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者不虧行之則遠閱讀答案

General 更新 2024年11月05日

  善者不虧,行之則遠。一個社會如果總讓“好人流血又流淚”,那麼,善行就會躑躅,就會徘徊,就會止步。以下是小編為你整理的,希望能幫到你。

  《善者不虧行之則遠》閱讀材料

  ①這是較早前的事情:南京市有一位叫沈現臺的環衛工人,曾經撿到一百七十多個錢包歸還失主,還曾多次為生病的陌生孩子捐款。不承想,做了那麼多的好事不僅沒有得到周圍人的誇獎,反遭調侃:“你不是整天做好事嗎,怎麼連個獎狀也沒有?人家做好事都有獎勵,你這好事做得莫名其妙。”沈現臺心靈受到的刺激可想而知,於是給新聞媒體發去簡訊,希望得到一本政府頒發的榮譽證書。

  ②這件事值得品味,做好事、行善舉應不應該得到某種榮譽或獎勵?在沈現臺看來,獎勵不獎勵並不重要——如果行善只圖獎勵和榮譽,那麼就等不到這一天才說話。但他周圍的人對他做了那麼多善事卻不曾有任何表彰和獎勵不理解——好人不能總是隱姓埋名、默默無聞、沒有回報。

  ③那麼,可以認為沈周圍的人過於現實,思想覺悟不夠高嗎?愚以為不可武斷作結論。幾乎在沈這件事發生的同時,一項社會調查顯示有72.1%的中國人認為應當給善行以合理的回報或表彰。可見,給善行以回報,是大多數人的價值取向。這個價值取向不僅與現階段社會的物質利益原則不矛盾,就是任何社會條件下也都應當如此,讓一個人永遠地付出卻不予一絲褒獎和回報是不符合常倫的。

  ④亞當·斯密有一句名言:“我們的晚餐並非來自屠宰商、釀酒師和麵包師的恩惠,而是來自對自身利益的關切。”做無名英雄可以是人們的自覺選擇,也為我們敬仰,但不能是對所有人的要求。道德與金錢、善舉與名譽、奉獻與回報不僅不是水火不容的對立物,而且可以互補。合理的獎勵和表彰既能使行善者的熱情得到鼓勵,也使得善舉被宣揚、被推崇,讓一個善舉衍生出更多的善舉,讓一個好人帶出更多的好人。正可謂:“善者不虧,行之則遠”。

  ⑤徒手接墜童的“最美媽媽”吳菊萍,事蹟被廣為宣傳後,其所在公司獎勵她二十萬元。用一些人的習慣思維來解讀,這二十萬元似乎應當捐助給福利院、殘疾人、貧困山區學校什麼的才合適。可吳菊萍並沒有這樣選擇,面對記者的回答是,父母身體不好,住房要還貸款,還要撫育孩子,“這筆錢我自己要留著用”。她話語甫出,贏得了絕大多數網民的認同。為什麼?這樣的選擇一樣很善良。我們不能要求奉獻者永遠地奉獻,要讓行善者得到應有的善報。

  ⑥善舉需要滋養,滋養它的一個重要方法就是榮譽、獎勵和補償。早在兩千多年前孔子就講過這個道理,他說:“見義不為,無勇也。”同時反對盲目行善取義的做法。子貢在國外贖回一個魯國的奴隸,卻不按魯國法律規定領取國家補償,孔子批評他說:“夫聖人之舉事,可以移風易俗,而教導可施於百姓,非獨適己之行也。今魯國富者寡而貧者多,取其金則無損於行,不取其金,則不復贖人矣。”意思是,如果大家都學你這樣,那就有很多人做不到,魯國設法贖回在國外的奴隸這一計劃也就落空了。相反,一次子路救起一名落水者,落水者謝他一頭牛,子路接受了,孔子很高興,說,魯國這種見義勇為者日後就會多起來。這可以認為是行之以善與善得以行的辯證法。

  ⑦行善而不圖回報,這是一種至高的個人境界,但作為社會、當政者、受惠者則不能忽視獎勵和報償。不僅如此,古人甚至還主張獎勵要快,“一有小善,不終朝而賞隨之”,“使人速得為善之利”。因為這樣人們“皆將鼓舞奔走,日夜惟善之歸矣”。相反,一個社會如果總讓“好人流血又流淚”,那麼,善行就會躑躅,就會徘徊,就會止步。一個讓善行成為稀缺資源的社會是多麼的不可思議。

  《善者不虧行之則遠》閱讀題題目

  1、本文的中心論點是什麼?

  2、第⑤段運用了哪種論證方法?有什麼作用?

  3、如果用以下材料作為第⑥段的一個事實論據,你認為合適嗎?請簡述理由。

  4、請簡要分析第⑦的論證思路。

  《善者不虧行之則遠》閱讀題答案

  1、善者不虧,行之則遠。

  2、舉例論證。舉“最美媽媽”吳鞠萍接受二十萬獎勵得到網友認可的事例,充分有力地論證了“要讓行善者得到應有的善報”的觀點,增強了文章的說服力。

  3、合適。第⑥段論點是“善舉需要滋養”,所給的材料是袁隆平的善舉獲得國家的滋養,有力地論證了本段的論點。

  4、先提出“作為社會、當政者、受惠者則不能忽視獎勵和報償”的觀點,然後通過古人的主張和讓“好人流血又流淚”的對比,論證了這一觀點,最後提出希望社會能夠獎勵善行。


  

感梅憶王立之閱讀答案
多元共生的中國文化閱讀答案
相關知識
善者不虧行之則遠閱讀答案
酷字口語流行之我見閱讀答案
強者讓不適變得舒適閱讀答案
憐憫和善行的距離閱讀答案
遊客不文明行為不應止於記錄閱讀答案
不朽之盛事閱讀答案
儒者之豪邁閱讀答案
動物為何不會迷失方向閱讀答案
莊子行於山中閱讀答案閱讀原文
不南飛的大雁閱讀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