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的故事3個成功者的故事

General 更新 2025年01月03日

  即使道路坎坷不平,車輪也要前進;即使江河波濤洶湧,船隻也航行,下面這些是小編為大家推薦的幾篇創業的故事。

  創業的故事1:北極狐養殖一年賺了百多萬

  趙紅芳今年37歲,家住江蘇省金湖縣陳橋鎮新橋村。由於厭倦了土裡刨食的苦日子,從2000年開始,她的丈夫樑曉軍就開始創業。然而事事不順,販糧食被人騙走了幾萬元,養雞遭遇雞瘟,養魚又遇上水災。幾年下來,他不僅把積蓄賠精光,還負債4萬元。近平絕望的樑曉軍對創業徹底死了心,在村裡走到哪兒都感覺抬不起頭來,整天昏睡。

  趙紅芳看在眼裡,急在心裡。一天,她在翻閱丈夫訂的養殖雜誌時,被一條訊息吸引住了:“狐狸皮、水貂皮、波斯羔羊皮一直是裘皮製品的三大支柱原料,堪稱‘軟黃金’。在全世界9大種狐狸中,以毛絨細密的北極狐最為出名,其皮毛比北極熊的還保暖,而且色澤亮麗、皮質柔韌,以此為原料製作出的大衣、披肩、床具等,一直是走俏國際市場的奢華商品。”

  這條訊息令趙紅芳怦然心動,想養殖北極狐。她的想法卻遭到丈夫的堅決反對:“我一個男人搞養殖都沒成功,你好好在家做飯帶孩子吧!”性格倔強的趙紅芳被激怒了:“難道女人事事不如男人,只配操持家務,我偏要做給你瞧瞧!”

  經過多方諮詢,趙紅芳得知,北極狐原本生活在歐美洲最北部的野外寒冷地帶。近些年來,我國雖然有人靠養殖這種特殊動物發了財,但他們都是東北、內蒙和河北等地的養殖戶。而她居住在氣候溫熱的南方,能養好喜歡寒冷氣候的北極狐嗎?打聽到河北有一個規模較大的北極狐養殖基地,她向孃家人借了些錢前去考察。

  在河北懷安縣,趙紅芳第一次見到了被譽為“雪地精靈”的北極狐,它通體雪白、輕盈靈動,十分惹人喜愛。當天正趕上皮革加工商來收貨,老闆以每張780元的價格,售出150多張狐狸皮,共收入了12萬元錢。這讓趙紅芳驚訝和羨慕,她和丈夫辛苦種地一年才能掙到三四千元。

  趙紅芳決定留下來,邊打工邊學習養殖技術。

  一開始,養殖經驗豐富的老場主還對趙紅芳有所防範,後來被她吃苦耐勞的精神所打動,他向她傳授了不少養北極狐的“獨門祕笈”。臨返鄉時,趙紅芳用2萬元錢在這家養殖場買了12只白色的北極狐。

  見妻子把狐狸仔都買回來了,樑曉軍只能默許。由於小狐狸價格不菲,趙紅芳將其自然視若寶貝。為防止它們跑丟,她乾脆把它們關在屋子裡養。

  狐狸身上的狐臭很重,趙紅芳在河北飼養了幾個月狐狸,已經適應了那種怪味。但與北極狐同居一室的丈夫和女兒卻苦不堪言,在刺鼻的氣味中,兩人吃不下飯、睡不著覺。樑曉軍和趙紅芳大吵了一架,說狐狸如果不搬家,他就搬走!

