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古代詩歌四首板書

General 更新 2025年01月03日

  在進行初一的課文古詩四首的教學時我們應該先進行板書。下面是由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

  一

  一.匯入新課:學習馬致遠作的曲《天淨沙•秋思》。

  我們說說馬致遠,誰來?

  馬致遠1250?一1321?:字千里,號東籬,大都今北京市人,元代戲曲作家、散曲家。有“曲狀元”之稱。他的散曲描寫景物意境優美,語言凝鍊,流暢自然。

  師:我還知道,馬致遠年輕時熱衷功名,但由於元統治者實行民族高壓政策,因而一直未能得志。他幾乎一生都過著漂泊無定的生活。他也因之而鬱郁不志,困窘潦倒一生。於是在羈旅途中,寫下了《天淨沙•秋思》,它的體裁的“曲”。

  下面說說“曲”這種文體:

  在中國古代文學長廊中,宋以前一直以詩最盛行,宋不僅繼承了唐朝的詩而形成了宋詩獨具的特點,而又有詞的興起。到了元代,另一新興的體裁就是曲,曲大致分為兩種,一是劇曲,一是散曲。散曲沒有動作、說白,包括散套和小令。馬致遠的《天淨沙•秋思》就是有標題的小令。

  二.朗讀理解 1指導學生朗讀。

  古人說,書讀百遍,其義自見;現在有專家說,讀書是與作家對話。總之,讀書是走進作家的內心世界,讓我們以朗讀來走進馬致遠,親近這位名家,讀懂這片漂泊羈旅的遊子之心。

  下面請大家聽一遍朗讀,劃出節奏。放第4框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師:這首小令一、三、五句押尾韻“a”,二、四句押尾韻“ia”,讀來朗朗上口,大家喜歡嗎?我們感受一下。朗讀前三句是典型的整句排列,結構相同、字數相等、句式工整,

  要讀出一氣呵成、淋漓痛快的酣暢美和明快的節奏感。試一試。最後一句是散句,要讀得曲折跌宕,讀出落拓無助的生存境遇。試一試。再一起把整首小令朗讀一遍。這樣朗讀我們感受到了它整散相間,長短結合的形式美。

  二

  匯入《錢塘湖春行》

  這首詩是白居易於穆宗長慶三年公元823年任杭州刺史時寫的。詩中描寫了西湖早春的明媚風光,抒發了詩人在西湖早春盛景中無比喜悅的心情。

  二.朗讀本詩二遍。理解此詩的意境

  孤山寺北賈亭西,水面初平雲腳低。”這兩句是近景,從大處落筆,寫詩人行徑孤山寺和賈亭時所看到的天光水色。“初平”寫春水漾滿湖堤。“雲腳低”寫遠望白雲朵朵,似與湖水相接 。

  “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這兩句是近景,寫高處,寫鶯、燕的動態。鶯是春的歌手,燕是春的信使,它們的出現給人們帶來了初春生機勃然的感覺。“詩眼”在“早”“新”兩個字上:“幾處”而不是“處處”,“爭暖樹”是說爭著飛到向陽的樹上雲歌唱,可見是“早鶯”。“誰家”而不是“家家”,“啄春泥”則是剛剛開始築巢,可見是“新燕”。這都是早春特有的景象。詩人以很輕的疑問語氣敘述這些景象,不是實問,也不是存疑,而是對早春景色情動於衷的喜悅。

  “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這兩句也是近景,寫地上的花草,寫人們騎馬遊春的陶醉感。走馬看花,奼紫嫣紅,使人目不暇接,好像花兒也在與詩人遊戲。春草雖茂,但卻不高,也才剛剛沒過馬蹄。這是作者對景物入情入微地觀察,將遊春人也融入春色來寫了。這兩句透出詩人遊春的舒感。

  “最愛湖東行不足,綠楊蔭裡白沙堤。”這兩句略寫湖東的白沙堤,在綠楊蔭裡更是美不勝收。詩人在這兒完全陶醉了,留連忘返了。這兩句寫詩人遊春非常盡興。

  三。小結:這首詩雖是寫景,但景中有情,對盡興遊春的喜悅感情表達得淋漓酣暢。

  三

  一.匯入 《次北固山下》

  王灣是洛陽人,他曾往來於現在的江浙一帶,在途經江蘇省鎮江市北固山時,寫下了一首詩《次北固山下》。王灣是一個生卒年不詳的唐朝詩人,今天我們還記得他的名字,就是因為他寫下了這首千古傳頌的詩歌,這就是我們常說的“人以詩傳”呀。這是一首寫景抒情的七言律詩。詩人王灣因長江的風景引起旅途的鄉愁,它既寫了作者客遊他鄉的羈旅之愁,又寫出來作者放眼山川的寬闊和博大的胸襟。

  二.朗讀理解

  1.學生自由朗讀。2.聽老師範讀。3.作朗讀指導並齊讀。

  次/北固山下

  客路/青山外,行舟/綠水前。首聯

  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頷聯

  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頸聯

  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尾聯

  4.參照註釋,同桌互譯詩句。

  老師巡視,幫助學生解決疑難

  ①客路,當投影: 指驛道,是旅客來往所走的道路。鎮江是當時水陸交通的樞紐,故以“客路”與“舟行”相對應。

  ②潮平,指潮與岸齊,因而兩岸顯得寬闊,這是春潮初升時的景象。

  ③風正,指順風,且風力不大,所以帆是懸掛之形。

  ④殘夜,夜將盡時分,太陽從東方升起,又因鎮江跟東海相距不遠,故稱海日。

  ⑤舊年,相對於新年而言,舊年未盡而江上春潮已生,故謂“江春入舊年”。

  ⑥鄉書即家書,指詩人寄給洛陽家中的信;舊謂鴻雁可以傳遞書信,故詩人有託書于歸雁之意。

  5.請一位學生講述詩歌內容。

  原意保持不變,但允許想象加工

  三.領悟理解

  2.《次北固山下》這首詩哪一句直接抒情?哪些句子屬於寫景?能說出來這是什麼寫作手法嗎?

