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層工作經驗證明

General 更新 2024年11月26日

  通過基層工作,要幫助農村解決問題,與廣大人民群眾建立最深厚的感情。下面是小編整理的範文,歡迎閱讀!

  篇一

  5月22日-28日,我參加了中央國家機關青年“百村調研”實踐活動,作為第四團第四組的一名成員,赴江西省贛州市尋烏縣留車鎮族坑村開展調研工作。在一週的調研時間裡,我與第四組的其他5位同志一起,駐村入戶,走訪慰問,按照中央國家機關團工委的統一要求,圍繞“三農”有關問題,解民情,察民意,探民心,與農民群眾和基層幹部交朋友,獲取了寶貴的調研資料,也經歷了難得的心靈錘鍊。這次下基層農村調研實踐活動,讓我有了許多的思考和體會,現從三個方面報告如下:

  一、立足現實,把“三農”問題繼續擺在戰略基礎地位

  “三農”問題為何一直這麼重要?因為農業仍是最基礎的產業,農村仍佔有最廣大的國土面積,農民仍是我國人口的大多數;又因為即使在已經開始邁步走入“十二五”的今天,無論農業、農村還是農民,仍有許多問題需要解決。這些問題,我在這次調研活動中親眼見到,親耳聽到,也親身感受到了。

  第一,農業可持續發展由誰接手?千百年來,農業和土地都是中國農民的立命之本,但現在的情況發生了很大變化。從我們所調研的族坑村來看,絕大多數青壯年勞動力都外出務工或經商,務農的只有留守的老人、婦女等。更關鍵的問題,這些外出的人即使回來,也已經不願或者不善於種地了,他們對下一代的教育,也遵循著跳出農業、脫離土地的方向。“十二五”規劃提出要加快發展現代農業,當我們明確了增強糧食安全保障能力、推進農業結構戰略性調整、加快農業科技創新、健全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這些戰略目標的時候,還需要做的一件事,就是要加快培養新的農業生產經營主體,由他們在不久的將來接手中國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第二,農民增收如何實現?農民難,最難在增收。按照國家現行的政策,農民的收入包括三個方面:家庭經營收入、工資性收入和轉移性收入。從族坑村的情況看,對絕大多數農戶而言,家庭經營收入的來源是種植水稻、臍橙和養殖畜禽。種水稻,只能保證溫飽,在增收方面的貢獻很小。種臍橙,是增收的主要渠道,但市場價格的變化無常和大多數農戶的經營規模很小,使它的作用僅限於能增收而難致富。養殖畜禽,利潤大,但風險也大,再加上投資大、籌資難,不是人人都能做,大多數情況可能是我們所遇到的那樣:一個老漢一頭牛,順順當當養上三年不過賺來千把塊錢。再看工資性收入,主要是外出務工,族坑村有人出去打工的家庭生活基本都還不錯,但也談不上富裕。這些人在外面辛苦不說,家裡的留守老人、留守兒童問題普遍存在,而且還有他們出去後如何退回來的問題。因此,打工有助於增收,但卻未必有助於生活質量的提高和幸福感的增強。第三是轉移性收入,主要是農業補貼、社會保障和扶貧,農民對此十分歡迎,增收效果也比較明顯。但從現階段看,它不是普惠性的,而且水平也比較低。可見,要真正實現農民增收特別是持續增收,在上述三個方面都要繼續再下工夫。

  第三,農村教育為何兩難?孩子是未來的希望。在這次調研中,最感動我們的恰恰也是孩子。當聽到孩子們在教室裡朗朗讀書,我們欣慰,但轉而見到年久破舊的校園,我們又不禁嗟嘆;當發現孩子們在“小白老師”的課堂上十分活躍,我們開心,但轉而探訪一個孩子的家,看到一間不屬於他們家的舊屋,一桌簡單且缺乏營養的飯菜,一對年老體病的老人,以及一個與白天在學校截然不同的男孩兒,我們又不禁心酸。特別是那一晚與校長、教師、學生家長座談,面對他們反映出的農村教育兩難問題,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在尚未鞏固的農村教育體系內,卻和城市一樣存在著優質生源流失的問題,這是農村教育不能承受之重。鎮上為優化整合教育資源,將村小學四年級以上的孩子集中到鎮中心校繼續學習,這本是好事,但上學地點的變化增加了學生家庭的經濟負擔,也增加了政府補貼孩子生活的支出,而在現階段對農村教育支出有限的情況下,對於改善辦學條件的投入就要相應減少。這些兩難為何存在?因為教育資源的不平衡。我們要努力的是,不僅讓農村的孩子們上得起學,還要讓他們上得好學。

  第四,農村文化發展怎樣保障?我們調研所在的族坑村有著悠久的家族傳統,全村人都姓陳,一族出過三位進士,至今還保留著家族的祠堂和祭祖儀式。上一任村支部書記按名字在家族裡算是長輩,再加上他又是個能人,因此任內的工作有聲有色,威望也高。這應該就是一些學者所說的家族傳統對鄉村治理的影響。家族傳統說到底是一種文化,現在保留著這樣文化的農村已不多見。與城市一樣,農村也存在著文化斷檔的問題;與城市不一樣,農村不那麼多元、開放,文化或許真的會就此斷掉了。文化缺失在農村的影響已經顯現,由於缺少更多的文化活動,包括族坑村在內的許多農村都還有賭博的惡習,許多已經致富的農民,因此而再次返貧。或許隨著農村勞動力的大規模轉移,這樣的情況會慢慢減少,但文化真空的現象是客觀存在的。為此,在農村重拾傳統文化是需要的,引入新文化也是需要的,但關鍵在於怎樣給文化的連結和發展提供保障。多年來開展的“三下鄉”活動是一種探索,農民歡迎,政府支援,效果明顯。但如何能讓送下去的東西留住、紮根,進而生長出新的東西來,卻正是現在更需要做的。

