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讀書的國學演講
走進經典吧!走進經典,你就能更快的完善你自己,走進經典,你就能為弘揚中華文化盡一份力。以下是小編整理分享的的相關資料,歡迎閱讀!
篇一
各位前輩,各位老師,各位同學:
大家好!
我叫楊舒雯,很高興能夠站在這裡向大家分享我作為一個初學者對國學的感悟,當然我的內心也是萬分慌亂的,所以有不足的地方還請各位長輩指教。
國學,在我心目中就是一種可以被稱為“和血液最相近”的存在,它固然高深,卻也是如此的平易近人,我才剛剛踏上這條國學之路,便萌生出一種強烈的想法,我不要做那種研究了一輩子中華文化,仍感覺離自己很遠的文弱書生,我認為,國學不能算是血液,人善良的本性已被玷汙,國學的作用就是將這些雜質從血液中分離出來,恢復最初的樣子,如此,它便是一味醫心的良藥。國學,包含的內容極其之廣,其海納百川的心量令人讚歎,老師告訴過我,做學問要“死去活來”,可以適當的死讀書,但一定不能讀死書或書讀死。學經典,最需要的是活靈活現,而不是死氣沉沉。
我們書院有一個講《論語》的老師,講的非常有意思,他總是能應很有內涵的話,把大家逗的哈哈大笑,後來我們向他請教為什麼能把《論語》講的這麼生動時,他解釋道,語言是有語境的,當你能夠藉助語境的描寫來突出語言時,帶來的效果一定是成功的。其實,日常學習也是這樣的,當你認真去體會語言環境時,便會發現樂趣多多。
通過近一年的學習,我自身有了很多的改變和感觸,特別是對一些經典的理解上,也逐漸步入正軌。
首先想談一下個人對《大學》這部經典的感悟,此經開篇便挑明主題:“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完全圍繞著發揚德性的原則,是為《大學》三綱,隨後展開的“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是為《大學》八目,而八目卻是以修身為中心,闡發修身方法與修身目的的全部內容,由此可見,修身,是儒家極為重要的一個核心理念,唯修身才可齊家治國平天下,在修身中融入 仁 義 禮 智 信 孝 悌 忠等中心思想,才能成為真正的仁人。
其實,人們大都是有些阿Q精神的,總是覺得自己很了不起,如果說錯一句話或者辦錯一件事情,頓時新生羞愧之感,但轉瞬之間,剛出現的羞愧就漸漸消失了,顯示給自己找一兩個理由,接著成千上百個理由就出現了,認為自己完全是正確的,話也沒說錯,事情也沒辦錯,再過一段時間來看,自己簡直可以稱之為聖人了。所以孔夫子對此發出感慨:“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歷史上也有很多現貨的例子,如晚清忠臣曾國藩。
自前段時間讀完《明朝那些事兒》這部書有,我便格外的對曾國藩感興趣,兩者乍聽沒有什麼關係,讓人摸不到頭腦,其實只是通讀明史後發現歷朝歷代的官吏、大臣等曾身居高位的人,他們最終幾乎都沒落得好下場,如嚴嵩、張居正、俆階、魏忠賢……但為什麼曾國藩從一個兩榜不第的鄉下小子,進入大清國培養官員的最高學府——翰林院,官拜翰林院檢討,後來步步升遷到二品官位,十年七遷,連躍十級。曾國藩緣何仕途之路這麼穩固順暢?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他懂得時時反躬自省,雖身居高位,依然省克自新,不被眼前的繁華和舒適所迷惑,他的日記中曾多次出現過“語不誠”、“心有驕氣”、“言不誠”、“語多不誠”、“口過甚多”、“有狂妄語”、“言多諧虐”“背議人短”之語,自責之意甚矣,從中可以感受到他在“言行不一”時,心中仍存有一份理智和清醒,特別是那一份羞慚。眾所周知,身在官場中的人難免有為人不誠,言不由衷之通病,巧言令色、阿諛奉承更是無處不在,更何況曾國藩出於權利的頂端,他此時還能存有自省、羞愧之心,真的是可以成為人們學習的模範。
孟子曰:“愛人不親,反其人;治人不治,反其智;禮人不答,反其敬。行由不得者,皆反求諸己。”其大意就是讓人時刻反躬自問,檢查自己哪裡做的不夠好,哪裡做的不對,以便多加改善,提升自己的修為,由此得知,反躬自省不但是修身的必經之路,也是為人處世必學的一門功課。
可是現代社會的人們不但不懂得反躬自省,反而怨天尤人,雙眼都被利益所矇蔽,有一首名為《解人頤》的詩生動的描寫了人類貪慾的心理:
終日奔波只為飢,方才一飽便思衣。
衣食兩般皆兩足,又想嬌容美貌妻。
娶得美妻生下子,恨無田地少根基。
買到田園多廣闊,出入無船少馬騎。
槽頭扣了騾和馬,嘆無官職被人欺。
縣丞主簿還嫌小,又要朝中掛紫衣。
若要世人心要足,除是南柯一夢西。
永不知足是人類最大的弱點,夫子早在《論語》中講過:“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意思就是,吃粗糧、喝冷水,彎著胳膊做枕頭,也有著樂趣,不是用道義而得來的富貴,我看來好像漂浮的白雲。此句的中心思想便是視身外之物如浮雲,清貧仍不改其樂的精神境界,也正是國學界千百年來始終沒有一個定論的“孔顏樂處”,他們到底樂什麼?而生活在今天富足社會的我們卻絲毫體會不到物質帶給我們的快樂與幸福,人的私慾在漸漸膨脹,司馬遷在《史記》中這樣評價過:“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宋代朱熹主張:“存天理,滅人慾”,都是有很深的道理的,人心中的貪、嗔、痴、慢都在阻礙善性的發揚,孰不知只有不為物累,才能高風亮節。
民間一直流傳著一個關於知足常樂的故事:明朝時,江西金溪有一個人叫胡九韶,他的家中比較貧困,每日努力教書、耕作,也僅能餬口。但是他每天日落時總要到家門口焚香叩拜,感謝上天賜給他一日清福。他的妻子笑著說:“我們一日三餐都是菜粥,走怎麼能稱得上是清福呢?”他則說:“我要慶幸自己生在太平盛世,沒有戰爭災禍,而且慶幸我們全家人都能安居樂業,沒有挨餓受凍,還要慶幸家裡床上沒有病人,監獄中沒有囚犯,這不是清福又是什麼呢?”