  趙紅芳只好將12只北極狐趕到了屋後空地上,用柵欄圍起來養。原本活蹦亂跳的小傢伙們很快變得無精打采了,有的甚至不吃不喝。幾天後,就有4只北極狐死了。

  趙紅芳既心疼又著急,想到自己在北方打工時曾經有過水土不服的情況,這些北極狐會不會也遇到了同樣的問題?她查閱了大量的資料,才找到答案:北極狐最喜歡零下二三十度的寒冷氣候,一身厚厚的皮毛是它們禦寒的“寶器”。而被她“南遷”到江南的狐狸們卻要承受夏末的高溫,自然不適應。

  為了幫北極狐降溫消暑,趙紅芳多喂狐狸喝涼水,但收效甚微。北極狐身上很快又出現了新的問題。由於南方多雨,地面溼氣大,狐狸的毛皮中漸漸滋生了寄生蟲,從而導致面板病,皮毛變差,有的狐狸身上甚至出現一塊塊脫毛。趙紅芳束手無策,樑曉軍建議給它們建個涼爽的窩。一番思索後,趙紅芳把北極狐的新房選址建在樹蔭底下。為了讓狐狸離開潮溼的地面,她搭建了距離地面50釐米的網狀籠子。這樣既保持了良好的通風性,也能讓狐狸的糞便直接排到地上。地面鋪上了水泥,天氣炎熱的時候可以沖水,既為籠中的北極狐降溫,又能清理糞便。北極狐的生活環境有了很大改善,過得舒適,漸漸恢復了活躍。

  趙紅芳以為可以高枕無憂了。沒想到,兩個多月後,它們身上的絨毛依然稀稀拉拉,和北方飼養的北極狐豐厚的皮毛有著天壤之別。養狐狸看中的就是其皮毛的經濟價值,如果皮毛不好,她將前功盡棄。趙紅芳想到:北方的寒冷氣候可以刺激北極狐的毛囊生長,只需喂很少的動物性飼料,它們就能長出優質皮毛來;而南方氣溫高,不利於皮毛生長,能不能通過增加飼料中肉類的比例,來改善北極狐的皮毛質量呢?

  江蘇金湖縣位於洪澤湖附近,魚產豐富,魚蝦正是狐狸喜歡吃的動物性飼料。趙紅芳開始大量收購當地人不屑一顧的小雜魚,摻入飼料喂北極狐。肉食增加後,北極狐的皮毛還真豐厚了一些,但仍然不像北方狐那樣皮毛濃密、油亮。這樣的皮毛在市場上仍賣不出好價錢。

  一次,趙紅芳在省城寵物市場閒逛,見小貓小狗的皮毛都光亮又豐厚,她當即纏著寵物店老闆請教祕訣。原來,老闆給寵物餵食豬肉皮。因為肉皮含有大量的脂肪和膠原蛋白,對貓狗來說,有利於沉積皮下脂肪,提高毛皮的光澤度。

  趙紅芳馬上如法炮製,把豬肉皮和小魚蝦煮熟以後,與碎玉米、青菜混合成飼料餵養北極狐。而且通過自己的摸索,她還在飼料裡添加了一些植物油,因為它含有大量的維生素已北極狐食用後也能提高皮毛光亮度。

  雖然北極狐的“伙食”又是海鮮又是肉皮,但成本並不高。肉皮和小雜魚在市場上很少有人要,每公斤約4元錢。每隻北極狐從小長到大所需的全部飼料費120元左右。

  通過對飼料的精心調配,趙紅芳彌補了南方養北極狐在氣候上的不足。吃了這樣的營養大餐後,北極狐的皮毛果然漸漸變得光亮而豐滿。

  摸索出一整套成熟的養殖技術後,趙紅芳決定把事業做大。2007年3月,她把賣第一批皮毛所得的錢,以及向自己哥哥借來的3萬元,全部用於購買狐狸種,以此擴大繁殖規模。而且,這次她還增加了藍狐、赤狐和銀灰狐等品種。

  北極狐每年可繁殖一次,一般每胎5~8只。兩年後,趙紅芳養殖場裡的北極狐已經繁衍到了200多隻。一進臘月,她和丈夫臉上都掛起了笑容——北極狐可以打皮了!一張白色狐皮可賣1000元,一張雜色狐皮能賣七八百元。當年,他們賣出180張狐皮,獲得15萬元。夫妻倆很快還清債務,並再次擴大了養殖規模。

