少複習次數的學習方法,比如記自己感興趣的、新鮮的、跟情感有聯絡的內容。這些可以對神經細胞有較強的一次性刺激,不容易忘記。

  據此,筆者認為,對於常常是很厚的學術書籍,看完一遍也得一個月,為了進行有效地學習,不妨分章節看,然後按照四次複習法來做。我們還要有一雙善於發現的眼睛,努力從表面的枯燥無味中發現樂趣,這樣可以提高學習效率。如果實在是對那些厚厚的書本望而卻步,可以先找一些趣味性的入門書來看。

  三、影響記憶的兩個因素:壓力和睡眠不足

  ⒈壓力

  現在大學生,尤其是研究生、博士生的壓力大已經是不爭的事實了。報紙、電視上已經不止一次地報道過某某大學研究生、博士自殺的新聞了。學歷越高,家長、社會的期望就會越高。在嚴酷的就業壓力下,我們研究生還要呆在學校讀那些似乎不能馬上學以致用但對長遠發展有益的書,這樣能保證學習有效果嗎?

  研究表明,過度的壓力會損害大腦的某些區域,破壞細胞,妨礙接收,阻礙回憶,改變大腦的結構和功能。很多人大概都有為找一件突然找不到東西急得到處翻箱倒櫃的經歷吧,這樣做會反而越發於事無補,倒不如靜下來認真回想,說不定會在某個常用的衣服口袋裡找見呢!這就是壓力消除後,丟掉東西的記憶才恢復過來的典型的例子。所以我們一定要在壓力中學會安靜學會思考。

  2.睡眠不足

  許多有關記憶心理學的書都強調了充足的睡眠對記憶的好處。我們注意到,如果晚上睡得不安穩第二天不是灰灰沉沉就是情緒暴躁,這當然會影響這一天的學習。睡眠不足會損害或延緩記憶。不僅如此,有的心理學家認為,夢,是一種記憶的再生。19睡覺時,大腦會以各種形式去稽核和整理過去的記憶和資訊,不睡眠則沒有這樣的稽核整理時間。所以那種企圖犧牲睡眠來學習是非常得不償失的。實在看不下去書的時候,與其悶悶不樂無所事事,倒不如去睡個好覺去。

  總之,記憶不準確或容易遺忘是正常現象,我們不必因此或氣餒或發愁,應該用積極的心態對待失敗,結合自身實際排除干擾記憶的因素,用科學的記憶方法指導我們的學習,並且付諸孜孜不倦的努力,這樣一定會提高學習效率。

  參考文獻:

  [1]張朝M李天思等主編,心理學導論[M].清華大學出版社,2008年5月,P267

  [2][日]池谷裕二著,馬宋芝譯.任何人都可以成為天才[M].中國對外經濟貿易出版社,2003年8月,P6,P7

  [3]同上,P33

  [4]同上,p25

  [5]張朝、李天思等主編.心理學導論[M].清華大學出版社,2008年5月,P283

  [6][日]千葉康則著,張寶旭譯.記憶與大腦——如何增強記憶力[M].科學出版社,2000年,P84

  [7][日]池谷裕二著,馬宋芝譯.任何人都可以成為天才[M].中國對外經濟貿易出版社,2003年8月,P43至P49

  [8]同上,P43

  [9]同上,P49至P50

  [10]同上,P44至P49

  [11][德]羅蘭德?R.蓋瑟哈特,瑪里昂?策普斯特著,鄭伊倩譯.完美的記憶[M].中央編譯出版社2003年1月第一版,P52

  [12][日]池谷裕二著,馬宋芝譯.任何人都可以成為天才[M].中國對外經濟貿易出版社,2003年8月第一版,P34

  [13]同上,P61

  [14]同上,P59

  [15]同上,P75

  [16]同上,P20

  [17]同上P69

  [18][美]史考特?海格伍德著,田中雨譯.記憶力的革命[M].上
 

積極心理學學術論文
有關人格心理學的畢業論文
相關知識
有關記憶的心理學論文2
有關記憶的心理學論文要怎麼寫
有關訪談法心理學論文
有關班主任心理學論文
有關人際關係的心理學論文
有關市場營銷的心理學論文
有關聲樂教育的心理學論文
有關英語學習的心理學論文
與挫折有關的心理學論文
有關品牌的心理學專業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