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級歷史教學措施方法

General 更新 2024年11月12日

  歷史是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愛國主義情感,弘揚世界各民族的優秀文化,初二學生正處於感性認識向理性認識的過渡階段,掌握了一定的歷史基礎知識。下面是小編精心收集的例文,供大家學習參考,希望對你有幫助。

  篇一

  一、 指導思想

  全面貫徹落實黨的教育方針,以學校工作計劃要點為指導,積極推進基礎教育課程改革,轉變觀念,加強課堂教學,強化質量意識,堅持教育創新。以培養學生主動學習精神和自主學習的實踐能力為目標,紮實開展教與學的實踐活動,爭當名師。全面實施素質教育。著眼於學生的發展。

  二、 教學目標

  繼續增強學生對歷史的學習興趣,使學生掌握重要的歷史事件,歷史人物,歷史現象,理解重要的歷史概念,把握不同歷史時期的基本特徵及其發展趨勢。培養學生識圖、讀史料的分析能力,引導學生學會收集、整理和運用相關的歷史學習材料,啟發學生對歷史事物進行想象、聯想和分析、綜合、比較、概括等認知活動。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以及與他人合作和參與社會實踐活動的能力。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愛國主義情感,弘揚世界各民族的優秀文化。完成中國歷史八年級下冊的歷史教學任務,爭取平均分、優秀率、合格率都超過東莞市平均水平。

  三、 情況分析

  ***一***學生情況分析

  初二學生正處於感性認識向理性認識的過渡階段,掌握了一定的歷史基礎知識、合作技巧及自主探究學習的能力,能積極主動地參與教學過程與實踐活動;但大部分學生還沒有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掌握的基礎知識和基本能力也不紮實,。學生對歷史較感興趣,但學習的自覺性較差,尤其是男生的自覺性更差。但也有部分學生對所學知識模糊不清,理解能力差,應用能力差,學習態度消極,厭學情緒濃。成為制約成績提高的主要因素。

  ***二*** 教材分析

  本學期所授的內容是中國歷史現代史部分。教科書由單元和課組成。每一個單元為一個學習主題,每一個學習主題下分若干課。本冊共七個單元,共二十一課。由文化課和活動課兩種課型組成,以課為單位。每課課文由提示、正文、閱讀課文、圖、表、資料、註釋、每課一得以及課文中思考題和課後練習,活動建議等組成。其中正文緊扣教學大綱目標要求,可作為課堂教學應完成的基本任務。其餘內容,可根據學生具體情況,提出不同的教學目標與要求。

  ***三***教學重難點分析:

  重點:開國大典、抗美援朝、《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一五計劃、三大改造、中共八大、***、十一屆三中全會、對內改革對外開放、鄧小平、民族區域自治的內容和意義、港澳的迴歸、和平統一和一國兩制、現代化海空軍的建立、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外交事業的發展、科技成就、教育事業、文學藝術和體育的發展、社會生活的變化。

  四、具體措施

  1. 以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理論為指導,客觀地分析歷史人物、歷史事件和歷史現象,正確闡釋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堅持史論結合的原則,力求科學性、思想性和生動性的統一。

  2 . 以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為核心,注重學生學習歷史知識的過程和方法,使學生學會學習。鼓勵學生通過獨立思考和交流合作學習歷史,培養髮現歷史問題和解決歷史問題的能力,養成探究式學習的習慣。

  3. 根據"內容標準"對知識與能力的不同層次要求組織教學。

  4. 注意歷史知識多層次、多方位的聯絡。特別要注意歷史發展的縱向聯絡;同一歷史時期的橫向聯絡;歷史發展的因果聯絡;歷史現象與現實生活之間的聯絡;歷史知識與其他相關學科知識的聯絡和滲透等。

  5. 積極探索多種教學途徑,組織豐富多彩的教學活動,充分開發和利用課程教育資源。

  6. 注意教學方法、教學手段的多樣化和現代化。積極運用教學掛圖、幻燈、投影、錄音、錄影、影片、模型等,進行形象直觀的教學;努力創造條件,利用多媒體、網路組織教學,開發和製作歷史課件,開展歷史學科的計算機輔助教學。

  7. 注重拓寬歷史課程的情感教育功能,在進行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的同時,充分發掘課程內容的思想情感教育內涵,潛移默化地對學生進行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方面的薰陶。

  篇二

  作為在教學第一線的中學歷史教師,為什麼教、教什麼、怎樣教和如何才算教得好?考慮這些問題是必須的,也是很實現的。特別是採用什麼樣的教學方法才能很好地完成教學任務,可以說是老師們經常要思考的問題。但這些又都涉及到有關的教育思想和教學觀念,也就是說,教學方法的問題不僅僅是教學方式和手段的技術性、技巧性的問題,而且體現了深層次的教學理念問題。

