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字經的國學經典論文範文示例

General 更新 2024年11月05日

  雖然《三字經》至今不知作者是誰,但這部有近千年歷史的作品已經成為一種文化符號,走進了童年讀物的行列,下面是小編整理分享的三字經的國學經典論文的相關文章,歡迎閱讀!!!!!

  三字經的國學經典論文篇1

  從“三美”視角看《三字經》英譯本

  ----以王寶童譯本為例

  中南大學外國語學院夏睿

  摘要:中華民族浩浩蕩蕩五千年的文化,璀璨奪目,源遠流長。在這漫漫歷史長河中湧現出了無數發人深省,膾炙人口的古典文學作品。這些經典之作,或將哲理故事娓娓道來,或寓大義於質樸之語,抑或瑰麗絢爛引人入勝。蒙學讀物,作為啟迪明智的兒童讀物,更是被賦予高度重視,形成了廣泛流傳於民間的一些典籍,詩文等,如《三字經》《千字文》《百家姓》合稱為“三百千”,是蒙學必讀之經典。其中《三字經》更是以其韻律優美,讀起來朗朗上口而被人們所稱道。《三字經》上自天文地理,下至諸子百家,包羅永珍,被譽為“袖裡《通鑑綱目》”“千古一奇書”“若能句句知詮解,子史經書一貫通”。本文就以許淵衝先生提出的“三美”原則為依據,來透視王寶童先生的《三字經》英譯本,賞析譯本中體現出的的“意美,音美,形美”,以及發現其中仍存在的不足。

  關鍵詞:《三字經》;《三字經》王寶童英譯本;許淵衝;三美原則

  一、關於《三字經》

  《三字經》是中國傳統社會兒童讀物中最著名最典型的一種,歷久風行,幾乎家喻戶曉。並且為“三百千”《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之首,足可見其影響力。《三字經》相傳是宋代學者王應麟所作。雖然《三字經》的作者已經無從考證,但是這部蒙學經典卻是歷久彌新。它篇幅短小,只一千多字,但內容卻極其豐富且每三字為一節,隔句押韻,讀起來朗朗上口。章太炎認為它雖“字有重複,辭無藻採”但“啟人知識過之”。《三字經》不僅僅是中華文明的瑰寶,還應該推向世界,讓世界認識到中國作為一個有五千多年曆史的文明古國的文化魅力。因此,《三字經》的英譯本就顯得格外重要。

  著名的英譯本作者有RobertMorrison***馬禮遜***1812,StanislasJulien***儒蓮***1864,HerbertGiles***翟理斯***1900,潘世茲1989等。他們都為把《三字經》推向世界做出了巨大貢獻。在當代,仍有一大批學者,在從事翻譯事業為弘揚國學默默奮鬥著。王寶童先生就是其中一員,作為詩歌翻譯研究者,王寶童先生著有《英譯三字經千字文》、《王維詩一百首***漢英對照***》等,譯文優美可讀性強。《三字經》雖不算詩歌的行列,但因其具有詩歌所包含的意,音,形美等特點,

  本文采用王寶童先生的譯本,以許淵衝先生“三美”原則為依據,賞析王譯本中的“意美、音美、形美”,以及一些仍需改進的地方。

  二、許淵衝“三美”原則

  詩歌翻譯因其豐富的內涵,文化底蘊和絕妙的押韻,在很多人眼中是不可翻譯的。RobertFrost說“詩歌就是在翻譯中失去的神韻”***Poetryiswhatislostintranslation***。試問,如果一首詩失去了本身的神韻,那詩還能被稱作詩嗎?翟理斯也說“譯文可能是月光與水,而原文卻是日光與酒。”如此可見譯詩之難。然而詩歌,作為文學一個很重要的形式,是文學的集大成者,帶給讀者無限遐想與美的享受,是值得也是必須發揚光大的。因此,一批又一批中外譯者明知不可行而行之,窮其一生不屈不撓,給我們奉上了很多絕妙的譯文和美的饕餮盛宴。許淵衝老先生便是其中一個優秀代表。許淵衝是我國著名的翻譯家和理論實踐家,一生致力於文學翻譯,並將60多年的翻譯經驗總結起來,在前人論述的基礎上提出了自己特有的一套翻譯體系,即“三美”原則——意美、音美、形美。許淵衝在《翻譯的藝術》書中指出:“翻譯是一種語言轉化為另一種語言的藝術,主要解決原文內容和譯文形式之間的矛盾。譯詩除了傳達原詩的內容之外,還要儘可能傳達原詩的形式和音韻。“意美”是最重要的,“音美”是次要的,“形美”是更次要的。也就是說,要在傳達原文“意美”的前提下,儘可能的傳達原文的“音美”;還要在傳達原文“意美”和“音美”的前提下,儘可能傳達原文的的“形美”,努力做到三美齊備。如果三者不能得兼,那麼,可以不要求“形似”和“音似”,但要儘可能的傳達原文的“意美”和“音美”***許淵衝,1979***。

