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骨科醫學的論文

General 更新 2024年11月26日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和進步,骨科學在診斷、治療方面有了很大的進展。下文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於的範文,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篇1

  人工頸椎間盤置換術患者的圍術期護理

  【摘要】 目的 總結14例***18個節段***人工頸椎間盤置換術患者手術前後的護理經驗。方法 手術前進行心理護理,做好術前充分準備,介紹人工頸椎間盤的知識,指導患者呼吸系統功能鍛鍊,喚醒試驗練習,頸託的佩戴方法;手術後加強體位護理、密切觀察神經系統症狀和體徵,及時觀察併發症的發生;正確的康復鍛鍊及出院指導等。結果 14例人工頸椎間盤置換術患者均順利渡過圍術期,未發生併發症,臨床症狀緩解或消失。結論 做好手術全過程的護理,尤其是加強術後護理,對鞏固手術療效和促進患者康復至關重要。

  【關鍵詞】 頸椎病 頸椎間盤假體 人工頸椎間盤置換術 圍手術期護理

  頸椎病是骨科常見病和多發病,嚴重者可致大小便功能障礙甚至高位截癱,對生活和工作均造成很大影響。人工頸椎間盤置換術作為治療頸椎病的新技術,在維持病變節段椎間盤活動度的同時,可避免鄰近節段的非正常應力,治療效果良好。我院2003年5月至2005年10月行人工頸椎間盤置換術14例,早期臨床效果滿意,現將護理報告如下。

  1 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本組14例***18個節段***,男11例、女3例,年齡35~55***4.1±8.7***歲。11例慢性起病,病史1~10***5.3±9.6***年。3例因外傷導致急性頸椎間盤脫出。術前均有不同程度的脊髓壓迫症狀,不完全截癱伴大小便功能障礙3例。

  1.2 手術方法簡介在全麻下取仰臥位,C臂X線機透視定位使頸椎目標間隙處於一條直線上,以病變為中心,經頸前入路顯露椎體前方。常規切除椎間盤組織,注意勿損傷上下終板。用中心定位器、角度測量器等輔助定位,用適宜人工頸椎間盤假體置入並在假體前方置引流管一根接負壓瓶並分層縫合[1]。

  1.3 結果術後隨訪6~48個月,患者症狀明顯緩解,脊髓功能明顯改善。Odom評級11例優,3例良。置換節段前屈、後伸活動範圍***ROM***3.5°~8.0°,左右側屈活動範圍2.3°~4.5°、2.6°~4.2°。複查時X線攝片顯示假體位置良好,未發生假體偏移或下沉。

  2 護理

  2.1 術前護理

  2.1.1 心理護理人工頸椎間盤置換是一項新手術,患者患病時間長,對該手術效果和成功率持懷疑態度,擔心手術失敗加重病情甚至危及生命,因此,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緊張、恐懼心理。我們耐心與患者交談,向患者及家屬介紹麻醉方式,手術的必要性、方法、優點及術後康復程式、注意事項;介紹成功病例,創造舒適的環境,取得家人的配合,增強患者戰勝疾病的信心。

  2.1.2 術前準備

  2.1.2.1 一般準備:①術前備皮,操作時防止損傷面板。②常規配血800 ml。③完善各項檢查。④術前常規禁食、禁飲,練習床上大小便。⑤為預防感染,術前晚給予有效抗生素。

  2.1.2.2 呼吸功能鍛鍊:術前3 d開始指導患者進行深呼吸咳嗽訓練。①縮脣呼吸。指導患者在嘴脣半閉***縮脣***時呼氣,類似於吹口哨的口型。該方法包括小量吸氣,長時間縮脣呼氣。呼吸按節律進行,吸氣與呼氣時間比為1∶2或1∶3,儘量將氣體撥出。同時呼吸次數較平時減慢***8~10次/min***。訓練15~20 min/次,3~4次/d[2]。②咳嗽訓練。鼓勵患者積極咳嗽、咳痰,咳嗽時按住胸部,囑其深吸氣,用爆發力使肺深部痰液咳出,3次/d。