  因為有了上面的問題,所以作為國家基礎的農業、農村、農民都還不穩固,必須把“三農”繼續放在戰略基礎的地位來對待。短短一週,我沒有給上面提出的問題找到答案,但我有了繼續尋找下去的決心。同時,我也明白了,絕不能離開“三農”談“三農”,只有返回農村,回到農民身邊,才能找到正確的答案。

  二、深入基層,與廣大人民群眾建立最深厚的感情

  這次調研實踐活動對我觸動最大的,是為我們提供舒適住房的大叔,是為我們烹調可口飯菜的大哥,是為我們準備洗澡熱水的大嬸,是為我們安排調研行程的村幹部,是一個又一個就在我們身邊的農民群眾。短短數日,我們和他們沒有太多言語,但哪怕只是幾分鐘的交流,也讓彼此之間悄然建立起了感情,以致最後依依惜別、難捨難分。一直以來,我們這些在“大機關”的年輕幹部,工作不願講感情,只知道辦事要講求規律、服從原則、遵守規定。然而,通過這次調研,我發現其實我們錯了,或者說認識是不全面、不深刻的。我們做工作,關鍵是要與廣大人民群眾建立最深厚的感情。這件事說起來最容易,做起來最難。

  首先,要對人民群眾充滿感情。當前,黨和政府都在深入研究新形勢下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社會管理的基礎性、經常性、根本性工作就是群眾工作。我們作為黨員,作為中央國家機關的青年幹部,做好群眾工作,就要對群眾充滿感情,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這次調研,短短几天就能留下深刻的印象和難忘的記憶,就是因為我們帶著感情下去,帶著感情去說每一句話、做每一件事。我們的感情,首先是對身邊那一個個普通農民的,儘管他們帶著客家鄉音的話語令我們半懂不懂,但連日來的朝夕相處,一起吃飯、喝茶、抽菸、聊天,彼此的心在不斷貼近;我們的感情,也是對基層幹部的,他們陪著我們轉遍每家每戶,從農民的話語和表情中,我們看到了基層幹部為黨和國家、為農民群眾的謀心出力,從與他們的交談中,我們體會了基層幹部的不易與淳樸,儘管他們不完美,但卻很真實;我們的感情,更是對農村廣闊天地的,族坑村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彷彿是鮮活的,把我們與這個陌生的地方緊緊聯絡在了一起。上面這段話不是在寫散文,而是我們這幾天的真實感受,離開族坑村,我們都被“掏空了”,人回到北京,心卻留在了那裡。群眾給了我們這樣的感受,我們又怎能不對群眾充滿感情?

  第二,要讓人民群眾接受我們的感情。我們對群眾充滿感情,不能嘴上說說就算了,而要讓群眾感受到。在族坑村,我們探訪了村裡的貧困戶、五保戶,慰問了留守兒童,儘管帶去的慰問品和慰問金很有限,但農民們依然激動不已。是因為他們太需要這些東西和錢嗎?不是,是因為我們真實地走進了他們的家裡,和他們坐在了一起。農民群眾最講人情味,只要你走近他,他就會接受你。如果我們只是坐在北京的辦公室裡,研究和制定這樣那樣的政策,即使我們造福於群眾,群眾也會和我們陌生、有距離感。只有來到群眾身邊,他們才會真切地感受到我們的存在,相信這些共產黨的年輕幹部對他們是充滿感情的。

  最後,要與人民群眾建立最深厚的感情。隨著國家工業化、資訊化、城鎮化、市場化、國際化的深入發展,我們都處在劇烈的大變動之中。越是變動,越要找到可以信賴和依靠的力量,這樣才不致迷失。這股力量就是人民群眾。只有與人民群眾建立起最深厚的感情,從群眾中不斷汲取智慧和力量,我們就能應對一切變動,迎接所有挑戰。與人民群眾相處,有時候我們覺得很難。在去族坑村的路上,我心裡也忐忑過,不知見了那些陌生的農民該說些什麼、做些什麼。見面後,握一下手,敬一根菸,我得到的是一臉憨厚的微笑,換來的是一番推心置腹的交談,轉眼間,一切顧慮煙消雲散。其實,與人民群眾建立感情是最簡單、最自然的事,不需要多複雜的形式,舉手投足之間,我們便與他們培養了感情,基於這感情,他們給了我們從工作到心理上的莫大支援。

  三、實事求是,讓調查研究成為工作的基本方式

  我不敢說在這次調研中自己取得了多大的成果,但調查研究本身已經是我最大的收穫。一路上,我們聽得最多的是同一句話:“沒有調查,沒有發言權”。眾所周知,就是在尋烏這個地方,毛澤東同志寫下了《反對本本主義》和《尋烏調查》兩篇光輝著作,從此這句話就成為全黨的共識。我從2004年參加工作開始,至今已近7個年頭。在工作中,我講過很多話,但做過的調查研究卻很少。包括我在內的一些年輕幹部,長期以來似乎已經把“沒有調查,也有發言權”這樣一種工作狀態當作習慣,今天來看,這是很嚴重的問題。要認真對待和有效解決這個問題,我們首先就要明確在實際工作中應該反對什麼、倡導什麼、避免什麼、追求什麼。

  反對空口無憑,本本主義。我們年輕幹部最缺少的是經驗。在缺少足夠經驗積累的情況下,最容易犯的是兩種錯誤:一是空口無憑。張嘴就說話,什麼都敢說,這作為一種工作態度是積極的,但如果說的內容沒有事實作為基礎,沒有認真的思考和論證作為依據,空口說白話,就要不得了。特別是在對群眾說話、為群眾制訂政策的時候,尤其要反對空口無憑,因為它影響極壞、危害極大。二是本本主義。喜歡說書上怎麼怎麼寫的,領導怎麼怎麼指示的,檔案上怎麼怎麼規定的,唯獨不願說實際情況是怎麼樣的。當然,這不是說書上的話、領導的話、檔案上的話不能說,我們的工作要以書上的理論作為指導,要與中央精神保持一致,要嚴格按照檔案規定辦事。但是,理論之所以有效,中央精神之所以正確,檔案之所以可行,都是因為與實際情況相符合,是對實踐的客觀反映,否則,也需要修訂和完善。因此,根本上還是要用事實來說話。只拿本本說事,根源在於不掌握實際情況,怕犯錯誤,殊不知本本主義是更大的錯誤,因為本本看似正確,更有迷惑性。所以,我們必須像毛澤東同志說的那樣,旗幟鮮明地反對本本主義。