  詩之所以成為詩,且讓人賞心悅目欲罷不能,其中很大一個原因就是它所營造出來的意境美。好的詩歌能帶領讀者感受“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的壯闊之美;“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的。”蕭瑟之美;“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悽悽慘慘慼戚。”的孤苦之美。唐詩宋詞裡,詩人字斟句酌將“意境美”表現的淋漓精緻。許淵衝在翻譯中將“意美”視為重點表現的內容。

  詩歌是一門藝術。許淵衝先生認為,翻譯詩歌時,除了要將原文的“意境美”表達出來,還應該做到“音韻美”。原詩用詞既有傳統的詩意,那麼譯文也應該富有詩意,而不是單純地像某些人提倡的採用自由體的方法來譯詩。如果失去了平仄和韻律,詩歌就和一般的文學形式無異了。閱讀許先生的譯文就會發現他的作品韻腳齊整,讀起來很好聽上口,使人“好之”。

  詩歌的形美問題,許淵衝認為主要是“長短”和“對稱”的問題。最好能做到“形似”至少也要做到“大體整齊”。中國古代詩歌對形式有著非常明確的要求,如五言詩,七言詩等,且字數的多少分配反映著作者本身的情感。

  然而贊成的聲音有多大反對的呼聲也就有多高。在許淵衝老先生提出“三美”原則的時候,有學者提出質疑“在許淵衝教授的漢詩英譯理論與實踐中出現了過分強調形式,犧牲內容的傾向。”對此,許淵衝教授宣告說:我沒有提出過孤立的“音美”理論,只說過譯詩要儘量傳達原詩的“意美”、“音美”、“形美”。可見許淵衝先生並不主張“犧牲內容”,也不“過分強調形式”。好的譯文就應該如孔子所說讓人“知之”“好之”“樂之”。“三美”原則或是還有缺陷,但對詩歌翻譯來說卻是一套很值得借鑑的理論體系。

  三、《三字經》王寶童英譯本中“三美”分析

  《三字經》作為一本兒童啟蒙讀物,富含著深刻的文化底蘊。《三字經》雖不是詩歌,但卻和古代詩歌有很多共同點,比如說《三字經》的語言簡潔明瞭,含義豐富;如詩歌一般的結構整齊,句式對仗;文中內容能夠引起讀者的聯想共鳴,起到啟迪明智的作用;還有最重要的一點就是,《三字經》中三字一句,句句押韻,讀起來如詩歌一樣朗朗上口。因此,《三字經》具有詩歌創造中的“三美”,意音形美,那麼譯文也最好能顯示出原文的“三美”。這樣想來,用許淵衝先生的“三美”原則來分析《三字經》的譯本再適合不過了。下面就以王寶童先生的《三字經》英譯本為例來分析譯本中的“三美”。

  3.1“意美”之體現

  如《三字經》第一句,“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這句話的意思是說,人生下來的時候,本性都是善良的;善良的本性,彼此都很接近。只是由於成長過程中,後天所處的環境和學習環境不一樣,性情也就有了好與壞的差別。王寶童先生的譯本是“Atfirstmankind/iskindatheart,/withnaturesalike/buthabitsapart.”用幾個簡單易懂的單詞很好的傳達出了原文的意思,並且用詞很準確。如人譯為‘mankind’“性本善”“性相近”中性情的兩種翻譯方法“kindatheart”和“withnaturesalike”形象生動,且語言簡明易於背誦。

