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軼事勵志經典故事

General 更新 2024年11月28日

  那些名人軼事都是值得一看的,我們總能從這些勵志經典故事中有所收穫,那麼都有哪些呢?一起來看看吧。

  :做人應當有所堅守

  有一年,馮小剛受邀擔任一次選秀活動的評委。活動期間,主辦方暗示馮小剛,一名有來頭的選手,已被內定獲獎。馮小剛一聽此事,怒不可遏:“獲獎人已經定好,還要我來當評委幹嘛?”隨後堅決要求退出該次活動。主辦方一下子慌了,如果馮小剛退出,這次活動的影響力將大打折扣,但如果不讓那位選手獲獎,又要得罪“大人物”。於是主辦方就許重金挽留馮小剛,馮小剛冷笑道:“既然是比賽,就應當遵守基本的比賽規則,公平、公正、公開。如果讓我暗箱操作,我覺得是對其他選手的戲弄和欺侮。你們無論給我多少錢,也消除不了我對其他選手的愧疚感……你們現在只有兩種選擇,要麼我走人,要麼你們取消內定獲獎者!”主辦方權衡再三,最後決定取消內定獲獎名單。

  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做任何事都要遵守遊戲規則。違反遊戲規則,就是讓一小部分人獲利大多數人受損。馮小剛的堅持,體現了他的規則意識,也彰顯了他正直坦蕩的人格魅力。也許正是這種對規則的堅守,促成了馮小剛在事業上屢出精品的成功,更讓他贏得了同行和觀眾的敬重。

  一個大學領導寫了一本書,請著名歷史學家朱維錚寫序,其意思很明顯,無疑就是希望朱維錚能多美言幾句。朱維錚仔細看完這本書,發現該書純屬百度式的東抄西摘,完全沒有自己的見解,便拒絕寫序,並當面責其“學者不學”,那位領導很尷尬也很憤怒,從此與朱維錚老列不相往來。朱維錚的一位朋友聽說了此事,便責怪他道:“你何必那麼認真,現在的學術風氣都這樣……人家是領導,請你寫序,從某種程度上說,也是看得起你,你就不能給別人一點面子?”朱維錚冷冷說道:“拿一本抄襲來的書,讓我給他吹捧,簡直是侮辱我的學識和人格!給他面子,叫我以後在學生和讀者面前如何有面子?”朱維錚的一段話讓朋友無言以對,只好悻悻而去。

  作為一名學者,就應當老老實實的做學問,而不應靠學術作假來沽名釣譽,這是最基本的原則問題,特別是學術機構的領導更應該率先垂範。朱維錚堅持不給文抄公面子,就是對原則的堅守,是對學術的高度負責。

  巴西巴伊亞州的一個投資商打算在多拉格鎮建一家化工廠,此舉遭到多拉格鎮人的強烈反對,因為化工廠無疑會汙染當地水源和田地。當地政府為了平息民眾的情緒,就請來環境學家安培斯對環境汙染風險狀態進行評估。在安培期工作期間,投資商悄悄塞給他一大筆錢,希望他的工作小組能寫一份有利於投資商的評估報告,安培斯斷然拒絕。投資商不甘心,又請安培斯的頂頭上司來說服,他同樣沒給上司面子。安培斯對上司說:“羅馬教廷曾對伽利略軟硬兼施,年邁的伽利略最終妥協,改寫了自己的論文,但這仍舊不能改變地球只是一顆行星的事實。所以,無論我們的報告把現實描述得多麼美好,科學規律還是要讓我們原形畢露。尊重規律,不僅是我們最起碼的職業要求,也是最起碼的道德良心……”安培斯這種實事求是的態度,最終讓多拉格鎮免遭汙染。

  作為一位科學工作者,就應當無條件地尊重科學事實。如果為了私利,或迫於壓力,而放棄對真理的堅持,這不僅丟失了科學工作者的基本操守,也是對科學的極大玷汙。安培斯為尊重事實堅持真相,對投資商和上司不留情面,其實是留住了良心、留住了對真理的敬畏。

  在處世中,那些美好的、光明的、正義的東西,我們必須要堅守。這樣的堅守,不僅僅是對他人負責、對良知的交代,也是自己安身立命的根基。

  :一場車禍成就的影帝

  1991年,電影《周恩來》上映後立刻引起了巨大的轟動,區區2元一張的票價,卻取得了兩億七千萬的票房。飾演周恩來的王鐵成憑藉在這部電影中出神入化的表演,奪得了1992年金雞、百花兩項影帝桂冠。在鮮花和掌聲的背後,很少有人知道,王鐵成能走上成功之路,最感謝的竟是一次車禍。