  倡導調查研究,親身躬行。為了不犯空口無憑、本本主義的錯誤,我們就要調查研究。有了調查研究,才有發言權。調查研究,就是要掌握實際情況,因此必須到實際中去,特別是要到基層去。要知道,資訊在一級一級傳遞的過程中必然要被篩選,進而與原始資訊產生偏差,有時甚至與原始資訊是完全相反的意思。基層產生的是原始資訊,從那裡獲得的情況才不會失真。同時,做調查研究,不能由別人代勞,特別是在調查環節,絕對要親身躬行。因為調查就是為了獲得第一手資料,別人給你的,怎麼也不會是第一手的。在研究的環節,可以讓別人參與,大家討論,吸收不同的意見,但主要的和具體的分析工作還是要自己來做,從自己收集的資料中分析得出自己的結論。

  避免漫無目的,主觀臆測。調查研究,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容易,做好很難。這裡面有方式方法問題,也有態度問題。漫無目的就是一種錯誤的態度。來到農村,滿眼全是沒見過的新鮮事兒,走馬觀花,眼花繚亂,最後在腦袋裡什麼都沒留下。調查研究首先得目的明確,你要了解什麼,尋找什麼,獲得什麼,挖掘什麼,都要事先準備提綱,按照提綱,按圖索驥,才能得到需要的資料。拿稀罕當寶貝,是調查研究最容易犯的錯誤。即使是這樣,調查研究也不會一帆風順,往往實際的情況與當初的設想差別很大。這個時候,又容易犯下主觀臆測的錯誤。為了把調查研究做下去,讓資料儘可能符合需要,我們往往會主觀猜測實際情況應該是個什麼樣子,把不相干的事也強拉進我們劃定的圈子裡。這雖然不同於前面說的空口無憑,但實際後果是差不多的。當然,主觀臆測與合理的主觀推斷是不同的,合理的主觀推斷是調查研究者主觀能動性的體現,但它的基礎還是事實,手中已掌握的情況必須能夠充分佐證推斷,這個推斷才是合理的。

  追求有的放矢,實事求是。要把調查研究做好,首先要端正態度。正確的態度之一是有的放矢,帶著明確的目的性來搞調查研究,提高效率,有舍有得。另一個正確的態度是實事求是。實際情況是不以我們意志為轉移的,調查研究開始了才發現困難重重的情況屢有發生。這個時候,我們就要實事求是,或者調整調查範圍,或者改換調查物件,或者修正調查思路,或者完善調查方法,總之要因地制宜,因時而變,圍繞著獲取實際情況這個唯一的目的,來組織調查研究工作。對待調查的結果也要實事求是,不能因為它不和我們的心意就捨棄,往往越是這樣的情況,才越有價值。因為,從主要目的的角度來看,調查不是為求同的,而是為求異的。

  四、立足本職,以更飽滿熱情投身國資監管工作

  這次參加“百村調研”實踐活動的青年幹部有近500人,來自中央國家機關各單位。大家的生活和工作背景不同,調研經歷不同,因此各自的感受和體會也不同。我作為一名年輕的國資幹部,通過此次江西調研之行,也有著自己的思考。

  深刻認識國情,站在全域性高度增強做好國資監管工作的自覺性。國情是我們做一切工作的出發點,特別是像國資監管這樣極具探索性的改革事業,必須在深刻認識國情的前提下來做工作。通過這次調研實踐活動,我認識到農業未強、農村未穩、農民未富是我國特殊的基本國情。農業未強,是說原有一家一戶分散經營的模式已經鬆動,但農業比較效益的低下和農村勞動力的大規模轉移,使建立新模式的努力受到影響,農業現代化面臨複雜考驗。農村未穩,是說城鎮化的程序已經開始,但方向和道路尚未明確,農村正處在轉型的陣痛和變動之中。農民未富,是說在溫飽問題解決之後,農民增收成為亟需而更難解決的問題,農民怎樣更多分享發展成果正待破題。帶著這些認識,再來看作為本職的國資監管工作,就有了新的體會。

  三十幾年的國資、國企改革歷程已充分證明,改革必須從實際出發,考慮並符合當時的國情,並要隨著國情的變化而適時調整。無論是承包制的大放異彩,還是兩步利改稅的失敗結局,無論是國資局的先立後撤,還是國資委的破繭而出,都是或應或悖當時國情而必然要出現的。今天,我們的國資監管成效顯著,但深層次問題也越發突出,下一步的改革怎樣走、向哪裡走,答案同樣要在國情裡面去找。“三農”問題看似與國資監管工作無甚關聯,但實際上它是我們出臺政策時不能忽視的重要因素。比如,在工業化深入發展的背景下,處在高階和前沿地位的國有企業,必然要與其他所有制企業一起,承接農業的轉型,引導和帶動農業實現現代化,這就需要我們在調整和優化國有經濟佈局結構的時候,對此給予足夠的考慮。又如,隨著城鎮化的推進,農村市場將被進一步開發,國有經濟在其中的佈局和發展也需要提前謀劃,華潤集團的“希望小鎮”已經在這方面做出了探索。在全黨上下高度重視民生問題的背景下,農民增收問題愈顯重要,國有經濟除了通過稅收和向社保分紅之外,在承接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方面也要發揮重要作用,我們在對企業進行考核和制訂收入分配政策時,同樣需要考慮這些情況。因此,“十二五”時期,我們應站在全域性的高度,統籌包括“三農”問題在內的各種因素,來綜合考慮國資監管工作的下一步改革思路和措施,使我們的工作更加符合新形勢下的國情。

