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龍舟造句

General 更新 2024年11月30日

  龍舟一詞也稱龍船,在端午節比較常見,你會用詞語龍舟怎麼造句?以下是小編給大家帶來的龍舟內容,有興趣的朋友快來閱讀欣賞吧。

  龍舟的釋義

  解釋:龍舟***或稱龍船***是指中國、越南、日本、琉球的龍形舟,也是中國和琉球端午節競賽活動時使用的人力船隻。龍舟上畫著龍的形狀或把舟做成龍的形狀。龍舟不單是傳統中華文化的一部分,從其引伸發展出來的龍舟競賽現已發展為體育活動。

  龍舟的造句

  1*** 五月五,是端陽,祝福朋友不能忘;掛艾草,粽子香,招納百福福滿堂;帶香囊,喝雄黃,驅邪去災體健康;賽龍舟,蕩雙槳,家庭幸福事業暢;預祝端午快樂!

  2*** 曾幾何時,屈原用血肉之軀表明一顆愛國真心;時至今日,後人用端午紀念一片赤誠忠心;龍舟大賽寄託懷念之心,粽子寓意崇敬之心,祝節日舒心!

  3*** 今年端午龍舟競賽,競爭非場釘烈,到底鹿死誰手,現在還無法預測!

  4*** 有一種甜蜜,叫粽子遇上棒棒糖;有一種陶醉,叫穿著開襠褲喝雄黃;有一種快樂,叫舉著艾葉把兒歌唱;有一種遊戲,叫划龍舟要蕩起雙槳;有一種開心,叫端午遇上兒童節;有一種祝福,叫祝你童心永葆幸福不老!

  5*** 龍舟賽那天,太陽還沒有出來,河邊已是觀者如堵了。

  6*** 艾草飄香懸門牆,小兒歡喜佑健康。龍舟鑼鼓齊敲響,奮力搖槳心歡暢。不為屈原再悲傷,只為國泰民富強。端午佳節家興旺,幸福快樂福綿長!

  7*** 端陽到,花枝俏,家家戶戶樂陶陶。掛艾草,帶香包,香香甜甜百福招。競龍舟,祭屈原,歷史傳承越千年。端午粽飄香,願您事事昌。

  8*** 祝:端午,開心度,綠豆糕酥,添好運無數,蜜粽香飄萬戶,福祿壽喜財五路,諸仙眾神輕移仙步,駕雲御風為君獻祝福,人生得遇仙人指路,事業如龍舟競渡,幸福心中永駐,繪美好藍圖,生活富庶,煩惱無,幸福,酷!

  9***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端午至而念朋友兮,發簡訊以祝福。龍舟快而粽香兮,生活多樂而少愁。衣袂飄而人美兮,諸事順而體碩!端午快樂!

  10*** 又到端午好運收,相邀共飲雄黃酒。龍舟舞獅人抖擻,天降吉祥好兆頭。粽子香,艾草芳,夢想實現國興旺。步步登高財源廣,端午快樂一年爽!

  11*** 捧一縷初夏陽光,迎著撲鼻棕香;踏上離岸龍舟,送上溫馨祝福:祝你紅紅事業正當午,身體健康壯如虎,闔家歡樂過端午,吉祥甜蜜更幸福!

  12*** 端午,端午,龍舟賽,一起相約湖上來;划槳,划槳,來比賽,不為輸贏只圖樂;歡笑,歡笑,來助威,和諧氛圍齊歡笑;激情,激情,彰顯朝氣與蓬勃;熱鬧,熱鬧,只為圖個喜慶勁;快樂,快樂,端午快樂無倫比!

  13*** 端午端午,誰最苦,屈原沉水百姓苦;端午端午,誰有福,粽子餵飽小魚肚;端午端午,誰追逐,龍舟澎湃眾人逐;端午端午,誰祝福,歷史為了明天出。端午祝福揭開了幕,簡訊問候來拜服,親愛的,節日快樂!

  14*** 端午佳節不送禮,小小簡訊表心意。佳餚滿桌莫要貪,控制適量利身體。粽子香氣傳千里,不易消化莫貪食。龍舟競渡多熱鬧,注意安全水邊離。願你端午人快樂,身體健康莫大意!