  由於我國的裘皮加工企業大多分佈在南方,2010年8月,趙紅芳就近與蘇州兩家裘皮製品公司提前簽訂了供貨協議。當年冬天收穫狐狸皮後,由於繞開了中間商販,她的狐狸皮賣出了更高的價錢。

  這一年,夫妻倆建起了村裡第一幢雙層小別墅。見趙紅芳從“北狐南養”中嚐到了甜頭,村民們紛紛在她的引導下養起了狐狸。隨後,她還開通了免費養狐熱線,為各地的創業者提供技術援助。

  2011年3月,趙紅芳高薪聘請技術人員,在家鄉成立了狐皮製品加工廠。她收購村民產的狐狸皮,加工成披肩、圍巾和汽車靠墊等質量上乘的皮革產品,遠銷到杭州、上海和北京等地。一條白狐披肩,批發給經銷商的價格1500~2000元;做得栩栩如生的北極狐標本,可賣三四千元。

  充分挖掘出狐狸皮毛的價值後,趙紅芳又有了新的想法:每年養殖戶都要扔掉大量的狐狸肉,如果能把狐狸肉利用起來,將是一筆很可觀的收入。雖然國家林業局出臺的《關於促進野生動物可持續發展的指導意見》中指出,包括狐狸在內的54種人工繁殖的陸生野生動物,經過衛生部門鑑定許可,可擺上餐桌。但人們都是為了取皮毛而養殖狐狸,狐狸肉沒人願意吃,因為它有一股難聞的味道。

  向專家請教後,趙紅芳得知,狐狸肉的怪味來自它的臀部,因為它的臭腺就長在此處。她把狐狸臀部的肉去除,而且在加工前用水長時間浸泡狐狸肉,然後再用料酒來烹調,即可使之變得美味可口。

  從2011年6月開始,趙紅芳把狐狸肉賣進了一些賓館、酒店和中餐廳。去除了異味的狐狸肉鮮香四溢,並且很有嚼勁,如今已經成為許多飯店的招牌萊,頗受顧客們的青睞,每公斤售價高達五六十元。

  目前,趙紅芳的北極狐養殖規模上千只。除了狐狸皮毛加工、銷售狐狸肉之外,她還對外銷售狐種,三者相加,每年的純收入不低於100萬元。而更令趙紅芳感到自豪的是,在讓全家人過上好日子的同時,村民也跟著走上致富路。她先後獲得了金湖縣“創業女狀元”、淮安市“十大致富能手”和“全國致富明星”等榮譽。

  創業的故事2:走出“象牙塔” 風雨創業路

  25歲的楊建軍坐在他小小的辦公室裡,看起來一點也不像“老闆”。沒有穿光鮮筆挺的西服,只是簡單的T恤,言談間卻又給人以踏實幹練的感覺。“大學生畢業創業當老闆,沒有外人想的那麼瀟灑,每天一大堆事情要親力親為,不過這也是創業的樂趣吧。”楊建軍說。

  大學畢業後,楊建軍起先按父母意願到公司上班,但8個月後,他辭職了。“趁還沒結婚、有衝勁時,一定得乾點事情。”楊建軍說。在高中、大學期間,楊建軍曾在學校做過小生意,這不僅讓他賺到人生第一桶金,也積累了不少創業經驗。

  在國內大學生創業搞的幾乎是清一色的食品行業時,楊建軍發現,專業的家電清洗在市區存在著市場空白,一般的清洗工人都是“打游擊”的個體戶,且不注意服務質量。在口袋裡只有800元的情況下,楊建軍找親朋好友湊足5000元,創立漳州市醜小鴨網路科技有限公司,專供清洗空調、抽油煙機等家電保養服務,並建立自己的網站、微信公眾號,讓客戶可以在網上下單。很快,“醜小鴨”在市區的家電保養服務行業佔據一席之地,高峰期一天能清洗50臺家電。“‘醜小鴨’乾的都是同行沒做過的事,這也就是我得以成功的一個基礎吧。”楊建軍說道。