  再如“融四歲,能讓梨。弟與長,宜先知。”這裡講的是,動感末年的文學家,孔融四歲的時候就懂得謙讓,把大梨讓給兄長吃。作為弟妹的尊重兄姐,這是從小就應該明白的道理。王寶童將其翻譯為“AndRong,onlyfour/pickedthesmallestpear/toleavehiselders/thelion’sshare”這裡,譯文中沒有將“弟與長,宜先知。”譯出來,但是孔融讓梨的故事敘述的很清楚,就算是外國人不知道這個典故明白起來也很容易。並且“thelion’sshare”是很地道的英語表達,寫出了孔融將大份的梨子留給哥哥們的謙讓之情。“弟與長,宜先知。”的意思就自然而然的包括進去了。原文的意美就都在譯文中顯示出來了。

  但是王先生的譯本在表現“意美”這塊,也存在著諸多不足。如“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在這兩句話中包含了兩個典故,第一個是說戰國時,孟子的母親曾為了讓孟子有一個好的學習環境曾三次搬家,直到把家搬到一所學校周圍住下。第二個是說,小時候孟子貪玩,有一次逃課回家,正在織布的孟母見了十分生氣,剪斷了織布機上的線,教育孟子說,學習應該如織布一樣,持之以恆,不能半途而廢,否則將一事無成。但是王寶童先生的譯本“Mencius’smother/chosehisneighbor./Andseeinghimlax,/shestoppedherlabor.”譯文為了音韻的和諧,將譯文處理的很簡單。意思是說:孟母擇鄰而居,看到孩子馬馬虎虎,就停下了手中的活。不知道該句文化內涵的人或許會看得一頭霧水。“孟母為什麼要選擇鄰居呢?看到孩子逃學回家,生氣的孟母停下了手中的活,她又是怎麼教育鬆懈的孩子的呢?”所以,王寶童先生的譯本中,有些地方的處理就顯得過於省略了,以至於原文中的意美並未很好地展現出來。

  3.2“音美”之體現

  王寶童先生的英譯本很注重音律的體現,與翟理斯,馬禮遜等的譯本比起來,作品更押韻,很便於記憶朗讀。如“蔡文姬,能辨琴。謝道韞,能詠吟。”指的是東漢才女蔡文姬,博學通音律,聽其父琴聲,便知第幾根絃斷了。還有東晉女詩人謝道韞,脫口便能吟出“未若柳絮因風起”的佳句。其中,小句末尾押韻,“琴”與“吟”。“詠吟”二字,在中文中的讀音又都是以“y”開頭,讀起來很有韻律。王的譯文是“Caitheflutist/hadamusicalear./Xiethepoet/couldchantamidcheer.”為了再現原詩的韻律之美,譯文中“ear”和“cheer”押尾韻,且“詠吟”二字被譯為“cheer”和“chant”同樣以字母“c”開頭。可以說這個譯文將原文的音韻美完整的展現了出來。

  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很多。例“如囊螢,如映雪。家雖貧,學不輟。”譯文是“Thefire-flies’light/andheavysnowwhite/bothlitupthepoor/tostudyinthenight.”“light,white,night”互相押韻,引人遐想。勾勒出因沒有錢買燈照亮,貧苦的車胤夏天抓螢火蟲,孫康冬天夜裡藉著雪光讀書的刻苦精神。另“昔仲尼,師項橐。古聖賢,尚勤學。”講的是,孔子雖然是個聖賢之士,但仍樂學好學,向一位七歲的小孩子請教學問。原詩文雖未押韻,但譯者在處理時,仍譯出了韻律。“Confuciushimself/fromXiangTuolearned/asagalikehime/forknowledgeyearned.”王寶童的譯本每一小段都有自己的韻腳,互相押韻,讀起來如歌曲一般,優美動聽。

