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論語的讀後感

General 更新 2024年12月23日

  縱觀整部《論語》,相信你一定會感受到中華文明,感受到人性的光輝,感受到文學精髓。你也一定會在《論語》中,受益匪淺!以下是小編整理分享的,歡迎閱讀!!!!

  篇一

  古人云,今人說:“半部《論語》治天下。”果不其然,于丹僅僅是寫了讀完《論語》後的一點心得,就在整個中國好好火了一把!這個暑假,小生有幸能去詳盡的閱讀一番。

  《心得》裡的字裡行間無不說明——《論語》是為這個世界而生的,其告訴人們的每一個道理,就好像太陽每天從東邊升起一樣;就好像春天要播種,秋天要收穫一樣。

  《論語》從一定的方面來說,是具有色彩和溫度的,色彩在於它傳授給別人的精髓,溫度在於它給予給別人的光明。

  那麼,我即便不知道作者對於“色彩”的定義。但是,任何人都不可能沒有色彩。所謂“沒有色彩”,無非是灰色。灰色的色彩感不強,可以視為不是色彩的色彩,但同時又是最具普通性的色彩,因為它可以和所有色彩搭配。我也更不知道作者對於“溫度”的定義。但是,任何人不可能沒有溫度。所謂“沒有溫度”,無非是23攝氏度。即便這是一個模糊的數字,但同時又是人體感覺到最舒適的溫度。

  無論是色彩也好,溫度也罷,但當一個人表現出來時,那是他的激情!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理想。為之奮鬥,是一件“加好佳”的事情,關鍵在於你如何將你手中的風箏——放飛,讓線加長,加長,再加長!

  中央電視臺曾經拍過一個名為“我有一個理想!”的公益廣告。在我看來,這是一件積極向上的事情。人嘛,活著就不要憋著!在《論語》中,孔子問過自己的四位弟子,他們的志向,各有不同之處,但是他們每一個人都能夠把它大聲地說出來,好事啊!

  在現實生活中同樣也是這樣的。假使有兩個朋友,他們平時形影不離,有一天因為一點小矛盾便鬧翻了,絕交嗎?兩個人總舍不下多年來的感情,和好!於是兩人都準備向對方道歉。在途中,兩人相遇了,他們笑了,緊緊地抱在了一起。他們沒有說出來?不,心靈的溝通已經將這個不算是理想的理想,完全的化解了。誠然,我完全同意他們這樣的做法,有話,別憋在心裡!

  有些人,每天看著那些經理或是董事之類的人,總是用羨慕的眼光,大家彼此彼此嘛,我又何嘗不是這樣呢?不過冷靜下來,仔細想想,他們也是經過巨大的努力才得到人們的認可,畢竟陽光總在風雨後!“燕雀安知鴻鵠之志”不錯!我相信只要自己曾經努力過,人生就會有閃光點,留下美好的回憶,成功那只是你路過的一個車站。

  的確!理想和行動的關係,就如同引線和風箏的關係。這個風箏能飛多遠,關鍵在於你手中的線。而這條線就是你內心願望。你的內心越淡定,越從容,你就會捨棄那些激烈的、巨集闊的、張揚的、外在的形式,而尊重安靜的、內心的聲音。這會使你走到社會角色中的時候,能夠不失去自我,能夠有擔當,能夠做到最好。

  不過,話又說回去——“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誒,善哉,善哉。這個世界終歸是由有實力的人來主宰的。有本事,甭管是驢是馬,你拿出來溜溜嘛!至此,為百家呼籲之中一道!

  當我讀完《于丹論語心得》的時候,已經入夜。它顯出了它獨有的特點——寂靜,可是我的心情卻再也不能平靜了,感受頗深的。於是立即記錄了下來:當太陽從地平線升起的時候,人感覺到希望的一抹——天地人之道;不論人的距離,心與心之間的橋樑,是無行的,不是無固的——心靈之道;天氣的晴轉多雲,你的笑容依就是那麼的光輝燦爛——處世之道;善良、理智、恆心、合群,這四流一一顯露——君子之道;在我真正需要幫助的時候,我看見好多隻手……——交友之道;人的出生,已經是一個夢想的誕生,而那個人便有了新的想法——理想之道;走過的,無法回頭,還是抬抬頭向遠處看吧——人生之道。

  道是自己選的,路是自己走的,駕馭它祝您一路走好!

