墜琴的基本介紹
墜琴也稱墜子、墜弦,漢族拉絃樂器。是河南曲藝墜子書的主要伴奏樂器。以下是小編為你精心整理的,希望你喜歡。
墜琴的結構
墜琴仍保持小三絃形制,琴筒與四胡琴筒相同。墜琴的構造和小三絃基本相同,琴桿、琴頭、絃軸和指板,仍保留著小三絃的形制,共鳴箱較三絃的琴鼓略小,兩面蒙以梧桐木薄板,使用江葦竹製作的馬尾弓拉奏,音色渾厚。
墜胡的琴筒與四胡琴筒相同,用銅板或硬木製作,呈圓筒形,較四胡琴筒短而粗,長8 釐米,直徑11 釐米,前口蒙以蟒皮。琴桿和琴頭形似三絃,但琴桿較短,琴頭較小,指板較寬。用馬尾弓拉奏,音色純淨、柔美,宜於表現優雅抒情的曲調。
琴筒為硬木、紅木或黃桐木,八方形,前口蒙蛇皮,後口有鏤空的邊框。琴桿部份與三絃的琴幹相似而較短。全長約 90 公分,兼做指板,張兩弦,架於弦馬上,弓在弦內執行。用馬尾竹弓拉奏。音域約兩個半八度。墜胡音色高亢、柔美,除用於伴奏之外,還用於獨奏和器樂合奏。
墜琴的技法
傳統墜琴的演奏形式多為自拉自唱,演奏時將墜琴置於腿上,左手持琴桿按弦,右手持弓拉奏。將一本梆系一架上,置於腳前,擊木梆的錘棒一端固定於架上***錘棒可活動***,控制錘棒活動的一端繫繩綁於腳上,自拉自唱時,腳有節奏地擺動以拉動繩子擊板。
墜琴主要技法,左手弓法多用長弓***分軟弓、硬弓兩種***、半弓、短弓、連弓、斷弓、頓弓、抖弓、顫弓、碎弓、甩弓、雙弦等;左手特點由於墜琴琴桿長,有指板,把位大而又移動頻繁,因此滑音特別是大跳的滑音、雙滑音等很有特色。
此外,常用指法還有雙弦、揉弦、顫音、撥絃、泛音等。 近代著名的民間藝人、墜琴演奏家有王殿玉,擅長模擬各派著名戲曲演員的重要唱段。
墜琴的歷史
墜琴已有近百年曆史。清代末年,在河南流傳著“鶯歌柳”和“三絃鉸子書”等說唱音樂形式,為它們伴奏的主要樂器是小三絃。
經過民間藝人長期的演奏實踐,深感彈撥的小三絃與演唱者的拖腔不能緊密配合,難於滿足藝術要求。
於是,有些藝人就仿效胡琴,在小三絃的外弦和中弦之間穿上一支馬尾弓***保留裡弦做共鳴弦***,作為拉絃樂器使用,在伴唱中收到了較好的效果,當時人們稱這種樂器為“拉三絃”。
後來,在說唱藝術中隨著女演員相繼出現,演唱者的音區和音色有了顯著區別,為了提高樂器的定弦和增加音色的明亮度,適應墜子書發展的需要,進而又把“拉三絃”的蟒皮面改為桐木板面並去掉裡弦。
最初說唱音樂“三絃鉸子書”用小三絃伴奏,後在“鶯歌柳書”三絃改為二絃,又將琴鼓上所蒙蟒皮改為薄桐木板,用馬尾弓拉奏,始成今之墜琴。
古代樂器大全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