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鄉在哪裡教學反思

General 更新 2024年12月31日

  《我的家鄉在哪裡》是《品德與社會》四年級下冊的第一課,要求學生以地圖為工具認識自己的家鄉。有哪些關於我的家鄉在哪裡的教學反思?以下是小編為你整理的,希望能幫到你。

  篇一

  品德與社會課的教材是一種開放的、期待著使用者自己去完成的教材。《我的家鄉在哪裡》這一課以"家鄉"為例,給我們提供一些話題和範例,也給我們留下了很大的創造的空間。因此,我在組織這課教學時,注重了以下幾個環節:

  1、以"家鄉"作為本課教學的主要物件,是遵循了客觀實際,因為在六小學就讀的學生絕大部分是本地人。但也有小部分來自外鄉,讓他們說說自己的家鄉在哪,是尊重了他們的家鄉意識。讓他們把家鄉當作自己第二個家是激發他們愛家鄉的情感,促進全班同學團結一致,一心愛家鄉,為整節課奠定感情基礎,便於開展教學。

  2、會看地圖是學好這課的關鍵,教師要指導學生通過觀察、活動來找到吉林的位置。在學生交流的過程中,要求學生學會多方位地思考,用不同的表達方式來說清楚吉林在哪裡,既培養了學生思維的敏捷性、擴散性,又讓學生心中牢記吉林在中國地圖上的位置。

  3、在找完吉林並說清它的地理位置後,學生個體就獲得了經驗,能夠根據比較正確的方法在吉林地圖上找到吉林市,並表述吉林市的地理位置。這部分活動是在學生自主學習、自主探究的基礎上進行的。通過這樣的活動訓練,不僅使學生更清楚家鄉在哪裡,也培養了他們對問題的判斷、解決能力。

  4、課前讓學生收集有關家鄉風景名勝的資料,一是充實教學內容,在認識吉林省地區圖的基礎上,稍稍瞭解各縣、市、區代表性的景點;二是豐富學生的活動體驗,培養他們收集、整理、分析資訊的能力。學生通過各種學習途徑找到相關資料,有的介紹自己在風景區遊玩時的情景,有的介紹該風景區的特點……讓學生在交流活動中燃起作為吉林人的自豪感。既而再讓學生通過不同的方式來表達自己對家鄉的愛,使整堂課的氣氛達到高潮,也著實激起了學生和老師心中那份情,那份愛--我是吉林人我驕傲。課後作業的佈置為了下課《我來做個小導遊》做準備的,瞭解了家鄉的地理位置、風景名勝後,就要學會以一個小主人的身份來介紹吉林。]

  《我的家鄉在哪裡》是本單元"愛鄉"教育的首篇,它的定位應該是"常熟到底在哪裡",有了這個基礎才會有接下來的《我來做個小導遊》、《家鄉特產知多少》和《了不起的家鄉人》,愛鄉的情感並非在這節課中就要燃盡,而是慢慢滲透在這單元中的教學中。而這課的地理教學是十分重要的,《品德與社會》課在強調品德教育的同時,也要培養學生對其他學科知識學習和掌握。在教學活動中,教師和學生都應該準確地把握其中各門學科的知識要點,發展能力。

  篇二

  教學《請到我的家鄉來》一課,我試圖引導學生通過對話,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了解、熟悉家鄉,萌發對家鄉的熱愛之情。為達到教學目標,

  本節課我準備了兩張地圖:中國政區圖、湖北省政區圖。在開課時我用優美、動聽的歌曲《在希望的田野上》匯入新課,調動學生的學習激情,接著引出地圖,並先後 出示了這三張地圖,引導學生通過這兩張地圖來認識地圖的方向、圖例、比例尺,掌握有關地圖方面的知識。接著讓學生分小組在中國政區圖上找一找我們湖北省在 祖國的哪個位置,以及周邊有哪些鄰居。由於學生對地圖有了一定的瞭解,所以他們能很快地在地圖上找到這些省份,然後讓學生通過書中的圖畫和文字及學生們的 分組討論來了解有關家鄉湖北的知識。最後我讓學生在地圖上找一找宜昌在湖北的哪個位置,以及周邊有哪些鄰居,並說說自己的家庭的詳細地址和它所在的方位, 學生對這個環節的活動十分感興趣,課堂氣氛十分活躍。