  2.1.2.3 喚醒試驗練習:術前訓練患者聽命令動腳趾,以便術中及術後能正確理解醫務人員的命令動腳趾,以及時發現脊髓有無損傷,減少神經系統的併發症。

  2.1.2.4 頸託的佩戴方法:術前講解使用頸託的目的,並演示正確使用方法,便於術後正確使用。佩戴時患者先取側臥位,操作者用雙手牽拉頭部,將頸託後半部置於頸項後面;再取平臥位,將頸託前半部置於頸部,使頸託前後邊緣重迭,用固定帶繫緊。取下時患者先取平臥位,按與佩戴程式相反的順序取下。術前3 d開始訓練,3次/d,30 min/次。

  2.2 術後護理

  2.2.1 一般護理患者術畢即戴頸託,搬動患者時,必須有專人雙手扶持患者頭頸部並輕輕牽引,另外3人站於患者右側,保持頸、胸、腰椎體在同一軸線上,並保持呼吸道通暢。常規使用心電監護,每30分鐘記錄1次。術後第1天開始鼓勵患者做深呼吸及咳嗽動作,給予霧化吸入,2次/d,防止喉頭水腫及肺部併發症的發生。觀察引流液的量、顏色、性質,每30~60分鐘擠壓引流管1次,確保引流通暢。正常50~200 ml/d,色淡紅,若引流量>200 ml/d,色鮮紅,應及時處理。本組2例術後當天引流量多,血壓偏低,及時予以輸血後病情穩定,未發生併發症。術後24~48 h引流量≤30 ml即可拔管,本組患者均於24~48 h拔出引流管。術後3~5 d X線攝片瞭解人工頸椎間盤的位置。

  2.2.2 體位護理平臥6 h後開始翻身,每2小時協助患者翻身1次,操作時必須有專人雙手扶持患者頭頸部並輕輕牽引,進行軸型滾動式翻身,保持頸、胸、腰椎體在同一軸線上。先將患者雙膝屈曲,一手置其肩背部,另一手置於臀部,翻向一側,背部墊枕。更換體位時,可從左45°、平臥、右45°,逐漸過渡到60°。囑患者不可強行自主翻身,以避免頸椎用力不當或扭曲致人工頸椎間盤滑脫。臥床患者骨突處予以保護,骶尾部墊水波紋墊,預防壓瘡的發生。本組患者均無異常。

  2.2.3 早期併發症的觀察及預防

  2.2.3.1 脊髓神經根受損:人工頸椎間盤置換稍有不慎即有可能損傷脊髓或神經根,術後也可能因水腫、血腫壓迫脊髓而發生神經系統症狀。術後72 h內定期監測雙下肢的感覺、運動功能及括約肌功能,並與術前比較。讓患者活動腳趾及進行觸控,檢查患者雙下肢感覺和運動功能是否存在;有無恢復活動的足趾感覺運動功能出現減退或消失跡象,以及區域性切口觸壓痛明顯等。發現異常報告醫生處理。本組均無脊髓神經根受損的發生。

  2.2.3.2 人工頸椎間盤滑脫:人工頸椎間盤滑脫是人工頸椎間盤置換手術失敗的主要原因之一,及早向患者說明預防滑脫的重要性,使之從思想上提高認識並告知患者具體注意事項,以加強防範意識。給予正確的體位護理,術後3~5 d病情穩定者行X線攝片,正常者可按術前佩戴方法在醫務人員的指導下在床上佩戴頸託並協助坐起,5~7 d下床扶行活動。頸託對術後的頸椎可起到制動作用,短期內可增加頸椎的穩定性,縮短臥床時間。本組9例患者於術後5 d佩戴頸託扶行下地活動,2例於術後7 d佩戴頸託扶行下地活動,3例術前不完全截癱患者於術後1月即在輪椅上活動。單個人工頸椎間盤置換的患者頸託佩戴時間為10~15 d,多節段人工頸椎間盤置換者則為15~28 d。本組無1例人工頸椎間盤滑脫。

  2.2.3.3 椎間隙感染:人工頸椎間盤置換患者一旦發生椎間隙感染,不僅手術失敗,同時也對患者生理、心理、經濟上造成極大的損傷,故應遵醫囑合理使用抗生素,並注意觀察全身症狀和生命體徵變化,保持傷口敷料的乾燥,動態觀察切口區域性狀況***包括紅、腫、熱、痛等***。嚴格無菌操作,預防感染髮生。本組均未發生椎間隙感染。