  15*** 眾人拾柴火焰高!為了準備中國新年的賽龍舟會,劃手們互相協作將一條龍舟推入天鵝河。

  16*** 龍舟一盞,乘八方幸福之風,破四海好運之浪;龍粽一串,連四季幸福滋味,裹一年健康希望。端午節到了,祝您粽是快樂,粽是幸福,粽是愜意,粽是平安!

  17*** 端午至而念朋友兮,發簡訊以祝福。龍舟快而粽香兮,生活多樂而少愁。衣袂飄而人美兮,諸事順而體碩!端午快樂!

  18*** 祝你:端午,開心度,綠豆糕酥,添好運無數,蜜粽香飄萬戶,福祿壽喜財五路,諸仙眾神輕移仙步,駕雲御風為君獻祝福,人生得遇仙人指路,事業如龍舟競渡,幸福心中永駐,繪美好藍圖,生活富庶,煩惱無,幸福,酷!

  19*** 龍舟競賽開始了,錦江兩岸萬頭攢動,人山人海。

  20*** 粽子飄香,端午佳節到身旁,把煩惱包進粽子裡吃光,把好運裝進香囊裡陪在身旁,把事業承載在龍舟上奔向輝煌,把幸福醞釀在黃酒裡比天長。端午快樂!

  龍舟的造句示例

  1*** 賽龍舟是端午節的一項重要活動,在我國南方十分流行,它最早當是古越族人祭水神或龍神的一種祭祀活動,其起源有可能始於原始社會末期。

  2*** 端午節吃粽子賽龍舟的風俗由來已久。

  3*** 賽龍舟比賽真是有趣極了。端午節這個傳統的節日,因為有了這些活動而顯得更加有意義了。

  4*** 端午節,民間有吃粽子賽龍舟的風俗,傳說是為了紀念屈原。

  5*** 端午節吃粽子賽龍舟,是中華民族古老的風俗習慣。

  6*** 除祖國大陸在端午節有賽龍舟的風俗外,清朝乾隆年間,臺灣也開始舉行龍舟競渡。當時臺灣知府蔣元君曾在臺南市法華寺半月池主持友誼賽。現在臺灣每年農曆五月初五,都舉行龍舟競賽。而在香港澳門等地,端午節龍舟競渡的風俗。

  7*** 在民俗文化領域,中國民眾從此把端午節的龍舟競渡和吃粽子等,與紀念屈原緊密聯絡在一起。隨著屈原影響的不斷增大,始於春秋戰國的端午節也逐步傳播開來,成為中華民族的節日。

  8*** 香囊高掛,好運綿綿引進房;龍舟競發,快樂滔滔滿大江;暢飲雄黃,健康天天陪身旁;粽子嚐嚐,幸福久久萬年長。端午節就要到了,我提前為你把祝福送上,願平安陽光把你照耀,如意日子永遠吉祥!

  9*** 汨羅江訴說著神奇的故事,葦葉糯米融入無限的敬意,龍舟承載著古老的傳說,端午節日蘊含民族的品格。祝你生活甜蜜!端午節快樂!端午節祝福語。

  10*** 除了去划龍舟或是看人家划龍舟,也可以玩玩立雞蛋的遊戲。等到立完雞蛋,就可以來吃粽子了。

  11*** 龍舟頭,永不止步的奔頭,獅子頭,奮勇向前的勁頭,端午節,祝福語,頭頭是道,香米粒,真心誠意的威力,甜棗粒,全心全意的實力,我親愛的朋友,端午節,祝福你,粒粒有利,端午節,祝福你,粒粒給力。

  12*** 粽葉飄香香,情意在盪漾;龍舟響噹噹,好事成雙雙;香囊美洋洋,心情永敞亮;艾蒿綠油油,思念永長久;端午佳節到,祝福來報到。願你節日快樂。

  13*** 糯米是粘粘的思念,棕葉是清涼的裝束,龍舟是吉祥的快遞,香囊是快樂的包裹,端午炎熱的天氣,已被歡樂遮蔽,你當然樂不思“暑”。

  14*** 每年端午節的龍舟競渡,都先由年高德劭者帶領祭拜點睛,然後才開始精采的划船比賽。

  15*** 飲罷一杯酒雄黃,聞得青衣粽子香。敢問何人賽龍舟,忽然夢迴汨羅江。又是一年五月五,端午佳節祛病災。門前艾葉嵩草在,自有安福護吉宅。

  16*** 端午假期將至,劃一划龍舟,疾病隨波流走;斟一杯美酒,生活無憂無愁;採一把菖蒲,平安伴隨一路;包一包粽子,裹緊幸福甜蜜。預祝端午開心!