  密切聯絡群眾,以人民群眾根本利益作為檢驗國資監管工作成效的根本標準。密切聯絡群眾,始終依靠群眾,是我們黨克服一切艱難險阻,不斷走向勝利的法寶。作為一名黨員幹部,無論身處何職,做什麼工作,都要把“群眾”兩個字刻在心裡,堅定不移地走群眾路線。密切聯絡群眾,就國資監管工作而言,一是要尊重企業的實踐經驗,走群眾路線,就是要遵循企業發展規律辦事;二是要支援企業領導者的創新思維,密切聯絡群眾,首先要密切聯絡這些企業的“帶頭人”,充分發揮他們對企業發展的重要引領作用;三是要發揚幹部職工的首創精神,緊緊依靠企業中最廣大的群眾主體,書寫中國國有企業做強做優、國有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國有資產保值增值、國民經濟實力和綜合國力不斷增強的光輝篇章;四是要關心職工群眾的生活和幸福,讓他們共享親手創造的發展成果,並通過我們的工作,把黨的關懷和溫暖帶到群眾中間,培養廣大職工群眾對企業的深厚感情,夯實黨的群眾基礎。

  國資監管工作事關國民經濟發展和經濟體制改革大局,事關國家經濟安全和黨執政基礎的穩固,更事關全體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從本質上講,國有企業所賺的每一分錢,都應該為增進人民群眾的福利而有所貢獻,當然,具體的實現形式可以是多樣的。但是,不能把形式當本質。國資監管工作與其他政府管理工作一樣,其成效如何最終都要看能否符合並服務於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設立國資委,建立新型的國有資產管理體制,是黨的十六大作出的重大決策。這一體制執行幾年來,一直在不斷地探索和完善,認識也在不斷地深化和發展。黨和國家關於國資監管和國企改革的決策符合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不僅要在認識上形成共識,更要在實踐中經得起檢驗。作為具體貫徹和執行黨和國家決策的主體,國資委有責任自覺地朝著有利於維護好、實現好廣大人民群眾根本利益的方向,來謀劃思路、制訂政策、推進改革。但是否符合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不是短期內通過幾項工作就能判斷出來的,我們只有始終堅持密切聯絡群眾,走群眾路線,才能在不斷的實踐中去理解群眾的根本利益是什麼,去把握國資監管工作怎樣才是符合群眾的根本利益。同時,我們還要把國資監管工作的發展狀況、人民群眾對國資監管工作的反映,及時反饋到中央那裡,使中央能夠根據變化了的實際和人民群眾的意願,來完善決策。

  堅持深入基層,把調查研究當作開展國資監管工作的“必修課”。中國的國資監管工作沒有先例可循,外國更沒給我們提供可以照搬的模式。要做好這項極具中國特色的事業,實踐是我們唯一的課堂。在這個課堂裡,需要學習的課程有許多,但其中調查研究是一門十分重要的“必修課”。對從事國資監管工作的人員來說,加強調查研究有著特殊的必要性:一是國資監管事業極具探索性、挑戰性,在實踐中會有很多不確定的情況和問題出現,我們要及時做好應對,就要通過調查研究掌握大量實踐資料,特別是一些具有苗頭性、傾向性的情況,認識和把握企業發展規律,從而增強工作的主動性。二是國資監管事業直接面對的是企業,企業講求實實在在的效益,這就要求我們的監管工作也必須求真務實,而調查研究就是求真務實最好的工作方法。三是現代經濟的發展日新月異,企業作為經濟活動的主體也處在快速的變革和創新之中,要使國資監管工作跟上企業變化的步伐,需要我們在調查研究掌握第一手資料的基礎上,分析判斷企業發展的新特點、新趨勢,從而來調整我們的工作。四是在倡導“大國資”、“大家庭”理念的背景下,開展務實有效的調查研究工作,對於加強國資委與所監管企業,以及各級國資委之間的工作聯絡和交流,推動全國國資監管工作“一盤棋”格局的形成,具有積極的意義。五是我們從事國資監管工作的同志背景各不相同,特別是許多像我一樣的年輕幹部對企業不瞭解、不熟悉,工作中難免會有不符合企業實際的情況出現,因此,除了到企業交流鍛鍊之外,更多時候,我們還要通過開展經常性的調查研究,來走近企業、認識企業,積累自己對於企業的經驗。

  做調查研究,就要放下身段,到企業去,尤其是要到基層企業去,到生產經營的一線去。這是因為,基層的情況是最原汁原味的,問題是最直接的,經驗也是最鮮活的。在機關工作主要是掌握面上的情況,到基層去調查研究主要是掌握第一手的資料和生動的例項,兩相結合才能把問題分析透徹,制定的政策措施才會更加有針對性和可操作性。可以想見,一支具有良好調查研究工作習慣和能力、掌握有效調查研究工作方式方法的幹部隊伍,對於提高國資監管的有效性,更好地落實黨和國家的決策部署,是多麼的重要。特別是對年輕幹部而言,深入企業基層,還能增加對企業的瞭解,增進對企業幹部職工的感情,培養對國資監管和國企改革事業的責任感,這對年輕幹部的成長是十分有益的。因此,我們應該從現在開始,從本職工作做起,自覺地學習、運用調查研究,上好這門“必修課”。

  以上就是我在江西參加“百村調研”實踐活動的心得體會,供各位領導同志檢查批評,供與我一樣的年輕同志交流,也供我自查自省。

  篇二

  這次參加團工委組織的中央國家機關青年下基層“百村調研”活動,讓我對基層農村有了新的認識,對農村存在的一些現象和問題有更深刻的體會。

  我們調研的地點在族坑村,隸屬於尋烏縣留車鎮,瀕臨廣東,全村總面積4平方公里,土地屬紫色幼年土,適應於糧食、花生、水果、蔬菜開發種植。全村有11個村小組,農戶369戶,人口1490人,主要以農耕和勞務收入為主,大部分青年務工外出,果業、花生、菸葉、養殖等是村裡的致富門路。從整體情況看,農村生活狀況有了很明顯的改善,兩層小樓比比皆是,內部裝修不算豪華,但電視、太陽能熱水器、燃氣、自來水等基礎設施一應俱全;農村道路硬化率也比較高,部分路段已實現水泥化,為車輛通行和農業機械化創造了有利條件;農民收入來源多樣化,外出打工收入是主要部分,此外留守農民通過種植果樹、養豬、工程承包等增加收入,僅依靠種田獲得收入的狀況有所改善;九年制義務教育已全面普及,據瞭解,兒童入學率已達到百分之百;農村醫保和養老保險已經全面覆蓋,老年人每月能按時領到養老補貼,醫療報銷渠道基本暢通。