  同樣閒不住的,還有即將上大二的張小新。說起他的名字,不僅在市民中,即便是漳州職業技術學院師生中,知名度並不高。但說起漳大版《南山南》、“春秋贊果”公眾號,想必是十有都聽說過。

  學計算機專業的張小新,總說自己是個“技術宅”。若按專業對口,以後也許就是個程式設計師,但這種按部就班的生活並不適合他。

  滿腦子創意的張小新,大一剛入學就決定建立一個面向大學生的生活服務平臺。來自泉州的他,初來漳州上學,人生地不熟,可他選擇的第一個業務是賣水果。“剛開始,貨源都不知道從哪找起。為了找好的貨源,我連南靖、龍海都跑過,最後輾轉找到漳州水果批發市場,隨後一家一家討價還價,才確定了供應商。”張小新說道。

  從賣水果起步,如今張小新的“春秋贊果”O2O平臺已經積累了八千粉絲,業務涉及大學生的學習、生活、娛樂各個方面,同時他也成為微豆全國高校自媒體聯盟成員之一。張小新說:“從聯絡客商,到做宣傳、管理團隊等,創業就是一個不斷處理問題,完善自己的過程,而我享受這個過程。”

  主營活動策劃和動漫周邊開發的新羽科技有限公司,由3個大一生和1個大三生組建。“剛開始合作方不太相信我們這樣年輕的學生團隊,我們只有不斷溝通,然後用行動證明自己。”團隊負責人吳旭輝說。

  有一次在萬達金街舉辦動漫展,活動開始前合作方的負責人突然變卦不讓辦了,這讓創業初期的他們十分被動,最後多方溝通、解釋,活動才順利進行。“那天的活動最後獲得好評,結束後當我站在舞臺上,感覺一切努力都是值得的。創業當中的成就感和夥伴們的相互扶持是我們堅持下來的原因。”團隊成員林少陽說。

  與新羽科技有限公司相似的,還有專賣野生菌類、菇類的“菇菇家”。“菇菇家”由大學生創業者陳文清跟好友王瑩一起創立,目前產品已進入漳州各大素菜館的餐桌上。

  “一開始在網上開店,為了開啟線下市場還去擺過攤。”王瑩說,一開始什麼都不懂,擺攤秤都沒帶,又剛畢業,臉皮薄,也不敢吆喝。“創業有很多困難,我們彼此鼓勵。同時我們也得到了許多幫助,比如第一次擺攤,旁邊賣東西的阿姨借秤給我們,讓我們感覺很溫暖。”

  這幾年,我市陸續建立許多創客空間,也為大學生創業提供很多幫助。

  大學生創業者黃愛玲,今年一畢業便組建了自己的盛琳文化傳媒公司,併入駐龍文眾創空間。“進駐之後,空間為我們免除了場地租金和服務費,幫我們對接技術團隊、營銷團隊等,舉辦分享會,同時內部也會互幫互助。”黃愛玲說。公司在海峽股權交易中心掛牌時,區科技局幫盛琳文化傳媒公司減免不少費用,平常到工商局辦理一些業務也能享受綠色通道。

  “大學生創業之初,面臨著資金和經驗上的侷限,政府和創客空間對我們的進一步幫扶,是很重要的。”黃愛玲表示。“醜小鴨”創辦人楊建軍表示,在創業的每個階段,他都會將自己的目標一個個寫下來,有計劃地去完成。“創業想法很重要,但做法更重要。很多創業失敗者是因為他們不知道自己要做的是什麼。”楊建軍說道。

  創業的故事3:昆明90後小夥當“繡郎” 創業“施針”要讓鄉鄰富

  2012年8月,蘇州市第二屆“姑蘇繡娘”技能競賽舉行,在這次比賽上,首次出現了男生的身影,他就是來自昆明的90後小夥李雲晨。這次比賽中,李雲晨憑藉高超的技藝引起了蘇州當地媒體的高度關注,被冠以雲南“繡郎”的名頭。

