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學生已有經驗

General 更新 2024年12月22日

  教師讓學生藉助已有的經驗感悟道理,學生必將不斷積累學習的經驗,不斷獲得成功的體驗,建立學習的信心,從而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學習中去。下面是小編整理的範文,歡迎閱讀!

  篇一

  新課標下,我們要考慮的不是怎樣單純的更有效地傳授學生知識。而是利用學生的已有經驗,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下面是我在教學中的一點發現。

  1 “備教材”,更應該“備學生”

  傳統的備課,往往首先考慮的是教師怎麼教,而不是考慮學生怎麼學,教師關注的焦點往往是學科本身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關注更多的是如何向學生傳授這些知識和技能。在這樣一種認識和理解的基礎上,備課時,便把主要的精力放在研究教材上,精心的“備教材”,而忽視了“備學生”,即便是強調“備學生”。也最多是在教法上考慮一下不同年齡段的問題,對學生身上具有的鮮明時代特點幾乎是不予考慮。新課程告訴我們:教師備課應該是“備教材”和“備學生”的統一,僅僅“備教材”是遠遠不夠的。還必須充分的“備學生”,真誠的走進學生的生活,瞭解學生,思考學生,解讀學生。如果在備課時,教師只有真正的思考到了當代小學生,見多識廣,自主自信,接受新資訊的範圍、速度往往強於成人,思考問題的方式、方法、深度、廣度往往讓成人意想不到,獨具特色等等鮮明時代特點的話,才能真正的瞭解了學生的生活實際,相信學生。

  2 關注“教材資訊”,更應該關注“兒童經驗”

  在眾多的教學資源中,就具體的一節課來說,重要的一是教材資訊,二是學生的經驗,而教材資訊必須通過學生的經驗去內化、去“經驗化”,才能被學生所接納,被學生所吸收,變成新經驗。“如果沒有將學習內容轉化為學習者個人經驗的過程,學習就不可能是真正意義上的學習。”因此,兒童的經驗相對於教材資訊來說,是更為重要的教學資源,教學中要充分的利用這一重要的教學資源,努力將“教材資訊”和“兒童經驗”有機的統一起來,只有這樣,教學才能豐富多彩、精彩不斷。就0的教學來說,教材為學生提供了豐富的資訊,有“溫度計的0刻度”、“計算器”、“電話機”、“卡通房號”等等,但是,由於學生所處的文化環境、家庭背景和自身的思維方式、觀察事物的角度的不同,他們的經驗往往是個性化的。學生經驗中的“手機、人民幣、電視遙控器”,相對於教材中提供的“溫度計的O刻度、計算器”更為熟悉。試想,在本例的教學過程中,如果教師只關注教學設計的“預設性”。而忽視教學過程中的“生成性”,不關注兒童的經驗,被教材提供的資訊所束縛,硬把學生的思維拉向教材,硬逼著學生回答出教材中提供的資訊,甚至硬拿出精心找的實物、精心準備的教具,演示給學生看,課堂就只可能是索然無味的,更不會有教師意想不到的“驚喜”,也不用說學生的“思維活躍,思路開闊”了。

  篇二

  隨著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學生的主動學習越來越受到人們的廣泛關注。建構主義認為:“學習不是被動接收資訊剌激,而是主動地建構意義,是根據自己的經驗背 景,對外部資訊進行主動地選擇、加工和處理,從而獲得自己的意義。”①這段話除了強調學生要主動地建構知識外,還十分強調學生的已有經驗對學習的促進作 用。沒有自己的“經驗背景”,就無從對資訊進行“選擇、加工和處理”,也就是無從進行主動建構。學生的已有經驗是主動建構新知識的基礎和前提,這一點從理 論和實踐上都得了到證實。所以《義務教育階段數學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數學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之上。”這裡需 要討論的是,怎樣根據學習內容來確定學生的相關經驗?這些經驗對學習活動具有哪些促進作用?怎樣有效地利用學生的已有經驗來促進學生的主動發展?為此筆者 進行了長達8年的研究,對學生已有經驗對數學學習的影響以及怎樣利用學生的已有經驗來促進學生的主動發展談一談以下幾點不成熟的想法。

  一、 有效利用學生的生活經驗,促進學生的主動發展

  學生在學習數學的過程中,對於不同的學習內容,要應用到不同的經驗。對於從未在課堂上接觸過的數學知識來說,學生的生活經驗就是學習新知識的重要基礎。比 如第一次認識長度單位,1到5數的認識,人民幣的認識等等,儘管學生在課堂上從來沒有接觸過這些內容,也沒有現成的認知經驗可以借鑑,但是學生的日常生活 中,已經接觸過這些內容,比如他們已經看到過一些人民幣,並且有一些應用人民幣的經驗,生活中這些經驗的積累,對於學生系統地學習認識人民幣具有很重要的 促進作用,這種促進作用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生活中對人民幣應用的生活經驗可以激發學生對人民幣認識的學習興趣,另一方面也為學生認識人民幣奠定了 一定的學習基礎。所以在教學人民幣的認識前,要先了解學生對人民幣的生活經驗,學生究竟在生活中認識了哪些人民幣?是通過哪些途徑認識的?哪些方面還有問 題?有些什麼問題?在調查的基礎上,再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的經驗上組織認識人民幣的教學。這裡,以學生的已有經驗來組織教學與不以學生的已有經驗來組織 教學效果上完全不一樣。