  在看到農村生活條件改善的同時,也存在一些現象和問題值得我們深入思考和研究。

  一是農村耕地不足。族坑村總耕地面積為1600畝,據瞭解,實際耕地面積不足千畝。主要有三個原因,一個是在村人口主要為老人和兒童,大部分青年人均外出打工,家中勞動力不足,造成耕地面積下降;另外就是耕地收入較低,雖然國家減免了農業稅、實行農業補貼,但耕地收入仍然較低,投入產出比不高,農民耕地積極性不足,部分農民改為種植果樹和養殖業;第三是土地流轉制度仍不完善。農村耕地面積不足,從目前來看,農民的收入並未有明顯減少,但糧食產量的減少,將推動物價進一步上漲,影響經濟執行質量和效率,對國家糧食安全也會產生不利影響,同時會加大農民支出壓力,看似名義收入在上漲,而實際收入在下降。

  二是農村小學生源減少。族坑村小學共有學生58名,包括學前班和一到三年級,四年級以後到鎮上中心小學學習。據當地一青年老師回憶,他當年也是在族坑小學上學,師範畢業後回村任教,當年小學一到五年級全有,每個班有70-80個學生,比現在整個學校的人都多。通過進一步瞭解,我們發現有以下幾個原因:一個是計劃生育的原因,出生率下降,現在普遍一家一個孩子,個別家庭會生兩個孩子;第二就是生源轉移,部分學生隨父母搬遷至打工地或當地縣城;再有就是受教育條件的限制,還有部分學生去教育條件相對好的學校。此外,優秀學生流失現象也比較嚴重,“鎮裡搶村裡的,縣裡搶鎮裡的,市裡搶縣裡的”。小學生源的減少會帶來比較多的問題,比如,降低學校所得經費,教學條件較難改善;影響老師上課情緒;學生的學習氛圍不足;沒有優秀學生的帶頭作用等等。這樣就會造成村裡招不到學生,教育資源浪費等諸多問題。

  三是返鄉民工的困惑。在我們走訪過程中,接觸到一位返鄉農民工,他是為了照顧家裡的孩子和老人返鄉的。在訪談中,他也提出了比較突出的幾個問題,一個是收入明顯下降,以前家裡的地由老人種,現在返鄉後,打工收入沒有了,等於一家人僅靠種地獲得收入;第二是農活經驗欠缺,從十幾歲出門打工就一直沒有做過農活,回鄉後需要重新學習,積累農業經驗;再有就致富資金不足,他也想依靠在外面學習到技術開辦工廠,或者引進果樹苗種植,但貸款困難,指標申請難,且抵押物價值較低,同時也擔心經營風險,一旦投入不能產生效益,對家庭打擊較大,孩子上學費用及老人養老都成問題。隨著我國經濟結構的轉型,越來越多的農民工返鄉,但他們在返鄉的過程中多少會遇到上述問題,這時在經濟轉型過程中需要重點關注的方面。

  四是惠農政策的落實問題。在與農戶、村幹部交談過程中,我們發現他們對國家的惠農政策非常滿意,感到很高興。但部分村幹部反映在落實中,也存在一些問題,如部分政策較難把握,定量指標容易,定性的指標不便操作,如落實不當,較易發生矛盾。部分農戶對一些政策仍存在一些疑問,如貧困生的界定,只有住校生才有補貼;醫保報銷程式較為複雜,在實際報銷中很難區別報銷專案和非報銷專案,報銷比例也很難把握。

  我參加的“百村調研”活動已經結束,可以說,給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農村的生活條件已經極大改善,但仍存在一些突出的問題,值得我們思考和研究,由於對“三農”政策的瞭解和關注甚少,這裡就提不出有效的建議和意見了。但我會持續關注“三農”的情況,因為,農村是佔我國國土面積最大的地方,農業是我國的第一產業,農民是佔我國人口比例最高的群體。

  最後,要感謝族坑村人的熱情好客,在他們眼中我再次體會到了淳樸,還有一手好廚藝的老陳、精神幹練的村支書、志願下鄉的大學生村官......我會永遠記得你們。

  篇三

  領導和機關幹部深入基層調查研究,關鍵時刻到一線指揮,親自組織重大任務的實施,幫助基層解決難點棘手問題,是我黨的優良傳統。深入基層調查研究、解決問題,對領導和機關來說,是一項基本任務;對每個機關幹部來說,是一項基本功夫。這個功夫深淺,是衡量一個機關思想水平、工作水平的重要尺度,也是決定工作質量的重要因素。有的機關幹部下不去、蹲不住的原因,主要是一些機關幹部對下基層的根本目的認識不清,自覺性不強。有的覺得自己職權有限,下去也解決不了什麼實際問題,下不下都一樣;有的機關幹部則認為與基層天天見面,不下去也能把基層的情況說個大概;有的整天忙於機關的業務工作,被事務性工作纏住了手腳;還有的害怕基層條件艱苦,不願意下去。為了解基層情況,改進機關工作作風,今年4—5月間,我先後分別兩次帶部分機關綜合科室同志深入24個基層分局進行蹲點調研,按照“瞭解情況到一線,指導督促到一線,解決問題到一線,服務保障到一線”的要求,沉到基層抓基層,深入一線抓落實,做到領導在一線指揮,機關在一線工作,問題在一線解決,經驗在一線總結,成績在一線創造。下面就下基層調研應注意的問題談幾點體會:

  一、組織抓基層調研工作組

  組織機關工作組下基層,是領導和機關了解掌握情況、實施科學決策、解決基層問題的常用方法。作為機關幹部,參加下基層工作組,也是個人成長進步的重要途徑。通過參加抓基層調研工作組特別是綜合性工作組,有利於機關幹部跳出業務工作圈子,開闊視野,放寬眼界,從全域性、從更高的角度去觀察和思考問題,提高認識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許多機關幹部反映,每參加一次抓基層調研工作組,思想和工作上都會有新的提高。根據一些機關幹部的體會,組織抓基層調研工作組要注意把握以下幾個環節。

  一正確理解和把握下基層的目的、任務,認真做好下去之前的各項準備工作。各級機關按照黨組的要求和基層工作的需要,組織抓基層調研工作組。一般來講,每一次領導和機關下基層都要有比較明確的目的和任務。比如,集中幫抓基層黨支部、對重大任務和階段性工作實施重點指導、指導基層搞好半年或年終工作總結、指導基層做好專項工作,等等。機關幹部只有正確領會下基層的目的和任務,開展工作才能有的放矢,事半功倍。因此,下去之前,要認真學習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和上級關於加強基層建設的有關檔案,深刻理解本級黨組、領導對工作組的有關指示、要求和意圖;及早進入情況,通過一定的途徑和渠道,瞭解所要去的單位的基本情況,根據黨組的意圖、主要工作任務和所要去的單位的實際,訂製下基層調研工作的計劃安排,並徵求帶隊領導的意見。在此基礎上,要及時通知所去單位,講清啟程時間、車次、人員、主要任務和活動安排,同時準備檔案資料、生活用品等。

  二認真搞好調查研究,切實掌握基層的真實情況。調查展開前,要根據工作任務確定調查綱目,明確主要調查什麼問題、採取哪些方法調查、重點解決什麼問題等。要做到心中有數,又要防止先入為主、帶著框框看問題、帶著觀點找素材。要注意調查物件的廣泛性,既要注重從幹部那裡瞭解情況,也要認真聽取普通群眾的意見,還要聽取其直接上級和友鄰單位的意見。這樣得來的情況才比較全面,否則就容易產生片面性。要注意運用各種調查方法和手段。聽彙報、開座談會,這是最基本的、也是非常必要的,還要善於把聽、看、察、考有機地結合起來,真正瞭解基層在想什麼、盼什麼、歡迎什麼、反對什麼,弄清基層建設的現狀,找準存在的主要問題。

  三想基層所想,急基層所急,幫基層所需。幫助基層解決問題,是調研基層工作組的主要任務,也是機關幹部義不容辭的職責。新形勢給基層帶來許多“難唱曲”,千頭萬緒的工作使基層在落實過程中遇到了許多“撓頭事”。這些“難唱曲”、“撓頭事”制約了基層建設整體水平的提高。對於基層遇到的“撓頭事”,機關幹部要善於發現,想方設法幫助解決。對那些由於基層幹部經驗不足造成的問題,要著眼於強化基層“內功”,注意教方法、傳幫帶,通過激發內在動力,增強外部壓力,提高其工作能力,充分相信和依靠基層解決自身的問題。對基層自身無力克服的實際困難,能幫助解決的要就地解決,不推諉、不扯皮、不拖延。對那些需要從政策上、全域性上協調,本級本部門無力解決的,則應做好解釋說明,等返回後如實地向上級領導機關或有關部門反映。

  四搞好研究和彙報,善於總結和提高。工作組下基層除了幫助解決問題外,很重要的是要搞好研究,為黨組制定加強基層建設的決策當好參謀,提出切實可行的意見和建議。一般情況下,工作組返回後,黨組要聽取下基層情況彙報。彙報成功不成功,關鍵在於研究深入不深入。因此,從下到基層一開始,就要把開展工作與調查研究有機地結合起來,邊工作邊思考邊研究,善於站在隊伍建設的全域性上,正確地認識和分析基層建設形勢,準確地把握存在的問題和矛盾,提出有指導意義的意見和建議。彙報時應當把重點放在提出問題和對策上,既要實事求是地彙報所去單位取得的成績,又要客觀辯證地彙報存在的問題,更要提出能夠進入黨組決策、推動基層工作的對策和辦法。同時,要搞好總結反思,細心琢磨和體會成敗得失,珍惜每一次參加抓基層工作組的機會,力求每次都有新的收穫,都有新的提高和進步。

  二、下基層蹲點

  下基層蹲點是領導和機關了解情況和集中幫助基層單位解決問題採取的一種常用工作方法,在機關工作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對於轉變領導機關作風,增強指導和服務的針對性、有效性,促進各項工作在基層落實,具有重要意義。國家工商總局和省局領導反覆強調領導機關要改進作風,深入基層,我們各級機關幹部都應當身體力行,認真抓好落實.同時下基層蹲點要注意把握以下幾個問題。

  一慎選蹲點的時機和去向。蹲點首先要選好點。無論是負責組織協調下基層的部門,還是要到基層蹲點的機關幹部,都需要合理、慎重地選擇蹲點的單位和時機,以收到窺一斑知全豹、抓一點帶一片、牽一髮動全身的效果,要圍繞市局一個時期的中心任務、黨組的主要意圖和實際工作的需要,本著業務對口、突出重點、適度分佈等原則安排確定。一般在基層任務轉換、執行重大任務或發生重大轉折、工作總結等時機安排。有突出主題的專項蹲點,需要根據蹲點的目的和意圖慎重選定:抓先行試點,一般要選在編制比較健全、客觀條件比較適中的單位;幫助趕隊的要選擇問題比較明顯、對面上有指導意義的單位;工作研究性的則宜選對反映主題最具有代表性的單位。此外,還要重視到直屬和小、散、遠等容易被忽視的單位蹲點。

