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歷史必修一知識點總結人教版

General 更新 2025年01月10日

  高中階段是學生初步懂得人生目的與價值,初步認識奉獻與索取,逐步建立起實事求是、勤奮踏實等心理品質的關鍵階段。下面是小編為大家帶來的高一歷史必修一知識點總結人教版,相信對你會有幫助的。

  :中國近現代社會生活的變遷

  一、 近代以來,人們物質生活和社會習俗發生了怎樣的變化?影響其變化的因素有哪些方面?

  1.近代:1840年至1949年

  變化表現:

  ***1***衣著:長袍馬褂***傳統***、西裝***外來***、中山裝、旗袍***中西合璧***

  ***2***飲食:西餐傳入並逐漸流行***19世紀40年代起***;

  一些西餐中常用的原料開始大量進入百姓飯桌,一批專門生產西式食品的食品廠開始出現,西菜西點逐漸成為國人飲食的重要組成部分。

  ***3***居住:四合院***傳統***,

  外人來華後,西式洋房開始大量出現,中西合璧成為典型特徵;

  20世紀30年代前後,京津等地開始出現富貴人家所修建的完全歐化的新式住宅,其命名也開始改用“新村”、“花園”、“別墅”、“公寓”等。

  ***4***風俗:

  ① 主張“ 斷髮易服 ”、“廢止纏足”、改變傳統婚姻制度,倡導婚姻自由

  ② 社交禮儀:跪拜禮→握手、鞠躬 ;

  稱 呼:“老爺”“大人”→“先生”“同志”;

  婚喪儀式:鋪張繁瑣愚昧→簡潔文明。

  ③ 辛亥革命後,“用陽曆”,增添了國慶、元旦等新節日。

  ④ 讀報刊、看電影成為民眾生活一部分

  侷限:由於農村落後、封閉,農村社會生活變化微弱,只有少量的洋貨進入中等生活水平的農民家庭,傳統的風俗習慣 ,堅如磐石。

  變化原因: ***1***西方的生產、生活方式和生活習俗的影響;

  ***2***仁人志士的推動;

  ***3***民主思潮的促進;

  *** 4***近代工商業的發展。

  2、現代:1949至今

  變化表現:建國後,人們生活逐步得到改善,但改革開放前,溫飽問題長期未能解決。改革開放後人們的衣食住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1***吃:***1***.到1987年,基本解決溫飽問題。***2***.政府發動的“ 菜籃子工程 ”,使豐富的蔬菜、肉蛋、海鮮擺上百姓的餐桌。***3***.餐飲業發展,快餐盛行。

  2***穿:從灰藍單調走向五彩繽紛,從單一的款式走向多樣化,年輕人的服飾,逐步融入國際潮流 。

  3***住:1995年,國家在城鎮啟動“安居工程”,讓中低收入職工買到合適的住房

  4***風俗習慣:

  ***1***. 1950年政府制定《婚姻法》,實行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男女平等的新的婚姻制度。這是解放婦女、移風易俗的一項重大舉措,導致幾千年來中國社會家庭生活的重大變革。

  ***2***. 黨和政府提倡勤儉節約、熱愛勞動、無私奉獻、樂於助人,使社會風氣發生了根本轉變。

  ***3***. 改革開放以後,實行了雙休日,休閒成為人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變化原因: ***1***. 新中國成立後,人民當家作主,生活逐步得到改善。

  ***2***. 大規模的經濟建設導致城鎮人口劇增,商品糧購銷矛盾突出,為此國家實行統購統銷。這就穩定了物價,保障了城鎮人民基本物質生活的需要。

  ***3***.改革開放後,黨和政府把實現小康作為經濟建設的奮鬥目標。人們的衣食住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二、近代以來中國的交通、通訊工具發生了哪些變化?對人們的社會生活產生了什麼影響?