  2.2.3.4 頸前血腫及喉上、喉返神經損傷:嚴密觀察傷口滲血情況,有無呼吸困難,瞭解患者的發音和吞嚥情況,鼓勵患者發音,判斷有無聲音嘶啞或音調降低、誤咽嗆咳 [3],及早發現異常並通知醫生處理。本組1例出現喉上神經牽拉症狀,表現為一過性聲調降低,3 d後逐漸恢復。

  2.2.3.5 腦脊液漏:注意觀察患者有無低顱壓症狀,如頭暈、頭痛、血壓偏低、噁心嘔吐等。觀察傷口敷料滲液的顏色,負壓引流液顏色的變化,當早期引流的液體帶有血性,而以後卻變為透明清亮的液體時,考慮有腦脊液漏發生的可能,立即取頭低腳高位,同時報告醫生處理。本組均未發生腦脊液漏。

  2.2.4 康復指導

  2.2.4.1 早期活動:人工頸椎間盤置換術最明顯的優勢在於治療頸椎病的同時儲存了頸椎的活動性,保證近期療效良好,有效解決了傳統頸椎前路融合固定術後頸部活動受限、遠期相鄰節段退變加速的併發症等問題[4]。術後早期指導患者床上適當活動肢體,做深呼吸,減少臥床併發症,為下床活動創造條件。①膝、踝關節訓練。膝、踝關節屈伸,在每一位置維持5~10 s,重複20次***組***,2~3組/d。②直腿抬高運動***主動為主,被動為輔***。平臥位,下肢伸直離開床面,抬高40°~45°,保持10 s逐漸增加到20 s,重複40次***組***,3~4組/d。術後第1天即可開始以上鍛鍊。

  2.2.4.2 加強障礙肢體功能鍛鍊:頸椎病脊髓受壓損傷後,可造成上肢或下肢運動功能損害,因此,應加強恢復性訓練。①拇指對指、握拳後用力伸指練習。3次 /d,10~20 min/次。②肩、肘、腕關節練習。各關節屈伸、旋轉運動,3次/d,10~20 min/次。③項背肌及頸部運動範圍練習。4次/d,5~10 min/次。活動範圍及強度應循序漸進。④步行練習。術後5~7 d可戴頸託下床活動,必須有人在患者旁協助,活動量以不疲勞為度。

  2.3 出院指導指導患者勿做頸部過度屈伸及左右過度扭曲的動作,保持正確的姿勢,伏案時間每1小時左右活動頸部1次;繼續加強功能鍛鍊,進一步進行較精細的活動練習,如寫字、使用鍵盤、織毛線等;睡眠時枕頭高低適宜,位置恰當,頸部防止受涼;半年內不提重物、禁止劇烈活動或從事重體力勞動,行多節段人工頸椎間盤置換的患者術後3~6個月注意乘車安全,防止頸椎驟然過屈過伸;定時門診複查,術後第1、3、6個月門診複查,出現不適隨時就醫。加強營養,增強機體免疫力,防止區域性及全身感染,預防感冒。

  【參考文獻】

  [1] 楊述華,邱貴星.關節置換外科學[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5:900904.

  [2] 田勳燕.術前呼吸訓練改善肺減容術後患者呼吸功能效果觀察[J].護理學雜誌,2005,20***14***:3031.

  [3] 曹偉新.外科護理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2:180.

  篇2

  骨科護理中的康復鍛鍊

  1、康復鍛鍊對於骨科患者康復的重要意義

  骨科疾病對於患者生活質量具有不同程度影響,對骨科患者及時開展康復訓練能有效降低併發症發生率,增強患者機能,使患者早日康復,也是骨科患者恢復功能的關鍵。康復訓練作為組成創傷與疾病治療的重要部分,能夠延續手術或非手術治療,是骨科患者恢復功能不可缺少的有效手段。骨科康復訓練採取預防功能障礙、功能代償或代替、促進功能恢復等內容實現運動系統功能恢復的目的。骨科康復訓煉中的護理活動是由護理人員為骨科患者開展康復鍛鍊包括康復鍛鍊評估、指導、有關知識宣教等具體內容,護理人員在醫生治療後負責指導患者的恢復階段,對患者康復鍛鍊情況最瞭解,對患者康復鍛鍊程度進行評估,並根據醫囑執行康復鍛鍊活動,參考臨床經驗採取適宜的康復鍛鍊措施,使患者早日恢復骨骼機能。所以,適宜的康復鍛鍊能使手術成功率明顯提高,降低病人致殘率。不適宜的康復鍛鍊會對患者康復效果造成嚴重影響,引發患者肢體功能障礙,使患者產生巨大精神壓力,對日後生活造成不利影響。