  通過這節課,我對品德教學的理念有了進一步的認識,感到品德課的靈魂是從學生中來,到學生中去,只有根植於學生生活的教學才是有生命的,為學生樂於接受的,也才是有效的。作為品德教師,找準教學的切入點,藉助課件創設生活情境,在潤物無聲中完成教學任務是很重要的。

  篇三

  在本課的教學設計中,我積極開發課程資源,關注學生的學習興趣,尊重學生的經驗獲得,努力使教學成為師生交往、互動、對話的過程。綜觀本課,暨定的教學目標順利達成,總結特點如下:

  1、調整教材結構,注重學生實際。

  本課教材從中國行政區地圖入手,引導學生認識自己家鄉所在的省的位置、輪廓,然後讓學生進一步瞭解自己家鄉所在的市、縣***區***的空間位置,知道自己家鄉是祖國的一部分。教學中,我將教材結構根據學生的狀況作了大膽的調整,課上首先從認識學生非常熟知的校園位置入手,設計了“學校附近的平面圖”,在學生掌握了“上北下南,左西右東”的知識點後,引入江蘇省地圖,擴大學生對家鄉的認識範圍,在第二課時中再拓展到家鄉在全國的空間位置。這種設計從兒童的生活實際入手,遵循兒童的生活經驗,符合兒童循序漸進的認知規律,體現了“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新課程理念。

  2、突破教材難點,增強識圖技能。

  “培養識看地圖的能力,正確辨認地圖上的方向”既是本課學習的重點,又是最大的難點。由於三年級學生剛剛接觸地圖,要求學會在地圖上辨認方向實非易事,這了突破這一教學難點,我採用了“步步滲透,舉一反三”的方法。如:在貼平面圖時,要求說說學校附近幾處建築各在學校的什麼方位;在找揚州的鄰居、江蘇省的鄰居時,又要求說出這些鄰居的方位;在找到火車直達城市時也不忘問一問學生它們在中國行政區地圖上的位置,實踐證明,這一方法是行之有效的。這樣層層滲透,不斷強化,有利於學生掌握這一知識難點。

  此外,我還考慮到學生的差異,運用了小組合作、同桌互助等形式,讓已掌握的同學幫助暫時還辨不清方位的同學,利用群體的力量,促進學生的學習,以培養識看地圖的能力。

  3、聯絡生活實際,提高課堂實效。

  品德課程是一門生活課程,一門指導生活的課程,只有將教學植根於社會這個課堂,植根於生活這個舞臺時,我們的教育才會讓人感到可親、可信、充滿生機。就本課而言,地圖是為我們的生活、生產服務的,識圖、用圖是我們必須具有的一項生活技能,因而教學必然離不開具體問題,離不開生活實際。在教學設計中,我遵循生活的邏輯,努力尋找教材與生活的結合點,儘可能多地提供社會現實生活的背景材料,隨機引導學生識圖,提高了課堂實效,達到 “人人蔘與,個個提高”的理想效果。

  4、開放心靈空間,張揚學生個性。

  自主、選擇是人的一種權利,學生同樣應當享有這種權利。在本節課的教學設計中,我竭力摒棄“權威”意識,力求“導而弗牽、強而弗抑”,給予學生思考、交流的權力,給予學生自主選擇的機會。如:“五條黃金線路”的選擇、合作伙伴的選擇、學習方式的選擇等等。由於學習是建立在學生自我需要的基礎之上的,因而責任感得以增強,個性得以張揚。


  

誰說沒有規則教學反思
演一棵大樹教學反思
相關知識
我的家鄉在哪裡教學反思
鄂教版品德與社會四年級上冊我的家鄉在哪裡教學設計
二年級語文下冊第六課雷鋒叔叔你在哪裡教學反思
雷鋒叔叔你在哪裡教學反思
唐代詩人李白的家鄉在哪裡
三國名將關羽的家鄉在哪裡
艾爾肯我的姑娘在哪裡
我的家鄉作文加教師評語
王維的故鄉在哪裡
聖誕老人的故鄉在哪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