  不考慮學生的已有經驗,教學人民幣的認識時教師就拿出一張一張的人民幣來讓學生認識,哪張是1元的人民幣,怎樣識別;再認2元的,然後認5元的,這樣認不了多少張人民幣,學生就不聽講了,為什麼?因為這些人民幣學生都是認識的,再一張一張的認,學生肯定沒有興趣。

  同樣是這個課題,另一位教師的教學方式就不一樣。一上課這位教師就告訴學生:“下午教師要去逛商場,你們給老師提個醒,逛商場時不要忘記帶什麼?”學生馬 上就反映過來了,說老師你一定要帶上錢,因為逛商場要花錢呢?就這麼一個教學環節,就把教學內容與學生的生活經驗融合到了一起,讓學生感受到這節課要學習 的內容與學生逛商場的生活經驗有關。在此基礎上,教師告訴學生:“中國的錢叫人民幣”,並且從口袋裡抓出一大把人民幣放在講臺上,讓學生說一說自己認識哪 些人民幣,學生憑藉自己的生活經驗,走到講臺上來“教”臺下的學生認1元的人民幣,教師有意地追問“你怎麼知道這張是1元的人民幣呢?”學生就要說出1元 人民幣有那些特徵,加深學生對人民幣的認識。就這樣,學生自己認了1元、2元、5元等人民幣後,最後有兩類人民幣的面值學生不認識,一類是大面額的人民 幣,例如100元的,家長一般不給孩子;另一類是分幣,學生沒有見過。這些人民幣都超越了學生的生活經驗,在學生都不認識這些人民幣的基礎上,教師再教學 生認識100元的人民幣和分幣,學生學習起來就特別認真。這樣在學生的生活經驗上組織人民幣的教學,不但能更好地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 趣,還使教學變得輕鬆、愉悅,教學的重難點也非常突出,收到較好的教學效果。

  二、 有效利用學生已有的認知基礎,促進學生的主動發展

  從數學自身特點來說,很多數學知識都是按循序漸進、螺旋上升的方式編排的。也就是說學生學習這部分知識的時候,可以以學生已經掌握的相關知識作為認知基 礎。例如100以內的加減法,可以以20以內的加減法作為認知基礎,三步計算的解決問題,可以以兩步計算的解決問題作為認知基礎。因為這些知識之間都具有 潛在的合適性,例如20以內的加減法的計算方法與100以內的加減法的計算方法就具有這種潛在的合適性,這種潛在的合適性可以對新的學習提供強有力的支 持。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學習是經驗的重新組織和重新解釋的過程。”②所以,對於通過一些學習,學生已經獲得一些認知基礎的知識來說,要充分利用學生的已 有認知基礎,來促進學生新的學習和發展。

  充分利用學生的認知基礎的重點在“充分利用”上,所謂的充分利用,就是強調學生已有知識與將要學習的新知識的潛在合適性,通過突出這種潛在合適性,讓學生 感受到新舊知識是怎樣關聯的,它們的聯絡和區別表現在什麼地方,這樣促進學生主動應用知識的關聯性來思考新問題的解決方法。

  例如教學兩位數乘一位數前,學生已經具有的認知基礎有一位數乘一位數計算***即表內乘法***和整十數乘一位數的計算。所以在教學新課之前,要先通過練習的方式 複習這兩部分內容,喚起學生對這兩部分內容的積極記憶。在此基礎上,通過教科書上的“茶杯圖”引導學生列出算式12×4,然後用豎式引導學生思考12×4 的計算方法,當學生表示不會計算時,老師用紙片蓋住十位上的“1”,剩下 ,然後問學生:“會計算這個豎式嗎?”學生憑藉已有的認知基礎很快算出2×4得8,這時教師再追問學生,“這裡的„8‟是指圖上哪8個茶杯?”學生指出是 盒子外的8個茶杯後,教師把圖上的茶杯移動為右圖所示的圖形,並且問學生:“還有哪些茶杯沒有算?”學生回答還有4個盒子裡的茶杯,也就是還有4個十沒有 計算時,教師趁機讓學生思考4個十,即 得多少?學生用已經掌握的整十數乘一位數的知識,很快算出結果是40。這時,教師要求學生把兩次計算的過程合併到一起來敘述,這樣學生很快就通過自己的努 力掌握兩位數乘一位數的計算方法。

