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抗戰歷史知識

General 更新 2025年01月07日

  中國抗日戰爭,是中國人民反抗日本帝國主義侵略的正義戰爭,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那麼大家知道多少抗戰歷史呢?下面由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一

  反抗日本帝國主義侵略的正義戰爭

  中國抗日戰爭是中國人民反抗日本帝國主義侵略的自衛戰爭,是中華民族奮起抵禦外侮的民族解放戰爭。

  1868年明治維新後,具有深厚軍事封建傳統的日本,效法西方,“脫亞入歐”,實行資本主義改革,在促進近代化發展的同時,迅速走上對外侵略擴張的軍國主義道路,制定了以侵略中國、朝鮮為主要目標的“大陸政策”。

  20世紀三四十年代的日本侵華戰爭是其近代歷次侵華的繼續。從明治維新開始的70餘年間,日本窮兵黷武,發動和參加了一系列侵華戰爭,按其階段大體可分為四個時期。第一個時期,開啟侵華戰端。1874年,日本侵犯中國領土臺灣,隨後又強行將中國的藩屬國琉球併入日本版圖,從而完成了對華戰略試探。第二個時期,擴大戰爭規模。

  1894年,日本發動了大規模侵華的甲午戰爭第一次中日戰爭。日本迫使戰敗的清朝政府簽訂了不平等的《馬關條約》,強佔了臺灣全島及所有附屬島嶼和澎湖列島等中國領土,攫取了鉅額戰爭賠款和一系列在華特權,其對外侵略擴張的野心急劇膨脹。第三個時期,夥同列強侵華。1900年,躋身於帝國主義行列的日本作為主力參加八國聯軍侵華戰爭,通過1901年簽訂的《辛丑條約》獲得了在中國京、津等地的駐兵權。

  1904年,日本為同俄國爭霸東亞,在中國東北發動了歷時19個月的日俄戰爭,奪取了俄國在中國東北南部的權益。第四個時期,蓄意獨霸中國。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日本藉口對德宣戰,奪取了德國在中國山東的特權。1915年日本公然提出獨霸中國的“二十一條”。1927年日本內閣召開東方會議,炮製“田中奏摺”,制定了獨佔中國、稱霸世界的戰略構想。為加快實現獨佔中國的既定目標,日本帝國主義於1931年製造震驚中外的九一八事變,發動了長達十四年之久的侵華戰爭第二次中日戰爭。

  日本發動大規模侵華戰爭旨在變全中國為其獨佔的殖民地。在十四年的侵華戰爭中,日本帝國主義肆意踐踏中國大地,大肆殘殺中國同胞,瘋狂掠奪中國資源,蓄意摧殘中國文化,犯下罄竹難書的法西斯暴行。日本是近代歷史上給中國造成災難和傷害最大的國家,日本的侵略嚴重阻礙了中國社會的發展。 中國人民的抗日戰爭,是1840年鴉片戰爭以後抗擊外來侵略戰爭的繼續,是一場反對日本侵略、奴役和掠奪的正義戰爭。

  這場戰爭是一場中國人民奮起救亡的民族解放戰爭。為實現國家獨立和民族解放,在中國共產黨倡導建立的以國共合作為基礎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旗幟下,中國各民族、各階級、各黨派、各社會團體、各界愛國人士、港澳臺同胞和海外僑胞,同仇敵愾,共赴國難,義無反顧地投身到這場決定國家前途、民族命運的

  抗日戰爭中,以鮮血和生命鑄就了反侵略戰爭的歷史豐碑,以其輝煌的勝利載入了中華民族解放戰爭的史冊。

  這場戰爭又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歷史把偉大的中華民族推到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最前列。中國的抗日戰爭,作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關乎中華民族的前途命運,而且關係到人類社會的前途和命運。中國人民付出巨大的民族犧牲,為奪取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維護世界和平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二