  篇二

  我讀《論語》這部書,當然不是想從中覓得修身、齊家的孔門祕傳。我只是在這部書中認識了一個迂闊率性、明知其不可而為之的孔子,一個多才多藝、誨人不倦的孔子,一個食不厭精、懂得生活樂趣的孔子。學貫中西的學者們常把孔子和古希臘哲人蘇格拉底相提並論。蘇格拉底是被雅典民主政權處死的,據說是自由精神阻止他逃亡。但我更喜歡孔子的直言不諱:“道不行,乖桴浮於海”,這同樣是一種自由精神。開啟《論語》去讀,像是穿越幾千年的時光隧道,看到群雄逐鹿,爭霸天下的春秋時期,產生了孔子一個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言行論述了孝道、治學、治國、為政,為歷代君王所推崇,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儒家思想――中庸之道。他的思想言論不一定與我們今天所處的時代相吻合,但對於影響了幾千年的中國文化的經書,是有必要一讀的。

  孔子講究孝道,孝成為中華名族的傳統美德,今天的人們卻在褪色,對其講孝是非常必要的,讓他們明白孝是為人之本。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

  “事父母能竭其力;”等。即孔子說;“當他父親在世的時候,要觀察他的志向;在他父親死後,要考察他的行為;若是他對他父親的教誨長期不加改變,這樣的人可以說是盡到孝了。”這裡講了什麼是孝,同“事父母能竭其力”有些不同。雖然事父母能竭其力,但在社會上做事,或是貪汙或是搶劫,觸犯法律,使父母擔心、憂心,這也不能算是孝。父母都希望子女比自己強,具有良好的品德,這是父母教育子女的出發點。所以為父母提供豐厚的物質不是孝的根本,如果能夠按照父母的意願、教誨行事做人,對得起父母才是真正的孝。

  治學方面,孔子的“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知之為不知,不知為不知,敏而好學,不恥下問,三人行必有我師,博學而篤志,切問近而思”。不正是一種謙虛、嚴謹、實事求是,鍥而不捨的治學態度嗎?治學的方法他講究溫“故而知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他覺得學而實習之不亦說乎。”同時孔子認為“好仁不好學,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學,其蔽也蕩。好信不好學,其蔽也賊……”可見學習的重要性,治學是仁信的基礎。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敏而好學,不恥下問。”這是《論語》六則中給我感觸最深的兩則。前一則是說幾個人走在一起,那麼其中必定有可以當老師的人;後一則告訴我們敏捷而努力地學習,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請教為恥。這兩句話雖然出自兩千多年前的孔子之口,但至今仍是至理名言,意義至大。“三人行,必有我師焉。”這句話包含著一個廣泛的道理:能者為師。在我們日常生活中,每天都要接觸的人甚多,而每個人都有一定的優點,值得我們去學習,亦可成為我們良師益友。就說我們班上的吧。在這個近80人的班集體裡,就有籃球上的猛將、繪畫巧匠、書法好手、象棋大師。有的是上曉天文,有的是下通地理;有的是滿腦子的數字;有的能歌善舞……多向我們身邊的這些平凡的人學習,就像置身於萬綠叢中的小苗吸收著豐富的養分。高山,是那樣地雄偉,綿延;大海是那樣地壯麗無邊,山之所以高,是因為它從不排斥每一塊小石;海之所以闊,是因為它積極地聚集好一點一滴不起眼的水。若想具有高山的情懷和大海的淵博,就必須善於從平凡的人身上汲取他們點滴之長——“三人行必有我師焉”。一個幾歲的小朋友當然不如四十開外的教育家;平民百姓同樣沒有史學家的見識廣博……但是正是這樣的“不恥下問”而造就了許多偉人。

  篇三

  《論語》是一本成就於春秋時期偉大作品。這本書是記錄孔子和他的弟子的言論。《論語》是一顆燦爛的明珠,在過去的2500多年中,世界人們最熟讀恐怕就是《論語》。今年,暑假我有幸讀了這部書,去感受裡面無窮的智慧。

  “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在自省也。”它使我的心裡久久不能平靜,,它像一面警鐘一樣時時刻刻提醒著我見到比自己還有賢能的人,應該要虛心學習,以她為榜樣,不應該存有嫉妒之心。如果是見了沒有才德的人,也應該自我反省一下想一想自己有沒有和他***她***一樣的缺點,以便及時調整自身的修養。

  社會發展日新月異的今天,同樣的我們也要調整自己的心態,反思當天的所作所為,就像《論語》裡面所說的:“吾日三省吾身”:替人做事有沒有盡心盡力?跟朋友交往有沒有不誠信的地方?老師所傳授的課業,有沒有不用心溫習?總而言之。我們每天都要做到這一點,這樣才能讓我們自己不斷進步。

  我還覺得“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也就是說求學不僅是為了明白道理,更要去實踐以此為樂,如果我們把學習當成臆見無聊、枯燥的事情,那就很難將課業學好,所以嘗試著用快樂的心情去學習,這樣必定會學得更好。我們的許多同學也像我說的這樣,把學習當成一件無比痛苦的事情,如果他們讀了這句話一定會振聾發聵的。

  正如宋朝宰相趙普所說的:“以半部論語治天下。”有心的同學何不妨去讀一讀《論語》,相信你會比我的收穫更多的。

高爾基童年小學讀後感
雷鋒讀後感
相關知識
關於論語的讀後感
有關於丹論語的讀後感
有關論語的讀後感
有關論語的讀後感
關於勵志的讀後感3篇
作文論語的讀後感
于丹說論語的讀後感
論語的讀後感作文
關於論語的讀書心得
關於雨巷的讀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