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教版四年級語文下冊第一課走我們去植樹
蘇教版四年級語文下冊第一課《走,我們去植樹》是一首實踐加思考的詩,是一首通過實踐來說理的一首詩。小編在此整理了蘇教版四年級語文下冊第一課《走,我們去植樹》,供大家參閱,希望大家在閱讀過程中有所收穫!
蘇教版四年級語文下冊第一課《走,我們去植樹》
迎著和煦的春風,
邁開輕快的腳步,
親愛的少先隊員們,
走,我我們一起去植樹!
荒灘,溝渠,
山坡,公路……
到處迴盪著紅領巾的歡聲笑語,
伴隨金色童年的
是一棵棵青翠的小樹。
一棵樹就是一座綠色工廠,
片片枝葉對是快樂的音符,
給我們送來清新的空氣,
讓每個人對健康、幸福。
多栽一棵樹,
就多增添一片新綠;
億萬棵樹連起來,
就染綠了祖國美麗的版圖。
今天栽下綠色的希望,
明天長成參天的大樹。
叫風沙乖乖低頭
讓百鳥翩翩起舞。
森林是人類的朋友,
建設“四化”離不開綠色寶庫。
親愛的少先隊員們,
走,我我們一起去植樹!
蘇教版四年級語文下冊第一課《走,我們去植樹》教材理解
在萬物萌發的春天,一切生機勃勃。身處於美好的春光裡,我們應該做些什麼,才不負於這大好的春色?詩歌《走,我們去植樹》以明快清新的節奏、具有行動號召力的語言向少先隊員發出倡議:“迎著和煦的春風,邁開輕快的腳步,親愛的少先隊員們,走,我們一起去植樹!”
關於這首詩的教學,應該關注這樣幾個方面:
一、詩歌意義的理解與領悟
讀懂一首詩,首先須領會詩歌所要表達的意義內涵。在提到植樹的作用時,詩歌運用了一些形象的語言,如“綠色工廠”、“叫風沙乖乖低頭”、“讓鳥兒翩翩起舞”等等,這些言語表達的背後隱含著豐富的科學道理。只有大概理解了內在的科學道理,才有可能對詩歌的主旨作深一步的感悟。“感悟是建立在對文字材料閱讀感知的基礎之上的,掃清知性上的障礙,理解知識的意義,閱讀行為才有可能持續地走向深入。”語文學科本身包含的內容是豐富的,涉及到的學科也是多樣的,如何在實施過程中有效地體現,而不致講解了科學知識導致語文學科味的沖淡與弱化。筆者認為,應該以“語文的方式”解釋和表達,以保持語文的學科屬性。教學時,可以結合上下文,在具體語言環境裡悟出答案,“片片樹葉都是快樂的音符/給我們送來清新的空氣/讓每個人都健康、幸福。”納故吐新,空氣迴圈,這些道理已經含蓄形象地予以表達了。當然,學生的經驗和知識背景也是不可忽視的教學資源,不少學生對樹木的環保作用已有所知曉,固沙蓄水,防止水土流失等等,也能說出一二。來自學生鮮活經驗的知識可以在課堂教學裡加以放大,成為大家共知的事實,為學生讀懂詩歌作好鋪墊,定下前提。
二、詩歌語言的朗讀與欣賞
詩歌是語言的藝術,有其固有的表達特點,音韻和諧,節奏分明,讀上去琅琅上口。好的詩歌適合反覆朗讀,能夠讀出詩的形式美、韻律美與意境美。這首詩長短句相間,詞句相映,節奏分明。“荒灘,溝渠/山坡,公路……/到處迴盪著紅領巾的歡聲笑語”。植樹地點的列舉,點點分明,頭腦中的畫面也在不斷的切換跳躍:沐浴著大好春光,每一處地方都有少先隊員歡樂的身影,洋溢著他們歡樂的笑顏,映著一棵棵翠綠的幼苗,大好春色彷彿也被感動得搖曳多姿。語言的存在形式直接影響著閱讀者的情感參與,在朗讀時,語氣的抑揚與快慢自然地流露出來,不難想象,隨著讀與悟的深入,學生朗讀時,語氣會先抑後揚,充滿朝氣,笑顏也會在臉上綻放開來。我們也注意到,整首詩的韻腳是間句押韻,“植樹”、“音符”、“幸福”、“版圖”、“寶庫”……氣勢連貫,行雲流水,只要讀上幾遍,無須刻意記憶,如春風拂過學生的心田,語言與精神的種子也會悄然萌生。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整首詩的語言是一種行動性表達,“走,我們一起去植樹”,是全詩鮮明而有力的行動號召,是一面高高揚起的旗幟,滿懷著希望,充滿著力量。
三、詩歌精神的內化與生長