  艱難曲折的十四年抗戰

  20世紀中國人民反抗日本帝國主義對華侵略的戰爭從1931年開始到1945年結束,經過了十四年艱難曲折的歷程。

  十四年的抗日戰爭包括區域性抗戰和全國抗戰兩個時期。其中1931年至1937年是六年區域性抗戰,雖然軍事行動主要發生在東北、華北及上海等區域性地區,卻是與全國抗日救亡運動相互推動、共同發展的,它既是抗日戰爭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又對發動全民族抗戰產生重要作用;而1937年至1945年是八年全國抗戰,這是中華民族和日本帝國主義進行的一次決死的戰爭,其廣度、深度、範圍和影響都是空前的。前者是後者的基礎和準備,後者是前者的繼續和發展。 區域性抗戰時期分為兩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是區域性抗戰興起階段1931年9月至1932年12月。1931年九一八事變爆發後,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中國區域性抗戰開始興起。中國共產黨率先號召全國人民武裝抗日,直接領導和推動東北人民的抗日鬥爭。而這一時期,由於蔣介石 國民黨政府奉行“攘外必先安內”的方針,對日採取“不抵抗”政策,致使日本侵略軍迅速佔領中國東北,同時侵犯上海,並炮製偽“滿洲國”。在民族危亡面前,東北和上海等地區的愛國軍民奮勇抗戰,推動了全國人民抗日救亡運動的發展。

  第二個階段是區域性抗戰發展階段1933年1月至1937年7月。1933年1月1日,日軍開始進犯山海關,把侵略矛頭指向了華北。中國共產黨適時提出聯合全國各種軍隊一致抗日的主張,全國抗日救亡運動不斷高漲。部分國民黨軍及義勇軍激於民族義憤,先後進行了長城抗戰、察哈爾抗戰及綏遠抗戰。1935年,日本製造華北事變,妄圖把華北變為第二個偽“滿洲國”。為挽救民族危亡,促成全國抗戰,中國共產黨正式確立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基本政策。

  1936年12月西安事變的發生及其和平解決,成為時局轉換的樞紐。蔣介石國民黨政府接受了中國共產黨關於合作共同抗日的主張,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得以初步形成,為全國抗戰的實現奠定了基礎。

  全國抗戰時期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是戰略防禦階段1937年7月至1938年10月。1937年7月7日,日本挑起盧溝橋事變,發動全面侵華戰爭,中國軍民奮起抵抗,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正式形成,中國掀起了全民族抗戰的高潮。全國抗戰初期,中國國民黨抗戰比較積 極,國民黨領導的正面戰場是抗擊日軍戰略進攻的主戰場,國

  民黨軍在淞滬、太原、徐州、武漢等會戰中頑強抗敵,取得了臺兒莊大捷等作戰的勝利。共產黨領導的八路軍、新四軍,挺進抗日前線,配合國民黨軍作戰,取得了首戰平型關等作戰的勝利;共產黨領導的抗日武裝,大膽深入敵後,開展游擊戰爭,開闢了獨特的敵後戰場。敵後戰場與正面戰場相互配合,粉碎了日本速戰速決、滅亡中國的圖謀。

  第二個階段是戰略相持階段1938年10月至1943年7月。1938年10月下旬廣州、武漢失守以後,全國抗日戰爭進入戰略相持階段。日本鑑於戰線過長、兵力不足,被迫調整侵華政策,對中國國民黨採取政治誘降為主、軍事打擊為輔的方 針,將戰略重心轉向敵後戰場,實行以保守佔領區為主的“長期戰”的戰略方針。

  隨著日本戰略重點的轉移和誘降方針的實施,中國國民黨一方面堅持了繼續抗戰,其軍隊進行了幾次較大規模的戰役,並組建中國遠征軍協同盟軍作戰,但其抗戰在總體上逐漸趨向消極;另一方面實行“溶共”、“防共”、“限共”的方針,國民黨頑固派不斷製造磨擦事件,先後三次掀起反共高潮。中國共產黨堅持持久抗戰,繼續高舉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旗幟,堅持抗戰、團結、進步的方針,維護了團結抗戰的 局面;敵後軍民廣泛開展群眾性的游擊戰爭,並發動了百團大戰,抗擊了日軍主力,承擔起全國抗戰主戰場的重擔。

  在日軍殘酷的“掃蕩”、“蠶食”和“清鄉”面前,中國共產黨領導抗日根據地實行對敵鬥爭等“十大政策”和“敵進我進”方針,粉碎了敵人的進攻,戰勝了嚴重困難。太平洋戰爭爆發後,隨著世界反法西斯統一戰線的正式形成和中國戰區的建立,長期堅持獨立抗戰的中國戰場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繼續發揮重大作用。

  第三個階段是戰略反攻階段1943年7月至1945年9月。中國抗日戰爭的戰略反攻,是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發生根本轉折和日軍逐漸失去戰略主動權的形勢下進行的。中國對日戰略反攻包括區域性反攻和全面反攻兩個階段。從1943年7月開始,八路軍揭開了區域性反攻的序幕。

