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相王的過程
徐州相王指的是戰國時期前334年魏惠王和齊威王在徐州會盟,互相承認對方為王,簡言之,魏惠王、齊威王訂立了同盟條約,相互尊對方為王,這以後各國紛紛稱王。史稱"徐州相王"。下面是小編為你整理的,希望對你有用!
徐州相王圖片
徐州相王的簡介
前334年***魏惠王三十七年***,魏惠王率領韓國和一些小國到徐州***山東滕縣東南***朝見齊威王,尊齊威王為王,齊威王不敢獨自稱王,於是也承認魏的王號,史稱「會徐州相王」。惠王並改此年為後元年***前334年***。這標誌著楚國自楚武王以來作為諸侯國裡唯一稱王者地位喪失,楚威王對此憤怒不已,"寢不寐,食不飽"。前333年,楚威王領大軍伐齊,趙國、燕國乘機出兵攻齊。
公元前342年,魏又進攻韓國,韓也求救於齊。齊又以田忌,田嬰為將,孫臏為軍師,重複"圍魏救趙"故事,在馬陵***今山東郯城***再次重創魏軍,魏國精銳盡失,秦國乘機向魏國發動進攻,佔領了具有重要戰略意義的河西之地。魏國迭遭慘敗,元氣喪盡,面對咄咄逼人的秦國,不得不對中原各國轉取友好政策。山***崤山***東諸國懼怕強秦東來,接受了魏國的善意,公元前334年,惠王率領韓國和一些小國到徐州***今山東滕縣東南***朝見齊威王,尊齊威王為王,齊威王不敢獨自稱王,於是也承認魏的王號,惠王並改此年為後元年。
簡言之,魏惠王、齊威王訂立了同盟條約,相互尊對方為王***僭越稱王,周王的權威沒人管。之前各大國其實都是諸侯國,只有周天子可以稱王,這以後各國紛紛稱王***,史稱"徐州相王"。所以戰國中後期的君主的諡號都是XX王,而之前的諡號都是XX公、XX侯,***楚國例外,因其為"蠻夷"發展迅速***如齊桓公、晉文公、宋襄公、魯隱公、秦穆公等等。
齊國在齊威王***公元前356-前320 年在位***時,任用鄒忌為相,實施改革,使齊國"最強於諸侯"①。強大起來的齊國,不甘心受制於魏國,於是與魏國不斷髮生衝突。
三晉中的趙國,有時是迫不得已地跟隨魏國。魏國在趙國的南邊,魏國的強大阻止了趙國向中原發展。魏國越過趙國攻佔中山國,趙國也想得到中山國土地,魏文侯借道攻中山時,趙國就有著自己的打算。《戰國策·趙策一》載,魏文侯借道於趙攻中山國,趙國君不願意。趙利勸趙君借道說:"過矣。魏攻中山而不能取,則魏必罷***疲***,罷***疲***
則趙重。魏拔中山,必不能越趙而有中山矣。是用兵者,魏也。而得地者,趙也。"魏國攻下中山後,果然不能直接治理,只得派子擊駐守,使趙蒼唐為中山相,名屬魏,實為一獨立國。趙國在趙敬侯時***公元前386-前375 年在位***,曾對中山發起進攻,先戰於房子***今河北臨城北〕,後又戰於中人***今河北唐縣西***②。當魏武侯死時,趙國又想擁立惠王兄弟公中綬,以圖削弱魏國。可見趙國是極力反對魏國的霸業的。
齊國和趙國都對魏國的霸業不滿,因此就出現齊、趙聯合對付魏國的局面。趙成侯十八年***公元前357 年***,趙國派趙孟往齊國與齊聯絡,次年趙成侯與齊威王在平陸相會。魏國對齊、趙的接近首先是打算給趙以武力打擊。魏惠王十七年***公元前354 年***,魏以大軍圍攻趙國邯鄲,十八年攻下邯鄲。在魏圍邯鄲時,趙向齊國求救。齊國想坐收漁人之利,遲遲不出兵。當魏攻下邯鄲後,齊國才出兵相救。魏雖攻下邯鄲,因長期的戰爭,兵民已疲睏,因此齊軍在桂陵***今河南長垣北***大敗魏軍。
但趙國都邯鄲卻仍然在魏人手中,趙國的危急還是未解除。魏惠王十九年,"諸侯之師圍我襄陵***今河南雎縣***"。圍攻魏襄陵的國家有齊、楚、宋、衛等國。魏國和韓國聯軍"敗諸侯之師於襄陵"①。可見魏國當時的力量也還是"最強於諸侯"的。
齊國對魏國的嚴重打擊是在魏惠王二十八年馬陵之戰。魏惠王二十年為與趙國和解,把邯鄲歸還給趙國,趙成侯與魏惠王在漳水上相會,結盟和好,趙國於是參加了魏國發起的"逢澤之會"。
