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語文必修四說課稿

General 更新 2025年01月10日

  說課是高中語文任課教師針對所講課題,採用講述的方式,那麼教師該如何寫語文必修四的說課稿呢?下面是小編給大家帶來的,希望對你有幫助。

  高中語文必修四季氏將伐顓臾說課稿

  一、 教材分析

  1、 本課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季氏將伐顓臾》是蘇教版高中語文第四冊中第一篇課文,被列在“我有一個夢想”單元“經世濟民”版塊。它的位置決定了它的重要作用。其次,這篇課文體現了偉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孔子的以“仁”為核心的哲學思想體系,因此,也具有極高的文學鑑賞價值。

  2、 關於本文的先導性知識。

  ***1*** 介紹先秦諸子基本情況:包括生平事蹟、後人評價、觀點主張,代表作品。

  ***2*** 介紹文中季氏、孔子、冉有、子路幾個人物之間的關係。

  ***3*** 介紹孔子以“仁”為核心的哲學思想體系。見課文後的附錄。

  ***4*** 介紹本文的時代背景。

  3、 佈置預習作業:

  ***1*** 自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讀出句讀。

  ***2*** 藉助工具書和書下注釋翻譯課文,要求做到一一對應的直譯,把個人解決不了的問題留待上課質疑。

  4、 教學目標:

  ***1*** 在熟讀課文的基礎上翻譯全文。

  ***2*** 在理解內容的基礎上指導背誦。

  ***3*** 通過分析“仁”在這篇文章中的具體體現,對學生進行相應的思想教育。

  ***4*** 分析文中冉有、孔子的語言特點。

  5、 教學重點:熟讀課文、翻譯全文、理解內容、指導背誦、分析人物語言特點。

  6、 教學難點:理解孔子的“仁”在文中的具體體現。

  二、 教法分析

  本篇課文是記錄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文章,年代久遠,學生學起來難度較大。因此,教師要指導學生做好預習,掃清字詞障礙,認真朗讀課文,藉助先導性知識,,理解文中人物的關係,瞭解孔子的思想體系。

  課上主要以學生的質疑為主,在一種師生共同探究的氛圍中完成本課的教學工作。

  三、 學法指導

  教師的教是為了學生的學,教會學生自學文言文是文言文教學的最終歸宿。在本節課中,老師力圖教會學生怎樣質疑難點字句、怎樣背誦文言文、怎樣理解文言文的語言特點。

  四、 教學過程

  1、 新課匯入

  首先請同學們看大螢幕***大螢幕上顯示一段文字,見教師語***,“人類要在21世紀生存下去,必須從2500年前的孔夫子那裡尋找智慧——摘自世界諾貝爾獎金獲得者在巴黎集會上的宣言。”請同學們注意這則宣言,這句話是一個外國人說的,一個外國人如此崇拜中國的孔夫子到底為什麼?孔子的智慧到底是什麼?所有問題的答案是我國偉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孔子提出了以“仁”為核心的哲學思想體系***板書:仁***。那麼,今天,我們就來學習《季氏將伐顓臾》這篇課文,請大家藉助這篇課文進一步理解孔子的“仁”***板書:《季氏將伐顓臾》《論語》***。

  2、 檢查朗讀

  文言文的朗讀有三條標準,即讀準字音,讀出句讀,讀出感情。下面,我請三個同學分別朗讀課文的三個段落,請其他同學聽他們的讀音、聽他們的句讀、聽他們讀的是否有感情。

  找三個同學朗讀課文,之後難點句子請會讀的學生帶著讀,之後,自讀全文,之後女生讀一二兩段,男生讀第三段,之後,男女生一起讀。

  3、 檢查譯文

  檢查譯文主要採用學生質疑的方式,凡是學生能回答的全部採用學生互答,學生答不出來的教師點撥。文言文翻譯凡是能採用直譯的一定採用直譯,這一條作為師生的共識提出來。

  這節課,學生設計的主要問題有:

  ***1***“無乃而是過與?”中的“是”怎樣理解?

  ***2***“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為?”怎樣對譯,分別是什麼句式?

  ***3***註解15中的譯文選擇第一個還是第二個?***第一個為直譯,第二個為意譯***

  ***4***“既來之,則安之”與現代漢語中的“既來之,則安之”意思一樣嗎?

  ***5***第三段中“蓋均無貧,和無寡,安無傾”中的“蓋”,字典上有八個解釋,能排除①②③④⑧,剩下的⑤⑥⑦到底應該選哪個?

  ***6***在學生沒有問題後,老師提出一個問題“不患寡而患不均”中的“寡”指東西少,“和無寡”中的“寡”指人少,而字典上只解釋說“少”,請問,“寡”到底指什麼?

  質疑結束後,分別找三個同學分別翻譯課文的三段,再訂正譯文中的錯誤。

  最後,教師要求學生整理文中的詞類活用現象,一詞多義現象,特殊句式等文言文重點知識。

  4、 在理解內容的基礎上指導背誦

  每段內容採用教師先提問內容要點,再按要點提示進行背誦的方式進行。

  第一段,本段寫了幾個內容,孔子反對攻伐的理由是什麼?***介紹背景:伐顓臾,冉季向孔子稟告訊息:有事於顓臾,孔子反對攻伐的理由:昔者先王以為東蒙主***不可伐***,且在邦域之中***不必伐***,是社稷之臣***不當伐***。***

  第二段,冉有的託詞是什麼,孔子引用那些話,引用那些比喻反駁冉有?***冉有的託詞是: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孔子引用周任的話:“陳力就列,不能者止”,引用盲人的比喻,引用管理物品的比喻進行反駁。***

  第三段,冉有道出討伐顓臾的真正理由是什麼?孔子又是怎樣反駁冉有的?***討伐顓臾的真正理由是:夫顓臾,固而近於費,今不取,後世必為子孫憂。孔子先批判冉有找託詞,再提出自己的治國安邦的原則,然後批評冉有違背了自己的這些原則,最後,指出季氏之憂,具有高度的政治敏感性。***

  分析完每段的內容要點後,按照螢幕上的提示指導背誦。最後,再按照教師給出的三字詞語背誦全文。***詞語見下***

  伐顓臾——見孔子——爾是過——東蒙主——邦域中——社稷臣——夫子欲——周任言——爾言過——誰之過——近於費——子孫憂——君子疾——丘也聞——不患寡——不患貧——修文德——由與求——不能來——不能守——動干戈——季孫憂——在蕭牆

  之後,教師檢查背誦:指名背與齊背互動進行。

  最後指出:背誦課文,方法很多,例如:朱熹曰:“凡讀書,須要讀得字字響亮,不可誤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牽強暗記,只要多誦讀幾遍,自然上口,便久遠不忘。”對於每一位同學,最重要的是找到一個適合自己的方法,希望同學們在背誦課文的過程中不斷總結,不斷交流,儘快找到適合自己的背誦方法。

  5、 分析課文中“仁”的具體體現

  提問:課文中哪裡能體現出孔子的”仁”的政治思想?

  歸納總結:反對攻打顓臾,說明孔子反對武力***板書:反對武力***。

  引周任的話:陳力就列,不能者止,引用兩個比喻,說明孔子提倡做事要盡職盡則、忠於職守,要自知、自醒。***板書:盡職盡則、忠於職守、自知、自醒***。

  批評冉有強詞奪理,說明孔子提倡為人真誠***板書:為人真誠***。

  提出自己的政治觀點,說明,孔子提倡以國家為重***板書:以國為重***。

  結尾指出季氏之憂在蕭牆,說明孔子提倡要有憂患意識***板書:憂患意識***

  6、 分析文中冉有、孔子的語言特點,設定情境,進行口語訓練

  歸納總結:冉有三句話閃爍其辭,觀點含糊,應該讀出這種感覺。

  孔子三次直呼其名“求”,次次各有特點。四次反問句式猶如急風暴雨,劈面打來,使得冉有理屈詞窮,毫無招架之力。第三段義正詞嚴的批評冉有態度不端正,批評冉有季路違背了自己的治國之道,慷慨陳述自己的政治主張。

  現場找三個學生模擬當時的對話場面,用現代漢語演繹這場對話情景。

  7、歸納總結

  結合板書設計歸納孔子的智慧具體表現在哪裡

  高中語文必修四《寡人之於國也》說課稿

  一、教材分析:

  《寡人之於國也》是蘇教版語文第四冊的重點篇目,該文集中了反映著名思想家孟子的“仁政”思想及其縝密的思維,高超的論辯能力。該單元的教學重點是要了解理解課文的思想內容,掌握文言詞語和句式。如何指導學生學好這篇課文,實現“由教到不教”,樹立學生學好文言文的信心,這是一個關鍵所在。