  1943年10月和1944年5月,中國駐印軍和遠征軍在緬北、滇西也開始反攻作戰。1944年春,日軍為挽救其在太平洋戰場的頹勢,發動了打通大陸交通線的“一號作戰”。由於蔣介石國民黨政府繼續奉行消極抗戰、積極反共及儲存實力的避戰方針,致使正面戰場嚴重失利,造成豫湘桂作戰的大潰敗。為了“擴大解放區,縮小淪陷區”,中國共產黨領導敵後戰場其後亦稱解放區戰場廣大軍民向日、偽軍連續發起區域性反攻作戰,大量消滅敵人,收復了大 片國土。中國駐印軍和遠征軍在緬北、滇西的反攻作戰,收復了滇西、緬北廣大地區。1945年5月德國戰敗投降後,中、美、英三國發表《波茨坦公告》蘇聯隨後宣告加入,敦促日本立即無條件投降。

  在美國向日本投擲原子彈、蘇聯出兵中國東北對日作戰的情況下,從8月9日開始,中國解放區戰場對日、偽軍展開大規模全面反攻,取得了輝煌戰果。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佈無條件投降。9月2日,同盟國舉行日本投降簽字儀式,標誌著中國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取得最後勝利。9月3日被定為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紀念日。

  1945年10月25日,中國正式收復被日本殖民統治達50年之久的寶島臺灣,洗雪了中華民族的奇恥大辱。

  中國抗日戰爭,以中華民族的完全勝利和日本帝國主義的徹底失敗而宣告結束。

  三

  全民族團結抗戰的中流砥柱

  在抗日戰爭中,中國共產黨作為中華民族解放的先鋒隊,代表著全中國人民的意志,先後提出一系列重大思想理論,創造性地回答了決定抗日戰爭成敗的一系列根本性、戰略性問題,組織與推動了偉大的抗日戰爭,並始終奮鬥在抗戰第一線,成為全民族團結抗戰的中流砥柱。

  一是積極倡導建立並堅決維護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凝聚全民族的力量共禦外侮。九一八事變後,在中華民族處於生死存亡的危急關頭,中國共產黨率先提出武裝抗日和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主張;全力促成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推動了全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初步建立。全國抗戰爆發後,中國共產黨繼續作出不懈的努力,促成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正式建立,實現了近代以來不曾有過的全民族共同抗敵的嶄新局面。

  二是明確提出並堅持實行全面全民族的抗戰路線和持久戰的戰略總方針,實行以弱勝強的戰爭指導。中國共產黨在科學分析中日戰爭敵強我弱、敵小我大、敵退步我進步、敵寡助我多助的特點基礎上,系統完整地提出了實行全面全民族的抗戰路線和持久戰的戰略總方針。毛澤東在《論持久戰》這部綱領性文獻中,以極富前瞻的戰略眼光,勾畫出全國持久抗戰發展演變的三個階段,尤其闡述了中國在戰略相持階段轉弱為強、準備反攻的重要意義。這一持久戰思想,指引全國軍民最大限度地動員起來、武裝起來,陷敵於人民戰爭的汪洋大海。

  三是開闢和發展敵後戰場,廣泛開展游擊戰爭,創造有利於全國抗戰的戰略格局。中國共產黨把抗日遊擊戰爭提高到戰略地位,制定了一整套開闢敵後戰場、開展大規模游擊戰爭的綱領、原則和方針。中國共產黨領導開闢了華北、華中、華南和東北四大敵後戰場,把敵人的後方變成抗日的前線,並與正面戰場相互策應,構成了中國抗日戰爭兩個戰場的戰略格局。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獨立自主的游擊戰爭,實行人民戰爭的戰略戰術,創造出一系列巧妙戰法,有效地牽制和殲滅了大量敵人,並逐漸成為抗戰的主力軍。廣闊的敵後戰場,逐漸上升為中國抗戰的主戰場,在持久抗戰中發揮了重大的戰略作用。

  四是建立抗日民主根據地,打造爭取抗戰最後勝利的戰略基地。中國共產黨及其領導的抗日武裝在開闢敵後戰場、發展抗日遊擊戰爭的過程中,十分重視抗日根據地的建立,實行了一整套抗日民主的方針政策,特別是進行了新民主主義的政治、經濟和文化建設,使抗日根據地不僅成為游擊戰爭最能長期支援的堅強陣地和全國抗戰的重要堡壘,而且成為抗日民主建設的典範和新中國的雛形。

