箜篌的歷史來源

General 更新 2024年11月28日

  箜篌是中國古代傳統彈絃樂器。在古代除宮廷雅樂使用外,在民間也廣泛流傳,在古代有臥箜篌、豎箜篌、鳳首箜篌三種形制。下面由小編給大家整理了相關知識,希望可以幫到大家!

  

  箜篌,是一種撥絃樂器。最初稱“坎侯”或“空侯”。對於箜篌的起源,好像頗多模糊。現今學者專家的研究大都主要依靠箜篌的二手資料。對於它的許多問題,如起源與消亡等,古今中外的學者眾說紛紜,沒有確切的研究結果。一種說法是,漢武帝令樂人侯調始造空侯。《風俗通》、《通典》說是侯調所作。因為制器的人姓侯,而其聲坎坎,所以叫坎侯。箜篌在古代除宮廷雅樂使用外,在民間也廣泛流傳,箜篌後來變形非常多,但在中國古文獻中只有“臥箜篌、豎箜篌、鳳首箜篌”三種形制,在春秋楚國時就有箜篌記載。《史記.封神書》:“於是塞南越,禱祠太一,后土,始用樂舞,益召歌兒,作二十五絃及空侯琴瑟自此起。”關於豎箜篌,有說法是漢代自西域傳入,後被稱為“胡箜篌”。

  唐代是箜篌歷史上的黃金時期,演奏技藝達到極高的水平。李賀《李憑箜篌引》有:“崑山玉碎鳳凰叫,芙蓉泣露香蘭笑。”唐代詩人岑參、顧況、元稹、張祜、李商隱等,都有描寫箜篌的詩作,完美地表達了箜篌的演奏技巧和美妙音響。也就是在這個時期,中國古代的箜篌先後傳入日本、朝鮮等鄰國。在日本東良大寺的寺院中,至今還儲存著兩架唐代箜篌殘品。

  從宋代起,箜篌逐漸在民間失傳,成為宮廷獨佔的寵物,長期處於被禁錮之中,使發展受到限制,演奏技藝逐漸退化,失去了生命力。箜篌從十四世紀明後期不再流行,箜篌樂器和樂手已是鳳毛鱗角。清代箜篌消聲匿跡,最終絕響達300年之久。***明代漸少,清代絕響***。只能在以前的壁畫和浮雕上看到一些箜篌的圖樣,最典型的應數敦煌壁畫中的箜篌。現代的箜篌是重新仿製。為了使這消失多年的樂器重現舞臺,從上個世紀五十年代起,中國音樂工作者和樂器製作師們根據古書的記載和儲存下來的古代壁畫的圖形,設計試製了幾種型別的箜篌,到了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初,一種新型箜篌--雁柱箜篌被研製出來。它的結構比較完善、科學,音響具有民族特點,因而被推廣用於音樂實踐。箜篌歷史悠久、源遠流長,音域寬廣、音色柔美清澈,表現力強。現常用於獨奏、重奏和為歌舞伴奏,並在大型民族管絃樂隊中應用。

  箜篌簡介

  箜篌***kōng hóu***歷史悠久、源遠流長,音域寬廣、音色柔美清澈,表現力強。

  古代除宮廷雅樂使用外,在民間也廣泛流傳。現常用於獨奏、重奏和為歌舞伴奏,並在大型民族管絃樂隊中應用。

  箜篌在古代有臥箜篌、豎箜篌、鳳首箜篌三種形制。《史記·封禪書》:“於是塞南越,禱祠太一,后土,始用樂舞,益召歌兒,作二十五絃及空侯琴瑟自此起。”《史記·孝武本紀》:“於是塞南越,禱祠泰一,后土,始用樂舞,益召歌兒,作二十五絃及箜篌瑟自此起。”唐代杜佑《通典》:“漢武帝使樂人侯調所作……今按其形,似瑟而小,七絃,用撥彈之如琵琶也。”此屬琴瑟類的臥箜篌。從甘肅省嘉峪關魏晉墓磚書看,其面板上沒有品柱。豎箜篌,漢代自波斯傳入,後被稱為“胡箜篌”。《隋書音樂志》記載:“今曲項琵琶、豎頭箜篌之徒,並出自西域,非華夏之樂器。”

