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書的名句賞析

General 更新 2024年12月01日

  《尚書》 主要記錄虞夏商周各代一部分帝王的言行。它最引人注目的思想傾向,是以天命觀念解釋歷史興亡,以為現實提供借鑑。接下來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歡迎大家閱讀:

  

  克明俊德,以親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協和萬邦。

  【註釋】

  選自《尚書· 堯典》。克:能,能夠。俊:才智。德:美德,道德。九族:從自己的高祖至自己的玄孫九代。睦:和睦。平:分辨。章:彰明。百姓:百官,周朝之前普通平民有名無姓。協:協和。萬邦:眾民族。

  【譯文】

  公正能發揚才智美德,使家族親密和睦。家族和睦以後,又辨明百官的善惡。百官的善惡辨明瞭,又使各諸侯國協調和順。

  【賞析】

  上下和睦,百姓安居樂業是儒家思想的理想社會。這段話以頌揚帝堯的功德,強調“和”的重要性。我們常說:“家和萬事興。”說的就是人人友愛,家庭和睦,才能萬事興盛。以家見國,以小見大,道理相同。試想,如果家族和睦,國家上下一致和睦,團結一心,肯定社會呈現一片太平盛世景象,家和先需人和,要求人人修養道德,友好相處,謙讓有禮,自覺遵守道德準則,以仁德感化對方。達到和睦相處的目的。

  尚書

  靜言庸違,象恭滔天。

  【註釋】

  選自《尚書· 堯典》。靜言:靜又寫作“靖”,巧言。庸:用。滔:通“慆” ,怠慢。象恭:外表好象恭敬。

  【譯文】

  花言巧語,陽奉陰違,貌似恭敬,實際上對上天輕慢不敬。

  【賞析】

  這句話是堯帝對公正的道德品質和行為的評價。堯帝意欲選拔接班人,讓大臣們推薦人選,當有人舉薦共工時,堯帝發 表瞭如此意見,也說明堯帝審慎地選賢任能,重視德才兼備的 選拔人才態度。他的任人唯賢的思想品德值得今天的人們借鑑。“靜言庸違,象恭滔天。”這句話為後人經常引用,以指那些花言巧語,面目偽善,缺乏道德修養的人。

  無稽之言勿聽,弗詢之謀勿庸。

  【註釋】

  選自《尚書·大禹謨》。稽:考證,驗證。弗詢之謀:不詢問眾人的謀略。庸:用。

  【譯文】

  沒有經過驗證的話不輕信,沒有徵詢過眾人意見的謀略不輕用。

  【賞析】

  常言道,耳聽為虛,眼見為實;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這兩句話的意思和“無稽之言勿聽,弗詢之謀勿庸。”說的是同一個道理。告誡人們,在現實生活中,不能道聽途說,輕信妄言,凡事都要深入調查,以事實為根據,善於聽取眾人意見,集思廣益,認真分析參考。只有這樣,才不會影響自己的判斷能力,不會被不實之言所蠱惑,不會因剛愎自用而決策導致失誤,造成不良後果。

  克勤於邦,克儉於家。

  【註釋】

  選自《尚書·大禹謨》。克勤於邦:指為治水的事業竭盡全力。克儉於家:在家生活節儉。

  【譯文】

  能為國家大事不辭辛勞,居家生活儉樸。

  【賞析】

  中國自古以來就以勤儉作為修身治國治家的美德。古人以能否克勤克儉,是關係著國家強弱,存亡的大事,鼓勵人們,竭盡職守,勤奮工作,提倡節約,反對浪費。當然在現代文明的今天,物質極大豐富,人們不可能無視於生活的享受,但前提是不鋪張浪費。

  視遠惟明,聽德惟聰。

  【註釋】

  選自《尚書·太甲中》。惟,唯;明,目明,喻監察是非;聰,聞審謂之聰,聽到的都思辨之

  【譯文】

  能看到遠處,才是視覺銳利;能聽從好話,才是聽覺靈敏。

  【賞析】

  古人用能看遠才是明察秋毫,善聽好話,才是耳朵靈敏作比喻,鼓勵人們注重自身修養,永不懈怠。不論是治國,還是個人 都強調的是道德品質修養,要勤奮學習,誠心求道,時刻躬身自反,檢討自己言行,胸襟寬廣,善於聽取意見,不要時常享樂和懶惰,用誠信、仁厚的美德贏得事業的成功。

  若網在綱,有條而不紊。

  【註釋】

  選自《尚書·盤庚上》。綱:網的總繩。紊:亂。若:像, 好像。

  【譯文】

  就好像把網結在綱上,才能有條理而不紊亂。

  【賞析】

  這句話是盤庚責備在位的官員,墨守成規,不思進取,傲慢無禮,貪圖安逸,不願奉獻。用“網”“綱”作比喻,自己為“綱”,群臣是“網”,說明主次有序,強調不能目無君令,破壞規矩。以生活中淺顯易懂的例子比喻,道出了主次秩序,有條不紊的深刻寓意。我們現在常用的“有條不紊”成語就是由此而來。

