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正教是怎麼形成

General 更新 2024年11月23日

  東正教***Eastern Orthodox Church***,又稱正教會或正統教會,是基督教的主要宗派之一,是指依循由東羅馬帝國所流傳下來的基督教傳統的教會。那麼?

  歷史背景

  產生於公元一世紀的基督宗教,最初系自猶太教中分離出來,隨著耶路撒冷的被佔領,教會的中心逐漸轉向帝國的首都羅馬。從公元一世紀到四世紀初,羅馬皇帝一再對基督徒進行壓迫。直到君士坦丁大帝在313年皈依教會,後歷經多次宗教爭端,狄奧多西一世在393年公佈基督教為國教。始於公元5、6世紀時的日爾曼族入侵最終導致羅馬帝國的分崩離析,東西教會也隨之徹底分裂開來。東方正教會與羅馬教會完全分裂前,與其的歧見和教會傳教活動已長期存在。尤其是羅馬教宗把教義中的“聖靈從父出來”改為“聖靈從父和子出來”引發的“和子句糾紛”,至九世紀起,越演越烈。

  1053年,君士坦丁堡牧首馬格爾.賽魯拉留斯***Michael Cerularius***指責羅馬教宗篡改聖經內容以及教義,以各種禮儀問題質問羅馬,如安息日齋戒問題、四旬大齋期不唱阿肋路亞等等。

  1054年教皇良九世派了紅衣主教亨拜***Humbert***至東羅馬協調,但隨即雙方談判失敗,亨拜大怒,取出了教皇的敕書,把賽魯拉留斯破門***逐出教會***。賽魯拉留斯也不甘示弱,當眾把教皇送來的敕書點火燒了,也宣佈把羅馬教皇破門。史稱“東西教會大分裂”。標誌著基督教正式分裂為羅馬公教***天主教***和希臘正教***東正教***。

  公元1453年,東羅馬拜占庭被奧斯曼帝國征服,東正教會則保留下來。其時,東正教派教會分佈的埃及受到信奉伊斯蘭教的馬木留克王朝的穆斯林的控制。但是正教派教會在俄國卻非常強大;故時稱第三羅馬的莫斯科成了新的東正教會中心。

  1962年10月11日由教宗若望二十三世召開,1965年9月14日由次任教宗保祿六世結束的第二次梵蒂岡大公會議上教宗特別指出:“如果天主教會應該為過去教會的分裂承擔責任,那麼天主教會將會謙遜地呼求天主的寬恕。如果天主教會曾經開罪過其他非天主教的弟兄,那麼天主教會也會求他們寬恕。另一方面,天主教會也會誠心地寬恕所有開罪過天主教的人。”

  1965年12月7日那天,天主教和東正教彼此廢除了加給對方的絕罰,在羅馬和東方的法納耳***Phanar***,雙方同時宣讀了相互寬恕書,取消了1054年兩教會對對方判處的絕罰,使基督教東西兩教會合一的希望放出光芒。大會草案指出:“天主教本身也需要認錯和悔改,並重視分離弟兄所擁有的真理、成聖方式和福音價值。”會議的目標就是:“革新教會和渴望與分離弟兄們的合一。“第二次梵蒂岡大公會議《教會草案》中清楚說明:“基督是天主與人類間唯一的中保,聖母中保的角色完全隸屬於基督。”

  正教形成

  “正教”的希臘語***Orthodxia***意思是正統。 如果以“東部正統派”的主要的和狹義的定義來分,“東部”教會裡人數最多的教會是俄羅斯正教會和羅馬正教會。而歐洲正教會***不分東西邊***最古老的則是希臘正教會。若是以英語系國家的西方人慣用的用法來分,"東部正統派"有較廣的定義,也包含了“東方正統教會”***“Oriental Orthodox”中文字面意思和東正教一樣,但兩者是不同的教會***。

  早期的基督宗教在公元1054年發生了基督宗教大分裂,教會從這裡分成東部和西部兩個教會。雙方都認為自己的教會才是由基督/宗徒使徒所開創的最原始的教會,並且都不讓對方擁有這頭銜。東部教會在自己的名稱裡頭加上了“正”***正統***所表示的是他們認為東正教會保留了最原始的教導和崇敬的教會傳統。有些人認為羅馬天主教會代表的是“西部傳統”,然而持不同意見的人則認為羅馬教會已經背離傳統。 所有的東正教派教會都可以回溯他們的脈系直至五個早期的基督教會中心:羅馬教會、耶路撒冷教會、安提阿教會、亞歷山大教會和君士坦丁堡教會。雖然所有的東正教教會都承認君士坦丁堡牧首為最高領袖***正式頭銜為君士坦丁堡,新羅馬大主教和普世牧首 ***,但是教會之間並不是完全一體,而是在彼此承認的狀態下相互獨立。

  因強調自身是《尼西亞信經》中所言“唯一的、從使徒傳下來的”教會,故稱正教;又因由基督教初期流行於東羅馬帝國希臘語地區的教會發展而成,故稱東正教;而由於教會的精神中心在希臘,而且希臘語是儀式中的主要語言***另外的主要語言有俄語、斯拉夫語等***,故又稱希臘正教。根據1990年統計,全世界共有信徒1.7億人。