  3.3“形美”之體現

  《三字經》整篇以每三字為一小節,六字一句,形式整齊對仗。所以在譯文的處理中為了儘可能的顯示出原文的“形式美”,王寶童先生儘量以四個詞為一節,八詞一句話,做到了與原文形式的相似,體現出了原文的“形式美”。如“子不學,非所宜。幼不學,老何為。”意思是:小孩子不肯好好學習,是很不應該的。一個人倘若小的時候不好好學習,到老了的時候,既不懂得做人的道理,又無知識,能有什麼用呢?譯文是:“whenwearyofstudies/thekidsaretorue/whentheyareold/whatcantheydo?”譯文將原文中的三字詞很好的用四個英語單詞來代替,還原了原文的“形式美”。這樣就算是看不懂中文的外國人,看到該譯文也能領會到原版中,作者巧妙的字數安排和整齊的形式。這樣的例子在王寶童《三字經》譯本中比比皆是。這樣王的英譯本就通篇用四詞作成,和原文的三字有異曲同工之妙。但是,在譯文中也有一些特列,如“三綱者,君臣義。父子親,夫婦順。”譯文是“ThekingguidestheCourt/thedadguidestheson/themanguideshiswife/sotheThreeGuidesrun.”又譬如“三才者,天地人。三光者,日月星。”譯文是:“Sky,Earth,Man/maketheThreeLights/Sun,Moon,Stars/maketheThreeBrights.”是用五個詞或三詞做成的,但總體來說,《三字經》的英譯本結構整齊,句式工整對仗。

  四、結語

  雖然王寶童先生的《三字經》譯本在一些方面還仍然存在不足,比如說有些地

  三字經的國學經典論文篇2

  淺談《三字經》與當代教育

  【摘要】 《三字經》是一朵植根於中國傳統文學中的奇葩,它是經典的國學啟蒙讀物。《三字經》是中華名族珍貴的文化遺產,它短小精悍,朗朗上口,千百年來,家喻戶曉。其內容涵蓋了歷史、天文、地理、道德以及以一些民間傳說,雖然存在一些封建文化的糟粕和藝術瑕疵,但是其中所蘊含的深刻的教育意義以及獨特的思想價值,對傳統文化的傳承以及當代教育事業的改革和發展有著不可替代的借鑑意義。

  【關鍵字】 《三字經》 啟蒙 傳統文化 教育

  《三字經》是我們既熟悉又陌生的,甚至可以說,是我們自以為熟悉其實非常陌生的一部書。在絕大多數中國人,尤其是漢族人心中,《三字經》是再熟悉不過的了。然而,真實的情況是,往往很多人都能說出“人之初,性本善。”這六個字,但是知道緊接著的六個字“性相近,習相遠。”的人就要大打折扣了,可以隨口頌出“苟不教,性乃遷。教之道,貴以專。”的人就更是寥寥無幾了。說“熟悉”無非是今天的一種自我意識罷了,但在過去,這的確是不爭的事實。《三字經》位於“三百千”之首,是《百家姓》、《千字文》、《三字經》中唯一一本被稱為“經”的,可見其獨一無二的地位。但是,對於今天的我們來講,《三字經》到底還飽有多少意義?對於我們當代的教育事業是否還有重要的啟示作用?答案是顯而易見的。

  一、《三字經》強調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三字經》開篇六個字“人之初,性本善。”看似簡單,卻蘊含的深刻的人性問題,而這個問題,在中國幾千年的文化爭論中一直處於風口浪尖的位置,正是這個問題,也引導著中西兩大文化不同的發展軌道。西方文化信奉人生而有罪,人的一生都是在贖罪,只有上帝是無罪的。而中國文化則主張“性善論”,“性善論”是先秦儒家學派的著名大思想家孟子首先提出的,他提出了“四心說”的觀點,即“無惻隱之心,非人也;無羞惡之心,非人也;無辭讓之心,非人也;無是非之心,非人也。”來論證他“性善論”的觀點。錢文忠教授對此作了新的闡釋,他認為,與其認為儒家學派認為所有人生來都是善良的這一客觀事實,倒不如將其理解為一種中國文化對人類的美好信念和願望。那麼,既然人們本性都是相近的或者說是相似的,是什麼改變了人們後天的性格發展呢?《三字經》緊接著的後六個字就對此作了一個解釋——“性相近,習相遠。”這個觀點其實是先秦時期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孔子提出來的。***不得不提的是,《三字經》中很多內容都是對古人的言論作了一個引用。***這裡的“習”不是“學習”或者“習慣”的意思,而是“薰染”的意思。意思就是,在成長的過程中,因為後天的環境不同,所以受到環境的薰染,性格就有了善於惡以及好與壞的差別。這裡就明確向我們提出了一個命題——後天教育對孩子成長的重要性。而在這個後天教育的過程中,孩子們首先受到的便是家庭教育。父母以及家庭環境對孩子的影響是深遠而且十分關鍵的。