  據考證,箜篌流傳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了。

  箜篌在古代除宮廷樂隊使用外,在民間也廣泛流傳。在中國盛唐***618-907***時期,隨著經濟文化的飛速發展,箜篌演奏藝術也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也就是在這個時期,中國古代的箜篌先後傳入日本、朝鮮等鄰國。在日本奈良東大寺的寺院中,至今還儲存著兩架唐代箜篌殘品。但是,這件古老的樂器,從十四世紀後期便不再流行,以致慢慢消失了,人們只能在以前的壁畫和浮雕上看到一些箜篌的圖樣。

  並且在《孔雀東南飛》中曾敘“十三能織素,十四學裁衣,十五彈箜篌,十六誦詩書。十七為君婦,心中常苦悲。君既為府吏,守節情不移。賤妾留空房,相見常日稀。雞鳴入機織,夜夜不得息。三日斷五匹,大人故嫌遲。非為織作遲,君家婦難為!妾不堪驅使,徒留無所施。便可白公姥,及時相遣歸。”中提及箜篌。

  箜篌特點

  箜篌按十二平均律七聲音階降C大調定弦——雖然七聲音階弦列跨度較大,在彈奏音高變化大的旋律時可能比五聲音階弦列微微費時,單手最大音程也小一些,不如五聲音階弦列在表現五聲音階旋律時流暢,但在七聲音階弦列上可以單手直接彈出五聲音階旋律,而在五聲音階弦列上要彈出七聲音階旋律必須有左手的配合,更會大大限制靈快。七聲音階旋律畢竟要比五聲音階旋律多得多。

  音域方面,大型的專業用箜篌超過六個八度,甚至達到七個八度。不過一般的箜篌仍然是五個八度。

  把箜篌和豎琴的音色對比一下:豎琴的聲音好像是從水下發出的,整塊水吸收了一些散射的能量,比較清純、柔和、穩定;箜篌的聲音好像是從透明的水上發出的,連水面也在微微的震動,比較清亮、浮泛、飄忽。把箜篌和古箏的音色對比一下:古箏更醇厚幽遠,更容易融合,溶溶如荷塘綠水之夜;箜篌更清越空靈,更鮮明一些,泠泠似雪山清泉之聲。

  在技法方面,箜篌是以豎琴為根本,以古箏等民族樂器為輔助,再加以發展的。

  箜篌與豎琴在技術上的區別主要是:箜篌多了壓顫技法***古箏***,帶來更多的韻味變化;有左右同度的雙排弦,在演奏快速旋律和泛音上更方便,可以左右手同時奏出旋律。

  可以左右手同時奏出旋律與伴奏而不相互妨礙,增強了和聲與復調;揉弦區和撥絃區互為一體,在揉弦撥弦手法之間轉換非常便捷,和聲色彩更豐富,甚或可在兩隻手不同的手指同時撥動不同音高的弦後用對應手指相互施展揉弦手法,由於兩隻手不像單手的兩根手指那樣互相牽制而是各自獨立,雙手同時施展的揉弦手法能有較大的組合可能;左右兩排弦把共鳴箱完全圍住了,少了一般的豎琴的那種手在共鳴箱上拍一拍的技法;弦列在雁柱下方有一片無調區,比一般的豎琴多了個“碼下刮奏”。

中國古代樂器磬
古代樂器的名稱
相關知識
箜篌的歷史來源
鳳冠霞帔的歷史來源
萬里茶道的歷史來源介紹
嶺南茶文化的歷史來源
靈芝茶文化的歷史來源
論述西餐的歷史來源
春節的歷史來源和發展
廣式早茶文化的歷史來源
孫姓的歷史來源和得姓始祖
孫姓的歷史來源和得姓始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