  二掌握蹲點的基本程式和方法。由於蹲點的任務、時機、單位不同,蹲點抓基層的具體程式和方法也不盡一樣。就一般情況來講,有以下五個環節。

  1.熟悉情況。首先,要透徹瞭解上情。當確定下基層蹲點時,要通過動員部署、翻閱檔案和報刊、請教領導和機關有關部門等途徑,把握上級精神,瞭解工作規劃、工作重點,領會好黨組的意圖,熟悉蹲點的任務和要求。其次,要詳細掌握下情。要留心瞭解基層單位的歷史概況、建設和發展的現狀,特別是班子建設、幹部隊伍、黨員骨幹隊伍素質,瞭解其擔負的工作任務和總體工作安排,當前任務和進展情況,單位的主要矛盾,亟待解決的困難、實際問題等等。掌握基層真實情況的基本方法可歸納為五個字:一是“聽”,聽聽所在單位本級或上一級的情況介紹,聽聽友鄰單位的反映。二是“談”,深入到群眾中間進行談心、談話,可集體座談,也可個別交談;廣泛聽取多方面的看法。三是“看”,通過檢視各類登記記錄,觀察工作、學習等,看基層的精神面貌、單位的工作思路、工作任務完成的標準。四是“幹”,與基層實行“五同”,直接參與基層活動,從中感受基層的生活、情感和苦衷。五是“析”,把了解的情況作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由表及裡的分析,把基層的形勢、經驗教訓分析透。

  2.確定方案。在掌握情況的基礎上,根據黨組的總體意圖,從實際出發,研究確定蹲點期間的工作安排及幫助重點。根據需要還可以制訂蹲點方案,然後按照方案指導基層,一步一步地抓落實。

  3.開好頭局。打仗需要慎重初戰,蹲點也要從某一方面開好頭局。可從自己最拿手的同時又是所在單位弱點的某項工作抓起,這樣容易迅速見效,贏得基層信任。如業務部門的同志幫助攻克一兩個辦案難點,綜合部門的同志幫助搞個教育、組織個活動等。

  4.重點幫帶。蹲點指導和服務基層的內容很多,應根據所在單位的實際需要確定重點,但無論蹲點的時間長短、所在單位基礎如何,一般都應當從基層建設的關鍵環節著手。一是幫助基層理清抓工作、搞建設的思路,幫助基層黨支部認清形勢,確定工作路數,選好主攻方向和突破口。二是幫助基層搞好班子建設。幫助基層建好支部班子是蹲點的一項最重要的工作。對班子運轉不力的,要幫助他們提高素質,增強駕馭能力;對組織不夠健全、制度不夠落實的,要幫助他們儘快上軌執行;對班子內部有隔閡和矛盾的,要幫助他們搞好談心交心,消除思想疙瘩和誤會。三是幫助基層揚長克短。對蹲點單位的強項和優勢,要幫助他們開動腦筋,讓強項更強;對缺項或弱項,要同他們一起分析原因,研究改進的措施和辦法。四是幫助基層解決難題。對基層遇到的困難和問題,要跟基層一起研究解決的對策。對基層無力解決的,能通過自己做工作的盡力幫助,包括向上級反映請示。五是搞好傳幫帶。在具體工作中,要一點一滴地幫,一招一式地傳,一個題目一個題目地帶,言傳身教,講評示範。

  5.總結匯報。蹲點結束之前,要回顧反思一下蹲點的體會,就經驗教訓等誠懇地跟基層的同志交流思想,同時也如實地講出對他們單位的看法及希望,力求人去影響在。蹲點結束後,要認真總結機關指導基層的經驗教訓,以便進一步改進機關的工作作風,提高服務質量;對蹲點中瞭解發現的傾向性問題進行歸納,給黨組提供資訊,提出合理化建議;將基層需要領導和機關幫助解決的具體問題反映給有關領導或機關部門,並努力搞好協調。必要時要寫出書面報告。

  三注意處理好幾個關係。一是處理好對上負責與對下負責的關係。蹲點人員既不能光把眼睛盯著上頭,一味按照機關的意圖和需要擺佈基層;也不能一味迎合基層,看見問題不說,發現偏差不問;更不能為了取悅於基層而隱憂護短,甚至把短說成長。二是處理好抓眼前與謀長遠的關係。蹲點期間,要把抓眼前工作與基層的長遠建設結合起來,不能只圖在蹲點期間紅紅火火地出“速效”,打亂基層的總體規劃,更不能只求眼前變化大,讓基層“竭澤而魚”、給基層的長遠發展埋下隱患。三是處理好“給魚”與“授漁”的關係。蹲點少不了對基層面對面的指導,有些工作也需要具體去幹。但指導不是包辦,幫助不能代替。幫助基層單位解決一些具體問題是必要的,但更需要的是多給基層幹部、骨幹傳授工作方法和要領,幫助他們提高自身的工作能力和素質。四是處理好抓單項與抓全面的關係。領導和機關下基層蹲點,有綜合性的、全面的,也有業務性的、單項的。不管哪一類,都不能為了抓一個單項而丟掉全面建設,讓基層“見風使舵”,顧此失彼,甚至把中心工作、重點工作放到了“次要”或“不要”的位置。有些專業性較強的部門,在“對口幫”的同時,也要兼顧其他方面的工作。只有這樣,才能使蹲點與基層合拍合力,產生最佳效果。

  四蹲點十忌。蹲點,是領導和機關調查研究、指導工作經常採用的方式方法,也是溝通機關與基層的聯絡,密切官兵關係的重要渠道。要使蹲點確有成效,達到預期目的,必須注意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概括起來是“十忌”。

  一忌“嫌貧愛富”。就是在選擇蹲點物件的時候,只願意去先進單位、條件好的單位、容易出經驗的單位,而不願去後進單位、條件差的單位。領導和機關蹲點的目的,主要是瞭解熟悉情況,檢查指導工作。為達此目的,先進單位固然要去,但比較起來,後進單位更需要機關的同志去幫助指導,因為後進單位是基層建設的薄弱環節,存在的問題和困難往往更突出一些。對後進單位“雪裡送炭”,比起對先進單位“錦上添花”,應該是更迫切、更需要做的。按照著名的“木桶理論”,只有加長最短的那塊木板,才能提高木桶的整體容量,否則,先進經驗出得再多,後進單位問題嚴重,也會影響隊伍建設的整體水平。