  時代的發展需要我們換一種角度來思考教的問題。這就是要把教師職業這一角色,放在社會發展與人才培養的大視野中來定位,從而使我們的教育教學觀念轉到注重學生的學習與發展。具體地說,就是把學生的學習放在首位。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根據社會長遠發展的需要,以全面提高學生的基本素質為宗旨,著眼於培養學生的學習態度、思維能力、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

  中學歷史教學,雖然涉及的是歷史上的事物,但也具有使學生學會學習、學會生存、學會發展的重要意義。這是因為通過歷史教學,既可以使學生掌握歷史知識,瞭解人類的過去;又能夠促進學生歷史學科能力的發展和歷史意識的生成,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和人文精神,使學生學會以全面、客觀、辨證、發展的眼光來認識人類社會。

  在素質教育觀念下的初中歷史教學改革,是一個系統工程,涉及到歷史教學的很多領域,諸如教學目標、課程設定、教材編寫、教學組織、教學方法、教學評估、教師培訓等等,每一個領域都可能會制約教學實際的創新。

  以探究問題為目的

  沒有問題是談不上學習和研究的,有人曾說:正是問題才把只不過是小碎石的東西變成了歷史的證據。然而,以往的歷史教學往往是固定式的,對於學生來說,並沒有產生真正的探究性問題,或只有膚淺的問題,要不然就是令人頭痛的問題***如被動接受、死記硬背、機械重複***。歷史教學的真正意義在於使學生髮現問題,探討問題,研究問題,解決問題,因此,所有的教學方法都應該是為了探究問題而設計的,都要給學生機會去了解事情的基本情況,使學生去深入探討。

  以思維訓練為核心

  歷史學習不應該是促成思想固化的過程。無論從哪一個角度講,歷史本身和歷史學科都不是限定在某一種僵化的模式中。人們對歷史的正確認識,需要發散式的思維、複合式的思維,需要廣闊的、全面的、客觀的、辨證的、變化的、發展的視野,尤其是對歷史上因果關係的思考,是對人的思維水平的檢驗。學生學習歷史,像學習數學一樣,也是思維的訓練和強化,是思考的過程,是獲得思維成就的經歷,是積累經驗的機會。所以,任何教學方法都要以激話、調動、啟發學生的思維為主,促動學生歷史思維的活躍發展。

  以學生參與為形式

  使學生參與教學,而且是積極、主動地參與,是使教學得以真正展開的關鍵性問題。只有讓學生投身其中,從做中學,才會激發動機,引起興趣;才能使學生思想活躍,勇於表達自己的觀點;才能使學生通過教學活動體驗到挫折感與成功感;才能看出學生的鑑別力、理解力、創造力;才能使學生多與教師、同學交流,建立親密的合作關係。因此,教學方法的設計和運用重在調動學生積極參與教學活動,從根本上改變學生被動學習的狀況。

  以史料運用為條件

  人們認識歷史的前提是獲取承載歷史資訊的材料***主要是文字材料***,獲取史料的過程也是掌握歷史學習方法的過程。在對歷史資訊進行處理時,如果學生只是被動地接受和儲存,就會在一定程度上失去學習歷史的本來意義,甚至會加重學生的負擔,使學生對學歷史感到厭倦。所以,要改變歷史學習是對現成知識的記憶這種傳統的模式。教學方法的運用要使學習的過程與結果得以統一,而不是分離。我們提倡把學習歷史看作是在研究和認識歷史,這就要訓練學生去掌握和理解歷史的資訊,注重史料的作用,通過對史料的彙集、整理、辨析、推論,把史料作為證據,用以解決歷史的問題。所以,歷史教學方法的運用,是離不開對史料的運用的,尤其是學生對史料的運用。

  以周密設計為準備

  任何教學方法的運用,都不是隨意的,甚至不是隨機的,都要有事先的準備和安排,有具體的目標,有明確的設計思想,體現出一定的教學觀念。方法的實施,是有步驟的,而且要有迴旋的餘地。在進行教學設計時,需要教師以認真的和客觀的態度來對待。前蘇聯的一位教育家巴班斯基曾提倡最優化教學,在教學方法的問題上,他認為要考慮多方面的因素,包括:教學任務、教學內容、教材難易程度、全班學生的程度、各種教學方法的效用和長短處、教師本人的特點和能力等,這些都需要進行認真的思考和計劃。

  以教師引導為助動

  以往的歷史教學模式中,教師是唱主角戲的,好像教室這個舞臺是為教師搭建的。現在我們倡導以學生的學習活動為中心,但並不是說教師只是一名“場記”了,不再起重要作用。反之,教師的作用更為重要,他要像導演一樣,要對教學進行引導、組織、控制,並隨時診斷教學,對教學活動進行調整。教師與學生的最基本的關係是教學上的朋友。朋友是有共同的愛好和志向的,是互相瞭解對方的,是互動的,是有交情的,朋友之間的交往是不能靠主觀臆想的。所以,教師要擺正自己的位置,在教學活動中發揮應有的主導作用。

