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詮解讀後感優秀作文示例
從論語的洋洋萬言中,每個人都可以讀到自己想要的東西。《論語詮解》,是研究論語得出的作品。以下是小編整理分享的《論語詮解》讀後感的相關文章,歡迎閱讀!!!!
《論語詮解》讀後感篇1
從論語的洋洋萬言中,每個人都可以讀到自己想要的東西。作為一個基礎教育工作者,我懂得了:人應該如何度過自己生命中的每一天,作為一個平凡人,應該如何過好自己的人生。其實,這正是我們最需要傳達給學生的東西。
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教師對政治的關心和了解,對職業的熱愛和投入,與同事的團結和合作,對學生的尊重和愛護,對學術的嚴謹和進取,對自己的要求和自律都在時時刻刻地影響著學生的學風和學校的校風,教師形象直接關係到學生素質的培養。學高為師,德高為範,“立師德,鑄師魂,練師功,樹師表。”是這個時代的召喚,“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是教師不朽的追求。教書育人是愛的事業,關愛每一位學生是我們教師的責任。教師的愛與眾不同,它是嚴與愛的有機體現,是理智與熱情的巧妙結合。因此,在這條道路上,我願將青春融化在教育的沃土中,和在座的同仁們一起肩負起國家和人民賦予我們的責任,將一隻只凝聚著師愛的手高高擎起,搭建一片教育的藍天!
孔子曰: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是一種平和的心態。生活中常常能見到讓你不順心的事情,看到比你富有的人,看到比你生活的更好的人,往往就會失去心理平衡。二千年前的孔子也曾經遭遇貧窮,當他走到鄭國的時候,糧食都斷了,他的學生不高興的問他,怎麼君子也會窮呢,他淡定的回答,君子可以安於貧窮,而小人則會因為窮而作亂。這份安於貧窮的心境至為難得,而他之所以能夠安於貧窮,正是因為心中有道德的力量,使他能夠在貧窮中找到心靈的支點,才不至於失去平和心態。孔子並不掩飾對富裕生活的嚮往,他坦誠的說:“如果能夠發財,那麼即使去做辛苦的事情,我也願意。”但他也並不強求:“如果發不了財,那麼我就去做我所喜愛的工作。”達致幸福的路徑有很多,金錢並非唯一途徑,關鍵在於內心的快樂。他讚賞他的學生顏回:“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顏回是真正把孔子的人生觀貫徹到自己的身心之中了,能夠在物質的清貧之外,找到自己心靈的安穩和快樂,因為他們的喜怒並不依賴於外物,而存在於內心的安詳與平和。在《侍坐》一篇中,他讓幾個徒弟各述其志,對那些看似遠大的抱負,他置之一笑,而當曾點淡然說出自己的人生願望只是在春風中與童子嬉戲時,他卻讚許的點頭。可見孔子在內心並不真的認為君子必須治國平天下,人生最終的追求,仍然是要歸結到內心的平靜,要能夠體味到平凡生活的幸福,而這些,其實都取決於心境。
《論語》關注的是所有平凡人的平凡生活,告訴人們應該怎樣去生活才能夠達致幸福,它是溫暖人心的。而如何生活,是我們每個人在學習其它各種知識之前最應該學習的,也是我們教師最需要傳達給學生的,因為它關乎一個人是否能具有健全的人格,是否能擁有充實的內心世界。在今天這個充滿了誘惑和選擇的年代,孔子的生活之道值得我們去用心感悟。
《論語詮解》讀後感篇2
近年來,伴隨著中華民族在世界上的新崛起,對孔子的研究不僅是國內文化熱點,而且也成為全球文化熱點之一。孔子作為世思想閃爍著界十大文化民人之首,孔子的很多思想閃爍著人性的光輝,體現了人類的共同追求。世界文明的發展需要孔子的智慧。
儒家文化影響了中國各代偉人的思想,而《論語譯註》是一本必讀書,裡面記載著孔子對於生活、學習、為人處事的態度。下面我就著重說一我讀了這本書後深刻的心得吧!
