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教師教學學習心得體會3篇

General 更新 2024年11月29日

  語文教師不一定是詩人,但他應該具備詩人的氣質;語文教師也不一定是作家,但他應該擁有作家的情懷。下面是帶來的語文教師教學學習心得,歡迎大家閱讀。

  篇一:語文教師教學學習心得

  我擔任三年級的語文教學工作,回顧這一學期的教學工作,現從以下幾個方面談談自己的教學體會。

  一、 課堂教學中,努力體現教育新理念,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課堂是學生獲取知識與培養能力的主要陣地。這一學期,我在這一方面狠下功夫。為了上好每一節課,我課前認真鑽研教材,吃透教材,並結合本班學生的實際特點,採用生動活潑的教學形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課堂上努力貫徹當前一些新的教育理念,創設輕鬆民主的教學氛圍,鼓勵學生踴躍發言,形成群言堂。以學生為主體,構建探究式課堂模式,挖掘教材與學生的嘗試因素,引導主動探究,自主獲取知識。提高學生的能力。此外,注重鼓勵後進生,提供更多的機會給他們,使他們也能取得進步,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現在本班學生喜歡上語文課,學習興趣比較濃厚。

  二、 通過多途徑培養學生各種能力與習慣,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一運用多種途徑,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三年級也是學生養成良好習慣的關鍵所在。針對本班學生好勝心強的特點,我運用競爭機制,每人發一本競爭本,每日由值日干部做記錄,每星期評選一次,給予星星獎勵。一個月後評選語文學習積極分子,這樣促進學生自覺守紀,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此外,每日組織一位"小老師"領讀,培養學生的組織能力,又培養學生的朗讀能力。經過一段時間的努力,本班學生上課熱情高漲,自我組織領導能力都得到了鍛鍊。

  二通過多種方法,培養學生愛閱讀課外書籍的良好習慣,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三年級是學生寫作的正式開始。首先為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我從作文的選題入手,以寫童話、想象文為主,適合三年級學生的思維特點,另外,積累大量的語彙是寫好作文的關鍵。我充分利用課前一分鐘,藉助故事,作文佳作,讓學生邊聽邊記好詞好句。平日每天輪流,一位學生在黑板上摘錄好詞好句,要求其餘學生讀讀記記。平時還經常組織學生到圖書館閱讀書籍。經過一學期的嘗試,本班學生的詞彙量大大增加,寫作能力也有了比較明顯的提高。 三加強寫字指導,提高學生的寫字能力。

  三年級的寫字教學往往被老師忽略,本學期,我重視了學生的寫字習慣的培養,課堂中注意提醒,利用文化餐對學生進行寫字指導,課外嚴格要求學生認真書寫。

  本班學生存在著差異,為促使每位學生能在原有的基礎上都有所發展,我"抓兩頭,扶中間",注重培養優生的特長,同時,在班中成立"互助"小組,利用結對子形式,以優生來帶動差生,課外加強輔導工作,課堂中創設機會,給予鼓勵,樹立後進生的信心,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促使每一位學生都有提高。在街道寫字比賽中獲一等獎。

  四、 積極參加學校及市裡各級各類的教科研活動,促進自身水平的提高。

  為提高自身的業務水平,本學期我積極參加各級各類組織的教研活動,認真撰寫了教學反思。為提高自身的業務水平,我還經常閱讀一些教學書籍,作記錄,寫感受,收集最新的教學資訊,獲得最新的教學理念,以彌補自身的不足。

  總之,本學期以來,我盡心盡力做好自己的教學工作,不斷嚴格要求自己,努力汲取他人的長處,不斷更新自己的教學理念,並運用到自己的教學的實踐中,使每一節課都能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使每一位學生都能真正提高自己的語文素養。

  由於自身的能力有限,教學的經驗的不足,本學期在教學中還存在著不少的問題,主要有:

  1、個別學生的不良的學習習慣還有待進一步引導改正。

  2、寫作方面水平差異太大。班中學生的寫作興趣比較濃厚,但優生與差生的差異比較大。導致全班學生的寫作水平發展不夠均衡。在今後的教學中,應該加以克服。

  篇二:語文教師教學學習心得

  做語文教師30多年了,我感觸最深的就是:在課堂上如果老師能夠激情滿懷,精神抖擻,那麼學生對語文的學習將會才會充滿信心,充滿生命的活力。反之,一堂不溫不火而沒有燃燒的語文課,絕對算不上是好課。因為不冷不熱,不痛不癢;燃燒則不充滿,因此,教師的激情才是語文課堂的靈魂。