  政治背景:此一基督教支派佔去基督教世界的六分一,擁有悠久的基督教傳統。他們沒有好像西方教會般,有宗教改革的分裂情況。實際上,他們一直相信自己才是地上真正的“基督身體”。倘若西方基督教人士宣稱東方教會將自己分隔出來,那麼,東方教會就會反駁西方教會,認為西方教會才是與“正統”教會分離。歷史事實乃是基督教第一次大分裂不是十六世紀的復原派改革,而是東西方教會分裂。這次分裂事件在1054年進入白熱化的階段。東西方教會的分裂,不是一朝一夕做成的,要了解這段歷史,就須要由政治及神學思想兩方面去探討。

  遷居行動

  公元330年,君士坦丁大帝將帝國的首都遷往博斯普魯斯海峽的君士坦丁堡的位置,此處位於商業貿易的通道上,除了在商業上有價值外,在軍事上,亦是非常有利的位置,擁有防範異族入侵的屏障。但卻在宗教上使得教會分裂更加確定,同時也因為政治權力減縮,不再輕易受到管轄。羅馬當然失去身為首都的政治重要性,不過另一方面,遷移政府帶來的權力真空,卻令羅馬主教有機會增加他在世俗和屬靈事物上的影響力。羅馬的主教和後來的教皇逐漸奪得政治上強大的權力。由330年君士坦丁遷都,至1054年東西方教會正式分裂的期間,教會面對兩個互相對抗的中心。特別是當查理曼在800年被加冕,實質上成為另一個羅馬帝國後,東西方的紛爭更趨明顯,兩者的關係幾乎到達分裂的程度。至此,在政治舞臺上,出現了兩個皇帝互相爭競。而在宗教方面,羅馬的教皇和君士坦丁堡的大主教亦互相爭奪權力。

  國王兼教

  在東方,大主教與統治者之間,並沒有如羅馬教皇與帝王間出現的相爭情況。起初,東方教會就與治理君士坦丁堡的領導人保持一段密切的合作關係。這種關係非常密切,被西方教會人士和歷史學家稱為“國王兼教宗制度”,意思是指教會事務完全順從皇帝的管理,教會實際上成為政府的一個部門。不過拜占庭的歷史學家駁斥這項指摘,指出皇帝不是教士,而且大主教有權革除他的教籍。支援東正教的神學家寧願用“和諧”***symphon***來代替“國王兼教宗制度”。和諧的意思是指宗教和政治權力互相支援,教會讓信奉基督的領袖管理國家;但整個社會是由神眷顧的,國王是由神膏立的。“國王兼教宗制度”的指控,是東西方教會裂縫越來越大的過程中一個重要事件。而當時的西方教會在數百年來,正努力爭取教權高過政權的地位。

  與新教關係

  正教派並沒有經歷宗教改革,而且基督新教派教會對正教派的態度從開始就一直不明確。兩邊開始時維持著一種熱忱和友善的關係,但是基本的教條神學歧見仍是突顯了出來,尤其是關於神聖傳統,聖靈/聖神由父子分出、自由意志、神聖預定、稱義***釋罪***、聖禮/聖事的數目、洗禮***正教派的“全部浸在水裡”相對於馬丁·路德的“用撒或是淋水”***以及是否要如同正教派的“在洗禮後馬上施行聖油禮和聖餐禮/聖體聖事”,聖餐禮變動的意義以及使用未發酵的麵包,教會和大公會議的無錯誤,崇敬,盛宴,對聖者、聖者塑像和遺物的祈禱,齋戒和其他教會的傳統。由於這些歧見,最終導致兩者停止來往。

  東正神學

  一般來說,東正教派的神學和對於經卷的解釋都是遵循基督教興起初期所傳下來的典範。他們所有的努力都是為了要繼續和延續基督傳給他最初使徒,以及使徒傳給早期教會僧侶的神學和信仰。神學上的創新往往帶來質疑;如果一個意見真的和最初的教會所教導的不同的話,那麼這意見很可能被視為異端邪說。然而進一步的詳細解說傳統神學是可以被接受的。

  然而當這個問題引致教會與政府發生磨擦時,東西方教會的關係就受到嚴重傷害。726年,皇帝利奧三世頒發反影象崇拜的命令,羅馬主教因而指斥他,導致皇帝報復,撤消羅馬對很多地方的管治權。羅馬在失去了寶貴的土地的同時,另外發生了一連串的事情,影響到羅馬的地位,矛頭因而重新指向東方教會,指出其傾向國王兼教宗制度。皇帝干涉很多宗教的問題。

荷蘭小畫派是怎麼形成的
凱撒大帝是誰
相關知識
東正教是怎麼形成
紅血絲是怎麼形成的
黃褐斑是怎麼形成的是什麼原因
肩周炎是怎麼形成的
胎記是怎麼形成的
區域網是怎麼形成的
針眼是怎麼形成的
天氣是怎麼形成的_一看便知
畸形兒是怎麼形成的
強迫症是怎麼形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