  對於中學歷史教學方法的探索,在教學實際中要注意避免以往傳統模式下運用方法時的弊端,或是片面地強調某一種方法的效用,以為某一種方法是萬能的,“放之四海而皆準”、“用到哪裡都會靈”;或是僵硬地照搬和套用某一種方法,而不去考慮學生、教材等具體情況;或是隻注重方法運用時暫時的、表面的效果,而忽略學生的心理活動反應,等等。

  總之,在教學方法的問題上,我們特別強調要研究學生的學習歷史方法,注重學生的學習與發展,力圖使學生通過歷史教學,逐漸掌握開啟歷史之門的金鑰匙,成為能夠認識歷史的真正主人

  篇三

  一、歷史教學要求:

  初二上冊歷史要求學生了解中國近代史發展的基本線索,瞭解重要的歷史事件、歷史人物和歷史現象,以及理解重要的歷史概念、向學生進行初步的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教育,尤其是以發展規律教育,要求教會學生初步掌握記憶、分析、綜合比較、概括等方法,培養學生學習和表述歷史的能力,培養學生初步運用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觀察問題、分析問題的能力。著眼於學生的發展,注重弘揚中國和世界各民族的優秀文化,重視學生的思想情感教育,培養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和人生觀。注意引導學生進行探究性學習,開展豐富多彩的教學實踐活動,營造良好的教學環境。教師必須全面、深入地瞭解學生,認真分析、幫助學生改進學習方法,在理解的基礎上記憶,拓寬知識面,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達到提高歷史成績、培養學生分析理解能力的最終目的。

  二、學生現狀分析:

  本學期我任教初二四個班的歷史,他們社會分辨能力正在形成之中,教師要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端正學習態度,應經常瞭解、分析學生的心理與思想狀況,以便做到心中有數。培養他們的愛國主義情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

  三、教材分析:

  七年級中國歷史上冊共24課,其中有活動課2課。主要分析了中國近代史的一些發展關係,中國近代反抗外國侵略的主要經過,中國格局的變化。

  中國史線索繁瑣,所以主要是要將歷史線索向學生講解清楚。主要由文化課和活動課兩種課型組成,以課為單位。書中還設計了一些開放性習題以及“動腦筋”等欄目,旨在啟發思維,提倡各抒己見,答案不求唯一。特點是政治思想性強,思想性和科學性統一;可讀性強、重點突出;圖文並茂,趣味性強;啟發性和生動性結合;注重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

  四、教學目標及教學重難點:

  通過學習,使學生了解重要的歷史事件、歷史人物、歷史現象及歷史發展的基本線索,理解重要的歷史概念,引導學生學會收集、整理和運用相關的歷史學習材料,啟發學生對歷史事物進行想象、聯想和分析、綜合、比較、概括等認知活動。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以及與他人合作和參與社會實踐活動的能力。培養學生運用知識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自主學習的能力,提高學生的各方面素養。

  五、提高教學質量的主要措施:

  1.注重學科間知識的融合與滲透

  在把握教材時,教師應從總體上突破原有學科之間的界限,使學生能在多學科的背景下掌握教學內容。在巨集觀上,應保持合理的綜合結構;在微觀上,更要注重各人文學科知識間的合理滲透、相互融合和必要聯絡。

  2.注重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

  倡導真正立足於學生髮展的新的學習方式,即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在教學中,通過那些能夠帶給學生理智挑戰的教學;通過那些在教學內容上能夠切入並豐富學生經驗系統的教學;通過那些能夠使學生獲得積極的、深層次的體驗的教學;通過那些給學生足夠自主的空間、足夠活動的機會的教學,真正做到“以參與求體驗,以創新求發展”的教學,有效地促進學生的發展。

  3.分層教學為主導

  教師在教學中要以平等、理解、信任的態度,創造融洽的教學環境,給學生足夠的空間,促使學生主動地參與教學活動。在教學中,始終圍繞能力目標的實現,努力探討用能力目標主導教學的途徑和方式,真正地把知識、能力和人格培養有機結合起來。

  針對不同學生採用不同的方法,上課注重對學生能力的培養;課後多交流,通過培尖的形式加以溝通;經常發現學生的問題,及時解決,瞭解思想動態,鼓勵學生上進。

  4、認真備好每節課,明確重點、難點認真鑽研教材、教參、大綱,上好每一堂課;積極參加教研活動,吸取歷史科有經驗教師的教法,深入學習教學理論,積極撰寫論文,提高教學理論水平和教研能力。

初中留戀唯美的隨筆
教學在不足和整改措施
相關知識
八年級歷史教學措施方法
七八年級歷史教學總結
八年級歷史教學工作總結優秀範文
有關八年級歷史教學反思大全
八年級歷史教學工作計劃
八年級歷史教學個人工作總結以及計劃範文
八年級歷史教學工作總結2017第二學期
八年級歷史教學工作總結2017第二學期
八年級歷史教學反思範文
八年級歷史教學隨筆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