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學生語文素養培養論文
語文學科教學必須將培養學生全面、綜合的語文素質和能力放在第一位。接下來小編為你整理了,一起來看看吧。
篇一
一、語文知識範圍的廣博性決定了語文教學要突出學生的自主性
語文學科的知識範圍廣博,語文自然是與生活緊密地聯絡在一起的。生活的時空涵蓋著歷史的時空,範圍極其廣泛。語文是作者對生活的反映,是在微觀上較為清晰地表現生活的。語文教學也同樣只能建立在每個學生個體微觀清晰的理解上,教師一家之言不能代替學生的觀點。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講多少、應突出哪些知識點,難以千篇一律地由教師來代替。由於教師所受的教育、生活閱歷、審美愛好等千差萬別,在理解能力與欣賞性上難以達到一致。
但在現實中卻是統一的教材、統一的教參、統一的教法、統一的作業內容及統一的答案,把學生嚴格地限制在一定的框架和模式之中,很難發揮學生的想象力、創造力。我國傳統的語文教學中的誦讀吟詠,強調的是“師傅領過門,修行在個人”,似乎是自然無為的,並未抹殺學習者的自主性。試想在所有這些格式化的、整齊劃一的現成的東西面前,學生還能有求知的慾望嗎?教師還能有鑽研教材的熱情嗎?長此以往,只能導致語文教學的僵化、教學質量的每況愈下,導致惡性迴圈的出現。
因此,要發揮學生在語文學習中的自主性,使學生融於自然美、情感美、藝術美及語言美一體化的語文學習環境之中,讓他們愉快地誦讀、充分地咀嚼、自由地討論、優美地欣賞,使之陶冶情操、提升境界。老師不當裁判,不輕易地下結論,不做具體分析,只進行恰到好處的點撥、引導,或只發表一家之言,而應更多地讓學生放開手腳大膽地進行自主、探索性學習,積極主動地進行思考和想象,通過交流和合作共同尋找答案,這樣有助於培養學生良好的注意力,鍛鍊克服困難的意志。教師只是適時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動力,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為此教師要注意有針對性地進行個別輔導,要從學習態度、學習習慣、學習方法上進行扶持。
素質教育要求教學既要面向全體學生,又要發展學生個性。要做到這一點,教師就必須深入到學生實際,全面瞭解和發現學生的不同個性和不同要求。針對學生的不同特點和要求,進行有針對性的個別輔導,才能見效。因此,必須發揮學生學習的自主性,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和思維能力,為他們創設想象力馳騁的天宇、創造力萌發的搖籃。
二、語文學科知識的綜合性決定了語文教學要注重整體性
從語文學科內容來看,從包容的內容的多方面性看,它是一個綜合性學科。從語言形式看,有字、詞、句、段篇;從語言的應用規律看,語文講究修辭邏輯;從語言的運用過程看,有聽、說、讀、寫。這就決定了語文教學必須注重整體性。筆者嘗試著從引導學生獨立閱讀入手,首先讓學生對作品建立起第一印象,儘量減少對學生閱讀第一印象的干擾,少一些扶手和柺杖,讓學生自己“學步”。語文是作者心靈、語感物件化的一個整體性反映,是一個鮮活的生命體,只有學生對課文進行個性化的解讀,並被學生整體性佔有,作者的語感、心靈才會不知不覺地被滲入到學生的文化心理結構之中,積澱為語文素質、人文素質,最終形成自身的語文能力與修養。
文字是審美愉悅的最初源泉,語文教材選用的文章大多是內容與形式的完善統一,文體範式與人文意蘊是一種水乳交融的關係。魯迅的《祝福》通過倒敘結構來引發懸念,引導讀者去思考祥林嫂的悲慘命運產生的社會根源;《三國演義》中劉備的三顧茅廬,是通過烘托,引導讀者去感受諸葛亮的雄才大略。因此教師要善於引導學生從一字一句構成的文體範式中去感受一種內在的生機、精神,結合自身的先天素質、人格素質、審美素質,內化為一種語文素質、語文能力。這說明語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是不能機械地割裂和對立的。
三、語文知識內涵的人文性決定了語文教學方式的活動性
在語文知識中不僅充滿了對真理的探索、對美的追求和對善的嚮往,而且還充滿了強烈的人文性。即便是應用文,也表達著人與人之間的商業信譽、契約關係、法律關係等,反映著人們之間的各種社會交往以及經濟、政治和文化活動等。因此好的文章都是對人們的生活、活動內容和相互關係的真實反映。這就告訴我們,在語文教學中要創設從事各種活動的大氛圍,讓學生在活動中達到心靈的淨化、情感的昇華、人格的完善。
要讓學生通過參與社會活動,走向社會大課堂。如春遊,參與社會調查、教育調查,關心社會熱點問題,與學生交友,參加青年志願者活動等,在無限寬廣、美好的社會生活環境的大氛圍中,使學生經受鍛鍊,培養各種能力、人文精神和思想道德修養等。因此,社會實踐活動對學生語文能力的提高具有良好的效果。