  2、康復鍛鍊在骨科護理中的發展

  具有關研究結果顯示,骨科護理中的康復鍛鍊的不均衡發展,不同等級醫院具有明顯差距,三級醫院發展較好,醫院及科室定期組織講座,每年選派護理人員進修,加強對護理人員康復鍛鍊技能的培訓。但三級以下醫院在骨科護理上就存在很多問題,主要有以下幾方面表現。

  2.1思想認識

  骨科護理人員由於比較瞭解骨科疾病病理、病症,對一些輕症不夠重視,尤其是有些骨科疾病經過自然鍛鍊後使機能逐漸恢復,因此不重視恢復期康復鍛鍊。康復鍛鍊比較耗費時間,治療效果比較緩慢,很多醫院指導患者康復鍛鍊的人力與精力不夠,使很多醫院的骨科護理在康復鍛鍊方面沒有開展,沒有引起應有的重視。

  2.2醫護配合

  醫護配合是保障骨科患者早日康復的前提,醫生按照護理人員的反饋病情資訊對治療方案進行調整,護理人員按照醫生指導對護理方法進行調整,醫護之間通過配合,使患者在調整治療方案及護理方法中儘快康復。但在護理實踐中,諸如醫生不信任護理人員專業水平,護理人員不理解醫生指導方式等醫護配合不協調問題造成骨科患者在恢復階段難以得到良好治療。

  2.3技能培訓

  護理人員技能培訓分為護理業務評價與宣教質量評價,當前,醫院護理業務培訓具有較高的質量,但宣教質量相對較差,護理人員只善於做不善於說的現象比較明顯,這與護理人員專業素質具有重要關係。

  2.4進修學習

  醫院護理具有較少的進修機會,名額比較有限,一般多傾向於心、腦等科室,因此骨科護理進修機會更少,對於外界先進技術、護理技巧等不能及時全面瞭解,導致醫院學科發展不均衡,影響了骨科護理水平的提高。

  3、提高康復鍛鍊效果的有效措施

  主要可採取以下四個措施,

  一是提高認識。正確定位骨科康復護理,培養良好醫德,樹立以人為本的從醫理念,提高醫護人員責任感。建立良好教育機制與績效激勵機制,引導骨科護理人員重視護理康復鍛鍊,提高康復鍛鍊質量。

  二是醫護配合。護理人員要積極學習骨科基本知識,掌握常見病、多發病診治方法,術後患者康復時,護理人員要提高自身專業素質,加強與醫生配合,做好患者康復鍛鍊工作。

  三是嚴密組織,系統培訓。骨科護理的專業性需要護理人員具有較強的業務功底,醫院在組織有關康復訓練培訓、講座或學術交流活動等內容中,為護理人員多創造學習機會,改善護理人員知識不足的現狀,轉變護理人員觀念,為患者提供優質服務,加強培訓骨科護理人員的專業技能。

  四是雙向引入,提高素質。我國護理人員較為年輕,工作時間較短,經驗不足。因此,骨科醫療護理要從引入和留住人才,為經驗豐富的護理人員提供更多進修機會,不斷提高素質,對於提高康復護理專業質量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4、結語

  總之,骨科醫療護理中,不只是康復鍛鍊,健康教育、心理護理及人性化護理等方面對於患者康復都具有重要的影響。所以,在開展康復鍛鍊過程中,要做到醫護緊密配合,綜合多方面護理技巧,全方位實現高效康復過程,使患者早日恢復健康。

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甲襞微迴圈改變的臨床研究
臨床護理醫學論文
相關知識
關於骨科醫學的論文
關於預防醫學的論文
關於臨床醫學的論文
關於骨科醫院的宣傳標語彙總
關於骨科醫院的廣告詞
關於政治哲學的論文
關於人生哲學的論文
關於人生哲學的論文
關於中醫學的論文
關於醫學的論文免費範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