  其實在“姑蘇繡娘”比賽上嶄露頭角前,李雲晨已經在蘇州學習了4年蘇繡技藝。李雲晨說,他從16歲第一次接觸到刺繡,就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我比較愛好繪畫和中國傳統文化,接觸到刺繡後,就把這門手藝當做業餘愛好自己學習。” 李雲晨說,他曾在昆明跟不少師傅學習刺繡技藝,還曾經到楚雄、貴州等地學習。“我感覺刺繡是一項很有前景的民間技藝,但目前做的人非常少,是個空白的市常”18歲,立志要把刺繡的興趣愛好做成事業的李雲晨,決定前往蘇州學習蘇繡。

  蘇繡作為中國四大名繡之首,以圖案秀麗、繡工細緻、針法多變為特色,代表著刺繡技藝的最高水準。李雲晨來到蘇州後,四處尋訪蘇繡高手,足跡遍佈江南各地,曾經師從姚慧芬女士學藝。李雲晨說,學藝非常辛苦,“我白天在名師的繡莊學習,晚上還要接同行委託加工的活,每天5點起床,常常要工作到次日凌晨。”

  刺繡是一門細緻活,一幅作品需要半年才能完成,如果要把人物、動物、風景畫的刺繡技藝都學全,需要數年乃至數十年的時間。為了縮短學習的週期,李雲晨在繡莊工作時,常常借“上廁所”的時間,“路過”其他繡工身邊,細心學習其他人擅長的刺繡技法。“學習蘇繡的過程太漫長,我正是靠著渴望學習的態度,花了3年的時間,學到了別人10年才能學到的東西。”

  經過8年的苦學,李雲晨不僅掌握了蘇繡技藝,還首創了國畫潑墨亂真刺繡,擅長運用自創的加點交叉針法,創造出國畫潑墨的寫意刺繡。多年來,李雲晨創作的刺繡作品,多次在各大藝術展獲獎。

  技術突飛猛進,在業內也獲得了較高認可後,2013年,放棄蘇州的工作機會和良好平臺,李雲晨決定回到家鄉昆明,“回到家鄉,就是想把這門手藝發展起來,帶動更多人借刺繡脫貧。”

  刺繡是一門有著近三千年歷史的民間技藝,是我國古代“女紅”中的一種,懂得刺繡的人曾經遍佈各地,在李雲晨的老家官渡區陶李村,幾乎家家戶戶的婦女都懂得刺繡。回到昆明後,李雲晨把自己的工作室開在了陶李新村。在李雲晨看來,這些昆明本土的繡工已經有刺繡的功底,只需要稍加培訓,灌輸現代刺繡工藝的理念,就能夠繡出比較令人滿意的作品。

  陶李新村的陶阿姨已經年逾五旬,因為從小身體殘疾,生活來源全靠她的手藝,打毛衣、刺繡都是一把好手。李雲晨得知陶阿姨有刺繡基礎之後,主動找到她尋求合作。“我把蘇繡作品帶給陶阿姨看,仔細講解蘇繡的工藝特點,並且演示蘇繡的技法。”陶阿姨悟性極高,一看就會,沒多久已能獨立縫製刺繡旗袍等消費品。

  “陶李村就有很多人會刺繡,只是在做工工藝方面沒有蘇繡這麼精深,大家都把刺繡當作業餘愛好,沒有潛心投入。”李雲晨說,開辦工作室的當務之急就是培訓當地繡工。經過兩年多的努力,工作室的專職繡工已經有14人,業餘兼職的繡工也有近30人。其中專職固定員工主要以加工藝術品刺繡為主,兼職繡工以繡制旗袍、圍巾、挎包等消費品為主。

  談起開闢日用品刺繡專案的初衷,李雲晨分析,日用品刺繡的優勢一是價格更加親民,可以讓更多的人去了解接受蘇繡技藝,其次是可以帶動更多的繡工加入,實現收益。

  今年79歲的嚴奶奶是工作室裡年齡最大的繡工,老人家繡出的蘇繡牡丹花絲巾做工細膩,受到不少客戶的好評。李雲晨說,陶李新村不少中老年婦女沒有其他收入來源,生活並不富裕,“刺繡在家就能做,一年下來可以掙一萬多元,這對於他們來說是份不少的收益,大家都很有積極性。”

