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洋水師的歷史介紹
北洋水師,或稱作北洋艦隊、北洋海軍,是中國清朝後期建立的一支近代化海軍艦隊,同時也是中國清代政府建立的四支近代海軍中實力最強、規模最大的一支。下面是。
概況
北洋水師,中國晚清時期建立的新式海軍。同治六年***1867***創議,十三年***1874***籌劃。中國政府每年撥出400萬兩白銀建設。中國海軍分為南北兩個大方向建設,按地域分為四個艦隊:北洋水師負責山東及以北之黃海,主要基地在威海衛,旅順,大沽口;南洋艦隊負責江蘇、浙江沿海,主要基地在上海,南京;福建水師負責福建沿海及臺灣海峽***福建水師又稱船政水師,馬江海戰後式微,但依然存在***,主要基地在福建馬尾;廣東水師負責南海海域。由於北洋艦隊是負責守衛京師,故清廷特奏準優先集全力建造。
光緒元年***1875年***,命北洋大臣李鴻章創設北洋水師,李通過總稅務司R.赫德在英國訂造4艦炮船,此為清朝海軍向國外購軍艦之始。1879年,向英國訂造了兩艘撞擊巡洋艦揚威號、超勇號。1880年,向德國船廠訂造鐵甲艦定遠號、鎮遠號。1881年,先後選定在旅順和威海兩地修建海軍基地。1880年在天津設立負責海軍事務的機構——海軍營務處。次年,派丁汝昌統領北洋海軍。英人琅威理、德人式百齡先後擔任海軍訓練。又設立北洋水師學堂,修築旅順和威海衛軍港。北洋艦隊各主要戰艦艦長及高階軍官幾乎全為福州船政學堂畢業,大部分還到過英國海軍學院留學實習。中法戰爭後李鴻章加速購置艦船,擴充北洋海軍。
1885年,海軍事務衙門設立,李鴻章遣駐外公使分別向英國、德國訂造了兩艘穹甲巡洋艦致遠號、靖遠號與兩艘裝甲巡洋艦經遠號、來遠號。1888年12月17日,北洋水師正式成軍,同日頒佈施行《北洋水師章程》。主要軍艦大小共有25艘,官兵4,000餘人。從此,近代中國正式擁有了一支堪稱當時東亞第一,世界第九的海軍艦隊。
1888年以後,由於翁同龢戶部”減省開支“導致艦隊經費大幅減少,多被政府挪往他處。當時正為海軍技術突飛猛進之時,但北洋水師至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爆發時已多年未置新艦,部分應進行的更新工程亦未能進行。原有的戰艦已開始落伍,無論航速、射速,火力皆落後於日本海軍。因而在中日甲午戰爭中,北洋海軍主力覆沒。後逐漸購置艦船,略有恢復。宣統元年***1909年***南、北洋海軍被改編為巡洋艦隊與長江艦隊,從此北洋水師之名亦不復存在。
軍旗
清朝時,中國並沒有現代意義上的國旗、軍旗,最初的海軍軍旗設計來自於阿斯本-李泰國艦隊時期由李泰國所設計的三角黃底青龍旗,後被北洋海軍沿用,1880年代改為正方形。待《北洋海軍章程》頒佈後,遂正式成為最早的具有近代化意義的中國海軍軍旗。後來的大清帝國國旗也是沿用此圖案。
黃底青龍旗為羽紗質地,底呈正黃色,用羽紗鑲嵌青色五爪飛龍,龍頭向上,分為大小四號,頭號橫長1丈5尺6寸,寬1丈6寸5分;二號橫長1丈3尺9寸,寬9尺5寸;三號橫長1丈1尺5寸,寬7尺6寸;四號橫長9尺6寸,寬6尺三寸。軍旗提督用五色長方旗,諸將用三色長方旗,上角飾以錨形。
軍歌
歌詞為:“寶祚延庥萬國歡,景星拱極五雲端。海波澄碧春輝麗,旌節花間集鳳鸞。”四句二十八字,就是晚清時期的北洋海軍將士們傳唱的軍歌。它見證了當時北洋海軍開放、包容的外交態度。從這首歌中還能發現,北洋海軍建軍時的氣魄和精神,是一段具有價值的歷史細節。
自甲午戰爭戰敗後,這首軍歌就湮沒於中國的歷史之中。直到2012年,中國海軍史研究會會長陳悅在英國的外交檔案館資料中發現了北洋軍歌,才把這首歌重新帶回國內。
值得一提的是,這首歌的曲調和1906年清政府成立陸軍部時頒佈的陸軍軍歌《頌龍旗》曲調相同,但具體原因尚在考證之中。最終陸軍軍歌《頌龍旗》也和海軍軍旗黃底青龍旗成為國旗的典故一樣,成為清朝的代國歌。
春秋戰國的選士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