  根據本單元的教學要求及本文的特點,我擬確定以下三個教學目標和重難點:1、學習孟子“仁政”的思想;2、掌握“熟、發、直、兵、勝”在不同語言環境中的意思,瞭解“於、之”兩個虛詞在不同語言環境中的用法,瞭解“或……或……”“是……耳”“是……也”“是何異於……”等幾個句式的特點,辨析它們和現代漢語的不同特點;3、學習本文正反對比的論證方法及孟子“以五十步笑百步”這一比喻的內涵,領會孟子辯詞的思想性、邏輯性。本文系諸子散文,時間跨度大,學生較少接觸論辯式議論文,因此,重點“3”也是本文的教學難點。

  二、說教法和學法:

  1、說教法:學生在初中和高一階段的學習中,已基本掌握翻譯淺易文言文的能力,所以在教學中,可以把疏通文意的任務交給學生,課文思路的探討也可交給學生,而課文的思想內容則需要師生共同探討,可以結合對文章細節的分析。根據該課的教學目標、教材特點和學生的年齡及心理特徵,我採用以下方法進行教學:

  ①誦讀教學法 包括朗讀和背誦。讓學生多讀多練,讀的方式可以多樣化,力求生動活潑,或個別朗讀、集體朗讀,或輪流朗讀、分角色朗讀,讀後有評,以評促讀、加強對課文的理解和背誦。語文教學應重視整體教學,重視積累、感悟和薰陶,重視語文運用能力和語感的培養。要做到這些,最有效的手段是誦讀。在誦讀的過程中去感悟,並初步把握文章的字詞句、結構內容以及語氣語感,為進一步理解課文奠定良好的基礎。

  ②課前資料交流和亮點探究 本文選自儒家經典名著,語句看似淺顯,內涵卻艱深,為此,我在課前精心設計了資料交流和亮點探究課題的環節。之所以佈置預習的課題,是因為作業提綱是我日常教學中經常使用的,它的好處在於為學生提供解讀課文的思路,明確課文學習的重點、難點,學生帶著作業預習常常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要求學生能夠根據課題去收集、篩選有關的資料,能夠結合背景資料、對文章的內容進行深入地分析。

  ③在課堂上進行開放式課堂討論 文言文教學要注重學以致用,古今互動,既讓學生充分感受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又應注入新的生命,“六經注我,我注六經”即古今對讀,合理延伸。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真正體現以學生為主體的指導思想,教師進行適當的點撥,既讓大部分學生充分體驗說的樂趣和說的暢快,又培養了學生探討學問的好習慣,體現了“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2、 說學法:

  教法是為學法服務的,因為教法只有在適合學生認知規律的基礎上才是有效的,教師要研究學法。在本課教學中貫穿自學探究,引導學生自學、教會學生學習是我們的目的,只有這樣才能真正達到提高學生語文綜合能力的目標。背誦時還要指導學生運用意義記誦法,因為高中學生正處於由機械記憶向意義記憶轉變的時期,記誦要和理解結合在一起,這樣才符合學生的記憶規律。

  三、說教學過程:

  ***一***介紹孟子,匯入課文:

  讓學生課前講話,介紹孟子 ***給學生主動權,讓他們學會收集資料,提高口語表達能力***

  ***二***三讀課文,整體感知:

  1、第一遍,教師範讀,學生注意一些字詞的讀音和寫法。

  2、第二遍,請一組學生齊讀,其他組的學生注意找他們讀錯的字詞和斷句錯誤的地方。

  3、第三遍,全體學生齊讀,帶著兩個問題去朗讀課文,兩個問題是:第一,這篇課文記載了誰和誰的一次對話,這次對話是圍繞什麼話題展開討論的?第二,課文中談及“民之加多”的語句有哪些?

  通過以上三個小步驟,目的是希望學生能夠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使文言文語感的訓練和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能夠落到實處。另外,使學生整體上對文章有所瞭解,明確課文是孟子和梁惠王圍繞“民不加多”展開的一次討論,通過文中談及“民不加多”的三個語句將全文分為三個部分,為下文的進一步亮點探討鋪好道路。

  ***三***齊讀課文,掃清字詞障礙

  1、難句舉釋***面上展開***

  將學生分成三組,第一組負責1-2節,第二組負責3節,第三組負責4-5節。結合註釋分組翻譯,找出難句相互討論,討論不決,推舉一名同學指出疑詞難句,教師集中加以講解。如此,教師重在點撥省時省力,學生積極參與,手腦並用。

