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稅收的經濟增長效應
經濟增長一向是國家巨集觀經濟調控的主要目標之一,對經濟增長的研究可以說是巨集觀經濟學研究中至關重要的內容。國家進行巨集觀經濟調控的主要手段是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而在財政政策中,稅收是主要的工具之一。以往對稅收與經濟增長的研究,多是集中在從財政理論層面上說明如何制定和調整稅收政策以促進經濟增長,或是分析稅收收入與GDP二者之間增長速度的差異及造成不同步的原因,但對稅收這個經濟變數到底是如何影響經濟增長的,二者之間存在怎樣的數量關係,稅收及稅收結構是通過哪些途徑作用於經濟增長的,適合我國目前經濟形勢和財政體制要求的最優稅收結構是什麼樣的研究則很少。本文基於經濟增長理論對稅收的經濟增長效應進行了述評。
一、稅收的經濟增長作用
***一***古典經濟增長理論中稅收的作用
政府的稅收政策和經濟增長很久以來就被經濟學家和政策制定者聯絡在一起。對經濟增長理論的研究可以追溯到古典經濟學的奠基人Adam Smith***1776***的《國富論》。Smith認為,經濟增長取決於兩個因素:一是一國的勞動生產率,二是生產工人與其他人口的比例,其中提高勞動生產率是經濟增長的關鍵。勞動效率的提高,依賴於勞動分工,而產生分工的必要條件則是資本積累,因此分工協作和資本積累是促進經濟增長的基本動因。基於以上分析,Smith認為,稅收對經濟增長的作用主要通過影響資本積累來實現。具體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稅收降低了投資者的預期收益率,由於資本積累依賴於投資,而投資的動機來源於預期利潤的驅動,徵稅會降低預期利潤,影響資本積累;另一方面,稅收減少了各階層的可支配收入,從而直接減少投資,影響資本積累。因此,無論從哪個方面看,稅收都是經濟增長的阻礙因素。所以,稅收不應該設定得過高,設定稅負水平的原則應該是能低則低;同時,國家的職能應儘量減少,政府的最佳角色是充當經濟生活的“守夜人”,讓市場這隻“看不見的手”來自動調節經濟。
David Richado***1817***對於經濟增長和稅收的分析是圍繞著收入分配展開的,他認為社會一切收入都應該徵稅,稅收不是來自於資本,就是來自於收入,都是對積累的減少,因而從總體上看,稅收不利於經濟增長,並且來自於資本的稅收比來自於收入的稅收對經濟增長的阻礙作用更大。因此,Richado對於稅收的思想與Smith是一脈相承的,認為政府應該儘量少徵稅。Thomas Malthus***1802***認為,促進經濟增長主要有三個因素:資本的積累、土地的肥力和節約勞動的新發明,隨著經濟的增長,為了使生產能力充分發揮作用,就必須保持足夠的有效需求。而由國家稅收維持的政府非生產性消費是保持產品與消費平衡的重要因素,所以徵稅可以促進經濟的增長。因此,Malthus不贊成Smith和Richado的觀點,他主張增稅,不贊成減稅,他認為要把徵稅帶給私有財產的損失,與徵稅帶來有效需求的增加從而維持和刺激生產增長的好處加以比較,主張犧牲前者,換取供給與需求的平衡,促進財富的增長。
***二***新古典經濟增長理論中稅收的作用
現代經濟增長理論的起點始於Ramsey***1928***的經典論文。Ramsey首次採用變分法來分析消費者跨期最優選擇問題,奠定了研究最優積累和增長問題的基礎,為進一步探究經濟增長的原因和方式提供了數量分析工具,開創了現代經濟增長理論的新紀元。
20世紀30年代,Keynes***1936***提出了著名的“有效需求”理論,顛覆了傳統的“供給自行創造需求”的薩伊定律,認為有效需求決定供給水平,為促進經濟增長,政府必須干預經濟執行。政府幹預經濟的主要手段是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在財政政策中,稅收是主要的工具之一。Keynes認為,稅收是調節經濟執行的重要槓桿,合適的稅收政策取決於調節社會總供給與總需求平衡、促進經濟穩定增長的需要。在經濟蕭條時期,政府首先應該減稅並擴大政府支出,以提高消費需求和投資需求;其次應該運用稅收手段調節收入分配,提高社會整體的消費傾向,促使有效需求的提高,最終使得巨集觀經濟實現穩定增長。在凱恩斯學派稅收調節理論的基礎上,Paul Samuelson***1948***發現,當實行超額累進所得稅制時,稅負水平會隨著經濟週期的變化自行進行調整,對經濟執行具有自動穩定的功能,發揮著“自動穩定器”的作用。與此相應,政府可以根據經濟形勢通過稅收政策來調節經濟發展,這時稅收可以被視為經濟的“人為穩定器”。