  1. 交通工具的變化及影響

  ***1***變化

  ① 輪船:a. 鴉片戰爭後輪船開始進入中國。

  b. 19世紀70年代,洋務派創辦的“輪船招商局”在上海成立,首次打破列強壟斷中國江河運輸業的局面。南京國民政府成立後,將其改為官辦,成為官僚資本的企業。

  c. 新中國成立後輪船運輸業由國家統一管理。20世紀90年代後,呈現萎縮的狀態。

  ② 鐵路:a. 19世紀70年代,外國商人擅自修築吳淞口到上海的淞滬 鐵路b. 19世紀80年代初,清政府修築從唐山到胥各莊的鐵路,標誌著中國鐵路的誕生。c. 辛亥革命前夕,已陸續修建多條鐵路,奠定了中國近代鐵路網的基本格局。d. 民國建立後,鐵路事業發展總體緩慢。e. 新中國成立後,在20世紀五六十年代,修建了寶成 、蘭新等鐵路,“九五”期間,修建了北京直通香港九龍的京九鐵路,到“九五”期末,中國的鐵路總里程已經躍居亞洲第一位、世界第四位。

  ③ 汽車:a. 20 世紀初,汽車開始出現在上海。b. 清末民初,近代的公路修築技術傳入中國。c. 新中國成立後,建立和發展了汽車工業和石油工業,在全國範圍內建立了比較密集的公路網。

  ④ 飛機:1909年,馮如製成了中國第一架飛機,標誌著中國航空事業的開始。1920年,中國首條航空線“北京——天津”航線開通。現在,中國已成為世界民航大國。

  ***2***影響:交通工具的變化和交通事業的發展,不僅推動各地的經濟文化交流和發展,而且也促進資訊的傳播 ,開闊人們的視野,加快生活的節奏,對人們的社會生活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2. 通訊工具的變化及影響

  ***1***變化

  ①電報:a. 19世紀70年代,福建巡撫在臺灣主持架設中國第一條有線電報線。b. 20世紀,上海崇明還裝置無線電臺,並設無線電報局 。這一時期,有線電報主要用於軍事目的,無線電報則供官商通報,民間使用的很少。

  ②電話:a. 19世紀80年代,外國開始在上海設立電話公司。b. 清政府至20世紀初在南京開辦第一個電話局,開通第一部市內電話。c. 新中國成立後,逐漸形成以北京為中心,溝通各個省市的全國通訊網路。d. 到2000年末,我國固定電話和行動電話數量均躍居世界第二位。

  ③網際網路:近年來,人們還通過網際網路,傳送電子郵件。

  ***2***影響:通訊工具的變遷和電訊事業的發展,使資訊的傳遞變得快捷和簡便,深刻地改變著人們的思想觀念,影響著人們的社會生活。

  三、概述我國近現代報刊、影視和網際網路逐漸普及的史實。

  1、報刊:①.19 世紀中前期,外國人開始在華辦報。②.《昭文新報》一般認為是國人最早在中國境內創辦的報紙。③.戊戌變法時的《時務報》、辛亥革命時的《民報》、五四運動時的《新青年》等,發揮著製造輿論、喚醒民眾方面有著重大啟蒙作用。④.新民主義革命時期,中共創辦了《紅色中華》報、《新華日報》、《解放日報》等政論性報刊,為奪取革命的勝利發揮了重要的作用。⑤.新中國成立後,《人民日報》等黨報黨刊成為宣傳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的主要輿論工具,與之並存的《光明日報》等其它型別的報刊,內容豐富。⑥.改革開放後,我國報刊業恢復了生機。

  2、電影:① 19 世紀末,電影誕生不久就傳入中國。②. 1905年,由中國人自己攝製的電影《定軍山》首映成功,標誌著中國電影事業的起步。③. 1931年,有聲電影《 歌女紅牡丹》拍攝成功,結束了中國電影無聲的歷史。