  在父母教育孩子的問題上,《三字經》首先提到的是母親對孩子教育的作用,居然將女性的地位提高到男性之前,這在封建禮教十分嚴謹的古代是十分罕見的,但是不管怎樣,我們有此可以看出母親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地位。錢文忠教授指出,母親是孩子最早的老師,也是最終的老師。在談到母親如何教育孩子的時候,《三字經》舉了兩個典故“孟母三遷”和“斷機杼”孟子的母親為了能給小孟子有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三次搬家,一次孟子逃學回家,孟母就摔斷機杼教育孩子。孟母給予我們當代家長的啟示是深刻的,在教育孩子方面,我們除了要給予他們良好的學習環境之外,還應該以身作則,言傳身教,在自己的一言一行中教導孩子。

  接下來,《三字經》又截取了一個“五子登科”的典故,來說明父親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性。竇燕山的五個兒子在他的悉心調教下兩個中了舉人,三個中了進士,但是其實竇燕山在有這五個孩子之前是一個無惡不作的惡霸,恃“財”傲物,但是他後來以身作則,教育自己的孩子,成為了一個名甲一方的大善人。

  在談到父親的責任的時候《三字經》提到“養不教,父之過。”即僅僅供子女吃穿,但是不教育他們,是父親的過錯。我們可以舉一個例子,在漢宣帝時期,有叔侄兩人,一個叫疏廣一個叫疏受,他們都是當朝太子的老師,官至太子傅,他們告老還鄉的時候皇帝賜給了他們很多銀兩,但是他們並沒有把這些錢留給自己的孩子,而是大擺筵席,請當地的孤寡老人吃飯。他們為什麼要這麼做呢?他們是不愛他們的孩子麼?沒有一個父親是不愛自己孩子的,他們希望的是,培養孩子對知識的依賴,而不是對錢財的依賴。

  如果說母親對孩子的影響是最早的,最長久的,那麼父親對孩子的影響則是更深刻的。我們很多人在中年後回頭再看看自己的父母,很多人都會發現,自己的很多方面都受到了父親的絕對影響,都是暗暗的,不自知的以父親為榜樣的。

  《三字經》雖然強調父母對孩子無形中的影響,但是,更是提醒了我們,為人父母,就應該時刻注意自己的言行,因為父母是孩子最早的老師,也是終身的老師。家庭教育無論在古代還是在強調現在教育的21世紀,都是值得人們深思的問題。《三字經》用最簡單最淺顯的文字,為了講述了最深刻最豐富的道理,為我們當代的家庭教育指明瞭方向。

  二、《三字經》強調教師在教育過程中的作用

  “教不嚴,師之惰。”《三字經》是這樣寫描述老師在教育過程中的責任的,這裡的“惰”並不僅僅是“懶惰”的意思,而是帶有“錯誤”、“過失”的意思。即只是教育,但不嚴格要求就是老師的過錯。

  那麼在古代,教師的地位到底有多高呢?我們舉一個帝王家的老師的例子,在明朝朱元璋在位時期,雖然朱元璋沒什麼文化,但是他對自己王子的教育還是很注重的,於是請了當時非常有名的一個學者李希顏來教育他的王子,但是李希顏對王子們十分的嚴厲,責罰打罵都是免不了的,朱元璋知道後一開始非常的生氣,但是在經過馬皇后的勸說後,馬上對這位先生禮遇代之,十分的尊重他,在他告老還鄉的時候還加賜紅袍。可見老師在當時的至高無上的地位,有著覺得的權威,並且都都非常的嚴格。在古代私塾的門口都會有這樣一個牌匾“溺愛免送”,可見當時教師都是以嚴厲著稱的。