語文課改的根本點是強調學生對語文的體驗、感悟和積累,強調學生的語文素質和人文修養。語文素質和語文修養是一個人最基本的素養,語文教師在培養高素質的語文人才方面負有重大的責任。因此,語文學科教學過程應是教師、學生與文字之間平等對話的過程。語文教學只有實現平等的、有個性的、自主性的對話、才能產生共鳴。因此,教師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應體現語文學科特點,為全面培養學生的語文素質,培養高素質語文人才而做出努力。
篇二
一、充分發揮語文學科的認知功能
任何學科都具有認知功能。認知包括知識和能力,認知功能就是獲取知識和增強能力的功能。小學語文學科的認知功能與其他學科不同,其他學科的學習目的主要是獲得本學科的知識和能力,如歷史學科的認知功能,主要體現在獲得歷史知識和分析歷史知識的能力方面。而語文學科的認知功能有三方面:
***1***掌握語文字身的字、詞、句、段、篇基礎知識和聽、說、讀、寫語文能力,獲得語言能力;
***2***掌握獲得知識的方法和學習能力;
***3***獲得各種文化科學知識。
這三項認知功能以第一項為基本認知功能,正因為有這項基本的認知功能,所以語文學科的認知功能具有再認知特點。一個學生只有很好地掌握了字、詞、句、段、篇基礎知識和聽、說、讀、寫能力,尤其是讀寫能力,才能再認知。因為語文是文化的載體,沒有不載負著一定文化、思想、感情的語文。這是由語言的本質所決定的,語言不僅有物質外殼――語音,而且還體現一定的社會意識――社會關係。也就是說,語言的形式和內容是統一的。通過語文學習不僅能獲得語言,還可以獲得各種文化知識和思想。人在社會實踐中學習,都是以語言為媒介的,兒童的成長也是在逐漸掌握語言過程中發展起來的,而掌握書面語言尤為重要。當兒童能識字、閱讀以後,不僅會豐富知識,而且會促進內部言語的發展,會提高認識能力。通過識字、閱讀還要培養學生說話、作文能力,把自己要說的話,要做的事,用口頭和文字表達出來,進行思想交流,達到相互理解的目的。所以說,學好語文學科是學好其他學科的基礎。
正因為語文學科具有獲得再學習的功能,語文學科才具有工具性。這種工具性表現在再認知上,因而才稱之為基礎工具學科。語文學科是學習知識、提高認識、表達思想的工具,是青少年掌握文化科學知識、認識客觀世界的基礎工具。正如葉聖陶指出的:“語文是工具,自然科學方面的天文、地理、生物、數、理、化,社會科學方面的文、史、哲、經,學習、表達和交流都要使用這個工具。要做到個個學生善於使用這個工具***說多數學生善於使用這個工具還不夠***,語文教學才算對極大地提高整個中華民族的科學文化水平盡了分內的責任,才算對實現四個現代化盡了分內的責任。”由此說明,學生掌握語文基礎工具,發揮語文學科的再認知功能,對學習其他學科知識,對於從事各項工作,對於實現我國四個現代化建設,具有重大意義。
二、充分發揮語文學科的情意、審美功能
任何學科都有教育功能,教學的教育性是教學的一條客觀規律,這是教學的共性。語文學科的教育功能,不同於其他學科,其特點體現在表情達意和審美功能上。也就是說,語文學科的教育功能不屬於各科的共性,而是由語文學科的個性決定的,是由語言的本質所決定的。語言是交流思想的工具,因為語言是載體,它所載負的文化科學知識,都具有一定的思想、情意內涵及審美價值,所以語文有交流思想、情感的功能。語文學科的工具性不僅表現在再認知方面,而且還表現在其表情達意的作用上。往往一篇文章所塑造的偉大形象或動人情節或優美景色,會在學生的人格形成中起巨大作用,會在學生一生中留下難以磨滅的印象。通過語文教學,在滲透思想情感、審美教育方面,較之其他學科更具有得天獨厚的條件和重大功能。所以語文也應稱為表情達意的工具,成為對青少年一代進行思想、品德、情感教育的工具學科。
三、充分發揮語文學科的思維功能
任何學科都具有發展思維的功能,但語文學科發展思維的功能具有突出意義,這也是由語言的性質決定的。語言是與思維相聯絡的,語言把人們思維活動的結果,認識活動的成果,用詞及片語成的句子記載下來,鞏固起來,這樣才能使人類社會的思想交流成為可能。語言和思維、語言和思想是對立統一的。這裡要區別思維和思想兩個不同的概念。思維是人腦的機能,它概括地、間接地反映客觀世界;思維是一種活動過程,其活動形式是概念、判斷和推理。而思想則是思維活動的結果和內容。思想和思維是相伴活動的,語言和思想、語言和思維既是統一的,但又是有區別的。語言和思維的職能不同,語言是交流思想的工具,語言的形式是詞和句,語言的內容是語義,語言的規律是語法。思維是認識的工具,思維的形式是概念、判斷和推理,思維的內容就是思想,思維的規律是邏輯。語言體現思維,思維反映客觀事物間的關係和聯絡,進行判斷、推理、形成思想,思想又通過語言表達出來。語言和思維、思想處於一個統一體之中,發展語言和發展思維,提高認識是統一的。
中學生語文素養競賽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