  原來,在1990年時,著名導演丁蔭楠特邀王鐵成出演《周恩來》,這對一生只演周恩來這一個角色的王鐵成來說,無異於一次圓夢之旅。懷著對周恩來無比的崇敬和熱愛,王鐵成全身心地投入到拍攝中,他對自己的要求是“形為先,神韻超乎其表”。

  從外形上看,王鐵成的身高體重都與周相仿,基本上符合標準,導演沒有讓他減肥。可是為了接近逝世前的體型,已經55歲的王鐵成主動要求減肥,而且是在拍攝過程中進行的。由於他是主角,拍攝任務相當重,每天都要連續拍攝20個小時,這麼超常的工作量,加強營養還不夠呢,他卻一點主食也不吃,每頓飯都是以黃瓜、西紅柿或柿子椒充飢,常常餓得胃痙攣,整整8個月,他瘦得都快脫相了。妻子心疼地勸他:“別再減了,你也得為這個家著想呀!”化妝師王希鍾看他那餓得抓狂的樣子,也勸他:“從化妝的角度來說沒必要,我給你弄點顏色,找一找就行了。”可王鐵成說不行,因為他總覺得還缺少點什麼。

  缺什麼呢?王鐵成也說不清。就在電影拍攝到周恩來晚年的當口,一場車禍從天而降,王鐵成右側肋骨被撞斷6根,整天捆著塑料繃帶,一動也不敢動,穿不了襯衫,起不了床,有一段時間連話都不能說,一說就疼。這下可成全了王鐵成減肥的願望,幾天下來,他的體重從136斤驟減到了115斤。作為核心演員,王鐵成的狀況牽動著攝製組每一個人的心,他們紛紛為“人有旦夕禍福”而慨嘆。而王鐵成呢,雖然肉體上備受煎熬,心裡卻喜出望外,他覺得缺少的東西找到了。

  王鐵成傷成這個樣子,沒有人相信電影還能繼續拍攝下去,包括導演丁蔭楠在內。那天,丁導去看望王鐵成,叮囑他好好養傷,順便告知拍攝暫停。看著導演滿臉的心疼和無奈,王鐵成卻笑眯眯地對他說:“這是好事兒,快回北京拍最後主持國慶招待會的戲。”

  拍攝現場,時光倒流17年,定格在1974年的25週年國慶招待會上。在歡快的迎賓曲中,王鐵成用數米長的繃帶固定好肋骨,穿著中山裝,步入宴會廳。已是癌症晚期的周,每一次舉步,每一次拍手,每講一句話都伴隨著刻骨的疼痛,而此時的王鐵成不用表演就把重病纏身、極度虛弱憔悴的神態再現出來了,渾然天成。用導演的話說,“那個疼痛勁,是化妝都化不出來的,他那感覺都是因為真疼,上臺講話什麼的,都是處於病的那種狀態下”。一樣的消瘦、一樣的病容、一樣的堅定……劇組的所有在場人員已經忘記了這是在拍戲,他們起立歡呼,眼含熱淚,彷彿周又回來了。

  電影拍攝完畢,在中南海的首映式上,滿場哭聲不斷,一直到影片結束。細心的組織者特地在劇場門口準備了救護車,因為觀看的有很多都是中央委員、老同志,怕他們因情緒激動而出現意外。鄧穎超看過王鐵成的表演,給他打了90分。國家廣電總局電影局副局長江平後來撰文說:“在我看來,他原本並不像‘周恩來’,只是外形有六七分的相似……拍《周恩來》時,他已經把神似琢磨到了超常的境界,可用‘出神入化’、‘恩來轉世’來形容。”

  因一次車禍而使表演達到完美,從而走上藝術的巔峰,王鐵成可謂因禍得福。其實,厄運當頭,它既可以是就此放棄的理由,也可以是不屈奮鬥的動力,一個人的平凡與偉大,常常就在那樣的時刻決定。

  :李雲迪

  李雲迪1982年出生於重慶,從事舞蹈藝術的媽媽張小魯發現了兒子的音樂天賦,4歲時李雲迪就開始學習手風琴。7歲時,他轉向鋼琴的學習。在媽媽的精心培養教育下,他的學習一直都非常刻苦,每天都要練習鋼琴,一旦坐在鋼琴前就如同著了迷一樣,不是媽媽反覆催促他休息,他就是停不下來。

  人們都說他是音樂奇才,因為在求學期間就斬獲了無數國內外的鋼琴大獎。2000年,在他18歲那年,他就獲得有“鋼琴奧運”之稱的第四屆華沙肖邦鋼琴比賽第一名,贏得“中國的肖邦”的讚譽。

  少年成名後,他一發不可收拾。次年,他與全球最大的古典音樂唱片公司德國DG公司簽約,成為與之首位簽約的中國人。當年5月,通過層層選舉,李雲迪又成為“影響21世紀中國的100個青年人物”之一。隨後,他在國內外多次成功舉辦獨奏音樂會。

  然而,各種各樣的榮譽讓李雲迪的心態發生了很在的變化,巨大的光環使得他有些迷失自我了。一天,媽媽見他用的是香奈兒,背的是LV包,戴著勞力士手錶,就說:“雲迪,有人說你快玩物喪志了,你可要注意喲!”