學而篇第一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這段話的大概意思就是說:學了,然後按一定的時間去實習它,不也很高興嗎?有志同道合的朋友從遠方而來,不也很快樂嗎?人家不瞭解我,我卻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嗎?孔子也曾經這樣說過:“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大概的意思也就是說,溫習學過的知識可以得到新的體會和理解,這樣就可以做老師了。但是現在的學生又有多少可以做到把溫故而知新作為一種快樂呢?特別是現在的80、90後的大學生又有多少是在下課後去看書的呢?這樣的學習狀態,我認為是很難有人才的出現了,也是中國現在的一個狀況吧。
但是我相信中國人可以做到的是有朋自遠方來,樂乎。因為中國人傳統以來都是好客的,我們都喜歡熱鬧,喜歡一群朋友聚在一起玩、說說話,這樣的快樂,我想不會有人不喜歡吧。最後,“人不知而不慍”我想很少有人做到吧。我覺得90後是希望得到別人理解的一代,在被誤解的時候,我們會苦惱,面對這樣的情況我認為最重要的是要有一顆寬容的心,要做到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顏淵篇第二十
棘子成曰:“君子質而已矣,何以文為?”子貢曰:“惜乎,夫子之說君子也!駟不及舌。文猶質也,質猶文也。虎豹之亨猶犬羊之亨。”這段話的大概意思是說:棘子成道:“君子只要有好的本質便夠了,要那些文采那些禮節、哪些形式幹什麼?”子貢就說,先生這樣地談論君子,可惜說錯了。一言既出,駟馬難追。本質和文采,是同等重要的。假如把虎豹和犬羊兩類獸皮拔去有文采的毛,那麼這兩類皮革就很少有區別了。
對於這段話,我的理解就是作為人,本質必定是很重要的,本質甚至可以衡量一個人的本性,人的本質不是先天的,而後天社會生活和社會實踐中形成的。本質是人與動物的區別,人是有思想的,能夠完全決定自己的行為和思想。好的本質是從好的文采和好的禮節中體現出來的,那麼著能夠說是君子不需要有好的文采和禮節嗎?我認為不,禮節是人與人之間交往的方式,好的禮節可以使人們之間更加親密和融合;而文采就是看出這個人的文化水平了。
讀了《論語譯註》之後,我真的獲益匪淺。讓我在為人處世,交友、學習、生活都有了很大的感悟。
《論語詮解》讀後感篇3
古人云:半部論語治天下!也許有點誇張。但論語的重要意義是不能忽視的。《論語》是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傳弟子編纂而成。它以語錄和對話文體,記錄了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集中反應了孔子的政治主張、倫理思想、道德觀念及教育原則。
讀了楊伯峻的《論語譯註》,基本瞭解了孔子的思想主張。印象最深刻的還是孔子對“孝”的理解,對現代社會的教育意義不減當初。近年來,空巢老人等詞彙的問世,也從另一個角度反映出這一問題;還有文化名人于丹對論語的解讀,也有“孝敬之道”這一篇節。
首先,讓我們先看看,論語中孔子對“孝”的解讀:
Ø 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人之本與!”
Ø 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Ø 子夏曰:“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
Ø 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
Ø 孟懿子問孝。子曰:“無違。”
樊遲御,子告之曰:“孟孫問孝於我,我對曰,無違。”樊遲曰:“何謂也?”子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
Ø 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
Ø 子游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
Ø 子夏問孝。子曰:“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
Ø 季康子問:“使民敬、忠以勸,如之何?”子曰:“臨之以莊,則敬;孝慈,則忠;舉善而教不能,則勸。”
Ø 或謂孔子曰:“子奚不為政?”子曰:“《書》雲:‘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於有政。’是亦為政,奚其為為政?”
Ø 子曰:“事父母幾諫,見志不從,又敬不違,勞而不怨。”
Ø 子曰:“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
看過如此之多“孝敬之道”,使我們懂得了“孝敬”仍然現代社會道德素質的樸素的起點。在今天這樣一種人人平等,法律公平的社會裡,“孝”仍然是做人的根本。
眾所周知,“仁”是孔子思想的中心。而,在孔子心中,“孝”是做人之本,也是“仁”之本。做不到“孝”,就不稱之為人;更不能做到“仁”。在文中,孔子已經詳細的說明了,應該如何對待父母。侍奉父母,要竭盡全力,這個,是毋庸置疑。最基本的,是“養”。而犬馬皆能“養”。所以“孝”之本就是要“敬”了。就如我們平時說的:孝敬。正所謂,孝、敬不分家。然後便是憂其憂,樂其樂,心繫於父母。體諒父母,理解父母的一番苦心。如果都能做到這樣,就不用“可憐天下父母心”了。至於“不遠行”之類,我想,應該都是心繫父母的表現。最後就是,父母過世之後要厚葬他們,並守喪。古人很看重守喪,這也是孝敬父母的一種形式。只有學會孝敬父母,用心愛自己的父母,才能學會愛別人,忠於君主。所以說,“孝”是為人之根本。
在現在這個經濟,科學都非常發達的時代,最最基本的“孝”竟然被人們所忽視。小孩子們,在家都被寵著,哪裡知道“敬”父母;在成年人們追逐自己夢想,實現自己人生價值的同時,也竟都忘記的自己的父母。忘了他們獨自在家中,雖是不缺吃,不缺穿,但是,他們並不幸福。他們一年到頭也難見他們朝思暮想的子女一面,他們的心靈是空虛的。他們只求一聲問候、一起吃個飯、常回家看看.......我們,是否應該反思一下,回頭看看那為我們而白了的頭髮,為我們而皺了的臉頰。
論語中的“孝”讓我們拾起那顆久違的“孝心”吧!!
1.《論語詮解》讀後感
2.論語新解讀後感
3.論語詮解心得作文
4.論語詮釋讀後感
5.論語譯註讀後感
6.論語詮解讀後感
論語通譯讀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