  ④. 20世紀三、四十年代,以左翼電影為主流的中國電影事業相當發達,由蔡楚生導演、王人美主演的《漁光曲》,在1935年的莫斯科國際電影節上獲獎。電影《風雲兒女》的插曲,即田漢作詞、聶耳作曲的《義勇軍進行曲 》,唱遍大江南北,後來成為我國的國歌。⑤. 新中國成立後,出現一些新特點,反映工農生活和革命戰爭的題材紛紛搬上銀幕。⑥. 改革開放後,中國電影走向輝煌。

  3、電視:1958年,北京電視臺***即中央電視臺前身***開始試驗播出,標誌著中國電視事業的誕生。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電視技術***如衛星傳送***的進步,電視逐漸普及。電視節目越來越豐富多彩。

  4、網際網路:①.報紙、廣播、電視被稱為三大媒介。 “網路媒介”同樣具有傳播資訊的功能,所以被稱為“第四媒介”。②.網際網路誕生於20世紀60年代末, 90年代以後隨著個人電腦的普及而風靡全球。③ 1994年中國正式接入網際網路。

  四、報刊、影視、網際網路的發展給人們生活方式帶來了怎樣的影響?

  1. 報刊:最主要任務是通過新聞事業影響人們政治生活,其次是影響人們經濟生活和文化娛樂生活。

  以報道、記錄、宣傳、批判、形成輿論為內容的新聞事業的功能,是報刊的主要任務。它滿足知識屆“秀才不出門,便知天下事”的慾望,對人們,尤其是知識界的政治生活有重大影響。後來,報刊上開始登載商業廣告、娛樂資訊,而且比重日益增大,但新聞活動仍被人們認為是報刊的主要特徵。

  2.影視:最主要任務是滿足大眾的文化娛樂生活,其次是影響人們政治生活和經濟生活。

  影視總是帶有政治導向的,影響著人們的政治生活;但其主要任務是滿足大眾的文化娛樂生活,消磨閒暇時光,發散剩餘能量,轉換情緒,獲得休養。

  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影視中夾帶大量商業廣告,甚至出現電視商場的專題節目,引導人們消費,它對人們經濟生活的影響日益增大。

  3. 網際網路:通過全球範圍的最大限度的資訊傳遞,全方位的徹底的改變著人們的生活方式。

  網際網路的出現將人類推向新的生存空間。通過網際網路,人們可以更主動 、更便捷和最大限度地獲取資訊。網際網路正改變人們的工作、學習、生活與交往方式,同時也催生著當代中國經濟生活的新觀念和新模式。網際網路徹底改變著人們的生活方式,使人們的生活質量得到提高。

  :新航路的開闢、殖民擴張與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的形成和發展

  一、概述新航路開闢的原因以及迪亞士、哥倫布開闢新航路的過程。

  原因:***1***必要性①經濟根源:歐洲商品經濟的發展和資本主義萌芽,導致對黃金的需求量增大,同時要求擴大對外市場。***根本原因***

  ②社會根源:歐洲出現“尋金熱”,《馬可波羅行紀》的流傳使歐洲人渴望到東方實現黃金夢。

  ③直接原因***商業危機***:阿拉伯、義大利商人壟斷了當時西方貿易;奧斯曼土耳其建立後對東地中海地區的控制,使東西方商路受阻。

  ④宗教原因:15世紀晚期,已完成中央集權的葡萄牙、西班牙,熱衷於傳播基督教;

  ⑤思想因素:文藝復興時期的社會思潮——人文主義鼓勵冒險、勇於開拓進取挑戰並征服自然,大膽追求財富並實現個人價值。

  ***2***可能性①人們開始相信地圓學說;

  ②製造出適於遠洋航行的海船;羅盤針已在海船上使用;武器裝備得到改善;

  ③葡萄牙、西班牙成為中央集權制的國家,具備了組織大規模遠洋航行的實力。

  過程:***1***1488年,葡萄牙人迪亞士率船隊沿非洲西海岸南行,抵達非洲南端的好望角

  ***2***1492年,義大利人哥倫布在西班牙王室的支援下,開闢通往美洲的新航路。

  二、新航路的開闢***地理大發現***對世界市場的形成有何意義?