逢澤之會後,魏、趙又聯合攻韓國,韓國就向齊國求救。齊國以田忌為將,孫臏為軍師攻魏救韓。魏惠王以太子申為將,龐涓為軍師相救,兩軍在馬陵***今山東範縣西南***相遇。龐涓輕敵中孫臏計而大敗。龐涓戰死,太子申被俘,魏十萬大軍被殲滅②。這次戰爭對魏國是一次十分沉重的打擊,魏國的國力從此走下坡路。
馬陵之戰後,齊、秦、趙乘機從東、西、北三方向魏發動圍攻。《史記·魏世家》索隱引《竹書紀年》載:"二十九年五月,齊田朌及宋人伐我東鄙,圍平陽。九月,秦衛鞅伐我西鄙。十月,邯鄲伐我北鄙。王攻衛鞅,我師敗績。"二十九年指魏惠王二十九年。邯鄲指趙國。魏軍與秦商鞅的戰爭,是魏將公子卬輕信商鞅被騙,致使被俘。在魏惠王的
① 《史記》卷四十六《田敬仲完世家》。
② 《史記》卷四十三《趙世家》。
① 錢穆:《先秦諸子系年考辨》八七《魏圍邯鄲考》。
② 《史記》卷六十五《孫子吳起列傳》。
① 《史記》卷六十八《商君列傳》。
後元十二年***公元前323 年***楚國也北上伐魏。楚將昭陽在襄陵打敗魏軍,奪去魏國的八個邑②。對這一系列的失敗,魏惠王以為是他在位的奇恥大辱,後來孟子游學到魏國,魏惠王對他說:"晉國,天下莫強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東敗於齊,長子死焉;西喪地於秦七百里;南辱於楚。寡人恥之"③。
魏國受到一系列嚴重打擊,國力大損。相反,齊國在齊威王時,任用鄒忌為相,實施改革,國力強盛,已取代了魏國的政治地位。齊威王敗魏於馬陵後,也令諸侯,朝天子,作霸主。《戰國策·趙策三》載:"昔齊威王嘗為仁義矣,率天下諸侯而朝周。周貧且微,諸侯莫朝,而齊獨朝之。"齊國雖然國力強大,卻不能使諸侯聽從它的指揮去朝周天子。這一方面反映齊國的霸業已不及魏國的聲勢;同時也是時代變遷,"周貧且微",世人皆知周天子已無利用價值。
齊、秦在東西方對魏國夾擊,逼使魏惠王採納相國惠施"折節事齊"
的建議,於是在魏惠王三十六年***公元前334 年***前往徐州***今山東滕縣南***朝見齊威王,並正式尊齊威王為王④。齊國也尊魏惠王為王,這就是戰國政治史上著名的魏、齊"徐州相王"事件。
魏、齊徐州相王是中原諸侯國中第一次稱王及互相承認為王。在此以前只有不尊從周朝禮制的楚、吳、越這些國家才自稱為王。它們的自稱為王,卻不被中原諸侯承認。像吳王夫差在黃池會諸侯,與晉國爭霸主,晉國提出吳不得以稱王為條件,夫差也只得去掉王號而以"公"的名號籤盟。且這些稱王的國家,中原諸侯都把它們當蠻夷加以排斥。因此,雖然楚、吳、越這些國家在春秋時就開始稱王,但它們對社會的影響不大。而齊、魏的稱王卻不同,它們都是接受周王加封的諸侯,直到戰國時,這兩國還在率諸侯朝周天子,作著在周天子的旗號下,當諸侯霸主的打算。齊、魏國君稱王,就否定了周天子的獨尊共主地位,周天子不但在實力上,而且在名號上從此也就與諸侯相一致了。周天子共主地位的喪失,從春秋以來,建立在"挾天子以令諸侯"基礎上的霸政,也就隨之消失。所以齊、魏相王是戰國時代政治史上一件驚人之舉。
② 《史記》卷四十《楚世家》。
③ 《孟子·梁惠王上》。
④ 《史記》卷四十四《魏世家》。襄王元年,應為惠王后元元年,見錢穆:《先秦諸子系年考辨》九二。
徐州相王結果
魏、齊國君稱王的具體時間,說者歧異。魏惠王的稱王多主逢澤之會後。齊威王稱王更在桂陵之戰後,徐州相王只是互相承認。以情理推之,逢澤之會後魏惠王率十二諸侯朝周天子於孟津,馬陵之戰後齊威王也有朝周天子的舉動,他們都在承認周天子為王,而私下卻又自稱王,何以號令諸侯?錢穆說"徐州一會,實當時諸侯稱王之初步,戰國驚人一大事***《先秦諸子系年考辨》九二***"。戰國諸侯正式打出王號,實應在徐州相王之時。
秦朝的名人呂不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