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區分散文和小說
小說和散文是人們接觸比較多的文體,有很多人有時讀到一些文章後搞不清楚是小說還是散文,那是因為小說和散文有相通的地方,所以有時才會有人搞不清楚。但是在某些地方看著相似相通的地方卻有著很大的區別:
1、 散文重在抒情;小說主要是敘事,而且故事情節沒有可比性。小說中的故事如同江河,有源頭和流向,流經路線要根據情節的需要而推進;散文中的故事只能是生活中的一小截片段,只能做為一個景觀出現,人物只能為後面的情感抒發服務。
2、 散文一般比較真實;小說大多是虛構的,小說可以容納下現實生活中所有的畫面,還可以把理想中允許存在的那部分內容增加進來。散文的場面描寫,就必須配合情節需要以及後面的情感抒發而設定。
3、 散文以第一人稱為多;小說多種人稱均有,散文是以人以景以物抒發作者主觀感情,託物言志,借景抒情,散文描寫時注重的是一個“情”字。散文創作主要以作者的意志為轉移,作者說這山美,這山就美,作者說這水美,這水就美,作者說這人美,這人就美。
散文中的“我”,常常是作者自己,與小說中的“我”有很大的不同。散文寫作是作者感情的發瀉,文隨情動。散文則否,可以作者直接進入文字,因此,從這個角度講,散文不是敘述,而是自述,是作者的自我敘述;散文側重抒情的時候,散文便與詩歌接近,從這個角度說,散文又是作者的自白。所以散文中的“物”,“景”,“人”是平等的,沒有主次之分,可以相互“烘托”“襯托”。但小說中的“物”和“景”則是為小說中的“人”服務的,是刻劃小說人物的導具,三者之間有主次之分。
4、小說必須有完整的故事情節,重在細緻地塑造人物形象,要給出具體的時代背景和生活環境;散文沒有這麼突出,一般來說,故事情節從前到後都有著某種內在聯絡,這種內在聯絡也就是貫穿在整個作品中的情節線索。只要找到了這條貫穿整個作品的線索,情節的來龍去脈也就容易把握了。這是我們鑑賞情節的首要任務。不過,小說的情節線索並不是指我們一般所說的時間線索或空間線索,而是指作品裡的基本矛盾衝突所構成的情節發展線索。
例如魯迅的《祝福》,祥林嫂與魯四老爺的矛盾衝突,就是構成情節的主要線索。由於作品篇幅長短的不同以及作品內容的特點,小說的情節線索又有主線、副線和明線、暗線之分。鑑賞小說情節,如能抓住情節的線索,把握其來龍去脈,將有助於我們在分析作品時統觀全域性,全面地把握作者的意圖。
5、 小說中至少會有1-2個人物甚至更多;散文可以始終不出現具體的姓名和形象,而且作品中的人物和人物不是一回事,小說中的人物與散文中的人物有著本質區別。小說中的人物,必須要有連續性,是那種帶有動感的、有性格的、獨一無二的那一個;
散文中的人物就不能完全確定,如《背影》中的那個長者,他既可以是父親也可以是母親,可以是叔叔也可以是舅舅,那個人物必須要根據情節需要由作者去隨意設定,散文中的人物只能表現出生活中的一個小片段;小說可以容納下千軍萬馬,並且每個人物都有著自己獨特的面孔,散文就沒有這樣的本事,如果把小說中的人物比成滄海,散文中的人物就只配做一朵浪花;
小說強調生活的厚重感,人物責任重大,作者要指揮那些特定的人物去講話,去做事,用以教誨芸芸眾生朝哪條路上去走,作者並不參與其中。散文就只能刻畫出人物身上那麼一丁點靈氣,多數時候,是作者孤家寡人在衝鋒陷陣,現實中不是所有的人都能被感化;小說強調的是雪中送炭,既可以救人於水火,也可以落井下石,而散文中的人物,就只能做錦上添花這樣的事情,意在指出這個方向才是光明的,只是起個引導的做用;小說中的人物不僅是光輝照人,還可以是齷齪的,意義在於提醒人們可以怎樣不可以怎樣,散文就只能望洋興嘆;小說中的人物有靈魂,可以看做是一棵生長在土壤中的真實植物,有根鬚、有綠葉、有花朵、更有著生命,散文中的人物就只配當個擺設,那就是一支採摘過來的花朵……