  1、新航路的開闢打破了世界相對隔絕的狀態,使歐洲同亞洲、非洲之間的貿易擴大,並且與美洲有了聯絡,形成不同區域性的市場;

  2、世界各地的聯絡交往擴大,開始成為一個相互影響、相互聯絡的整體;

  3、自新航路開闢時代起,全球逐漸形成了以歐洲為中心的世界經濟體系,人類也由此從各民族分散孤立地發展開始走向整體世界,日益連成一個整體。

  4、伴隨著殖民擴張,世界市場的雛形出現,這是世界市場形成的第一步。

  三、荷蘭、英國是怎樣進行野蠻搶奪殖民地和建立海外商品市場的?

  ***1***荷蘭殖民擴張

  背景:① 優越的地理位置和經商傳統

  ② 新航路開闢的影響

  ③ 荷蘭擺脫西班牙殖民統治嬴得獨立

  特點:殖民擴張與對外貿易緊密聯絡,組建大型商業公司是荷蘭人在國際競爭中的重要手段。

  過程:① 在亞洲,荷蘭先後侵入爪哇島、雅加達等地;

  從葡萄牙手裡奪取了馬六甲、錫蘭,並在當地貿易中佔據了主導地位;

  ② 在非洲,17世紀中期,荷蘭奪取了非洲南端的好望角。

  ③ 在東亞,荷蘭殖民者一度侵入我國領土臺灣,還在日本長崎建立了貿易據點。

  ④ 在美洲,荷蘭也在進行殖民活動。

  ⑤ 17世紀上半葉,荷蘭取代西班牙、葡萄牙成為世界頭號貿易強國和殖民帝國,有“海上馬車伕”之稱。17世紀下半期,英荷進行了三次戰爭。結果,英國取得了荷蘭的北美殖民地。此後,荷蘭在歐洲喪失了大國地位。

  ***2*** 英國的殖民擴張:

  原因:A物質基礎:國內資本主義工業非常發達,是在海外殖民活動中取勝的主要原因。

  B根本原因: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後,先進的政治制度是取勝的根本原因。

  C武力後盾:建立了歐洲一支最強大的海軍。

  D意識形態:宗教改革後,英國清教徒強烈的個人奮鬥進取精神和思想文化意識的進步與解放,也是取勝的重要原因。

  特點:英國殖民霸權地位的確是通過殖民戰爭實現的。

  過程:① 16世紀,英國沒有實力同西班牙和葡萄牙抗衡,這時期海上活動的特點是進行一般性海上貿易的同時進行海盜式的搶劫和販賣黑人奴隸。

  ② 1588年,英國打敗西班牙的“無敵艦隊”,開始確立了海上霸權

  ③ 1652-1674年的三次英荷戰爭,英國打敗荷蘭,奪取了荷蘭在北美的新尼德蘭殖民地

  ④ 18世紀,英法發生多次戰爭,在最後的七年戰爭中,英國打敗法國確立了世界殖民霸權

  四、殖民擴張和掠奪是資本主義世界市場形成的主要途徑:

  野蠻搶奪殖民地和建立海外商品市場是資本主義貪婪性的早期表現之一。隨著殖民擴張的進行,資本主義的世界市場進一步擴大,世界上越來越多的地方被納入資本主義世界市場體系之中,世界市場的形成是建立在西方列強野蠻擴張與殖民掠奪基礎之上的。

  五、 第一次工業革命為什麼首先在英國發生?

