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國文明手抄報
我們愛我們的民族,這是我們自信心的源泉。下面是小編為大家帶來的,希望大家喜歡。
1:公民道德文明宣傳標語
1、增強道德意識,提高文明素質
2、革除社會陋習,樹立文明新風
3、講文明、講衛生、講科學,樹新風
4、加強公民道德建設、提高市民文明素質
5、深入開展文明禮儀宣傳教育、全面提高城鄉居民素質
6、大力倡導文明禮貌,助人為樂,愛護公物,保護環境,遵紀守法的社會公德
7、德育重在堅持,文明貴在行動
8、講道德,獻愛心,爭做文明人
9、愛祖國、愛人民、愛勞動、愛科學、愛社會主義
10、大力倡導尊老愛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儉持家,鄰里團結的家庭美德
圖一
圖二
圖三
2:御筵上的規矩
人生而守禮,禮是社會行為規範。《禮記·禮運》說:“夫禮之初,始諸飲食”,揭示了禮儀制度和風俗習慣始於飲食活動的道理。在社會化的飲食活動中,食禮逐漸形成,食禮在祭祀鬼神的活動中顯得莊嚴肅穆,在君臣老少的飲宴中顯得井井有條。最嚴謹的食禮往往出現在御筵上,與宴者要遵守很多的規矩。在古代宮廷筵宴中,座次的排定及宴飲儀禮是非常認真的,有時顯得相當嚴肅,有的朝代帝王還曾專門下詔整肅,不容許隨便行事。
漢代初年的一次禮制改革,主要便是圍繞宴禮進行的。劉邦即位後,群臣飲酒爭功,喝醉了就大呼小叫,甚至拔劍生事,他這個皇帝當得很不踏實。於是叔孫通請製為禮法,“採古禮與秦儀雜就之,”要讓皇帝的威嚴得到充分體現。叔孫通為儒者,本為秦時博士,後來歸降劉邦,仍然做他的博士。他所創制的一套諸侯王及大臣朝見皇帝的禮法,在君與臣之間劃出一條明顯的界線,由此形成的君臣觀念一直延續了兩千多年。
叔孫通禮法的具體內容是:皇帝坐北高高在上,文官丞相排列殿東,而列侯諸將排列殿西,兩相對面,文武百官“莫不振恐肅敬”。飲酒有酒法,陪侍皇帝飲酒的人,“坐殿上皆伏仰首,以尊卑次起上壽”。在一旁還有專事糾察的御史,發現有不按禮儀行動的人,馬上要攆出宴會場所。如此一來,“競朝置酒,無敢喧譁失禮者”,樂得劉邦連聲說:“吾乃今日知為皇帝之貴也!”他當即提升叔孫通為太常,並“賜金五百斤”,以示褒獎。
受過朝廷筵宴這種嚴肅氣氛感染的朝臣,有時甚至還把這謹嚴的朝儀帶到家庭生活中。漢代上大夫石奮,年老退休在家,遇到皇帝“賜食於家,必稽首俯伏而食,如在上前。”在家裡享用皇上的賜食,就像在皇上面前一樣,恭恭敬敬,不敢造次。像石奮這樣謹守禮法的朝臣,可能還有不少,而相反者亦不在少數,害得皇帝們也有寢食不安的時候,有時免不了親自過問一下。例如《宋史·禮志十九》便提到,宋太宗淳化三年992年,曾令有司“申舉十五條”,對朝官上朝失禮行為進行了批評,其中就提及“廊下食行坐失儀”之事,並宣告對再犯者要進行嚴厲懲處:那些吃朝廷免費午餐的官員如果太放肆,就要罰扣薪俸一個月,如果經過提醒還不改正,還有降職的可能。當然,朝中散漫現象不會因一兩次整肅而完全消失,還得三令五申,不斷敲警鐘。所以十多年後,宋真宗親自下詔批評朝中筵宴儀容不端的現象,事見《宋史·禮志十六》的記述:規定正式的宴會,令御史臺預定位次,與宴者不得喧譁,還要派專人在宴會上巡視。在朝中參加一次宴會,在如此嚴密的監視下飲酒吃肉,確實很不自在。這時的禮與法已等同起來,不遵禮即是違法,誰都會知道還是謹慎為妙。
朝中筵宴,預宴者動輒成百上千,免不了會生出一些混亂,所以組織管理顯得非常重要。史籍上有關這方面的記載並不太多,我們可以由《明會典》上讀到相關的文字,可以想見古代的一般情形。如“諸宴通例”提到,明代朝中在宴會之先,禮部通知各衙門開具與宴官員職名,畫好座次圖懸掛在長安門示眾。開宴時還要寫職銜姓名,貼注席桌上。一般官員要等待大臣就座後,方許依次照名就席,不得預先入座。
我們現在的大型宴會,則是在請柬上註明應邀者的姓名和席位號碼,簡單明瞭。與宴者只要按照席號入座,一般是不會發生差錯的。
以上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歡迎大家閱讀收藏。
以愛國文明誠信為題手抄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