  在這個教學環節中,對學生已有認知基礎的有效利用是通過改題的方式來實現的,通過把12×4改為2×4和10×4,溝通學生已經掌握的知識與將要學習的新 知識的聯絡,讓學生已經掌握的計算知識充分作用於新知識的學習過程,再通過茶杯圖的直觀演示的配合,使學生意識到,計算方法都是前面掌握的,只是把幾道題 的計算方法運用到一道題的解題上面,這樣學生能充分感受“原來知識的新組合”,並且通過自己的努力掌握新知識。通過這個案例可以看出,對於前後有聯絡的知 識來說,學生已經掌握的認知基礎對新知識的學習有著重要的推動和促進作用。

  三、 有效利用學生已有的認知策略,促進學生的主動發展

  認知策略是一種認知謀略,是認知程式、規則、方法、技巧的總稱。而這種程式、規則、方法、技巧在數學學習中帶有普遍適用性,即這些程式、規則、方法、技巧 不但適用於這個數學內容的學習,還適用於相關數學內容的學習。正因為認知策略具有普遍適用性,在數學學習過程中,有效地利用學生已經掌握的認知策略,能促 進學生的主動學習和主動發展。

  例如在推導三角形面積計算公式前,先問學生“你是怎樣推導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公式的?”引導學生說出推導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公式的方法是先把平行四邊形轉 化成長方形,然後再用平行四邊形與轉化後的長方形的聯絡以及長方形面積計算公式去推導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公式。這種轉化的策略不但在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公 式的推導過程中有用,而且能作用於推導三角形面積計算公式,所以通過提問讓學生清楚地再現這種轉化策略以後,教師將話題一轉,問學生“你能用推導平行四邊 形面積計算公式的方法來推導三角形面積計算公式嗎?”讓學生意識到三角形面積計算公式的推導可以採用同樣的轉化策略,即先把三角形轉化成會計算面積的圖 形,然後再用會計算面積的圖形與轉化後的三角形的聯絡以及會計算面積的圖形的面積計算公式去推導三角形面積計算公式。在這樣的轉化策略的指導下,學生會積 極地動腦筋把三角形轉化成平行四邊形、長方形或者正方形,再利用這些圖形的面積計算公式去推導三角形面積計算公式。所以轉化策略的應用,打開了學生的思 路,在這種思路的支援下,學生依靠自身的努力也能理解和掌握三角形面積計算公式。

  篇三

  學習了怎樣在“成長中的我”教學中加強與生活實際的有機聯絡的課程。對我的教學有一定的啟發。 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是基礎性資源,是師生課堂互動作用的起點,教學應走進學生的生活世界。教師要注重呈現相關的生活事實,啟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讓他們從中孕育相應的課題意識。七年級的學生願意甚至喜歡與同學分享自己的經驗,由學生講述自己的生活經驗,更能吸引人,且也能使更多的同學積極投入於教學之中。為此,教師需關注學生的興趣和經驗,儘量發掘和利用貼近學生現實生活的素材,

  教學的展開應以活動為載體,讓學生真正以主人翁的身份參與到課堂生活中來,讓學習過程真正活起來,讓學生在課堂中真正動起來。在活動中,學生既用腦子想,也用眼睛看,用耳朵聽,用嘴說,用手操作,用心靈感受。總之,學生通過全身心的參與,從中獲得真切的體驗與感悟。

  生活世界是構成學生各種認識素材的主要來源,能夠幫助學生確立生活信念和獲得發展的內驅力。如果脫離生活世界,學生對生活、人生及世界的真切認識便無法形成。所以,讓教學源於生活,高於生活,又迴歸生活,構建生活化的思想品德課堂。在課堂上,教師用學生身邊的人和事感染、影響學生,才能吸引學生積極參與到學習活動中來,引導學生深入思考,引發學生自主體驗,從而明辨是非,提高道德認識,激發道德情感,提高課堂教學實效。

  七年級的學生願意甚至喜歡與同學分享自己的經驗,由學生講述自己的生活經驗,更能吸引人,且也能使更多的同學積極投入於教學之中。為此,教師需關注學生的興趣和經驗,儘量發掘和利用貼近學生現實生活的素材,通過設計各種開放性的教學情景、對話和活動,使學生多進行經驗、生活史的反思、分享與互動,啟用學生過去所沉積的隱性化的經驗,並對學生的實踐性經驗進行提煉和整合,使之成為顯性化知識,引導學生充實、豐富和改造自己的認知結構,從而完成知識意義的建構。

  生活是通過活動展現的,只有源於學生實際生活的活動,才能引發他們內心的而非表面的情感,真實的而非虛假的體驗和認知。課中展開一方面要特別關注學生的活動,使其在活動中發生感悟;另一方面要注重實現師生、生生之間的互動以及師生的共進共長。

學生會活動工作總結範文
平面設計簡歷自我評價
相關知識
關注學生已有經驗
大學生兼職經驗總結
大學生學生工作經驗
大學生實踐經驗
關於學習成功經驗的名人名言
大學生面試經驗心得大全_面試心得體會範文2
高校學生工作經驗
高校學生管理經驗
學生讀書經驗交流會演講稿
大學生兼職經驗

Have any Question?

Let us answer 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