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禮有什麼具體要求
冠禮,是華夏民族嘉禮的一種,是古代中國漢族男性的成年禮。冠禮表示男女青年至一定年齡,性已經成熟,可以婚嫁,並從此作為氏族的一個成年人,參加各項活動。以下是小編為你精心整理的冠禮的具體要求,希望你喜歡。
冠禮的具體要求
時間年齡
1,《禮記·曲禮》說“男子二十冠而字”,先民以男子20歲、女子16歲為成人的年齡門檻。冠禮基本上在此時舉行;
2,行冠禮的年齡也會因不同地方而別。福建省多數地方都以十六歲行冠禮,俗稱“做十六歲”,不分男女。據《霞浦縣誌.禮俗》記載:“霞俗,於十六歲時行之。以道士代巫祝,不於祖廟,而以家堂建壇保安,仿古大祝祈福澤求永貞之意,俗稱‘做十六歲過關’”。
3,禮俗當因時而變,18歲成人已是現代人的共識,學校組織的十八歲“成人儀式”,可謂是新式冠禮。“18歲成人”不僅符合時代特點和法律要求,也結合了當代青年人身體發育成長的規律,因此我們建議:舉行冠禮的時間,最好在行禮者18歲生日前後。當然,一些已過18歲的年輕同胞,出於對民族文化的熱愛和對冠禮的實踐願望,雖然已參加過學校組織的“成人儀式”,但也可以參加冠禮活動。不過,宜在20歲之前而不宜過晚。
冠禮的日期,古人是通過“筮日”即用占筮的方式加以確定。此當棄之不用。我們建議,具體日期的選擇應遵循以下原則:
1、單獨舉禮時,定在成人者生日***公曆農曆皆可***或對其有重要意義的日子。***各家庭根據具體情況酌定***考慮到成人者基本為有上學時間安排的中學生,我們建議,舉禮日可向學校請假一天***或半天***,而學校也應該給假一日以方便孩子們在家舉行冠禮。***期待這能成為一種傳統***
2、集體舉行冠禮時,宜定在有文化內涵及紀念性意義的日子。比如國慶節、春節、中秋節、清明節、女兒節***特別適合女孩子行笄禮***、黃帝誕辰日、孔子誕辰日、抗戰勝利紀念日等等。
發生地點
古時冠禮在“家廟”之中進行,並且在正堂東邊還需搭建設施,稱為“東房”。考慮到現實情況,我們建議,單獨舉禮時,可在家庭及附近的開闊地帶。集體舉禮時,可在學校廣場、學校大廳、公共文化場所***尤以文廟等處為佳***等地。尤其是單獨舉禮時,因為現實居住條件的制約,應該靈活處理。如果有單獨的庭院的,可在家裡的庭院中進行。如果是住高層樓房的,在家居面積很大的條件下,可以把客廳專門騰空,做適當的佈置後舉行。否則,居住面積不大的話,還是最好到小區廣場、草坪等比較開闊的地點舉行。當然,也可以暫借一些公共文化場所的廳堂等進行。為了其神聖性,必須是一個相對安靜的場合.
古時行冠禮有所謂“階”的講究,有司***捧冠的人,也稱執事***依次排開,正賓在為冠者“三加”時需要依次走下不同的“階”。曾有實踐者,在院落地面上劃出房子及階型,我們認為其實可以不必過於拘泥。只要掌握大致的方位講究,有司依次托盤捧冠站好就可以了。
參與人員
參照古禮要求,結合時代實際,我們建議組織以下人員參加冠禮***當然,也未必需要過於拘泥,可根據實際情況酌定***。這是單獨舉禮時的人員,若是集體冠禮,可酌情增加規模。
①冠者1人***就是舉行成人儀式的成年者本人***
②主人2人***按照古代的宗族制度,必須由宗子等男性宗親長輩擔任,一方面嚴格的宗族制度在今天並沒有普遍流傳;另外,主人只限定於男性宗親,本身具有一定歷史觀唸的侷限,所以,當今作為主人的,冠者的父母雙親比較合適。***
③正賓1人 ***就是為冠者擔任加冠的德高望重的那個人***