  但是這種中國傳統的師生關係對我們當代教育事業也有著利弊兩方面的影響。一方面,教師的絕對地位會出現一個問題,有的教師會濫竽充數,誤人子弟,但是學生和家長都不敢反駁。魯迅先生曾經在他的一篇文章中寫道這樣一個故事,有一個私塾的教書先生在教《論語》的時候把“鬱郁乎文哉”④讀成了“都都平丈我”,學生提出質疑,但是老師的絕對權威是學生沒有發言的權利。如果這種教師絕對的權威保留至今,那麼後果是不堪設想的,對於這些糟粕,我們應該果斷的拋棄。另一方面,現在很多家長由於對獨生子女的過度溺愛,老師根本不敢責罵學生,使得即使有存在問題也不敢提出來。對於這一點,我們則應該傳

  承古人尊師重道的傳統美德,以一種尊敬老師的心態,專心學習,刻苦奮發,從老師那裡學習和領受知識。

  嚴厲是對我們當代人民教師提出的要求,但是我們更應該以嚴厲為中心輻射出更多的教學方法,在“傳道授業解惑”的同時,與學生建立良好的師生關係,在教會學生學習的同時更應該教會學生做人。這是一名人名教師責無旁貸的。與此同時,嚴厲是以師德的培養為前提的的,只有自身素養的提高才能更好的“傳道授業解惑”,才會使學生受益匪淺。就像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說的那樣“要想學生好學,必須先生好學。惟有學而不厭的先生才能教出學而不厭的學生。”

  三、《三字經》強調個人在學習中的作用

  《三字經》雖然強調了家庭教育以及教師教育的重要性,但是,關於學生自身的努力與好學才是其真正想要說明的。只有嚴以律己,奮發圖強,才能真正的成為棟樑之才。那麼什麼時候開始學習才是好的呢?

  《三字經》告訴我們“苟不教,性乃遷。”如果從小不好好學習,善良的本性就會變壞。古人在很早的時候就明白學習要從娃娃抓起的道理,比我們現代科學理論得算出的13歲前是學習的黃金時期要早了幾百年。《三字經》在後面的詩句中更進一步的說明了這個道理,“子不學,非所宜。幼不學,老何為。”即小孩子不肯好好學習,是很不應該的。一個人倘若小的時候沒有好好的學習,到老的時候既不懂的做人的道理,有沒有知識,能有什麼用呢?這與抗金英雄岳飛的一句名句有異曲同工之妙——“莫等閒,白了少年頭,空悲切。”古人用這些淺顯易懂的文字告訴我們,學習應該從小就開始。我們應該從小就養成好學的習慣,多看、多問、多學。

  在當代,有很多家長都會說,“孩子現在太辛苦了,讓他們小的時候就多玩玩吧!”給孩子留一個美好的童年這無可厚非,但是如果以此為藉口,忽視孩子從小的教育學習就是非常不應該的了。

  北朝文學家顏之推有這樣一本書,《顏氏家訓》,裡面就提出了“讀書應該只爭朝夕。”我們同樣舉岳飛的例子,岳飛武藝精湛,拜師在周侗門下,同門有很多師兄弟,雖然這些是兄弟有的後來也成為了一代良將,但是與岳飛相比,相差甚遠,這是為什麼呢?其實,一開始的時候,大家資質都差不多,但是有一次,下大雪,只有岳飛在雪地中舞劍,其他師兄弟都躲在房間不敢出門,當時周侗就認定在他所有的徒弟中,岳飛一定是最出息的一個。孔子曾說過,“愛之能勿勞之?”⑦想要成才就必定要“勞其筋骨,餓其體膚”。

  那麼作為學生的我們應該怎樣養成從小學習,終生學習的良好習慣呢?《三字經》首先給我們提出的要求就是“教之道,貴以專。”我們對這句詩的理解不能片面的理解為教育最好的方法就是一門深入,長時薰修,而是應該更加全面的理解為學習是一個生命的過程,必須一心一意的經歷。現在教育中出現的一個很普遍的想象就是,樣樣通,樣樣不精。這與許多家長片面追求學習有一定關係,但是更主要的還是學生自己有一種浮躁的習氣,三天打漁兩天晒網,沒有持之以恆的耐心,這對學習是非常不利的。《三字經》明確的提出了“專”字,就是希望我們能專一,一心一意,這對當代教育有著非常深刻的影響。

