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學而篇的讀後感想

General 更新 2024年11月25日

  子曰:學而時習之,意思會是說,學習要時常溫習,不能三天打魚兩天晒網。以下是小編整理分享的關於的相關文章,歡迎閱讀!!!!

  篇一

  子曰:學而時習之,學習要時常溫習,不能三天打魚兩天晒網。

  我深刻的記得,我的哥哥他在上初二時,因為他在學校的成績很優異,所以他很是驕傲。一次,哥哥因為考試前未複習,成績落後。原來啊,事情是這樣的:在班級中,有少部分人在哥哥即將考試之前,說了許多對他阿諛奉承的話。哥哥聽了之後,就開始得意忘形,也不聽家人對他的勸告,以至於導致成這種結果。從此以後,哥哥發奮學習,成為了班上的尖子生呢!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做人要講誠信。

  李奇是我從小到大的玩伴,我們可以稱得上是形影不離。她可愛天真活潑又善良,最重要的是她講誠信,正是因為這樣,所以我以能跟她認識為驕傲。有一回,李奇答應我一起去騎車,但是後來聽李奇媽媽說:“李奇還有很重要的事情要做。”第二天我還是去了,看到了李奇,我萬分高興。謝謝你李奇,教會了我如何做人。

  通過這裡兩件事,我明白了,學習應:學而時習之,做人應:吾日三省吾身。

  篇二

  一個人的經歷閱歷再豐富,絕對沒有書上說的事情多,而一個人的一生時間又是有限的,不可能事事都懂,那怎麼辦呢?只有學,從書上學,當然這僅僅是學的一種方式,其他比如聽別人說話,看別人做事,看別人是如何成功如何失敗的,這也是學,但主要還是通過看書學,正所謂秀才不出門,便知天下事,講的就是這個道理。學了怎麼辦呢?還要學為所用,力求學有所成,還要練習。學再多不用,那也是白學,學一點用一點,把學到東西和實際的生活相結合,去解決問題,這是學的目的,也就是習了。用一個例子來講,數學中有很多公式,先學公式,然後再用公式答題,這就是習了。

  學習又是件快樂的事,仁者樂山,智者樂水,而好學者則樂學。有的同志一看到書就犯愁,看一會就看不下去了,坐不住人沉不住心,學不進去,當然就找不到學習的快樂了,試想,書籍是一個思想精華的集中體現和濃縮,徜徉在思維的海洋中,能靜下心來想些事,應當是很幸福的。我中考之前,因為得病沒能複習,回校後自我加壓,有時一節課做一道物理題,反覆驗算,心無旁鶩,精神世界全沉浸在數字中,這種投入的感覺非常好。我覺得一切感官刺激都不如投入的感覺好。解答問題之後的成功感,更是外人無法想像的。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悅乎?這個朋友,相信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但真朋友的概念,我相信是相同的。朋友有兩種,真的和假的。所謂君子之交淡如水,不錯,朋友也如此,如水連綿,至清至純,以水為託,相與相助,有這樣的朋友來往,自然是件快活的事。假朋友就是建立在利益關係之上的,利益是這種朋友關係存在的前提,如果二人之間沒有了利益,自然也就不是朋友了,或者說,這樣的人也就不能稱為朋友了。

  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這句話說的土點,可以譯成,人家不知道咱能,而咱不生氣,咱不就是君子麼?這話在現實社會更有道理。現在有些觀點認為,有一分力使十分力,有一點能就逞十點能,稍有一點成績就了不得了,寫了幾篇稿文章就要出書,唱了一首歌就拿自已當明星,太浮躁了,用農村俗話說,恐怕別人把他當愣子。我倒覺得,一個人的本事是有限的,或者說,在某一方面絕對有比你強的人,首先要做的是韜光養晦,厚積慢發。那種好出風頭好充能顯像的心態萬萬要不的,早晚也是要吃虧的。

  篇三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曾子說,他每天都要反省自身,檢查自己在三個方面是否做的合格,其一是為人謀劃是否忠心,二是對朋友是否誠信,三是老師傳授的是否熟知。曾子這樣說是出於什麼考慮呢?因為為人謀要考慮到種種,比如辦事方法、工作效率、產生的效果、社會影響等等,而曾子只強調到“忠心”,不但自己強調,而且還教導別人要忠。這裡的“為人謀”顯見得是“為君主謀”,為人謀者就是臣子,曾子應該是在說,做臣子的最起碼的本分是忠。這種“忠”思想放到朋友或與別人相處上,就是信。然後是學習最起碼的要求是“傳而習之”。此三點看似簡單,但實際並不易做到,因為這三點要求都沒有前提假設,也沒有施行的標準尺度。曾子其實是在要求人們:1、要無條件地做到忠,忠到君叫臣死就去死的地步;2、要無條件地做到信,為了某個承諾,萬一犧牲也在所不惜;3、要無條件地習,無論老師傳的是什麼。所以,曾子培養人的主導思想就是,要忠臣不必是能臣,要信友不必是益友,要學生能守舊而不必創新。一言以蔽之:最最重要是做一個聽話的人,聽人主的話,聽朋友的話,聽老師的話。但是,曾子為何會這麼想呢?孔子應該也沒這樣教他啊?

  子曰:“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意思大概是說治國者要做事認真,對民守信,節支愛民,一定要勞民也要看看時候,能不能就放到農閒時?主要是二點:1、治國也要認真點呀,別太離譜哦,有承諾要對現,防止下次百姓不相信你,不相信你就可能不聽你的話哦。2、省點花錢,免得不夠花就得魚肉百姓,萬一引起民憤就不好了嗎。還有攤派義工別誤了農時哦,否則即影響收成,租子也不好收了呀。

  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文指的大概是文字閱讀及寫作能力。孔子以為:德行第一,語言第二,政事第三,文字第四。從當時的實際情況來說,普通人家子弟進入仕途,1是可以通過德行的突出得到舉薦,2是可以向治政者遊說,3是有一定治政水平的可能被舉薦。但是文學能力當時還沒有受到重視,也沒有實行開科取士。孔子認為要維護封建上下等級制度就要把德行被放到第一,而語言和政事能力有利於治政。

  子夏曰:”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子夏此言類似曾子的“三省”。只是多了賢賢易色、事父母的內容,省了傳習之說。但是思想是一路的,仍是要求人無條件無保留地獻身於“孝、忠、信”的偉大事業上。這種不考慮社會經濟背景、個體生存狀況、能力差異,單獨對一方權益進行保證,對另一方只提出義務要求的說話,明顯有失公充。這種學說可見並不是為了促進人民的利益與幸福、社會的文明和進步,而只是為了維護社會上層的特權和君主制度的存續而已。
 

論語學而篇第六則讀後感
論語學而篇的讀後感
相關知識
論語學而篇的讀後感想
論語學而篇的讀後感
論語十二章的讀後感
論語學而篇讀後感
中學生論語學而篇讀後感
讀論語學而篇第一讀後感
論語學而篇第五則讀後感
論語學而篇第一節讀後感
論語學而篇第八則讀後感
論語學而篇第六則讀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