對即將成年的男孩子,必須強調其作為男性的社會角色,正賓必須符合德高望重的要求,才可作為及冠者的人生嚮導和社會楷模。其威嚴的祖父、父親等男性長輩應該是最合適的人選;儒家文化裡有尊師重教的傳統,所以,請德高望重的師長擔此責任也是不貳之選。***
④贊者1人***就是協助正賓加冠的助手,也協助冠者梳髮、更衣等,可選擇師長、兄姊、好友等適當人選***
⑤有司3人***即為冠者托盤準備所加之冠的人,可選擇好友、兄弟姐妹等適當人選***
⑥客人若干***可邀請師長親友等若干人觀禮***
服飾擺放
宜遵循古制,以周制、漢制、唐制、明製為宜,綜合各種因素考慮,我們建議以明製為標準範本。建議準備以下漢服以行冠禮:
***具體名詞無法詳細解釋,請參考天漢網有關漢服知識帖***
童子服:即未行禮之前換上的漢服。叫做采衣。這種衣服以緇布為衣,而飾以錦邊,錦一般用硃紅色。穿採履。可以暫穿普通的布鞋。正式舉禮之前,孩子脫去平常的衣服沐浴後換上童子服。
“初加”所用:幅巾、深衣、大帶、納履。考慮到漢式鞋子復興的實際,在整個冠禮過程中,可以一直穿布鞋而不必更換。準備一件直裾深衣,一條普通大帶。
“再加”所用:帽子、襴衫、革帶、系鞋。
“三加”所用:襆頭、公服、革帶、納靴。
考慮到現實情況和同胞的各種實際困難,我們可以暫時不必拘泥於那麼多,我們設計了最簡化版本的冠禮所需服飾清單***簡化版冠笄之禮的具體操作詳見第五部分***
中衣1件***代替童子服***,比較好的深衣1件***舉禮過程中可不更換***,自制軟裹襆頭1個或可繫帶的小巾1個***因為沒有那麼多冠可加了,所以奉冠的有司可撤減為一人***,布鞋1雙。
衣服的擺放方位:公服、襴衫、深衣,分別疊好、衣領朝東,由北向南依次置於席上,席置於場地東側。
將要加的冠,由三位有司捧在盤裡,立於場地西冊,面朝南,從東到西排開,依次是:襆頭、帽、巾。
除冠者外,其它包括主人在內的參禮人員,有漢服最好,沒有也可以著日常服裝,但應注意莊重和整潔。忌披頭散髮、穿脫鞋、短褲等裝束。需要特別注意的是,不應穿APEC會議裝、中山裝、旗袍等衣服。
其它物品
基本同笄禮,故略。
行禮動作
①正規揖禮:左手壓右手***女子右手壓左手***,手藏在袖子裡,舉手加額,鞠躬九十度,然後起身,同時手隨著再次齊眉,然後手放下。
②正規拜禮:直立,舉手加額如揖禮,鞠躬九十度,然後直身***這段叫鞠躬***,同時手隨著再次齊眉。然後雙膝同時著地,緩緩下拜,手掌著地,額頭貼手掌上***這叫拜***,然後直起上身,同時手隨著齊眉***這叫興***---然後根據禮節,平身或再拜……平身時,兩手齊眉,起身,直立後手放下。
取字問題
先民姓氏文化中的表“字”風俗,這也是冠禮中很重要的儀式程式之一。
姓、名、字、號,是漢民族文化中完整的姓名結構,先民中許多歷史名人都有神采飛揚的“字”與“號”。2000年以來一些專家學者呼籲,恢復國人取字的風俗,並從歷史、社會、文化等各個層面論述了其積極價值。我們建議,舉行冠禮的家庭,不妨嘗試給孩子取一個意韻雋永、有勵志作用的格調高雅的“字”,至少,它會給孩子們的一生帶來更加豐富的人生體驗,有百益而無一害。
具體的起法,研究傳統姓名文化的人士皆指出,表“字”重在激勵人生,重在鞭策與鼓勵之情。取字者,在傳統冠禮的設計中,多被賦予了德高望重的主賓,我們建議,冠者父母親若有意給孩子取字,不妨先行和正賓商議,傾聽其意見後加以確定,然後在正式舉禮時由主賓親自授予冠者,此程式古禮稱為“字冠者”。
禮前沐浴
