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丹論語心得君子之道讀後感
《論語》中為我們描述的君子必須是一個善良的人,一個高尚的人,一個很好相處的人。于丹教授認為君子還有一個重要的標準,那就是一個人的言行,也就是說話和做事的標準,一個君子的言行應該是怎樣的呢?下面小編為您帶來於丹《論語》第四章君子之道的讀後感心得,歡迎閱讀!
篇1
孔子有句話,出自《論語·為政》:“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此家喻戶曉之言,既是其一生自我修養之總結,亦可視作古代讀書人終生奮鬥之目標。為何以此為標杆?在於它極好地概括了達到君子的幾重境界。
晚明大儒顧憲成曾如此剖析孔子心目中“君子”之境界:“這章書,是夫子一生年譜,亦是千古作聖妙訣……夫子自十五志於學至四十而不惑,是修境;五十知天命,是悟境;六十耳順至七十從心,是證境。”這段話堪稱將如何養成君子的三重境界概括得甚是精闢到位:修境即不斷學習、完善自我、確立志向、積極進取的過程;悟境即隨著人生經驗日益豐富,閱歷的不斷積澱,真正瞭解自身短長,領悟世界本質,走向成熟的狀態;證境則是對人生順逆已瞭然於胸,對世事無常已泰然處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在繁雜的規矩中可以求得自由的化境。
那何為“君子”?孔子身處時代,“君子”具有兩層含義:一指那些出身高貴、地位較高的統治者;二指那些具有很高的道德修養、能夠遵循禮樂的人。故《論語·學而》指出,“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可知君子有其專門關注之事、用力之處,“本”即事情的根本之處。換言之,君子要做好本身工作,盡其職責,道便由此產生。
若要聞道,先須自修,這當從“修境”入手,此即古時讀書人求學之始。它分為三個層次:志於學、而立與不惑。志於學,便是自此開始,立志於要把一生奉獻給學問,奉獻給追求真理,這意味著人生目標的確定。意義在於:首先,學術研究和道義探討成為了人的終身事業,道統開始獨立於政統並高於政統;其次,此乃知識獨立、士人獨立的標誌;再次,士人不再是專家,不再是專業技術人員,而是“祖述堯舜、憲章文武”、擔當天下道義的君子儒。讀書人從此真正成為社會核心價值的承擔者,即擔道之士。著名學者錢穆先生曾對君子擔道的重要性有過至論:
道,人生之大道。人生必有死,死又不可預知。正因時時可死,故必急求聞道。否則生而為人,不知為人之道,豈不枉了此生?若使朝聞道,夕死即不為枉活。因道亙古今,千萬世而常然,一日之道,即千萬世之道。故若由道而生,則一日之生,亦猶夫千萬世之生矣。
從此,道統意識油然而生。
所謂而立,簡言之:其一,個人政治身份得到肯定;其二,有了自己的事業。此乃個人事業之起步期。試想一個人經過孜孜以求、苦苦努力,達到了而立,會是一種什麼樣的狀態?學業有成,事業確立,身份得到充分認可,理想看似越來越近,那麼這個人應呈奮發有為、躍躍欲試,躊躇滿志、銳氣十足之態。這種狀態固然頗佳,但尚遠遠不夠。他的見識、修為、眼光、氣度還不足以應對這個紛紜複雜的大千世界。所以,還需要繼續修煉,以至“不惑”,即對自己的人生追求不再疑惑,對自己的人生方向不再動搖,對世間種種光怪陸離、紛紜複雜的現象,皆能泰然處之,做出正確的價值判斷。
“悟境”指個人修為之瓶頸期與突破期。雖說知天命是悟境,但並不意味著學習之終結,恰恰相反,這是君子修養的又一個起點。孔子講:“不怨天,不尤人,下學而上達,知我者其天乎!”既然“天命”是“上天”給你下達的“命令”、是“天”規定了的你的“使命”,那麼你立身在世,所能做的事,只是去努力完成“天”“分配”給你的“任務”,這是你應該做的,也是你可以做的。於是你的人生經驗給你的人生“定了位”。有了這個“位置”,你如果再“越位”“僭越”,或者放棄這個“位置”而“不到位”,則是為“不仁”,就不是“君子”。“定了位”不等於“到了位”,你還得努力才能使自己“到位”,故“知天命”相當於人生事業的再出發。唯有繼續前行,才能抵達君子修養的終點,也就是證境——耳順和從心所欲。
“耳順即舜之察邇言,所謂善與人同,樂取於人以為善也。順者,不違也。捨己從人,故言入於耳,隱其惡,揚其善,無所違也。學者自是其學,聞他人之言,多違於耳。聖人之道,一以貫之,故耳順也。”這是清代學者焦循對“耳順”的解釋。說的是君子能以一己所持的正確意見不排斥他人的正確意見,能以公認為正確的意見為標準,同時吸取他人意見中符合標準的正確意見。順,就是通達不違礙,入耳即入心。君子不固持自己的異義,能採納他人的意見,那麼無論什麼話聽來就不違於心、不逆於耳,能夠從他人的意見中分辨出正確的看法予以表揚,又能從他人的意見中分辨出不正確的看法而不予計較,不斤斤縈懷於心,如此就能順利通達,入耳入心。
耳順之後,便達至化境。唐代文學家柳宗元指出:“孔子七十而縱心,彼其縱之也,度不逾矩,而後縱之。”換言之,柳氏認為孔子之所以能夠從心所欲,是因孔子自認內心的慾望不會超出社會規矩的範圍,孔子有這樣的道德自信,可以估量內心慾望是在規矩法度之內的。依柳宗元之理解,規矩是內心慾望的隱形前提,只有“不逾矩”的慾望才可“後縱之”。反過來講,“逾矩”的慾望不可以隨便遵從。其實儒家亦承認人在現實生活中,確有各種不合禮法、不合規矩的慾望。在這一基本預設下,人心的各種慾望若不加限制,不以“道心”“天地之性”加以引導,人便隨著自身慾望之橫流而矇蔽良知,從而生出惡念、做出惡行。孔子的“從心所欲,不逾矩”,即經過長期的自我修養和自我控制,達到一定的人生境界,內外打通,社會的規矩即我自身的規矩,社會規範內化為個人的生活信念,因而社會規矩對我而言,就不再是約束,反而是內外相證、從心所欲的試金石。這種“自由”是一種道德境界,是此心純然天理的境界,是一種不去挑戰世俗禮法的心理自在。因為此時,心就是法,法就是心,人在規矩允許的範圍裡體會從心所欲的自在。