  其次,《三字經》中還提出“為人子,方少時。親師友,習禮儀。”的要求,即做兒女的要從小就親近良師益友,以便從他們那學習到許多為人處事的禮節知識。《三字經》還為我們舉了兩個典型的例子,“黃香溫席”和“孔融讓梨”。黃香九歲便懂的孝敬父母,孔融四歲就懂的友愛兄長。這些都不是他們天生就會的,而是他們從小耳濡目染,親近良師益友而習得的。可見自己對自己的要求是十分重要的,我們應該學會選擇,學會擇其善者,棄其惡者。

 

  在當代教育的過程中,我們更應該強調自主學習,自覺學習的重要性,學生要主動汲取,而不是被動的硬塞、接受知識,只有這樣,才能更好的培養學習興趣和良好的學習習慣,成為棟樑之才。

  四、《三字經》中其他的重要啟示

  1、強調終身學習

  《三字經》特別強調學習和教育的重要性。如果將《三字經》按每四句分一段的話,全文可分為五十二段,其中前四段就是講述人要接受教育,要不斷學習。《三字經》的開篇即指出一個品性相差無幾的人,因為學習的環境和學習的內容不同,導致行為有了差別。

  在現代,學習內涵更深更廣。人不僅在年幼時需要學習,學習更是一輩子的事。活到老,學到老,終身學習。在教育教學中,我們必須不斷地學習,不斷地充實自己,我們把這叫做“充電”。在工作上如果想取得某方面的長足的進步或在某一領域取得驕人的成績,就需要無時無刻地學習。

  2、先進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

  在古時,可能還不存在教育理念這一類詞語。但現代的許多教育教學原則卻是沿用古人的經驗總結。在《三字經》中滲透著一些先進的教育思想和學習方法,這是一筆寶貴的遺產,值得我們借鑑。

  首先,是教育的示範性原則,教育有暗示的作用,也就是示範性原則。我們要求學生做什麼,怎樣做,首先就要教師是深垂範,也就是以身作則。《三字經》用一些典型生動的典故,深入淺出的告訴了我們這個道理,對我們當代教育的意義是非凡的。

  其次,是循序漸進的原則。《三字經》不僅從內容上向我們說明了這一點,更從自身的排版上說明了這一點。《三字經》內容都是層層遞進,由淺入深,由遠及近的,而在事後議論的關係中夜體現了循序漸進的觀點。

  再次,一些教育方法對我們當代的教育也是很有啟發的。例如,要專一學習、學習要勤奮、學習要擇善而從等等。

  3、倫理道德的訓誡

  《三字經》提出孝順父母,友愛兄妹是人類最基本的德行。它認為懂的孝順友愛是做人的第一件道理。“三綱五常”歷來為有些人所不齒。實際上它是《三字經》有關倫理部分的精華之所在,它指定了人的行為標準。這些都是人與人之間相處的基本原則。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市場把這個原則放在心中,無論走到哪裡都會受到別人的尊敬的。

  與強調教育相一致的,《三字經》提倡尊師。要求孩童多親近師長,聽從老師的教誨。尊師的風尚古已有之,希望沿襲古人之風,在今天的教育過程中做的更好。

  《三字經》在對朝代更替敘述的過程中,在豐富的歷史知識後面掩藏這更為豐富的做人的道理。有此可見,《三字經》還包含了更為廣泛的治國、平天下的道理。

  4、記憶潛力的挖掘

  作為一本啟蒙讀物,孩子們在誦讀的時候,也許他們還不能理解其中蘊含的深刻道理,等到他們長大些了,才會有所收效。目前,更多的是將其作為識字課本,增強兒童的記憶力。

  《三字經》之所以易於背誦,是因為《三字經》的編寫注意了押韻。所以這樣短小精悍的句子讀起來朗朗上口,記憶起來就更加便捷了。另一方面,對《三字經》的背誦可以陶冶一個人的情操,對弘揚祖國的優秀文化,開發孩子的記憶能力,開啟智慧,崇尚聖賢之道,加強兒童文化根基,文化教養,文字功底有著深遠的意義。

  《三字經》及其所傳達的思想理念,既是中國的,又是世界的;既是傳統的,又是現代的。《三字經》對現代教育的重要意義不是我們今天學習《三字經》的唯一理由,我們還有很多理由去學習他。

  劉巨集毅博士算過一筆很有意思的賬。就識字角度論,小學六年畢業的識字標準是2450個漢字。現在很多孩子早在幼兒園裡就開始學習認字了。照此算來,平均每天還學不到一個字。《三字經》一千多個字,背熟了,這些字也大致學會了,所花的時間應該不用半年。