古時行冠禮及其它儀禮,提前沐浴齋戒大都是不可或缺的環節。清爽和衛生固然是講究的原因,但更重要的是藉此表達對文化傳統的敬意、塑造儀式的神聖性和莊重感。試想,形容邋遢蓬頭垢面的孩子,即使穿上美麗的成人禮服,也沒有多少莊重和神聖可言。冠禮前的沐浴,原則上,每個參禮及觀禮者都應做好,尤其是冠者、主人、正賓、贊者、有司等主禮人員,重點是冠者和正賓。冠者沐浴更衣,可表達對成長的期待、對神聖儀禮的敬畏,正賓神清氣爽舉止得當,可體現對主人盛情邀請的尊敬和感謝、對冠者成年莊嚴時刻的尊重。尤其是作為冠者的孩子,都是青春活潑的少年,常喜運動,愛出汗,更要悉心沐浴更衣,做到乾淨、得體。依據傳統,舉禮時冠者需要著襪正坐於席上,預先搞好衛生,也可以避免可能產生的不雅及尷尬。
冠禮儀程
基本同笄禮,惟有所加元服不同,分別為:襆頭、帽、巾。程式略。
禮辭撰寫
主要有兩種,一種是冠禮讚辭,一種是冠者誓詞。可以參考海內外公祭黃帝孔子等所寫禮辭,結合舉禮學校特點,由教師和學生自行撰寫。格式上宜採用詩經式的四言詩文。
《儀禮.士冠禮》:“始加***冠***祝曰:‘令月吉日,始加元服,棄爾幼字,順爾成德。壽考惟祺,介爾景福。’再加曰:‘吉月令辰,乃申爾服,敬爾威儀,淑慎爾德。眉壽萬年,永受胡福。’三加曰:‘以歲之正,以月之令。鹹加爾服。兄弟具在,以成厥德,黃老無疆,受天之慶。’”
冠禮的的簡介
冠禮起源於原始社會,已有幾千年的歷史,漢族的冠禮具體濃郁的中國味,在漢字文化圈中最具有代表性。冠禮表示男女青年至一定年齡,性成熟,可以婚嫁,並從此作為氏族的一個成年人,參加各項活動。成年禮***也稱成丁禮***由氏族長輩依據傳統為青年人舉行一定的儀式,才能獲得承認。
華夏族的成年禮,為男子冠禮,女子笄禮。
經書記載,實行於周代。按周制,男子二十歲行冠禮,然天子諸侯為早日執掌國政,多提早行禮。傳說周文王十二歲而冠,成王十五歲而冠。古代冠禮在宗廟內舉行,日期為二月,冠前十天內,受冠者要先卜筮吉日,十日內無吉日,則筮選下一旬的吉日。然後將吉日告知親友。及冠禮前三日,又用筮法選擇主持冠禮的大賓,並選一位“贊冠”者協助冠禮儀式。行禮時,主人***一般是受冠者之父***、大賓及受冠者都穿禮服。先加緇布冠,次授以皮弁,最後授以爵弁。每次加冠畢,皆由大賓對受冠者讀祝辭。祝辭大意謂:在這美好吉祥的日子,給你加上成年人的服飾;請放棄你少年兒童的志超,造就成年人的情操;保持威儀,培養美德;祝你萬壽無疆,大福大祿。然後,受禮者拜見其母。再由大賓為他取字,周代通常取字稱為“伯某甫”***伯、仲、叔、季,視排行而定***。然後主人送大賓至廟門外,敬酒,同時以束帛儷皮***帛五匹、鹿皮兩張***作報酬,另外再饋贈牲肉。受冠者則改服禮帽禮服去拜見君,又執禮贄***野雉等***拜見鄉大夫等。若父親已歿,受冠者則需向父親神主祭祀,表示在父親前完成冠禮。祭後拜見伯、叔,然後饗食。此加冠、取字、拜見君長之禮,後世因時因地而有變化,民間自十五歲至二十歲舉行,各地不一。清中期以後,多移至娶婦前數日或前一日舉行。
某些地區自宋代以來,儀式簡易,不宴請賓客,僅在本家或自家範圍內進行。《儀禮.士冠禮》賈公彥疏:“諸侯十二而冠也。若天子,亦與諸侯同,十二而冠......《大戴禮》雲:‘文王十三生伯邑考’,《左傳》雲:‘冠而生子,禮也。’”又《儀禮.士冠禮》:“始加***冠***祝曰:‘令月吉日,始加元服,棄爾幼字,順爾成德。壽考惟祺,介爾景福。’再加曰:‘吉月令辰,乃申爾服,敬爾威儀,淑慎爾德。眉壽萬年,永受胡福。’三加曰:‘以歲之正,以月之令。鹹加爾服。兄弟具在,以成厥德,黃老無疆,受天之慶。’”宋朱熹《朱子語類》卷八九:“[冠禮]是自家屋裡的私事,有甚難行?關了門,將巾冠與子弟戴,有甚難?”