  ***1***可能性① 資產階級統治的確立***前提***

  ② 圈地運動造就了大量的自由勞動力

  ③ 奴隸貿易和殖民掠奪以及圈地運動積累了大量資本

  ④ 工場手工業時期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和技術

  ⑤ 國內豐富的資源和海外殖民地提供了廉價的原料

  ***2***必要性***或直接動力***

  海外市場的不斷擴大,工場手工業滿足不了日益擴大的市場需求。

  六、簡述第一次工業革命的過程和重要發明

  過程:紡織部門 → 動力 → 交通運輸部門

  發明:紡織機械——飛梭***凱伊***、珍妮紡紗機***哈格里夫斯***、騾機、水力織布機

  動力機械——蒸汽機***瓦特***

  交通運輸——汽船***美 富爾頓***、蒸汽機車***英 史蒂芬孫***

  七、第二次工業革命發生的背景是什麼?有哪些主要成就?它與第一次比較有哪些不同特點?

  背景:① 是在自然科學取得重大突破的情況下發生的新技術革命。

  ② 爭奪世界市場是第二次工業革命的一個動力。

  成就:① 電力的廣泛應用 ② 內燃機的創制和使用 ③ 化工技術的發展 ④ 鋼鐵工業的進步。

  特點:① 以科學理論為基礎,科學和技術緊密結合,以電力的廣泛應用為顯著特點,以重工業部門為結構。

  ② 多個國家同時並舉。

  ③ 與第一次工業革命相交叉。

  ④ 極大地推進了生產力發展,人類進入電氣時代。

  八、兩次工業革命對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發展的影響:

  1.工業革命為世界市場的發展和人類文明進步奠定了雄厚的物質基礎和先進技術基礎。

  2.第一次工業革命後,歐美資產階級確立了對世界的統治,19世紀中後期,一個統一的世界市場形成了。***擴充套件,提供經濟前提和技術條件***

  ① 由於工業革命由英國向歐、美、亞擴充套件,強化了國際分工,加速了國際間的人口和資金流通

  ② 工業革命為國際交流提供了經濟前提,隨著機器大生產,資本主義商品經濟獲得迅速發展,資產階級利用廉價優質的商品開啟別國門戶、換回工業原料,拓展市場,使得世界貿易的範圍和規模迅速擴大

  ③ 工業革命為推動國際交流提供了技術條件。***蒸汽機的發明、汽船的航運、鐵路的暢通***

  3.第二次工業革命極大地促進了世界經濟的互動的整體化趨勢,世界市場進一步發展;***物質條件,國際分工***

  ① 第二次工業革命中發展起來的新型交通工具和通訊手段為世界市場的發展提供了先進的物質條件。汽車、火車、輪船等越來越先進、快捷,交通日益便利;電報電話的出現使世界各地之間商業資訊的交流與傳播更加便捷

  ② 隨著世界市場的發展,國際分工日益明顯,國際間的人口、資金的流動和貿易更加擴大,第二次工業革命進一步推動了資本主義的發展,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為了獲得更多的原料產地、銷售市場和資本輸出場所,掀起瓜分世界的狂潮,到20世紀初,世界被瓜分完畢,亞非拉絕大多數國家和地區在經濟上都成為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體系的一部分;

  4.至19世紀末20世紀初,全世界基本完成了以資本主義市場為框架,以國際貿易和殖民主義為手段,以物資和物種交流、人口遷徙與種族融合、各種文化的交流與撞擊、各種社會形態的衝突與選擇為主要內容的一體化程序,資本主義世界體系最終建立起來。

理性與自由的啟蒙教案及教學建議
新高一如何學好歷史
相關知識
歷史必修三知識點總結人教版
嶽麓版高中歷史必修二知識點總結
高中歷史必修四知識點總結
生物必修三知識點總結人教版
嶽麓版歷史必修三知識點總結
高中歷史選修三知識點總結
歷史必修三知識點總結
高一歷史必修一知識點總結人教版
必修一歷史知識點總結人教版
嶽麓版高中歷史必修二知識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