  記得第一次執教朱自清的《媽媽的賬單》一文時,我彼得母親對兒子特殊的愛所深深感染,人類猥瑣自私貪心在博大寬容面前顯得如此之渺小。但在實際教學中,學生的反應很平淡,一篇我以為會給人以心靈震撼的文章,為何在學生面前失去了魅力?難道是學生精神家園荒蕪了?他們真的是冷漠、自私、浮躁、叛逆、不負責任,還是我的教學出了問題?我課後反思得出,最根本的原因是課堂上只有討論問題的聲音,而沒有讀書的聲音,只有老師的自我感動,而沒有喚起學生的情感體驗,沒有激起學生與文字、與作者情感的共鳴。正如一位老教師所言:“如果語文還是隻知道在那些沒有生命的字詞句上反覆折磨學生,不願為學生的思想與精神的生長奉獻智慧,那麼我們就不能指望語文有打動心靈的力量。所以後來再教此文時,我對教學設計作了很大的調整。

  為了讓學生充分體會文中那份毫不張揚的深沉而博大的母愛,我講了自己小時候由於貪玩差點釀成大禍,母親在狠狠的打了我之後,心疼我,又怕我看見,偷偷的躲在沒人的地方哭的故事後,我發現有許多同學眼中噙滿了淚花,就連平時特別令人頭疼的幾個調皮的學生也都低下了頭,陷入了深深的沉思之中,臉上寫滿了複雜的表情:幾份懊悔、幾份自責、幾份感嘆……接著,我又讓學生選取生活中的典型事例,談談在自己的成長經歷中感受到的父母摯愛。在這堂課中,我最大的收穫就是感動:為學生的表現而感動。“激發學生的思維與情感”,是我在備課時設定的教學目標之一,當然也是教學重點,更是教學難點。因為學生的情感是不能支配的,也是不能計算的,但經過這堂課,學生情感的火花還是如約而至。我想主要有以下兩方面因素:

  第一、教師的情境創設與真情引導

  “要撒播陽光在別人心中,總得自己心中有陽光。”——羅曼&8226;羅蘭

  教師自己沒有激情,就無法激起學生的感情。只有自己先被感動,先有了是非、善惡、美醜、愛憎的鮮明態度,出言才會真切,才會引起學生感情的共鳴。亞里斯多德在《詩學》中說過:“被感情支配的人能使人們相信他們的情感是真實的,因為人們都具有同樣的天然傾向,惟有真實的生氣或憂愁的人,才能激起人們的憤怒和憂鬱。”如果說情境的創設只是為了營造一種情感體驗的氛圍的話,那麼我認為教師只有擁有真情實感,才能生髮出好的情境,有時教師的情感甚至就是一種情境。真情實意伴隨著語言的流淌,能扣擊學生的心扉,在學生心靈深處彈奏,以引起悅耳的共鳴,達到體驗的最終目的。我想學生的表現也正是在我動情引導下的自然流露。

  第二、在讀中點燃學生的激情,激發學生的情感與智慧。

  用教師之情去打動學生之情,再去體驗文章之情,確實能激發學生情感。老師激情澎湃的朗讀讓學生沉浸在文中那份毫不張揚的深沉而博大的父愛之中,也激起了他們的情感共鳴。老師為文造境,學生披文入境,此時學生躍躍欲試,急切地想與文字展開對話。

  有一位前蘇聯的教育家曾經說:有激情的課堂教學,能夠使學生帶著一種高漲的激動的情緒從事學習和思考,對面前展示的內容感到驚奇甚至震驚,學生在學習中感受到自己的智慧和力量,體驗到創造的歡樂,為人的智慧和意志的偉大而感到驕傲。” 教師的激情能充分調動學生的興趣,營造“激情課堂”教學氛圍,相信語文課堂上演的不再是枯燥的獨角戲,而是充滿跳動的音符!

  可見,激情需要點燃,需要走進文字與讀者的內心。教育是“一朵雲推動著另一朵雲,一種思想影響著另一種思想”,李鎮西老師認為:“一個教師要以自己對所教學科的態度去影響學生,用發自內心肺腑的職業情感去感染學生對學科知識的熱愛。”語文教師當然不一定是詩人,但他應該具備詩人的氣質;語文教師也不一定是作家,但他應該擁有作家的情懷。我們不是給學生講語文,也不是帶著學生學語文,而是用自己的語文氣質感染學生—對任何一位優秀的語文教師來說,他講《十六年前的回憶》,他就是李星華;他講《記念劉和珍君》,他就是魯迅;他講《在馬克思墓前的講話》,他就是恩格斯……教師本人應該“語文化”,並自然而然地去“化”學生。這裡所講的“語文化”,就包含著教師對語文的熱愛與激情。

  當然,激情不是表層的張揚,也不是膚淺的鋪陳;不是華而不實的渲染,也不是冗餘累贅的堆砌;不是聲嘶力竭的叫喊,也不是矯揉造作的表演;不是拙劣的東施效顰,也不是可笑的邯鄲學步。激情是真實的、由衷的,而且又是感人至深、振奮人心的情感的自然而充分的流露。激情進入語文課堂,激情——語文課堂的靈魂。

  篇三:語文教師教學學習心得

  三天的“名師之路”小學語文老師課堂教學觀摩研討是短暫的,而留給我的思索卻很深很長。 本次教學觀摩活動正值新一輪的課改,而我們也從這些大師的課堂上看到了課改的又一次華麗轉身,看到語文“洗盡鉛華見本色”的自然美,生態美。觀摩會後感觸頗深,受益匪淺,所以想粗淺的談談我的一些體會:

  1、倡導“自然地朗讀”

  葉聖陶先生對朗讀的功用做過這樣的描述:“我們默讀時,僅僅調動了心和眼,而朗讀時則是心、眼、口、耳全部調動起來了,對於文章的思想內容,藝術特色就會有成倍的收穫。”語文教學中講解是分析,朗讀時綜合;講解是對文字的解剖,而朗讀是活的,是賦予作品生命。從某種意義上講,朗讀比講解更重要。所以也有人說:“朗讀法是語文教學的安身立命之法。”

  可是如何正確的朗讀?怎樣的朗讀才能有效?這是我們一線教師常常困惑的問題,而這次我們在於永正老師的課堂,在趙志祥的報告中找到了答案,那就是自然的朗讀,這也符合本次課改對朗讀評價的要求,即:“朗讀要提倡自然,要摒棄嬌柔做作的腔調。”不能一味的強調“有感情的朗讀”,否則將無法正確的體現文字的特點和文字的個性。而且我們教學中也常常發現學生在朗讀時“朗讀腔 ”“表演腔”太濃,而這樣的朗讀恰恰是對文字情感理解的不到位。原來自然地朗讀就應該像說話一樣,用恰當的語氣表達思想感情的語調,語勢。若把文字分為抒情性文字和非抒情性文字,那麼抒情性的文字就應該用朗讀去“打動”“感染”聽眾,非抒情性的文字則只需要“告訴”就行了。科普性的說明文我們只要清晰的告訴、介紹,把重點的知識通過重音、語速、語調的變化,自然流暢的表達出來就行,不需要額外附加情感;演講稿,讀的時候則需要激情,需要用朗讀去打動、感染聽眾,有一種告誡、號召的意味,而這也是另一種意義上的“自然”;對話類的文字,故事性特別強,在讀人物對話時,就因該用比較誇張的演讀。總之朗讀應該以不同的文體作基礎,先把握好課文的總的感情基調。

  2、解讀文字理性迴歸

  本次教學觀摩活動圍繞“教什麼”和“怎麼教”展開研討,“教什麼”是內容,“怎麼教”是形式,內容決定形式。毫無疑問課堂教學中我們應該先決定“教什麼”。細細想來,其實也讓我們語文老師自愧,我們竟然渾然不知語文應該教什麼。傾聽了王崧舟老師的報告《解讀文字的祕妙》,豁然開朗。原來要確定“教什麼”,首先要對文字進行正確的解讀,結合本次課改對“正確理解、把握教材內容”的明確提出。我們在教學實踐要能夠正確的解讀文字,領會編者的意圖,落實教學目標。不可將語文課上成數學課、美術課、思想品德課,這些非語文的課堂現象透視出來的正式我們對課程、對教材缺乏正確的理解。再者“正確的解讀文字”對我們教師的綜合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樣的文字,不同的教師會選擇不同的教學內容來實現教學目標。教師要知道教什麼,怎麼教,為什麼這樣教。所以我們正確的理解教材將直接影響到“教什麼”的關鍵問題。沒有這個基礎,當然不可能靈活的,創造的使用教材,顯而易見這將對我們的語文功底和人文情懷提出更高的要求。

  3、語文要簡單,平實,紮實

  聆聽了幾位大師的課,正可謂是“清水出芙蓉,天然出雕飾。” 在輕鬆自然教學環境中紮實有效地訓練好學生的語言,同時又培養學生的語文思維能力、語文品質。在他們的課堂中語文教學已向“青草更青處漫溯”,已走向平實與質樸,紮實和簡單。 尤其是於老師的《愛如茉莉》,環節設計非常簡單,教學伊始於老師就讓學生認識“嗔、眸、嫋”三個生字,在字詞教學方面要做到嚴謹、精確,做到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的語言文字永遠是語文老師的天職。再讓學生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在讀中感悟,以悟來促讀,使學生逐步感受到爸爸媽媽之間的關愛。對文章進行了昇華,於老師是這樣總結的:“生活中,其實朋友之間,同學之間的關愛也像茉莉花那樣平淡無奇,請不要吝嗇我們的微笑。”雖簡約但紮實,正如茉莉清新淡雅卻沁人心脾。

  總之,學習的時間雖短暫,收益卻很多。但打鐵還得自身硬,只有自己不斷地學習,與時俱進,練就過硬的基本功,不斷的提升自己的整體素質和語文素養,才能適應性語文教學新的發展需要!

 

語文老師教學心得體會3篇
高中英語教師心得體會
相關知識
中學教師頂崗實習心得體會3篇
中學教師頂崗實習心得體會3篇
教師暑假實習心得體會3篇
小學語文教師遠端培訓心得體會3篇
學習教師法律法規心得體會3篇
小學教師校本培訓心得體會3篇
小學教師美術聽課心得體會3篇
語文教師崗位培訓心得體會3篇
中學教師校本培訓心得體會3篇
小學教師法制講座心得體會3篇