  五是充分發揮共產黨人的表率作用,以崇高精神和模範行動鼓舞全國人民的抗戰意志和必勝信念。以中華民族解放為己任的中國共產黨,始終把號召、帶領和團結全國人民共同抗戰視為崇高的使命,並且身體力行,充分發揮先鋒和模範

  作用。中共中央所在地延安作為敵後抗戰的大本營和指導中心,成為廣大進步人士和革命青年嚮往的革命聖地。在抗日根據地,在大後方,在淪陷區,在各條戰線上,無數共產黨人用鮮血和生命鑄就不朽的民族之魂,表現出不屈不撓的戰鬥意志,並強有力地感染和激勵著全國人民的抗戰熱情和鬥志,從而贏得了人民群眾的信賴和擁護。

  四

  中華民族由衰敗走向振興的重大轉折

  抗日戰爭是中國近代最重大的歷史事件之一,是中華民族由衰敗走向振興的重大轉折。回望屈辱和悲壯的中國近代史,從鴉片戰爭到抗日戰爭前的近百年間,世界列強幾乎都參與了對中國的侵略和掠奪;儘管中國人民進行過一次又一次抵抗,但沒有一次戰爭不是以中國失敗而告終的。而抗日戰爭則不同,由於有了中國共產黨,有了國共合作形成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億萬中華兒女形成了舉國禦侮的生動局面,最終贏得了近代以來民族解放戰爭的第一次完全勝利。偉大的抗日戰爭成為中華民族由衰敗走向復興的重要樞紐。

  其一,抗日戰爭是一場促進民族覺醒和團結的戰爭。近代中國反抗帝國主義列強的侵略,經歷了漫長而曲折的鬥爭。中國人民經過辛亥革命和抗戰歷史五四運動的洗禮,特別是隨著馬克思主義的傳播和中國共產黨的誕生,中華民族終於覺醒起來。抗日戰爭以其前所未有的氣勢震撼著人們的心靈,激發起團結禦侮的巨大能量,彰顯出氣貫長虹的愛國主義精神。

  抗日戰爭的偉大勝利,改變了中國自近代以來飽受帝國主義列強欺凌的屈辱地位,一掃近百年屢戰屢敗的悲觀陰霾,鼓舞著中國人民走出幽暗的歷史低谷,重新找回民族的自尊與自信。

  其二,抗日戰爭是一場改變國家命運的戰爭。從鴉片戰爭到抗日戰爭之前,中國在世界上只是一個飽受列強欺壓的物件,不要說在國際事務中發揮重要作用,連起碼的平等對話的資格都沒有。一個屢戰屢敗的民族,可能贏得同情,但不可能贏得尊重。抗日戰爭為爭取中華民族獨立和解放創造了歷史機遇。

  中國政府充分利用參加世界反法西斯同盟這一歷史契機和有利的國際環境,積極開展外交活動,初步廢除了各國由對華不平等條約所賦予的許多特權,使一個世紀以來世界列強強加給中國的不平等條約體系開始崩潰。中國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形成的大國地位得以初步確立。

  其三,抗日戰爭是一場推動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歷史程序的戰爭。這場戰爭不僅是爭取獨立和解放的民族戰爭,而且是追求民主與進步的深刻社會變革。在抗日戰爭中,作為中國兩大政治力量的國民黨和共產黨合作抗日,共赴國難,創造了團結禦侮的光輝業績。但由於國共兩黨執行著不同的路線,因而表現出不同的發展軌跡。以蔣介石為首的國民黨統治集團,實行單純依靠政府和軍隊的片面抗戰路線,不敢放手發動群眾,不肯放棄反共政策,特別到全國抗戰後期,不斷強化獨裁統治,逐漸失去了民心。

  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從中國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出發,動員、組織和武裝人民群眾特別是廣大農民群眾,實行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戰路線,踐行大眾的民主訴求,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得到廣大群眾與各民主黨派、無 黨派愛國人士的擁護和支援。人民選擇了中國共產

  黨,是時代的要求和歷史的必然。抗日戰爭改變了中國社會政治力量的對比,為建立新中國和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創造了有利條件。

戊戌變法的內容
天文地理歷史知識
相關知識
關於抗戰歷史知識
抗戰歷史知識競賽題
嘉興市抗戰歷史知識競
抗戰歷史知識競賽
抗戰歷史知識競賽
收集關於長城的歷史知識
關於清明的歷史知識
關於黃河的歷史知識
關於黃河的歷史知識點
關於黃河的歷史知識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