  二忌心不在焉。人到了基層,心還留在機關,有的甚至只把公文包放在基層,自己則三日打魚兩日晒網。這種“身在曹營心在漢”的現象,在機關蹲點中時有所見。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主要是一些同志下基層蹲點的態度不端正,是帶著“出公差”、混日子的目的下來的。從領導方面找原因,則是為了湊人頭、湊天數,不管能不能出效果,先把人趕下去再說。俗話說,一心不可二用。蹲點就應該專心致志、一心一意,半心半意不行,三心二意也不行。

  三忌“桌子搬家”。有的同志到基層後,業務工作帶了一大堆,“吃基層的飯,辦機關的事”。群眾把這種現象稱作“井下的葫蘆”——從上面看是下去了,從下面看還浮在上面。機關的同志各有各的分工,有些一時處理不完的事,帶到基層抓緊辦一辦不是不可以,但如果把“辦公桌”也搬到基層,在下邊搞“遙控指揮”,勢必牽扯抓基層的精力,使蹲點流於形式。

  四忌“越俎代庖”。有些同志工作很負責任,也很賣力氣,敢管敢講,但就是不注意方式方法,尤其不注意發揮基層同志自身的積極性。必須明確,機關蹲點一般是“指導”工作而不是直接“領導”工作,什麼事情都是你在那裡主持,發號施令,基層的同志就會縮手縮腳或者乾脆撒手不管。這樣,工作組在時還好辦,工作組一撤離,問題、矛盾就會暴露出來。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領導和機關傳幫帶,主要是對基層幹部傳經驗、教方法,帶給他們一把解決問題的鑰匙。這樣,即使你離開了,也會留下一個“不走的工作組”,使基層工作繼續保持良好的勢頭。

  五忌“當勞動力”。與上述同志相反,有的同志下到基層後只知埋頭跟班工作,成了一個純粹的勞動力。我們提倡領導和機關幹部與基層實行“五同”,是為了加深對基層的感情和改造自己的思想,但一般說來,實行“五同”是手段而不是目的。通過下基層接近熟悉群眾,摸準問題,找出主要矛盾,進而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才是領導機關蹲點的目的。否則,混同於一個普通職工,蹲點過後腦子空空,所獲了了,同樣失去了蹲點的意義。

  六忌妄加指責。看到一點就講,遇到不順心的事情就批;把樹木當作森林,把部分當作整體。這種“一葉障目,不見泰山”、“下車伊始,亂髮議論”的工作方法對指導工作十分有害。機關的同志蹲點,時間畢竟有限,看到的問題也不見得全面。有的基層單位弄虛作假,搞表面文章,往往是由上邊“逼”出來的。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基層工作千頭萬緒,哪能保證不出一點問題?問題、矛盾是客觀存在的,發現後要作具體分析,是區域性的,還是全域性的?是偶然發生的,還是必然造成的?應當全面瞭解、周密分析之後再下結論,並拿出解決問題的辦法。

  七忌“濫開小灶”。機關為基層辦實事是對的,但辦什麼實事,怎樣辦實事,值得研究。如果給錢給物才算辦實事,那麼不管錢不管物的部門下基層怎麼辦?如果只給你所蹲的這個點辦實事,那麼其他單位怎麼辦?“濫開小灶”不僅容易造成基層之間的矛盾,也讓別的單位對你抓的這個點不服氣。不在一個起跑線上賽跑,就是得了冠軍,這個金牌含金量也不足,難以達到激勵競爭、共創先進的目的。

  八忌“遷就護短”。自己蹲點的單位出了問題,自然臉上無光,於是就千方百計掩蓋矛盾,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然而,紙是包不住火的。矛盾既然發生了,不及時報告、及時解決,總有一天會釀成大禍。有的同志有一種僥倖心理,只要保證自己在這裡蹲點期間事態不擴大就行,走之後問題鬧得再大也可擺脫干係。這是十分不負責任的。到基層蹲點,就要跟基層榮辱與共,成績有你一份,問題與你相關;揭短短變長,護短長變短。這才是正確的態度和選擇。

  九忌“拔苗助長”。為了使自己抓的點早出成績,早出經驗,早到上頭掛上號,把本來計劃要做的,說成已經做了的;把明明是萌芽,說成參天大樹。拔苗助長的結果只能是曇花一現,時間一長就“缺苗斷壟”,出現“紅旗跟著領導走”的現象,除了領導蹲點“嫌貧愛富”這一條原因外,就是這種拔苗助長的工作方法在作怪。任何一個典型的成長都有條件、有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一抓就靈。特別是有些後進單位,本身條件很差,領導到那裡蹲點,主要是怎樣幫他們趕隊的問題,而不是怎樣出經驗、怎樣能掛號。

  十忌油水難溶。領導和機關的同志下到基層,與基層的同志同吃同住同工作,在思想上、感情上打成一片,就會形成“魚水關係”,親密無間;但如果高高在上,擺官架子,搞特殊化,便會形成“油水關係”,上下之間怎麼也合不到一塊兒。如果到了這個地步,蹲點就只能起到相反的作用——不僅不能縮短機關與基層的距離,反而會擴大距離乃至形成新的裂痕。一般來說,基層同志是通情達理的,對領導機關的同志也是很照顧的。越是這樣,機關的同志越應自覺,各方面更要檢點一些,真正做到進了基層門,就是基層人,不說兩家話,不辦兩家事。有的同志蹲點後回到機關多少年了,基層的同志還時常唸叨他的為人,他的好處,而且還經常保持聯絡和來往。這是很值得稱道的,也是令人羨慕的,因為來自基層的獎賞,才是最真摯的獎賞,也是最高的獎賞。

  

基層工作經驗證明材料
基層工作經驗心得體會
相關知識
基層工作經驗證明材料
基層工作經驗證明
基層工作經歷證明
基層工作經歷證明書
基層工作經歷證明書
基層工作經驗總結精選範文
基層工作經驗總結範文
基層工作經驗總結
基層工作經驗心得體會
教師工作經驗證明模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