  中華民族悠久的傳統文化是中華先賢們幾千年來智慧的結晶,它使我中華民族歷經幾千年生生不息,屹立不倒。所以,讓學生學習《三字經》等傳統的民族文化是迫切而必要的,它不是復古,而是在傳承和挖掘中國文化的寶藏。

  駱玉明表示,雖然《三字經》至今不知作者是誰,但這部有近千年歷史的作品已經成為一種文化符號,走進了童年讀物的行列,但光靠小學生背得滾瓜爛熟還不夠,還需要承擔啟蒙角色的父母和老師去消化《三字經》,把其中涵蓋的傳統文化核心以合適的方式解讀給孩子,讓他們在物質條件不同的當代社會裡繼續傳承民族文化中的精華。

  三字經的國學經典文章3

  經歷了多少滄海桑田,經過了多少風風雨雨,中華民族的燦爛文化一直毅力於世界之巔,源遠流長。其中以少兒啟蒙讀物《三字經》為代表的作品最為典型。這本書最大的特點就是三字一句、含義簡單易懂、讀起來朗朗上口,但至今為止還未探索出這本書的作者,即使如此,有些人們也把它譜成曲,讓優美的旋律淨化心靈,昇華個人思想,讓你在體味韻律的同時,獲得並體察到了人生存在的意義以及人的內心世界。

  人之初,性本善。

  這兩句放在《三字經》的開頭,一語雙關,既從人的本性開始寫起,結構明確,也闡述了人的本性,即人出生的時候,天性本來是善良的,通過錢文忠教授介紹:最初提出這一觀點的人是儒家思想建立者孟子。在孟子的言論中,重點以“仁”為主,我同意這種看法,因為這種觀點可以使很多人避免“霧裡看花”,從而走上不歸之路,人性本善,是人類內心世界真是的寫照。

  性相近,習相遠。

  人的本性差距不大,但是由於受到後天外來環境的薰染,差距越來越大。可見在古代,就有人對“後天環境”做出了評價,認為導致人性不同的根本原因是受到外來因素的影響,這句“古訓”一直沿用至今。在這個繁華都市,形形色色的事物,在給人們增添樂趣的同時,也在無形中改變了人們的天性,沉溺於其中,從而便有了教育。

  苟不教,性乃遷,教之道,貴以專。

  “如果不去接受教育,善良的本性就會受到變遷,而學習的根本辦法,就是專一”。這是錢文忠教授對這句話的理解,我對這句話,情有獨鍾,因為人性格的養成是要受到後天教育的影響,對於18歲以下未成年人,他們沒有辨別是非的能力,很容易受到不良因素的影響,上網、打遊戲、逃學、說髒話,這些現象在中學生中已經是很普遍了,而教育就是挖掘他們本性的善良,讓他們有一個健康向上的人生態度,這才是社會發展的要求。

  對於學習,最重要的條件就是專一。所謂“一心不能二用”。古時,有“江南才子”之稱的唐伯虎。幼時,也因“心不專”而受到老師的教誨,但最終當他悟出其中的道理時,技藝已經超過了他的老師。是在我們的學習生活中,為什麼有成績好壞之分呢?仔細想想最根本還是自己的心思問題,是不是花心思學習了,是不是“用心專一”了。當機會從身邊溜走的時候,要想想當時為什麼不用心一點兒呢?

  《三字經》的經典語句,教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人。它就像在人們心中種下一粒思想的種子,慢慢生根、發芽。


1.國學經典《三字經》心得體會

2.國學經典三字經讀書心得600字

3.國學經典《三字經》體會心得作文

4.國學經典《三字經》體會心得作文

5.國學經典《三字經》心得作文

三字經國學經典心得體會
初中國學經典篇目
相關知識
三字經的國學經典論文範文示例
三分鐘的大學自我介紹範文
三分鐘的大學自我介紹範文
我眼中的國學經典範文
我心中的國學經典作文
我眼中的國學經典話題作文
關於國家的國學經典語句
高中生應掌握的國學經典句子
關於四經一書必讀的國學經典
圓圓的老老朋友的國學經典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