  李雲迪卻不以為然地說:“我要的可不僅僅是名牌,我更看重的是那些名牌的底蘊。國外這些名牌之所以能有這麼大的名氣,實際上都因為它們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和背景,把每一件產品當成藝術品來打造。人們不總說藝術是相通的嘛?我使用它們就要在潛移默化中,讓自己的精神境界得到提升。”

  李雲迪的精神境界從中並沒有得到提升,而是墜入孤芳自賞,以致自戀泥淖中。他認為自己已經成了真正的鋼琴大師,除了巡演,不再理會任何事,完全沉浸在自己的世界裡。並且美其名曰:自己是在積累。

  媽媽知道兒子已誤入歧路,但一時又不知道怎樣去說服他。然而,她終於找到了說服兒子的突破口。

  那是秋天,一天,天突然颳起了大風,氣溫驟降,張小魯要為在訓練室的兒子送衣服。可兒子並不在訓練室,她給兒子打電話,電話中李雲迪告訴媽媽:自己和一位朋友一家茶館喝茶,切磋技藝。張小魯到了他所說的茶館,見媽媽去了,他趕緊起身迎接媽媽,卻只聽“砰”的一聲,李雲迪的頭碰在了門上,原來那是一扇玻璃門。

  媽媽很心疼兒子,可突然她心間不禁一動。回到訓練室,媽媽說:“雲迪,剛才我仔細想了,你現在的情況就像在緊閉著玻璃門的房間裡一樣,人們雖說能看見你,可你卻拒人於門之外。這樣,面對你的媽媽,你也難免要碰頭,更不用說在面對別人的時候。”見兒子若有所思,張小魯又說:“你總說你依然要積累,你想過沒有,哪怕你的藝術修養再高,但你不能進入大眾的心間,人們不能聽到你的演奏,你這種修養又有什麼意義呢?”

  聽了媽媽的話後,李雲迪整整天天都把自己關在房間裡,母親的話在他腦海裡不停閃現,他對所謂的提升修養第一次有了懷疑。第四天,當張小魯再見到兒了時,李雲迪神采飛揚地說:“媽媽,我想明白了:以前我一直沉浸在自己的世界裡,認為這樣才是全身心的投入。但我錯了,音樂不屬於哪一個人的,是屬於所有人的,只要有人的地方,就會有音樂,就會有藝術。現在我要做的,就是砸碎這塊‘玻璃門’,置身廣大的觀眾之間。”說到這,他深深向媽媽鞠了一躬,說,“謝謝媽媽!”

  李雲迪從此像換了一個人一樣,從2010年到2011年的兩年裡,李雲迪一心撲在了演出中,在與DG公司解約多年後,他又與古典唱片品牌EMI公司簽約,並錄製發行了《肖邦夜曲全集》。

  2011年3月1日,在波蘭華沙國家大劇院肖邦誕生日音樂會上,李雲迪擔鋼這場音樂會的演出,並被波蘭授予第一本肖邦護照。

  2012年央視春晚上,李雲迪更是一改以往浪漫含蓄的演奏風格,與著名歌手王力巨集演繹了一曲激情澎湃的《金蛇狂舞》。這次演奏不禁讓人們想起了當今最受人熱捧的鋼琴手郎朗。人們說,李雲迪一度領先郎朗,爾後被郎朗遠遠甩在了後面,如今他又能與郎朗並駕齊驅了。這讓媽媽好不欣慰。

  藝術是讓人認識的,藝術不是“玻璃門”,而它是“舞臺門”,一個鋼琴家只有將自己美妙嫻熟的琴聲獻給最廣大的觀眾,其藝術才真正擁有巨大的生命力。


青春勵志的經典名人小故事
勵志成長的簡短名人故事
相關知識
名人成長勵志經典故事
名人軼事勵志經典故事
短篇名人勵志經典故事奮鬥史
關於夢想的名人勵志經典故事
名人勵志經典故事課件材料
長一點的名人勵志經典故事
讓人揚起鬥志的勵志經典故事
使人振作有信心的勵志經典故事
名人青春勵志經典文章
名人成長勵志類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