  把民間工藝轉化為生產力,藉助刺繡帶動鄉鄰脫貧致富,李雲晨開闢出的這條新路子,也引起了昆明市政府有關部門的重視。

  2014年,李雲晨帶著他的作品參加昆明文博會,他的發展模式引起了昆明市婦聯的注意;去年11月,昆明首個“婦”字號的創業孵化平臺——昆明婦女創業創新示範中心揭牌成立,李雲晨的刺繡工作室受邀入駐雙創中心。

  走進位於呈貢上海東盟商務大廈的昆明婦女創業創新示範中心,李雲晨刺繡工作室佔據了數十平米的獨立空間,展示有李雲晨的不少代表作品,還設有專門的工作區域,繡工們正在專心致志地創作刺繡作品。李雲晨說:“昆明婦女創業創新示範中心讓我們免費使用辦公場地,這裡也是一個很好的展示交流平臺。”每週都會有來自各地的客商到中心參觀,也帶來了一些商機,作品找到了更多銷路。

  李雲晨表示,帶動更多的人加入到刺繡行業中來,是下一步的主要目標,“潑墨亂針刺繡的欣賞價值、藝術價值和升值空間都比較大,但目前團隊裡的14名繡工,只有2人掌握這個技藝,處於供不應求的狀況。”他希望在政府有關部門的幫助下,發動昆明當地更多的人蔘與到刺繡行業中來,通過不斷的培訓,培養出更多的昆明“繡娘”,發揚獨特刺繡技藝的同時,帶動更多人脫貧致富。

  扶貧開發貴在精準,重在精準。同時,要發揮貧困群眾主體作用,激發群眾的創造精神。

  昆明市官渡區陶李村脫貧之路,就是精準扶貧的生動體現。做到了從實際出發,找準對策,因人因地施策,因貧困原因施策,因貧困型別施策,對症下藥、精準出招。李雲晨在帶領鄉親致富的過程中,抓住了“人”這個根本,精準施招,授人以漁,灌輸現代刺繡工藝的理念,培訓當地繡工,讓大家學好技藝,不出村就能致富,提高了大家的積極性,激發了群眾的創造力,是昆明扶貧攻堅戰役中一個典型、生動的創新戰例。

  官渡區陶李村脫貧之路,是“發揮貧困群眾主體作用”的最好註腳。

  做好新形勢下的扶貧開發工作,加快貧困地區和貧困群眾脫貧致富奔小康步伐,需要動員全社會的力量,既要“輸血”,更要“造血”。想方設法增強貧困地區的自我發展能力,把人的發展作為根本目的,扶貧先“扶智”,注重發揮貧困群眾的主體作用,幫助貧困群眾自力更生脫貧致富。群眾有了用武之地,積極性充分調動起來,加上具有“造血”功能的產業,就能夠從根本上拔窮根,找到一條適合自己的脫貧開發之路。

  近年來,昆明在扶貧開發中,立足基本市情,在工作思路、資金投入、工作抓手、機制創新等方面加大力度,工作取得了顯著成效。但也要清醒認識到,目前全市貧困人口數量大、貧困程度深、致貧因素多的狀況尚存,實現脫貧致富依然任務艱鉅。

  陶李村脫貧之路,結合自己的村情,符合農民的意願,也許不可複製,但經驗完全可以借鑑,比如“發揮貧困群眾主體作用”的做法,就值得各地學習推廣。

  
創業的故事的人還:

3個成功創業者的小故事
怎樣學好廣告設計專業
相關知識
創業的故事3個成功者的故事
勇於創新創造奇蹟的科學道路成功者的名人名言
3個成功創業者的小故事
3個創業成功者小故事
年輕創業成功者的故事
事業成功者的故事
創業者成功者的五個特徵
一個成功者背後的故事
10個成功勵志故事的點撥及感悟
創業成功者的事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