  為山九仞,功虧一簣。

  【註釋】

  選自《尚書·旅獒》。仞:八尺為一仞。虧:缺少。簣:盛土的竹器。

  【譯文】

  譬如堆壘九仞高的土山,只差一筐土,還是不算完成。

  【賞析】

  以堆山為喻,告誡人們修養品德應自強不息,持之以恆,不可半途而廢。作為君王就要敬慎德行,只有為仁行善,以德化服人民,才能得到民心,只有勤奮為政,德行很盛,才能***社會,鞏固政權。做人也是如為學求道,修養道德就像堆山一樣,要積極發揮主觀能動性,不能中途停止,半途而廢,前功盡棄,如果堅持不懈,永不止步就會終有成就。古人的話發人深省,回味無窮。

  以公滅私,民其允懷。

  【註釋】

  選自《尚書· 周官》。允:誠信,信實。懷:歸向。

  【譯文】

  用公正消滅私慾,人民就會信任歸向執政者。

  【賞析】

  《周官》是誥令,這句話就是《周官》中的一句,號召大小官員認真工作,謹慎發令,言出即行,周公心之公正除去私慾,位尊不當驕傲,祿厚不當奢侈,修養恭敬勤儉美德,不可行使詐偽,此贏得人民的信任。做到這些,人民才會心悅誠服。勉勵官員兢兢業業,勤勞政事,克己奉公,廉潔自律,清白不汙,做一個有益於社會的好人。

  尚書的內容簡介

  《尚書》是中國最古老的皇室文集,是中國第一部上古歷史檔案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蹟著作的彙編,它儲存了商周特別是西周初期的一些重要史料。《尚書》相傳由孔子編撰而成,但有些篇是後來儒家補充進去的。西漢初存29篇,因用漢代通行的文字隸書抄寫,稱《今文尚書》。另有相傳在漢武帝時從孔子住宅壁中發現的《古文尚書》***現只存篇目和少量佚文,較《今文尚書》多16篇***和東晉梅賾所獻的偽《古文尚書》***較《今文尚書》多25篇***。現在通行的《十三經注疏》本《尚書》,就是《今文尚書》和偽《古文尚書》的合編本。

  上古歷史文獻集。《左傳》等引《尚書》文字,分別稱《虞書》、《夏書》、《商書》、《周書》,戰國時總稱為《書》,漢人改稱《尚書》,意即“上古帝王之書”***《論衡·正說篇》***。 《尚書》的真偽、聚散,極其複雜曲折。2009年清華簡中發現了部分早期版本的《尚書》。

  漢人傳說先秦時《書》有100篇,其中《虞夏書》20篇,《商書》、《周書》各40篇,每篇有序,題孔子所編。《史記·孔子世家》也說到孔子修《書》。但近代學者多以為《尚書》編定於戰國時期。秦始皇焚書之後,《書》多殘缺。今存《書序》,為《史記》所引,約出於戰國儒生之手。漢初,《尚書》存29篇,為秦博士伏生所傳,用漢時隸書抄寫,被稱為《今文尚書》。又,西漢前期,相傳魯恭王拆孔子故宅一段牆壁,發現另一部《尚書》,是用先秦六國時字型書寫的,所以稱《古文尚書》,它比《今文尚書》多16篇,孔安國讀後獻於皇家。因未列於學官,《古文尚書》未能流佈。東晉元帝時,梅賾獻偽《古文尚書》及孔安國《尚書傳》。這部《古文尚書》比《今文尚書》多出25篇,又從《今文尚書》中多分出4篇,而當時今文字中的《秦誓》篇已佚,所以偽古文與今文合共58篇。

  唐太宗時,孔穎達奉詔撰《尚書正義》,就是用古今文真偽混合的本子。南宋吳棫以後,對其中真偽頗有疑議。明代梅鷟作《尚書考異》,清代閻若璩著《尚書古文疏證》等,才將《古文尚書》和孔安國《尚書傳》乃屬偽造的性質斷實。 清華簡 西伯勘黎《尚書》所錄,為虞、夏、商、周各代典、謨、訓、誥、誓、命等文獻。其中虞、夏及商代部分文獻是據傳聞而寫成,不盡可靠。“典”是重要史實或專題史實的記載;“謨”是記君臣謀略的;“訓”是臣開導君主的話;“誥”是勉勵的文告;“誓”是君主訓誡士眾的誓詞;“命”是君主的命令。還有以人名標題的,如《盤庚》、《微子》;有以事為標題的,如《高宗肜日》、《西伯戡黎》;有以內容為標題的,如《洪範》、《無逸》。這些都屬於記言散文。也有敘事較多的,如《顧命》、《堯典》。其中的《禹貢》,託言夏禹治水的記錄,實為古地理志,與全書體例不一,當為後人的著述。自漢以來,《尚書》一直被視為中國封建社會的政治哲學經典,既是帝王的教科書,又是貴族子弟及士大夫必修的“大經大法”,在歷史上很有影響的。

  

慘悔錄讀書筆記
素冠的譯文及註釋
相關知識
尚書的名句賞析
論語裡的名句賞析
論語經典名言名句賞析富有哲理的
論語中的經典名句賞析
論語的經典名句賞析
勵志的古詩詞名句賞析
古詩詞名句賞析
關於母愛的好句賞析
描寫日出的好句賞析
林清玄的好句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