20世紀40年代至50年代,現代經濟增長理論得到進一步發展,Harrod***1939***和Domar***1946***以凱恩斯收入決定理論的思想方法,把短期靜態均衡推廣應用到經濟的長期動態過程來建立經濟增長理論,在假定人口增長率不變,不存在技術進步和資本折舊,採用生產投入要素資本和勞動完全不可替代的Leon-tief生產函式的情況下,構建了一個動態經濟增長模型,用以分析經濟增長。模型強調了資本積累對經濟增長的作用,認為經濟增長實際上取決於外生給定的儲蓄率,但由於採用資本一勞動固定比例的生產函式,均衡很難達到,得到的經濟增長路徑是不穩定的,被稱為是“刀鋒上的均衡增長”。Solow***1956***和Swan***1956***對Harrod和Domar模型的生產函式形式進行了修正,採用新古典形式的C-D生產函式,在資本和勞動可以平滑替代的基礎上,研究了實現經濟增長的條件。雖然Solow-Swan模型對經濟現實的模擬更進了一步,但結論與Harrod-Domar模型基本一致,對產生經濟增長的機制的描述是相同的,即經濟增長的源泉仍然來自於外生給定的儲蓄率。為了使經濟系統實現長期的人均增長,Solow又對原有模型進行了擴充套件,引入技術進步變數A,並允許技術持續進步,但是技術變數仍然是外生的,以固定比例g增長。沿著平衡增長路徑,經濟增長由外生給定的儲蓄率、人口增長率和不變技術進步率來決定。Harrod-Doma模型和Solow-Swan模型為人們洞察經濟增長提供了一個基本的理論分析工具,然而模型的一個明顯缺陷是,長期增長完全由外生的因素所決定。Solow是第一個檢驗稅收到底是如何影響經濟增長的人,但Solow的結論是稅收政策並不能影響增長率;也就是說,雖然長期來說徵稅確實降低了產出水平,但不管稅收政策如何對經濟造成扭曲,都不會影響長期增長率。
在Solow研究成果的基礎上,Mankiw、Romer和WEil***1992***發現,在生產函式中考慮人力資本後So- low模型擬合得更好,但引入人力資本並未改變模型的基本結論。雖然沒有改變經濟外生增長的基本結論,但他們強調了技術進步的重要性,認為技術進步是導致經濟增長的引擎,但是這種技術進步是外生的、機械化的。20世紀60年代,Cass***1965***和Koopmans***1965***把Ramsey的消費者最優化分析引入到新古典增長理論中,因而提供了對儲蓄率的一種內生決定,但儲蓄率的內生性也並沒有消除長期人均增長率對外生技術進步的依賴。由於儲蓄率是內生的,那麼在模型中引入稅收因素將改變儲蓄的回報,從而影響到消費者儲蓄和投資的決策,影響短期的經濟增長。在Cass-Koopmans模型中引入資本所得稅以後發現,徵稅使得資本的邊際回報率下降,儲蓄率降低,穩態產出水平下降。但是當經濟達到穩態之後,人均產出將不再發生變化,即當經濟處於平衡增長路徑時,經濟增長率完全由技術進步決定,而與稅率無關;也就是說,在短期內,稅率的提高確實會降低經濟增長率,但是在長期內,稅收政策只有水平效應,卻沒有增長效應,稅率的提高對平衡增長率沒有任何影響。這一結果使得稅收在新古典增長理論中的作用是有限的,因而,在新古典增長理論框架下對稅收問題的研究主要集中於分析稅收的福利效應、稅率變化的短期增長效應及其對穩態資本勞動比的影響。
由於這段時期的增長理論中所採用的生產函式是新古典的,因此被稱為新古典增長理論;由於這些模型的一個共同特點是增長的機制是外生的,因此,這段時期的增長理論也被稱為外生增長理論。正因為增長的機制是外生的,這種外生增長理論不能很好地解釋經濟增長的根本決定因素和機制,而且外生增長的機制使得政策因素遊離於增長之外,政府不能通過採取政策手段來調控經濟執行,體現在稅收上就是這段時期的稅收思想主張稅收中性原則,即稅收制度的設計不能扭曲個人基於自身效用最大化的理性選擇。所以,可以肯定的是,在外生增長理論中稅收並不能影響增長,直到內生增長理論的發展才為研究稅收如何影響經濟增長提供了可行的分析工具。
***三***內生經濟增長理論中稅收的作用
內生增長理論產生於20世紀80年代中期,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得到了快速發展。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模型有羅默的知識溢位模型、盧卡斯的人力資本模型和貝克爾的分工與專業化模型。