植樹的環保意義與價值,詩歌裡涉及到很多。這是現實的意義,是應該讓學生理解與領會的。但對於“紅領巾們”而言,將他們與春天,與植樹聯絡起來,我們能感受到一種美好的情愫與意境在胸中湧動與形成。寫道:“伴隨著金色童年的是一棵棵青翠的小樹。”是啊,春光爛漫處,童心也爛漫,在一年中最美的季節裡植下一棵樹,在一生中最美的時光裡播下希望。“迎著和煦的春風,邁開輕快的腳步”,銀鈴般的笑聲撞得人站不穩腳,快樂的腳步捎得心兒飛上雲霄,意氣風發的少年結伴去植樹。明天,樹苗會長成參天大樹,這些孩子們不也成了祖國的棟樑之材?向著明天,才是金色的希望。所以,把握住整首詩的感情基調,體驗潛伏在詩裡的激情之流,生機與力量將會充盈於我們的心中。
最後,提一個美麗的建議,學生在春天的季節裡學了這首詩,如果趁著春天,真的栽下一棵樹,把詩文裡的感動化為長久的期盼,生命的綠色將更為蔥蘢,生機盎然。
蘇教版四年級語文下冊第一課《走,我們去植樹》教學札記
蘇教版國標的第一篇課文均為詩歌,我總在想為什麼每冊書的第一篇選詩歌的呢?是不是人類保留至今最早的文章是詩歌?是不是詩最能夠讓學生懂得母語中的創造?是不是詩很簡單,讓學生一開始就感受母語的簡單,即一切從簡單開始?這些詩是簡單的,簡單的讓學生一讀就懂,一讀就感受到美韻的存在,一讀就感覺到自己從寒暑假中又回到了學校,開始了新的學習。
我本人是很喜歡詩的,也喜歡用自己搜尋的關於詩的解釋引導學生學,用自己對詩的理解引導學生學。比如,在過去我查詢過詩的許多種解釋,大概有150多種,我個人認為最好的解釋不是中國的“詩言志”,而是古希臘“詩人就是創造者”,而發現到古希臘的這一解釋,我是非常興奮,一直到現在,這種興奮還是那樣的強烈,所以每學一首詩,不管是新詩還是古體詩,我都會與學生一起重複“詩人就是創造者”,今天的學習其實就是與“創造者對話,以讓自己成為創造者”,孩子們都能明白我的這種引導。所以,四下的這首詩,還是用“創造”打頭,讓學生盡情地朗讀,去植樹,去思考。
我在多篇拙作中解釋過漢字的“詩”,我說“詩”字非常好,是由三部分組成,左邊是言字旁,右邊是由“土”與“寸”組成,“詩”其實就是“土言寸語表心情”,“土言就是根據自己的思考想怎麼表達就怎麼表達,這是詩的內容。寸語,就是把想要說的話變短了,短得好聽了,比如押韻了,這是詩的形式。而土言加寸語其實最終還要表達著自己的情感,比如愛與憎等,那就是言字旁所指,這也是詩的思想”。我以前是用這種方式教會我的女兒快速愛詩、寫詩的,雖然對於我本人來說,那只是個案,但通過我過去兩年的實踐,我覺得了大部分的學生理解了,開始寫了,並且還真像回事。所以,在教這一課中,我同樣引導學生用漢字“詩”的方式來讀、來思考。
《走,我們去植樹》這不是一篇假詩,不是一首想像詩,而是一首實踐加思考的詩,是一首通過實踐來說理的一首詩。植樹是為自己、為他人、為人類、為社會、為今天、為未來創造,我們應該讓學生擁有這種創造。作者用自己的智慧頭腦展示了孩子們的希望,展示了人類需要的環境。這一句句創造之語,很容易感動四年級的學生,但感動歸感動,讓他們真的行動起來,那是難的,特別現在城市的小孩真的很難有這種體驗,城市的植樹往往是由專門的勞動者來做,而農村的孩子這種體驗還是有的,因為大多數的農村每一年都有著植樹的活動,他們摸一摸,看一看,也會有著靈動。但不管是有,還是沒有,但能以詩的方式主動表白自己的感動的學生卻是很少的,所以在一課上,特別對於四年級學生來說,也應該引導他們學著用詩的方式記下自己的感動。課後有第五題是:選擇學校的一種樹木,查閱資料、按名稱、外形特徵和作用三個方面向同學們作介紹,其實也可以模仿著課文的形式,讓學生以詩的方式介紹,也許更能夠激起學生的創造慾望。
既然詩是一種創造,我們應該引導學生擁有這種創造。這也是母語教育要思考的,要做的。
四年級語文下冊第二單元作文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