  17*** 粽子香,艾葉芳,燦爛心情賽春江;龍舟忙,喝雄黃,健康快樂好運長;太陽光,暖洋洋,願你永把幸福嘗;簡訊響,情飛揚,朋友祝福:端午快樂!

  18*** 綠綠粽葉裹吉祥,喜慶節日又端陽;清清江水游龍舟,淡淡黃酒解煩憂;喜氣祝福好友送,填滿真誠情意重。預祝你:端午快樂,萬事吉祥!

  19*** 每到端午節,秭歸人都要用自己特有的方式紀念屈原,端午詩會吟屈原賽龍舟紀念屈原舉行儀式公祭屈原,此外還有掛艾蒿插菖蒲吃粽子飲雄黃酒等。

  20*** 端午節是我最喜歡的節日之一,它是中國的傳統節日。在這一天有許多的活動,如包粽子賽龍舟掛菖蒲,艾草薰蒼朮喝雄黃酒……據說是為了辟邪。至今,端午節在中國人民心中仍是一個十分隆重的節日。我覺得最有意思的是賽龍舟。

  21*** 我們邊吃邊聽老師給我們介紹端午節的由來,據說端午節是為了紀念偉大詩人屈原,我還知道端午節有包粽子做香袋插菖蒲賽龍舟等習俗呢!

  22*** 端午到,驚喜到!願看簡訊的你,在這個陽光燦爛的日子裡:吃粽子,得甜蜜;看龍舟,好運收;飲雄黃,逐小人;轉簡訊,好運勢。

  23*** 端午佳節至,千里送祝福:糯米黏黏香,情意綿綿濃,粽葉萬里香,紅棗心底甜,香飄鼻尖嗅,朋友祝福伴,艾葉幸福隨,龍舟熱鬧至,平安快樂送。

  24*** 洗洗艾葉,將煩惱盪滌;包包米粽,將思念纏繞;煮煮紅棗,將愛戀加溫;劃劃龍舟,將激情燃燒。吃個粽吧,福祿壽康到!端午佳節好,幸福快樂找!

  25*** 端午到,艾葉長,門旁豎立驅邪魔;端午到,香囊傍,百病不沾體健康;端午到,裹粽子,香飄萬里情誼長;端午到,觀龍舟,千帆競渡逞豪強。端午快樂難盡數,願你開心人健康!

  26*** 端午佳節國同慶,三天假期人團圓。粽子飄香傳萬里,問候聲聲簡訊傳。送你香囊隨身帶,疾病遠離保平安。約你河邊觀龍舟,人潮洶湧手相牽。一心一意祝福送,願你健康人快樂!

  27*** 悠悠艾草香,綿綿情意長;絲絲問候你,甜甜粽子嘗;美夢在悠揚,身邊有安康;龍舟駛江裡,艾草掛門上;祝福我送上,端午節快樂!

  28*** 香香的粽子好兆頭,風調雨順不發愁。甜甜的粽子好年頭,五穀豐登年年有。清清的河水歡快的流,高高的山崗碧綠秀,輕輕的龍舟自由的遊,紅紅的太陽照額頭。火辣辣的情歌自由的吼,熱乎乎的祝福請君收。

  29*** 香香的粽子好兆頭,風調雨順不發愁。甜甜的粽子好年頭,五穀豐登年年有。清清的河水歡快的流,高高的山崗碧綠秀,輕輕的龍舟自由的遊,紅紅的太陽照額頭。端午節快樂!

  30*** 屈原的嘆息漸漸遠去,傳統的節日萌生新意,快捷的生活拉遠距離,端午的祝福簡訊傳遞:名如肉粽香飄萬里,業似龍舟千帆競技!端午將至,節日快樂。
 

  

隆重怎麼造句
用成語六畜興旺怎麼造句
相關知識
用龍舟造句
用臉頰造句
用聯結造句
用憐憫造句
用連線造句
用例如造句子
用利益造句
用樹林造句
用熟悉造句
用前面造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