6、 小說接近戲劇,故事中的人物直接演給讀者看,情節安排巧妙***伏筆、背景烘托、倒敘、插敘靈活運用***;分析場面和細節是鑑賞情節的進一步深入,同時也只有這樣的情節鑑賞才顯得具體、充分和中肯。如魯迅的《阿Q正傳》中有一個情節令人難忘。犯人在最後受判時畫押,通常總是遲疑而顫抖地執著筆,無可奈何地畫上一筆就算,魯迅寫阿Q的畫押就大大不同,是獨一無二的阿Q式的:一面是“使盡了平生的力畫圓圈”;而另一面卻是“這可惡的筆不但很沉重,並且不聽話,剛剛一抖一抖的幾乎要合縫,卻又向外一聳,畫成瓜子模樣了”。即使沒有看過《阿Q正傳》全文,不知道阿Q平生為人,單就這一細節來看,阿Q的麻木無知就淋漓盡致地表露出來了。
而散文裡的景物,人物,對話描寫,大都比較簡單,有時甚至談不上情節,更不會細緻地去構思故事情節和細節。
7、散文的情節常常是兩兩對比,事不過三。情感變化呈帶狀漸次展開,經過不過的反覆,在結尾時達到矛盾的解決和境界的飛昇,一般是以圓合收場的。以《背影》為例。小說情節同樣要敘述事件,只不過特別強調因果關係罷了。如“國王死了,不久,王后也死了”便是故事;而“國王死了,不久王后也因傷心而死”則是情節。***《小說面面觀》第75***
小說主要是通過故事情節來展現人物性格,表現主題的。故事情節是塑造典型性格的依託,優秀小說的故事情節都和塑造典型性格緊緊結合,故事發生、發展、結束的過程,也就是塑造典型性格的過程。故事情節越典型,越能體現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和矛盾,就越有利於典型性格的塑造;脫離了塑造典型性格,故事情節再曲折生動,也毫無意義。
8、小說屬於純文學,而散文只是文化中的一類。在現有的課本中,多數時候是把散文當成教材,學生們只能通過學習文化知識去認知語言。古人在“九流十家”中已經分辯的非常清楚,散文就是小說的一個下屬分枝。小說可以和劇本相併例,而散文卻沒有這樣的資格,散文是練習寫作的必經之路,而小說就是那個終極目標。散文是寫作的地礎課,是練筆階段,是小說中的一點點精華,小說已經昇華到了上層建築。用畫龍點睛這句成語來形容,就可以把小說和散文明確的區分開,優秀的散文就是點睛的那一筆,雖然也能歸入到寫作的範疇,但只能對寫作起到一些指導做用,而那條整體的龍才是小說的全部,小說是濃縮後的現實生活。
散文雖然和小說一樣都能引起讀者的感悟,但前者與小學語文有些相類似,而後者卻已經提升到大學專業課那樣的程度,切不可把似是而非的內容相提並論。盲人摸象會產生很多種認識,但不論如何變化,散文都逃離不開文學的下屬身份。作者的“身份”不相同。小說作者要具備設計靈魂這樣的職位,是設計者、參與者和感悟者,散文作者只是對生活有了自己感悟的那個人。如果把小說作者比喻成母親,因為作者孕育出“生命”***人物***的個體,而散文作者只能是那個看孩子的保姆。
所以說,小說和散文的區別無論從那個角度上都有著根本的區別,並不都是不一而足的。
如何把握散文的主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