冠禮的文化
“冠”,《說文解字》解為:“弁冕之總名也。”冠字有三從,從“冖”,即以布帛蒙覆;徐鍇曰:“取其在首,故從元。古亦謂冠為元服”;從“寸”,而“寸”字有兩意:《漢書·律曆志》雲:“度量衡皆起於黃鐘之律,一黍為分,十分為寸,十寸為一尺。又寸者,忖也,有法度可忖也。凡法度字皆從寸”。所以,《說文》說:“冠有法制,故從寸。”
首上之服,即首服,總稱“冠”。這是廣義之“冠”。“冠”還有狹義,指首服中等級較高的一類,是古時貴族的首服。其中,又可細分為“冠、冕、弁”等型別。
冠禮與華夏禮儀
《禮記》:“冠者禮之始也。”華夏文化是禮儀的文化,而冠禮就是華夏禮儀的起點。
禮文化是華夏文化的核心,華夏禮儀分為“吉禮、凶禮、軍禮、賓禮、嘉禮”五種型別,冠禮屬於嘉禮的一種,它是一個新的成人第一次踐行華夏禮儀,冠禮也是冠者理解華夏禮儀的起始,進入華夏禮儀系統的起始。《禮記·內則》把一個人的生命劃分為不同階段,每個階段都有不同的任務。“二十而冠,始學禮”,二十歲,是學習和踐行華夏禮儀的開始,一個孩童,經過了冠禮的教育和啟示,獲得新的思想導引和行為規約,在冠禮的引導下,真正進入華夏禮儀的語境。《禮記·冠義》篇系統闡述了“冠禮是禮儀的起始”的觀念。它說:
“凡人之所以為人者,禮義也。禮義之始,在於正容體、齊顏色、順辭令。容體正、顏色齊、辭令順,而後禮義備。以正君臣、親父子、和長幼,君臣正、父子親、長幼和,而後禮義立。故冠而後服備。服備而後容體正、顏色齊、辭令順,故曰:冠者禮之始也。
是故古者聖王重冠。古者冠禮,筮日筮賓,所以敬冠事。敬冠事所以重禮,重禮所以為國本也。故冠於阼,以著代也。醮於客位,三加彌尊,加有成也。己冠而字之,成人之道也。見於母,母拜之,見於兄弟,兄弟拜之,人而與為禮也。冠玄端,摯於君,以摯見於鄉大夫、鄉先生,以成人見也。
成人之者,將責成人禮焉也。責成人禮焉者,將責為人子、為人弟、為人臣、為人少者之禮行焉。將責四者之行於人,其禮可,不重與。故孝、弟、忠、順之行立,而後可以為人。可以為人,而後可以治人也。故聖王重禮。故曰冠者禮之始也。”
簡單地說,舉行冠禮就是要提示行冠禮者:從此將由家庭中毫無責任的“孺子”轉變為正式跨入社會的成年人,只有能履踐孝、悌、忠、順的德行,才能成為合格的兒子、合格的弟弟、合格的臣下、合格的晚輩,成為各種合格的社會角色。只有這樣,才可以稱得上是人,也才有資格去治理別人,才能繼承和發揚華夏禮儀文明。因此,冠禮就是“以成人之禮來要求人的禮儀”。換句話說,冠禮是華夏禮儀在華夏成員心中的“奠基工程”、“基礎工程”,所以,儒家將冠禮定位於“禮儀之始”,給了它極高的文化地位。
先民論冠義
以婚冠之禮親成男女。——《周禮》
冠者,禮之始也。——《禮記·冠義》
夫禮始於冠、本於昏、重於喪祭、尊於朝聘、和於射鄉,此禮之大體也。——《禮記·昏義》
男子二十冠而字。——《禮記·曲禮》
婚姻冠笄,所以別男女也。——《禮記·樂記》
既加冠,益慕聖賢之道。——明·宋濂《送東陽馬生序》
男子幼,娶必冠。——《白虎通》
笄冠有成人之容。—— 《通典》
冠禮,人倫之所重者也。——《六藝綱目》
古者重冠禮,將以責成人之道。——柳宗元《答韋中立論師道書》
三苗髽首,羌人括領,中國冠笄,越人劗鬋。——《淮南子·齊俗訓》
首服既加,而後人道備,故君子重之,以為禮之始矣。——《五經要義》
正其衣冠,尊其瞻視,儼然人望而畏之。——《論語·堯曰》
冠者表成人之容,正尊卑之序。——《通典》
衍生名詞
冠歲:男子二十歲
弱冠:剛成年
冠者:成年人
冠字:男子二十而冠,並賜以字
冠士:已行過冠禮的成年之士
冠子:已行過冠禮的男子,指二十歲成年男子
中國古代禮儀特點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