清心寡慾是人生的一種態度,一種道德修養,但不是看破紅塵,無所作為。顏回雖然清心寡慾,但一直潛心修學,鑽研儒家學問,他在紛亂複雜的環境中保持著一顆不被名利汙染的心,而且一直在學些,在進步,在推行和實行“仁”的思想,他有理想,也有追求,活的充實而又自由。我們也應當學習這種不求富貴、寡慾清心的心態,努力修身、力行聖賢之道,在今後的學習中向著理想奮鬥,並在今後為國學事業貢獻出一份力量。
謝謝大家!
篇二
尊敬的老師們,親愛的同學們,大家好!
今天我演講的題目是《國學經典伴我成長》。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聽到同學們的朗讀聲,我彷彿穿越時空,走進兩千多年前孔子生活的春秋時代。去聆聽他的諄諄教誨,去感受他的人生智慧,去追尋他的敦厚之風。
孔子的很多言行都被弟子記錄在《論語》裡,得以流傳千古。《論語》它是一部閃爍著理性光芒、包蘊著樸素道理的文化經典。它闡述的主要內容是儒家的仁義道德,這是孔子學說的核心,也是儒家學派的主導思想。在孔子思想中佔有很重要的位置,並且對中國社會產生了十分重要的影響。《論語》提醒現代人要重德。重德即是順應天道,順乎宇宙的規律。做一個有道德的人。
《論語》傳遞的是一種態度,一種樸素的、溫暖的生活態度。孔子的這種態度同時也影響著他的學生,他最喜歡的一個學生顏回,他曾經誇獎這個學生說:“賢哉,回也。”只有真正的賢者,才能不被物質生活所累,才能始終保持那份恬靜和安寧的心境。
孔子關於學習的態度更是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鑑的。“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敏而好學,不恥下問。”這是《論語》中給我感觸最深的兩則。前一則是說幾個人走在一起,那麼其中必定有可以當老師的
人,後一則告訴我們敏捷而努力地學習,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請教為恥。這兩句話雖然出自兩千多年前的孔子之口,但至今仍是至理名言,意義重大。“三人行,必有我師焉。”這句話包含著一個廣泛的道理:能者為師。在我們日常生活中,每天都要接觸很多的人,而每個人都有一定的優點,值得我們去學習,亦可成為我們良師益友。
《論語》裡有太多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人生大智慧。我慶幸是瓦市小學書香浸潤我。讓我深深感到來到瓦市小學讀書是幸運的,因為這裡有國學經典的薰陶。我來到瓦市小學是幸福的,因為瓦市小學充滿了濃濃的書香味,能夠感受到國學經典的無窮魅力。
謝謝大家,我的演講完畢。
篇三
中華民族具有五千年的悠久歷史,在這漫長的歷史程序中,積澱了眾多的具有民族特色的傳統文化經典,湧現出了難以計數的為民族文化的傳承和發展做出巨大貢獻的優秀人物。走進經典之中,我們會感受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
咀嚼《論語》,我們懂得了“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的學習之道和“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的教學態度;我們學會了“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的真智慧;我們知道了“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的惜時如金,我們還理解了“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勇敢與執著。
走進《史記》,我們看到了中華民族自黃帝到漢武帝3000多年的成長畫卷,我們更感受到了司馬遷身殘志堅終成鉅著的頑強與不屈。 吟詠李白,我們驚歎“捫參歷井仰脅息,以手撫膺坐長嘆”的奇特想象,佩服他“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的豪邁情懷。誦讀杜甫,我們感動於他身處貧困卻思索著“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的博大胸襟。 泛舟赤壁,我們不僅領略到“白露橫江,水光接天”的壯美景觀,更感受到蘇子身處逆境卻豁達樂觀的人生態度。
欣賞《竇娥冤》,我們不僅瞭解了封建社會下層勞動人民的悲慘命運,而且感受到了作者關漢卿揭露黑暗的勇敢與犀利。
閱讀《三國》《水滸》,我們感受著戰爭的慘烈和忠義的價值。
賞析《紅樓》,我們在驚歎賈家的奢華糜爛的同時有流連於作者高超的寫作技巧和敏銳的洞察力。
同學們,中華的文化博大精深,我國的經典著作浩如煙海。走進其中,你能找到道德的榜樣,清楚什麼是正確,什麼是錯誤;走進其中,你能領略學習的樂趣,明白什麼是忘我,什麼是充實。在經典中,你能感悟到做人的道理,生活的藝術,文學的境界。
同學們,想想你自己,面對愈來愈那學的學業知識,你是否想到了孔子的執著?面對與同學的摩擦,你是否選擇了楚莊王的寬容?面對人生的不幸,你是否想到了司馬遷的頑強?在個人愛憎和集體利益發生衝突時,你是否明白了蘇武不因家亡而投降匈奴?
走進經典吧!走進經典,你就能更快的完善你自己,走進經典,你就能為弘揚中華文化盡一份力。讓我們行動起來,走進經典,傳承文化,弘揚傳統,完善自我。
小學國學書籍讀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