為了更好地解釋經濟發展現狀,人們採取逐一放鬆外生增長模型假設前提的方式,通過將儲蓄率、技術進步率和人口增長率等重要外生變數逐步作為內生變數來考慮,從而克服了要素邊際產出遞減的關鍵性質,構造了新的內生增長模型,其中增長的關鍵決定因素內生於模型,長期增長是在模型之內而非被一些諸如未加解釋的技術進步之類的外生增長變數所決定,這就是內生經濟增長理論。這些新的內生增長模型簡明地模擬了增長的產生過程,並且通過對增長過程的模擬,描述了模型暗含的稅收對個人決策的影響。內生增長模型提供了一個解釋和理解歷史資料的視角,並給出了未來政策變化的結果,這一點對於理解稅收對經濟增長的作用非常重要,通過這些模型,我們可以理解和預測稅收對經濟增長的影響。
為了實現內生增長,需要採取由經濟中參與人的選擇所決定的某種方式來克服邊際產出遞減。從現有文獻來看共有四種方式可以實現,所有這些方式都通過不同的路徑達到了同樣的目的——經濟持續增長。
最簡單的內生增長模型是AK模型,假定資本是唯一的投入,規模報酬不變,產出由函式Y=AK給出。在AK模型中,長期增長率由正的固定的資本邊際收益決定,那麼對資本所得徵稅將直接降低資本的邊際收益,因而徵稅會直接影響長期增長率。
第二種方式是引入人力資本,並假定物質資本與人力資本要素的增長同步。人力資本的存在會放鬆對於廣義資本而言的報酬遞減約束,從而在缺乏外生技術進步的情況下也能導致長期人均增長。模型中有兩個投資過程:物質資本投資和人力資本投資。如果從廣義上把資本視為包括人力資本和物質資本的兩個組成部分,那麼就可以克服要素邊際報酬遞減,使經濟內在產生增長。這樣的模型既可以是單部門的,也可以是兩部門的。Barro、Mankiw和Sala-i-Martin***1992***構建了單部門內生增長模型,其中人力資本與物質資本的生產技術相同,生產函式均採用不變規模報酬的C-D形式。從更廣義的角度講,單部門模型就是AK模型的延伸,無論是物質資本還是人力資本的增加都將提高產出和消費的增長率。在稅收效應上結論與AK模型相同,即對物質資本所得和勞動所得徵稅都將直接降低物質資本和人力資本的邊際收益,從而直接降低了長期增長率。Uzawa***1965***和Lucas***1988***構建了兩部門的內生增長模型,其中人力資本與物質資本的生產技術不同,產出的增長率取決於物質資本與人力資本的不平衡程度。此時,稅收不僅影響物質資本積累,還影響人力資本積累,並且對物質資本徵稅和對人力資本徵稅對增長的影響是不同的,由徵稅所帶來的稅收扭曲,尤其是稅收結構扭曲將持久影響經濟增長率。
第三個保證經濟持續增長的方法是企業的外部性。這種外部性發揮作用的機制就是“幹中學”。Ro-met***1986***借用了Arrow***1962***的框架,在Arrow***1962***和Sheshinski***1967***的“觀念”具有非競爭性和外部性的基礎上,進一步描述了“幹中學”模型,通過假設知識的創造是投資的一個副產品來消除掉報酬遞減的趨勢,實現經濟的內生增長。模型一是假設“幹中學”要靠每個企業的投資來獲得,而且一個企業資本存量的增加會導致其知識存量同樣增加;二是假設每個企業的知識都是公共品,知識一經發現就立刻外溢到整個經濟範圍內,從而使所有企業的生產效率都得到提高。與Solow的結論不同,Romer認為政府支出和稅收政策對增長可以產生長期、持久的影響。
第四個選擇是,可以假定產出依賴於勞動和其他要素的投入,在不摒棄任何其他傳統的投入要素的情況下,技術以新的投入要素的形式進入生產函式***Romer,1987和1990;Barm,1990***,從而帶來產出的增加。各種不同的政府活動在內生增長框架下可被視為一種其他投入要素,政府性活動的變化等價於對技術水平A的修正,從而等價於生產函式的移動,影響在朝向穩態的轉移過程中的人均經濟增長率。在這方面主要是以生產性公共品提供為切入點來研究政府公共支出對經濟增長的影響及相應的政策空間,生產性公共支出的引入使得經濟在競爭企業市場均衡的條件下實現內生增長。在公共支出模型中,稅收對增長率的影響是交錯的,一方面稅收會減少私人部門的稅後邊際產品並降低增長率,另一方面稅率的提高也增加了公共支出的供給,進而提高私人部門的生產效率和增長率,這與之前的各種模型的研究結果完全不同。在新古典增長模型中,稅率的提高對增長沒有任何影響。在人力資本模型中,即使稅率對增長率產生影響,稅率的提高一般只會降低經濟增長率,而不可能提高經濟增長率。
淺談資源稅改革對巨集觀經濟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