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朱元思書反思總結
《與朱元思書》是南朝梁文學家吳均所著的一篇著名的駢體文,今天,小編為大家帶來了,希望大家喜歡!
篇1
在實際教學中,首先匯入部分化的時間多了一點;其次在分析“奇山”一段時,沒有發揮學生的主動性,教師串講,反而浪費了不少時間。造成的後果是,背誦時間沒有得到充分保證,同時“奇山”一段也講得比較匆忙。其實這一段也應該讓學生去自己找出“山”的幾個特點,在用原文來印證,這樣可能條理會更加清楚。
一堂課下來,學生都在積極的動手、動口、動腦。上完了這篇課文,我沒有一句句的教學生翻譯,但學生卻基本能翻譯了。以前要花兩課時的課文,今天用了一課時就基本完成了。我感覺這堂課還是成功的,也符合新課標新課程新課改的要求。今後,我將繼續這樣去實踐。
教學過程是一個“教”與“學”互動的一個過程。作為新形勢下,我們教師應該好好把握這個“度”,不能只用資訊科技,但也不能不用資訊科技。所以我要教學本文時,在理清本文內容時,我利用板書進行教學。這樣可以過到學生與教師的情感上的交流。所以在資訊科技與學科融合的過程中,我們教師要很好地做好與學生的情感溝通工作這一環節,不然,語文學科中的“人文性”將會成為一紙空談。
篇2
完成本課的教學後,我覺得本文在教學時有幾個方面還是實施得不錯的
1、利用由已知到未知,可以激情學生的興趣:
我讓學生回憶前面所學過的文章:《三峽》、《答謝中書書》、《記承天寺夜遊》,原因是這四篇文章中有些語句的句式、內容、意境等有相似之處,可以讓學生理解古代文章的傳承與發展,以激發學生學習古代名篇的興趣。另外,這些文章語言優美、朗朗上口,富有詩意。
2、疏通文章,講求學生自主,充分發揮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在具體講授中,疏通文意是首要的。鑑於新課程標準提出學生學習文言文“能借助註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而本文的註釋又比較詳細,再加上網頁中的註釋,翻譯文字的任務可以交給學生們。
另外,有些資料,我也讓學生自己查詢,自己對資料進行篩選、整理。
此時,教師在新課程中的“主導性”地位也就體現了出來,也避免了教師強行要求學生識記的狀況的發生。
篇3
我執教的八年級下冊第五單元的文言文《與朱元思書》一課,。我認真總結和反思了這一課的教學,真是獲益匪淺。
一、重引導。
教學是師生互動與共同發展的過程,在新課程理念的指導下,課堂成為師生資訊交流、思維碰撞的平臺,呈現出資源豐富、資訊多元的動態特點,這種動態生成的課堂對教師的引導能力提出了挑戰和更高的要求。課堂會因為教師善於捕捉資訊.面對新課程的挑戰,我們教師
二、煉板書。
黑板是各個學科共同使用的工具,板書是普遍採用的手段,從某種意義上說,板書設計和運用的優劣決定了課堂教學的成功與否。特別是在教學文言文的“清水課”中,只用口頭語言提供聽覺訊號,對學生接受、理解、記憶和應用知識,是很不夠的。為了彌補講授的不足,我精心設計了板書、副板書,把教學重點、難點和關鍵性的知識寫到黑板上。
一節課下來,我倒是比較恰當、適時地完成了整個板書,並利用板書引導學生試背了課文,達到了我設計的意圖。但是,望著黑板上滿滿的一片,我覺得“為了板書”好辛苦!是陳老師的話使我豁然開朗:“你去想著板書了,就離不開講臺了。”是啊,偌大的階梯教室使我和學生的距離倍增,我在“三尺講臺”的範圍內進退維谷,教案再熟悉、預設再充分,我都感覺走不到學生中去,原來黑板是無形的手牢牢抓住了我,都是板書惹的禍!
與朱元思書反思範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