  2、掌握重要實詞***點上突破***

  教師提示應重點掌握的詞語:①填然鼓之 ②棄甲曳兵而走 ③或百步而後止,或五十步而後止 ④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⑤數罟 ⑥樹之以桑 ⑦衣帛 ⑧養生喪死 ⑨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⑩王無罪歲 這一步可分組展開競賽,提高課堂效率。

  這一個環節的設定,主要的任務是讓學生能在老師的指導下,掃清字詞障礙,進一步理解課文內容。

  ***四***深入分析,亮點探究

  1、通過一系列點撥式提問,讓學生理清思路,可以設定如下這些問題:

  ①第1小節中,梁惠王提出了什麼疑問?

  ***明確:“寡人之於國也,盡心焉耳矣”,但“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②他認為自己對國家政務盡心盡力了,他有哪些具體做法?***明確:移民移粟***

  ③第2—4節中孟子是怎樣說明梁惠王移民移粟的措施與“鄰國之政”並無本質區別的?

  ***明確:孟子不直接回答“民不加多”的問題,而是用梁惠王熟悉的“戰”設喻——設圈套,誘使對方在不知不覺中說出“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④孟子認為怎樣才能做到“王道之始”?要想“王道之成”還需採取哪些措施?

  ***明確:“不違農時,谷不可勝食也。數罟不入洿池,魚鱉不可勝食也。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谷與魚鱉不可勝食,材木不可勝用

  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畝之田,勿奪其時,數口之家,可以無飢矣。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於道路矣。***

  這一小步的目的是想讓學生通過這些問題的解答,可以進一步理清思路,掌握文的

  大概內容。

  2、設定探究課題:

  探究學習一:梁惠王為何對“民不加多”倍感憂慮?

  擴充套件思維:如何看待今天的人口國策?

  這個題目的設定是出於這樣的考慮:在課前的預習中,我估計很多學生可能會有這樣的疑問:梁惠王為什麼會提出這些問題來?假如以現代的人口觀念來看,世界人口爆滿,各國糧食都發生問題,普遍在推行家庭計劃,哪裡怕人家的人口不少,而自己的人口不多呢?再說,為什麼人民可以移來移去,毫無戶籍限制呢?

  這就很有必要引導學生先了解戰國的時代文化背景。戰國的諸侯各國,雖然不同於西方的封建制度,但人民、領土、政權,都是諸侯們的私有財產,自然領土越廣,人民越多,實力、權勢越大,在國際間的地位就愈高,就能稱雄稱霸。由於那時還沒有國籍制度,也沒有移民限制,更沒有護照的辦法,老百姓可以比較自由遷徙,哪一個國家富強,可以過更好的生活,就可以搬到哪一個國家,作他的國民。而在戰國當時,天下——全中國的人民,只不過幾千萬人而已,真正是地廣人稀,再加上當時列國戰爭和統治者的橫徵暴斂以及生產力水平低下,造成人口減少、兵員和勞動力匱乏。這一分析之下,就知道當時梁惠王對孟子提出這個問題來,是有他的道理的。

  即使在今天,人口仍是決定綜合國力的要素之一。實行計劃生育,提倡晚婚、晚育、少生、優生,控制人口數量,提高人口質量,是當前我國的基本國策,是從國情出發做出的為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的明智抉擇。

  通過這道探究題,希望學生更好的瞭解當時的背景,學會在具體的時代背景下分析歷史事件。

  探究學習二:孟子比喻的特點是什麼?“五十步笑百步”的喻意何在?

  ***明確:孟子散文善用眾多的比喻和寓言,以自己豐富的經驗和學識,用人們習見的事物、形象和鋒利簡潔的語言,用直觀感覺多方面因勢利導,相反相成,化抽象為形象,化概念為具體,從而生動、有趣、有力地陳說事理,辯論是非,富有雄辯性、鼓動性和邏輯性。

點選下一頁分享更多

高中語文文言文主旨如何把握
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五孟子見樑襄王知識點
相關知識
高中語文必修四說課稿
高中語文必修四課本成語彙總
高中語文必修四作文素材
高中語文必修四古文知識點總結
蘇教版高中語文必修四文學常識總結
高中語文必修四字音字形歸納
高中語文必修四生字總結
蘇教版高中語文必修四字詞練習
高中語文必修四字詞整理
高中語文必修四重點字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