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最長的城牆在哪裡
城牆是古代人民用於抵禦外敵用的,在現代已經很少見到城牆了,那麼世界上最長的城牆是什麼呢?相信很多人都知道答案了,沒錯,那就是我們中國的長城。下面讓小編帶著大家一起去了解一下世界上最長的城牆——長城。
長城的基本簡介:
長城***Great Wall***又稱萬里長城,是中國古代的軍事防禦工程。長城修築的歷史可上溯到西周時期,發生在首都鎬京***今西安***的著名的典故“烽火戲諸侯”就源於此。春秋戰國時期列國爭霸,互相防守,長城修築進入第一個高潮,但此時修築的長度都比較短。秦滅六國統一天下後,秦始皇連線和修繕戰國長城,始有萬里長城之稱 。明朝是最後一個大修長城的朝代,今天人們所看到的長城多是此時修築。長城資源主要分佈在河北、北京、天津、山西、陝西、甘肅、內蒙古、黑龍江、吉林、遼寧、山東、河南、青海、寧夏、新疆等15個省區市。根據此前文物和測繪部門的全國性長城資源調查結果,明長城總長度為8851.8公里,秦漢及早期長城超過1萬公里,總長超過2.1萬公里。1961年3月4日,長城被國務院公佈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87年12月,長城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
長城的建築結構:
根據歷史文獻記載,修建長城超過5000公里的有二個朝代:一是秦始王時修築的西起臨洮,東至遼東的萬里長城;二是漢朝修築的西起河西走廊,東至遼東的萬里長城,在1萬里以上。這些長城的遺址分佈在中國今天的北京、甘肅、寧夏、陝西、山西、內蒙古、河北、新疆、天津、遼寧、黑龍江、湖北、湖南和山東等10多個省、市、自治區。
由於年代久遠,早期各個朝代的長城大多數都殘缺不全,儲存得比較完整的是明代修建的長城,所以人們一般談的長城指的是明長城,所稱長城的長度,也就的是明長城的長度,明長城西起嘉峪關,東至鴨綠江畔。
國家文物局和國家測繪局2009年4月18日聯合公佈,明長城東起遼寧虎山,西至甘肅嘉峪關,從東向西行經遼寧、河北、天津、北京、山西、內蒙古、陝西、寧夏、甘肅、青海十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156個縣域,總長度為8851.8千米。經過壕塹359.7千米,自然天險2232.5千米。
長城國家文物局2012年6月5日在北京居庸關長城宣佈,歷經近5年的調查認定,中國曆代長城總長度為21196.18千米,分佈於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內蒙古、遼寧、吉林、黑龍江、山東、河南、陝西、甘肅、青海等15個省市自治區,包括長城牆體、壕塹、單體建築、關堡和相關設施等長城遺產43721處。這是中國首次科學、系統地測量歷代長城的總長度。國家文物局曾於2009年首次公佈明長城調查資料,中國明長城總長度為8851.8千米。而此次長城的調查和認定,不僅認定了明代長城的長度,還開展了秦漢及其他時代長城的資源調查。
長城的歷史意義:
中國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地形特點所構成的地理環境、氣候特點,決定了整個中國大陸古代經濟、文化大致分為東西兩大區和南北三帶的天然佈局。東西兩大區即北起興安嶺,經燕山、陰山、賀蘭山、岷山至橫斷山脈一線,以東為農業經濟發展地區,其西是畜牧業***間有河谷或綠洲小塊農業***經濟發展地區。三帶即秦嶺、淮河以南為水田農業經濟發展帶;秦嶺、淮河以北至陰山、燕山以南和東北平原是旱作物農業經濟發展帶,陰山以北,賀蘭山以西為畜牧業經濟發展帶。兩區三帶的天然佈局,構成中國大陸古代農、牧兩大經濟、文化型別。長城帶包含了整個旱作農業經濟發展帶和畜牧業經濟發展帶的大部,構成一個完整獨立的經濟體系。經濟上以農業經濟為基礎,畜牧業是農業的重要補充,兩種經濟相互依存,互相補充。文化上以農耕文化為主導,農、牧兩種文化相互滲透和吸收,不斷匯聚與輻射。在歷史發展過程中,農業首先在黃河中下游發展起來,成為整個中國農業經濟、文化的腹心,併成為全國經濟、文化交流匯聚的中心。在整個畜牧業經濟區,自興安嶺以西、陰山以北的內蒙古大草原,憑藉得天獨厚的條件,發展成為畜牧業經濟、文化的腹心。長城就坐落在這兩個經濟、文化腹心的自然交匯處,它是一定的經濟發展基礎的產物。長城既將兩種經濟、文化隔開,又將兩種經濟、文化聯結在一起。
世介面積最大機場是在哪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