  明確:第四句“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直接抒情,其他三句屬於寫景。先寫景,再抒情,景為情設,情因景生,這是詩歌裡常用的情景交融寫作手法。

  3.前面三句寫景,各有特色,請問你最喜歡哪一句?說說你的感受和理由?

  設想:分小組交流各自的感受與觀點,然後請幾位同學登臺講述。以鼓勵為主,尊重學生的生活經驗世界、多元理解和獨特感受。

  參考理解:①客路青山外,行舟綠水前:“青山”指北固山,綠水指長江。此處加了“外”“前”兩字,將北固山的位置,確定得不能用於別處,見得旅程介於水陸之間,因此和下聯“兩岸”“一帆”描寫水陸發生密切關係。詩人以平實之筆開篇,猶如畫家作畫以前在紙上鋪設的底色,為抒情言志創設出收縮自如的揮灑空間。詩人一落筆寫自己岸上的旅途在望不到的青山之外,顯然這裡是詩人的想象,這就隱含了詩人並沒有到達終點,可見旅途是艱辛的,而走得越遠,離家鄉也就越遠,鄉愁也就越濃,這為下面的抒情交待了緣由。此外,這裡首句對仗工整,超出了一般律詩的要求,也是詩人的匠心獨運,把“青山”和“綠水”分別鑲嵌在詩句中,更顯得色彩明亮,意境優美。

  ②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完全是寫景,其中“平”“闊”“正”“懸”都是詩眼。潮平兩岸即闊,風正一帆正掛著,表明積雪已慢慢融化,因彙集了千山萬壑雪化之水,長江的水量逐漸大了起來,江面因之愈發寬廣,再加上江水中央一片船帆高高掛起,第二參照物的切入,使得長江兩岸的距離愈顯闊大。漸漸上漲的江水與恰到好處的正風吹拂二者相合,才有這“風正一帆懸”,句內的因果呼應,一是勾勒出壯美的大江行船圖,二是承接首聯、引發下聯的巧妙過渡。江春悄悄闖入舊年,山才會青,水才會綠,才會有“潮平兩岸闊。”這兩句以白描的手法寫出了江面的景象,構圖精美,意境開闊,與“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的陸地風光有異曲同工之妙

  四

  一. 匯入《觀滄海》。漢獻帝建安十二年207八月,曹操大破盤踞在我國東北部的烏桓族及袁紹的殘餘勢力統一了北方;九月,在歸途中經過碣石山,寫下了這首詩。

  二.朗讀整體感知:

  解題:漢代樂府詩一般無標題,《觀滄海》這個題目是後人加的。樂府詩原來是可以歌唱的。詩的最後兩句“幸甚至哉,歌以詠志”是合樂時加上的,是詩的附文,跟詩的內容沒有聯絡。現在來看詩的正文。

  讀兩遍後,指導學生劃分層次。要先提出問題:①全詩14行,除開頭結尾兩行外都是寫景,說說開頭兩行的作用。②區分一下哪幾行寫實景,哪幾行寫想象之景——虛景。③寫實景中有動有靜,分析這樣寫有什麼好處。然後歸納如下:第一層開頭兩句交代觀海的地點,這是繼承《詩經》中直陳其事的寫法,顯得很質樸。第二層“水何澹澹”至“洪波湧起”描寫海水和山島。海水盪漾,是動態;山島聳立,是靜態,相互映襯,顯示了大海的遼闊和威嚴;,再寫草木,仍然是靜態,次及“洪波”,又回到動態,顯示了大海的驚人力量和巨集偉氣象。這一層全是寫實景。第三層最後四行藉助奇特的想象來表現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氣概,這是寫詩人的主觀感受,是從兩個“若”字看出來的。問:海是很難寫的,可是讀了這首詩,我們每個人大概都會感到海的偉大。這首詩究竟好在哪裡呢?虛景和實景配合得好,有實景才能使人產生身臨其境的感覺;有虛景,才有新奇感,才能激發讀者的想象。

  三.總結。古人說:“詩言志。”這首詩雖然全是寫景,但所寫的景物都是由詩人的“志”來統帥的。詩人當時正處在自己事業的最高峰,他已經削平了北方群雄,現在又打垮了烏桓,消除了後患;如果再以優勢兵力去消滅南方的割據勢力,他就可以蕩平宇內、一統天下了。沒有這樣巨集偉的抱負,沒有這樣闊大的胸襟,他怎能寫出“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裡”這樣的詩句呢?可惜的是,第二年他在赤壁之戰中失敗了,從此中國就進入了“天下三分”的局面。

1.2017古代詩歌四首

2.古代詩歌四首表達的思想感情

3.初一古代詩歌四首劃分節奏

4.初一語文上冊古代詩歌四首預習教案以及習題

5.初一古代詩歌四首翻譯

6.2017七年級語文備課組計劃

有關初一的古代詩歌四首知識點
初一必背古詩四首賞析
相關知識
初一古代詩歌四首板書
初一古代詩歌四首小結
初一古代詩歌四首翻譯
初一課文古代詩歌四首
古代詩歌四首翻譯初一
人教版初一課本古代詩歌四首翻譯
有關初一的古代詩歌四首知識點
七年級語文古代詩歌四首意思
七年級語文古代詩歌四首賞析
七年級語文古代詩歌四首的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