當然,世上諸事,往往知易行難。至於此三重境界,錢穆曾指出,“學者所能用力,亦在志學與立與不惑之三階程。至於知天命以上,則非用力所及,不宜妄有希效。知有此一境,而懸以存諸心中則可”。或許凡人終其一生,也難將修境、悟境與證境踐履殆盡,唯有默默懸於心間。君子何為?便是讀書人在不斷學習、修煉中竭力向理想狀態靠近而已。這恐怕便是“雖不能至、心嚮往之”的妙處所在吧。
篇2
于丹《論語》心得之四:君子之道。這章主要講如何做一個君子,能夠稱為君子的標準又是什麼。
“君子”是孔夫子心中理想的人格標準,使許多人正在努力的方向與動力。提到“君子”一般都會與男子相聯絡,誰說女子中就不能有“君子”。“君子”並不是男子的慣用名詞,所謂“君子”就是在星光大道上奪放異彩的人物,並不是從外表能看出來的,而是內心散發的一種無可彼及的光輝。
稱之為“君子”的第一標準是要做一個善良的人。所謂善良是攻於身,行於義。真正善良之人是渺小的,是默默無聞的,待人處世皆以善為本。所謂:“人生一日,或聞一善言,見一善行,說一善話,行一善事,此日方不虛生。”為善者不雲利,逐利者不見善。善良之人是不求回報的,這種善是發於內心的。如果你挖掘它將不斷湧出來。善良的心靈是園,善良的思想是根,善良的語言是莖,善良的行為是果,善良之人會使靈魂變得高尚,會對生活充滿勇氣,會對未來充滿自信。
稱之為“君子”的第二個標準是要做一個有恆心的人。所謂“無恆產而有恆心”苟有恆,何必三更眠五更起,最無益,莫過一日曝十日寒。成大事不再力量的大小,而在於堅持多久。一朝開始便永遠能夠將事業繼續下去的人是幸福的。所謂:“繩鋸木斷,水滴石穿。”一但決定去做,就要把事情做到底,那怕是一件不大的事情,每有這種恆心的力量,就不可能認真的建設工作。有神麼比石頭更硬?有什麼比水更軟?然而,只有堅持不懈,軟水可以穿透硬石。
稱之為“君子”的第三個標準是“矜而不爭,群而不黨。”所謂:“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合。”也就是說君子會人真的聽取別人的意見,但也會有自己不同的見解。而小人呢,在別人提出意見時,只會高屋建瓴,深謀遠慮,隨聲附和,沒有自己的主見,也不能提出實質性的問題。
如果具備以上三個標準,那麼應該可稱一為“君子”,要具備以上三點決非易事。
這章隨談君子之道,似乎有些人會認為與生活太遠,格格不入,不切實際,其實都是我們生活中要具備的一些品質,是息息相關的。
篇3
于丹《論語》心得出版已有10年之久,《論語》更是歷經千年,其中真諦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無論如何,不能否認《論語》的經典與偉大。之前為大家分享了心得之一:天地人之道;心得之二:心靈之道;心得之三:處世之道,今天接著分享心得之四:君子之道。
君子的第一個標準:做一個善良的人。胸懷天下,奮發有為。
君子道者三,我無能焉:仁者不憂,智者不惑,勇者不懼。
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
君子和小人的區別: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君子始終走的是一條正路。而小人則一心看重私利,在一己私利驅使下很容易走上邪路。
君子和小人的不同表現。“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君子每天牽掛的是自己的道德修養,小人則惦記的是自己的家鄉;君子心中始終有一份規矩、法度,不得超越,小人則滿腦子想的是一些小恩小惠,小便宜。
君子的第二個標準:恆心。無恆產而有恆心。
君子的第三個標準:矜而不爭,群而不黨。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周”就是能夠團結照顧到很多人,他以道義為準則與人交往,所以有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
“比”,字形像兩個人緊挨在一起。小人是喜歡結成小圈子,他不會融入大集體。
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慼慼。
與君子和小人相處的不同?
“君子易事而難說也。說之不以道,不說也;及其使人也,器之。小人難事而易說也。說之雖不以道,說也;及其使人也,求備焉。”
說,同“悅”。一個君子,你很容易與他相處,但是你又難以取悅他。假如你想以不正當的手段取悅他,他反而不高興。得到他真正使用你的時候,他就根據你的才幹,給你安排一個合適的位子。
小人的特點是你很容易取悅他,但是你很難與他相處。當他用你的時候,就會求全責備。
君子的言行,應該如何?
君子是“先行其言而後從之”、“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
君子在社會扮演的角色是變通的、與時俱進的。他不是作為一個器具存在的,也就是說不是為了某個職業存在的。孔子說:“君子不器”
一諾千金讀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